疾病百科 > 口腔黏膜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口腔黏膜病如何预防

口腔黏膜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口腔黏膜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11:00阅读(64)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口腔软组织的除肿瘤以外的疾??谇火つげ〔∷鸬牧俅脖硐质嵌嘀侄嘌?摹W畛<?氖抢Q窦懊永茫?渌?缃腔?斐!?逭睢⒔峤凇⒒邓赖纫嗫

1
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及口腔软组织的除肿瘤以外的疾病。口腔黏膜病病损的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是溃疡及糜烂,其他如角化异常、疱疹、结节、坏死等亦可发生。而且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还可以发生病损类型的更迭,如疱疹破溃可形成溃疡、上皮剥脱后形成糜烂等。

2

流行病学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可按疾病的发病原因、病损部位及临床表现的共同特点将口腔黏膜病加以归纳分组如下:

1、病损单纯或主要发生在口腔黏膜的疾病

本组包括的常见病有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创伤性损害、口腔念珠菌病、细菌感染性口炎、唇及舌的固有疾病、口腔白斑及口腔红斑(或称赤斑)等。

2、口腔黏膜和皮肤以及生殖器、眼、鼻腔等黏膜同时或先后发生病变的疾病

本组包括的常见病有多形性红斑、药物过敏、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天疱疮、类天疱疮、白塞病等。

3、全身性疾病在口腔黏膜的表征

本组包括全身各系统病、营养缺乏、代谢障碍、内分泌紊乱以及结核、梅毒等特殊感染所表现的口腔黏膜病征。

以上三组疾病中,第一组的治疗重点应放在口腔局部,全身方面根据情况辅以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第二组的治疗应同时注意口腔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病损,并根据情况给予全身调整免疫功能,抗感染及支持治疗。第三组的治疗重点是全身性疾病,口腔病损只作预防继发感染及对症治疗即可。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从病因来看比较复杂。除极少数病种是单纯由局部原因引起外,大多数口腔黏膜病和全身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口腔黏膜病损是全身性疾病早期或晚期的一部分病征。还有许多口腔黏膜病病因不明,其中最常见的是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及一些口腔黏膜和皮肤先后或同时发生病损的疾病。但无论哪种情况,口腔黏膜病往往都在身体抵抗力降低时发生。所以,在诊治时要注意从口腔局部联系全身,从口腔黏膜病损的表现寻求疾病的本质,才不致因诊断不明而延误治疗。

5

症状

1、斑

斑是黏膜或皮肤上的局限性颜色异常。斑不高于黏膜或皮肤表面,也不使黏膜变厚。其大小、形状、颜色各不相同。大小可由直径数毫米到数厘米。颜色可以是红、棕或黑褐色等。如因固有层血管扩张、增生、充血等所形成的斑为红色到红棕色,称为红斑,用玻片压时可见红色消退。如由于出血引起的瘀斑,则压时颜色不消退。在多形性红斑、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等疾病可见红斑病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黏膜及皮肤上可见瘀斑。色素斑的颜色由棕色到黑色,是由于上皮基底层有黑色素细胞,亦可因陈旧性出血有含铁血黄素存在于固有层内而引起。色素斑可以是生理性的,亦可能是病理性的。

2、丘疹

丘疹是一种小的实质性突起,高于黏膜面。直径大小可由1mm至数毫米。表面形状可能是扁平、尖形或圆形。基底形状可能是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颜色可以是红、紫红、白或黄等。丘疹消退后不留痕迹。在光学显微镜下见丘疹的组织变化是上皮变厚、浆液渗出及炎症细胞浸润等。因有实质内容,故触之较硬。扁平苔藓的病损是口腔黏膜上出现白色丘疹排列成线状或斑块状。皮肤上的丘疹初呈紫色,久之呈褐色,有明显瘙痒或烧灼感。

3、结节

结节病损是有组织增生,形成突起于黏膜表面的小结。一般慢性炎症以增殖性变化为主。结节就是肉芽肿本身在临床上的表现。又如纤维瘤时,结缔组织纤维的增生亦可形成结节,表现为高出黏膜或皮肤的实质性突起,触之较硬而坚实。如果肉芽组织的一部分坏死、液化则可形成脓种。当肉芽肿的表面组织坏死脱落而没有正常的上皮覆盖时则形成溃疡。口腔结核、恶性肉芽肿的病损都表现有炎症性肉芽组织的增生,临床表现为结节。

