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钩虫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钩虫病如何预防

钩虫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钩虫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10:21阅读(61)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hookwormdisease)是由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俗称“黄种?薄ⅰ袄粱撇 薄9吵娓腥厩嶂⒒颊呖晌拗⒆矗?现仄

1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hookwormdisease)是由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俗称“黄种病”、“懒黄病”。钩虫感染轻症患者可无症状,严重贫血者可致心功能不全,儿童发育营养不良等。临床常见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劳动力下降。

2

流行病学

钩虫感染遍及全球,约有10亿人以上有钩虫感染,尤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最普遍,农村感染率明显高于城市,感染高度流行区感染率在80%以上,一般感染率为5%-30%。国内除黑龙江、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省(区)外,其他地区均有不同程度流行,尤以四川、浙江、湖南、福建、广西、广东等较重。

1、传染源

要是钩虫感染者与钩虫病患者。钩虫病患者粪便排出的虫卵数量多,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2、传播途径

农村钩虫感染主要经皮肤感染,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新鲜粪便施肥,污染土壤和农作物,成为重要的感染场所,是引起传播的重要因素。人体感染主要是钩蚴经皮肤而感染,亦可生食含钩蚴的蔬菜、黄瓜等经口腔黏膜侵入体内。住宅附近地面被钩蚴污染,是儿童感染的主要途径。

3、人群易感性

任何年龄与性别均可感染,尤其是与土壤、粪便等接触机会多的农民感染率为高,感染者大多数为菜农、桑民、茶农、棉农、矿工和砖瓦厂工人。儿童较少,男性高于女性,而且可重复。

4、流行特征

(1)地区性:凡干旱或气候严寒地区(13℃以下),均不适宜钩虫卵及钩蚴的发育。如我国西北高原地区,因气候干燥,温度低,且寒暑变化剧烈,少有本病流行。

(2)季节性:最适宜于钩虫发育的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为60%~80%。故各地钩虫感染与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北方感染季节较南方迟而短。四川每年以5、6月为钩虫病流行高峰;山东以7、8月多见;浙江以6、7、8三个月感染最多,广东因气候适宜,感染季节较早较长,除冬季极冷时期外,全年几乎都可感染。最易感染时间,一般在施肥不久,雨后初晴的当天或次日清晨,以及久晴初雨等时候下地劳动。

(3)与农作物的关系:钩虫的传播与各种农作物的耕作方法、施肥次数和种植季节都有明显关系。国内调查,主要是旱地作物如红薯、玉米、甘蔗、棉花、蔬菜、芋头、辣椒、烟草、麻等,多因施用人粪肥,且这类作物较低矮,泥土少见阳光,土壤较湿润,均适宜钩虫卵的发育,故种植人员易造成严重的感染。其他如茶场、果园、桑园以及咖啡种植区的工作人员,感染率也较高。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由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钩虫寄生人体小肠所致,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雌虫较粗长,雄虫细短,尾部有交合伞。成熟十二指肠钩虫雌虫每天产卵10000个至30000个、美洲钩虫5000个至10000个。两者虫卵相似,呈椭圆形,无色透明,卵壳薄,内含2-8个细胞。虫卵随粪便排出,在温暖、潮湿、疏松土壤中,24-48小时内发育为杆状蚴。杆状蚴经5-7天发育为丝状蚴,活动力强,可生存数周。当接触人体皮肤或黏膜时,丝状蚴侵入人体,从微血管随血流经右心至肺,穿破肺微血管进入肺泡,沿支气管上行至咽部,随吞咽活动经食管进入小肠。在小肠内形成口囊,再经3-4周发育为成虫附着于肠黏膜,寄生在小肠上段。自幼虫侵入皮肤至成虫成熟产卵的时间一般为4-7周。钩虫成虫寿命可长达5~7年,但大多数成虫在1-2年内排出体外。

(二)发病机制

1、皮肤损害:由钩虫幼虫引起皮炎,丝状蚴侵人皮肤后数分钟至1小时,局部皮肤出现红色丘疹,1~2天出现充血、水肿以及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感染后24小时,大多数幼虫仍滞留在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内,然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到达肺部。

2、肺部病变:当钩虫幼虫穿过肺微血管到达肺泡时,可引起肺间质和肺泡点状出血和炎症。感染严重者可产生支气管肺炎。当幼虫沿支气管向上移行至咽部,引起攴气管炎与哮喘。

3、小肠病变:钩虫口囊咬附在小肠黏膜绒毛上皮,以摄取黏膜上皮与血液为食,且不断更换吸附部位,并分泌抗凝血物质,引起黏膜伤口持续渗血。滲血量远较钩虫吸血量为多。并在小肠黏膜上产生散在的点状或斑点状出血。严重者黏膜下层可出现大片出血性瘀斑,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慢性失血是钩虫病贫血的主要原因。贫血程度取决于钩虫虫种、负荷虫数、感染期,并与饮食中的铁含量,体内铁贮存量有关。长期小量失血可消耗体内铁质贮存,产生低色素性小红细胞贫血。

5

症状

轻度感染大多数无临床症状,感染较重者可出现轻重不一的临床表现。

1、幼虫引起的临床表现

主要是钩蚴性皮炎和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皮炎多发生于手指和足趾间、足