4、疱

疱是一种小的圆形突起,内有液体贮留。如贮有脓液为脓疱,贮有血液为血疱,贮有浆液为水疱。口腔黏膜病常见的疱为水疱,内容物为渗出的浆液。疱的数目及分布情况可以是单个存在,也可为多个分布成簇。疱膜可以很薄或较厚,这要根据疱所在的位置而定,分为三种情况。

(1)角化层下疱:是最浅的疱。疱在角化层下,使角化层与上皮剥离,如皮肤上的脓疱病有角化层下疱。口腔黏膜很少见这种疱。

(2)上皮内疱:这种疱因为疱在上皮层内,故疱壁很薄,极易破裂。临床上很难见到完整的上皮内疱,如天疱疮病损即为上皮内疱,且伴有棘细胞层松解。疱疹性口炎亦为上皮内疱,但没有棘细胞层松解。

(3)上皮下疱:这种疱在上皮基底层之下。基底细胞变性,使上皮全层与黏膜下组织剥离。疱壁为上皮全层,故较厚,与棘层内疱比较,不易破裂。如多形性红斑、类天疱疮、扁平苔藓等,均为上皮下疱。

5、大疱

大疱的疱较大,直径由数毫米至数厘米。大疱可直接发生,或由数个邻近的小疱融合而成,如天疱疮、多形性红斑等疾病可出现大疱。天疱疮的疱四周无红晕,发生在看似“正常”的黏膜或皮肤上。如果摩擦天疱疮患者未发生疱疹的黏膜或皮肤也可形成疱,或使之与上皮剥离。此种现象即为尼氏征阳性,说明天疱疮患者黏膜和皮肤的易受损。

6、角化异常

(1)过度角化:过度角化可表现为两种情况即过度正角化和过度不全角化。由于上皮角化层异常增厚或角化层没有随着代谢过程脱落,即形成过度角化。组织病理变化是角层增厚、粒层明显、棘层亦可增厚。过角化的临床表现是黏膜发白、增厚,表面粗糙发涩感。例如,白斑、扁平苔藓等疾病的白色角化斑块或条纹,均为过度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2)不全角化:当黏膜上皮有炎症或棘层水肿时常出现不全角化。其组织变化是在角化层中有未完全消失的、固缩的上皮细胞核。临床表现为唇红部的脱屑或湿润的口腔黏膜的浅小凹陷。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病损的上皮表层可能出现不全角化。

(3)角化异常增殖或称角化不良:上皮细胞异常发育,在棘层及基底层中发生角化。一般是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这种情况易于癌变。临床上如白斑表面增生、不平整和有硬结时要怀疑是上皮异常增生。

7、糜烂

糜烂是指黏膜上皮浅层破溃而不完整,但未波及上皮全层,所以病损浅,愈合后不留瘢痕。糜烂可继发于疱疹穿破溃以后,上皮剥脱后,或由创伤引起。如糜烂型扁平苔藓、慢性唇炎、多形红斑等均可出现糜烂。

8、溃疡

溃疡是由于上皮坏死脱落而使组织形成缺损。溃疡底部是结缔组织,所以溃疡面一般都有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的渗出。由于引起溃疡的原因不同,组织破坏的程度不同,所以溃疡的深浅和形状亦各异。如损害只波及上皮层则称为浅溃疡,愈合后不留瘢痕。如破坏达到黏膜下层则称为深溃疡,愈合后可留下瘢痕。溃疡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病损。常见的轻型复发性阿弗他溃疡,细菌、病毒感染性口炎等均表现为浅溃疡。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及一些肉芽肿性溃疡则表现为深溃疡。

9、萎缩

萎缩是上皮(也可伴有结缔组织)的细胞体积缩小和数目减少。临床可见组织变薄。如上皮变薄则结缔组织中的血管颜色明显透露致使黏膜发红,组织表面稍凹陷。舌乳头的萎缩可使舌面光滑发亮。

10、皲裂

皲裂是黏膜或皮肤发生的线状裂口,系因组织失去弹性变脆所形成。当皲裂浅,只限于上皮层时易愈合,且不留瘢痕;如皲裂深达固有膜或黏膜下层时能引起出血和疼痛,愈合后有瘢痕形成。如慢性唇炎时唇红部有皲裂。维生素B12缺乏及口腔念珠菌感染等,口角亦可出现皲裂。

11、脱屑

脱屑是上皮表层脱落成鳞屑或大片状,往往是由炎症引起。表层多为不全角化。皮肤上的鳞屑能堆积在皮肤表面,但口腔内因有唾液的湿润故不能见到脱屑。口腔黏膜脱屑仅见于唇红部。

12、痂

由于在黏膜或皮肤表面病损的渗出液变干而形成痂皮。口腔内因为唾液的湿润而不能形成痂,只有唇红部可以结痂。痂是由脓液、血液、浆液加上上皮残渣以及一些体外物质变干后所形成,颜色由黄至棕色或暗紫色,视其构成成分而定。唇红部的痂因暴露在空气中较干燥,常可形成裂口而出血,如口角炎、唇疱疹等。

13、假膜

假膜是由于上皮缺损形成溃疡后,由炎症渗出的纤维素形成网架,加上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和炎症渗出物集结在一起而形成。假膜不是组织本身,所以能被擦掉或撕脱。细菌感染性口炎的溃疡面或多形性红斑的溃疡面均有较厚的假膜。

14、坏死及坏疽

局部组织发生病理性破坏、死亡,称为坏死。坏死组织受腐败细菌作用而发生坏疽形成腐肉而脱落,并遗留深的溃疡。临床表现为污秽的暗灰或灰黑色缺损,伴有恶臭。显微镜下表现为组织失去原来的结构,核固缩、破裂以至溶解成无结构物。坏死性龈口炎、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淋巴瘤等,均可形成坏死性溃疡。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在口腔黏膜病的诊断和治疗用药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了解周围血的情况。常需进行的检查如下:

(1)感染性口炎或其他口腔黏膜病有继发感染时:为了解感染情况及程度,应查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当使用影响白细胞的药物时亦应如此。

(2)白塞病活动期:要查血沉。特殊感染,如怀疑结核性溃疡时,亦应查血沉或特异性抗体。

(3)怀疑过敏性疾病时:应查白细胞分类及嗜酸细胞直接计数。

(4)舌痛、舌乳头萎缩等:应查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数。还应查血清铁、维生素B12及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等以除外贫血。

(5)口腔黏膜有念珠菌感染时:亦应检查血液中铁、叶酸及维生素B12的含量。因某些敏感人体缺乏这些物质时,念珠菌菌丝易侵入上皮。

(6)怀疑出血性疾病或其他血液病时:应作血常规、分类、出凝血时间等检查。必要时应作全面的血液检查。

(7)对口腔黏膜病患者:还可进行微循环和血流动力学的检查,以便在微循环方面予以改善和治疗。

(8)微量元素检查:对诊断和治疗黏膜病有一定意义。如锌与上皮代谢角化有关,缺锌易发生口腔溃疡,适量补锌对治疗有益。其他如铁、钙、硒、铜等微量元素与口腔黏膜疾病及全身状态均有密切关系。检测物可以是唾液、头发及血液。

(9)其他:一些口腔黏膜疾病与某些内分泌及代谢紊乱、遗传因素等全身状况有密切联系,因此必要时要进行肝肾功能、内分泌因素及遗传学等方面相应检查以明确诊断。

2、活体组织检查

活体组织检查是诊断口腔黏膜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当临床不能明确诊断时,可以根据组织病理学变化并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分析,便可得出较明确的诊断。或根据组织病理表现可以提出符合某种疾病或否定某种疾病的意见以协助临床诊断和考虑治疗方案。

下列情况可以考虑取活检:①溃疡表面有颗粒样增生或基底有硬结浸润。②白斑表面形成溃疡或出现颗粒样增生。③扁平苔藓糜烂长期不愈或表面不平整。④黏膜上有肿块或其他组织增生表现。⑤原因不明的溃疡、红斑等虽经相应治疗后2~3周以上仍不愈合。⑥疑难病例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化验均不能明确诊断时。⑦为判断疾病的预后及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需要将临床表现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时。取活检时应注意要在基本控制病损的感染和炎症后才能进行,以免影响病理结果和活检伤口的愈合。要选择切取最可疑及有特征的病变组织。病损如为多种表现,则应在不同变化处取两种以上的标本。

3、微生物检查

(1)细菌感染:口腔黏膜常见的细菌感染为革兰氏阳性、阴性球菌、梭状杆菌及文森螺旋体等。可于病损部位涂片用Gram染色法染色观察。特殊感染,如结核分枝杆菌,可涂片用抗酸染色找结核分枝杆菌,必要时作培养或送血培养证实。

(2)真菌感染:口腔常见的真菌感染为白色念珠菌感染。可于病损部位或义齿的组织面取材涂片,滴加10%氢氧化钠(钾)溶液,在微火焰上固定,即可在显微镜下见到念珠菌菌丝及孢子。亦可用PAS或Gram染色法染色见到菌丝及孢子。于病损处刮取标本或取患者非刺激性唾液进行培养,亦可得到证实。

4、脱落细胞学检查

检查脱落细胞是一种简便易行且减轻患者痛苦的诊断方法,可作为下列口腔黏膜病的初步诊断或辅助诊断的一种手段。

(1)天疱疮:在表面麻醉下揭去疱皮,于疱疹底部刮取脱落的上皮细胞做涂片。用吉姆萨染色法染色,可见大量成堆或散在的呈圆形、细胞核增大、染色质增多和核四周有晕的天疱疮细胞,即可诊断为天疱疮。

(2)疱疹性口炎:在表面麻醉下,于疱疹破溃后的溃疡底部刮取脱落的上皮细胞做涂片。用吉姆萨染色法染色,可以见到:①毛玻璃样核,表现为细胞核增胞质及细胞膜模糊不清。②可见多核合胞体,表现为细胞中核的数目增多,由几个到20~30个。细胞增大,形状奇异。③还可见细胞核内的包涵体。

(3)口腔白斑:用于追踪口腔白斑病损的变化。根据病损表层角化情况判断臼斑的恶化倾向,如为不全角化则比正角化者更易恶变。作为一种辅助诊断方法,可监测白斑的潜在恶变倾向,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

(4)早期癌变病损:对一切临床可疑癌变的病损可于病变底部刮取脱落细胞。如见到癌变细胞,可作为初步的辅助诊断,进一步取活检证实。

5、免疫学检查

免疫荧光技术是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与荧光染色法两者结合的一种技术,可以证明组织或细胞内的抗原或抗体成分。分为直接免疫荧光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两种。直接免疫荧光法是把荧光素标记在第一抗体上(又称Ⅰ抗),然后直接滴在组织或细胞上,可检测未知抗原的位置,此法特异性强。间接免疫荧光法是把荧光素标记在第二抗体上(又称Ⅱ抗),待特异性抗体(即Ⅰ抗)与组织或细胞发生反应后,再将Ⅱ抗与Ⅰ抗相结合,显示出抗原的位置。此法进一步提高了灵敏度。间接法也可用于检测循环自身抗体。免疫学检查可以诊断或协助诊断某些口腔黏膜病。如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可以诊断天疱疮,发现其上皮细胞间的荧光抗体;诊断类天疱疮,可见其上皮基底膜处有荧光抗体;部分慢性盘状红斑狼疮患者在上皮和结缔组织交界处有荧光抗体,亦可作为诊断的参考依据。

检查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可协助诊断某些与免疫相关的口腔黏膜病。如口腔念珠菌病及HIV感染时,免疫功能可以降低。

8

诊断要点

详细采取病史和体格检查后,将所得到的资料再参考实验室检查的结果,用科学的态度认真分析全部资料的意义和所反映的问题,最后作出正确的诊断。

9

鉴别诊断

10

治疗

口腔黏膜病发病和病情变化往往和全身状况密切相关,所以除进行口腔局部的治疗外,还应进行全身治疗,特别是针对病因的治疗。必要时应与各个相关专科取得联系共同进行治疗。

1、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的原则是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除去口腔局部剌激因素,进行对症治疗,减少疼痛,并在局部予以抗炎、止痛、促进病损愈合的措施。

(1)消毒灭菌药物

①0.1%依沙吖啶溶液:有抑菌防腐作用,无剌激性。适用于各种口炎时含漱。特别用于唇部病变的湿敷有良好效果。

②0.05%氯己定(洗必泰)溶液:抗菌谱广,对多数革兰氏阳性、阴性细菌及真菌都有杀灭作用,在各种感染性口炎时用于含漱。

③1%~3%过氧化氢溶液:为强氧化剂,适用于坏死性龈口炎、冠周炎等厌氧菌感染时冲洗牙周袋及含漱。

④0.25%~0.5%金霉素溶液:有广谱抗菌及消炎作用。适用于合并有口腔细菌感染时作含漱剂。

⑤2%~4%碳酸氢钠溶液:为碱性溶液,适用于口腔念珠菌感染,可用作含漱剂使用,通过调节口腔内pH而抑制口腔念珠菌生长。义齿性口炎时亦可用以浸泡义齿,以抑制口腔念珠菌在义齿上繁殖。

(2)止痛药物

①0.5%~1%利多卡因:可作为含漱剂以止痛。特别在饭前含漱可使进食时减轻疼痛。

②0.5%达可罗宁:口腔溃疡或糜烂时可以含漱局部止痛。

③1%~2%丁卡因:表面麻醉止痛效果好。但因毒性较大,仅于临床作表面麻醉用。不适于患者自己用药。

(3)消炎及促进愈合药物

①1%甲紫:能防腐杀菌,有收敛作用,可保护创面,减轻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但不宜用于唇红部病损,以免引起干裂。目前该药在临床上已较少应用。

②中药散剂:养阴生肌散、锡类散等局部敷撒可以起到吸附剂的作用,吸附溃疡表面的渗出液。药物本身亦有清热止痛作用。可用于各种溃疡及糜烂面。

③药膜:用激素、抗生素、抗感染中草药或止痛药等加入明胶、羧甲基纤维素及聚乙烯醇基质,可配制成含各种不同药物的药膜。这些药膜有药物本身的消炎止痛功能,同时又能增加药物对病损局部的作用,并能保护溃疡面,有利于病损的愈合。

④药膏: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止痛类药膏,可用于溃疡或糜烂面,有消炎镇痛及促进病损愈合的作用。

⑤糖皮质激素:可用醋酸氢化可的松混悬液12.5~25mg(0.5~1ml)或地塞米松l~2mg(0.5~1ml)加2%利多卡因0.5~1ml于黏膜病损基底部注射,有较好的抗炎及抗过敏作用。药物局部注射可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减少全身用药时所产生的副作用。对糜烂型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肉芽肿性唇炎等与重型阿弗他溃疡效果较好。

⑥超声波雾化治疗仪:将抗菌消炎药物、皮质激素等经振荡,以水为介质可将药物变成微细的雾粒,可高浓度均匀地使药物黏附于病变表面,并能透入黏膜内,可高效地减轻炎症并达到止痛及促进病变愈合的目的。

(4)除去局部剌激因素

如调磨尖锐的牙尖、牙缘,拔除残根、残冠等。不良修复体剌激黏膜时应予修改,以促进病损愈合。

(5)理疗

①紫外线:紫外线局部照射有消炎、止痛及灭菌作用。除光化性唇炎外,可用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口腔溃疡及糜烂。

②激光:激光照射对口腔黏膜有消炎、止痛、调节神经血管功能、促进正常代谢的作用。氦氖激光和二氧化碳激光对口腔黏膜溃疡、糜烂、慢性炎症等局部照射均有效。氩离子激光可用于除去白斑的病损。

③冷冻:利用制冷剂二氧化碳或液氮产生低温,使病损组织受到破坏而被除去。可用于白斑及其他可疑癌变的病损。

2、全身治疗

全身治疗的原则是消除使口腔黏膜致病的全身因素,并采取全身支持治疗、抗过敏治疗及调整免疫治疗等措施,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1)支持疗法

绝大多数口腔黏膜病是在机体功能紊乱、身体虚弱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支持治疗对每一例口腔黏膜病患者都是必需的。首先应给予高营养食物及维生素类药物,维生素有助于维持正常的代谢功能,提高机体的愈合能力。

(2)调整免疫功能

不少口腔黏膜病的发病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需要进行调整免疫功能的治疗。根据免疫异常的情况采用三类药物。

①免疫抑制剂:某些由于自身免疫功能亢进引起的自身免疫病,如天疱疮、类天疱疮、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等,需要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多形性红斑、药物过敏性口炎等,亦需用免疫抑制剂。糜烂型扁平苔藓、重型的复发性坏死性黏膜腺周围炎亦可局部应用。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有抑制免疫功能、减少淋巴细胞、减少抗体形成的作用,同时亦具有抗炎及抗过敏的作用。但是应注意用药的禁忌证及副作用,如有消化道溃疡、糖尿病、高血压、结核病等应禁忌使用。其他如抗代谢药物、细胞毒类药物,抗疟药物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羟氯喹,活血化瘀的中药如红花、桃仁、雷公藤等,亦有抑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作用。但需注意其副作用,特别是抑制骨髓形成白细胞、诱发感染等。

②免疫增强剂:某些反复发生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患者,特别是发生口腔念珠菌病者往往免疫功能低下或缺乏,除体液免疫外主要是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所以需用免疫增强剂。常用的制剂有胸腺肽、干扰素、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厌氧棒状菌苗、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等,均可不同程度地恢复或增强免疫功能。转移因子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可以抗细胞内感染。其他制剂亦可促进抗体产生或激活补体,增强吞噬功能,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③免疫调节剂:有些药物对不同免疫反应异常者有双向调节作用,使免疫反应低的升高,免疫反应高的降低,正常者则不发生变化。如左旋咪唑、聚肌胞等。此外,中药的人参、党参、甘草、茯苓等均有上述作用。如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用左旋咪唑能延长溃疡复发的间歇期。

(3)抗过敏治疗

在口腔黏膜病中,如多形红斑等,是与变态反应有关的疾病。发生变态反应时,体内可释放出组胺从而使黏膜和皮肤发生血管扩张、渗透性增加等病理性变化。故治疗时除用免疫抑制剂外还需要用抗组胺药物。常用药物有氯苯那敏、氯雷他定、安其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此外,钙制剂如葡萄糖酸钙、乳酸钙、氧化钙等,均有抗过敏、降低毛细血管渗透性和消炎、消肿的作用。

(4)抗感染治疗

①抗细菌感染:口腔黏膜的细菌感染病原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及阳性球菌、梭状杆菌等。青霉素对上述细菌有较好的抑菌或杀菌作用,且毒性较小,所以治疗细菌性感染性口炎时应首先选用青霉素。但要注意过敏问题。其他如四环素、红霉素、罗红霉素等亦可应用。临床应用时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合适的抗生素。磺胺药物亦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其抗菌谱较广,对革兰氏阴性菌及阳性菌均有抑菌作用。

②抗病毒感染:口腔黏膜的病毒感染可用中草药,如板蓝根、大青叶等。碘苷、利巴韦林、阿昔洛韦等均为抗病毒药物,可用于疱疹性口炎、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干扰素亦可用于抗病毒感染,但它本身不是直接抗病毒物质,它与细胞结合后可合成具有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使病毒的复制受到阻遏,但并不妨碍宿主细胞的生长。干扰素无毒性,是一种很好的抗病毒药物。

③抗真菌感染:口腔黏膜的真菌感染主要是白色念珠菌。常用的抗真菌药物是制霉菌素,其优点是在体内不易产生耐药性,可较长期使用。可以在口腔内含化后吞服,亦可配成混悬液局部涂擦。其他药物如克霉唑、5-氟胞嘧啶、伊曲康唑、氟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均可选用,但需注意各种药物的副作用。

11

日常护理

1、环境

提供安静、清洁、舒适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指导患者注意休息,注意调解生活节律。

2、体位

依病情而定。

3、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或软食。宜食清淡食物,少吃刺激性食物。不可过热,均衡饮食。进食困难者按医嘱予以静脉输液。

4、用药护理

遵医嘱应用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和维生素类等药物。按医嘱给予腐蚀剂烧灼口腔溃疡。烧灼时,护士应协助隔离唾液、压舌,切勿使药液超出溃疡面。因疼痛难忍进食困难时,医嘱用止痛剂涂布溃疡面。

5、口腔护理

餐后清洁口腔,保持口腔卫生,可使用0.1%~0.2%氯已定溶液、复方硼酸溶液漱口,去除局部刺激。

6、隔离护理

进行必要的隔离。

7、心理护理

对患者及患儿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病程及治疗目的,让其了解本病有自限性,不经治疗7~10d溃疡也会自愈,减轻焦虑情绪,指导按医嘱用药。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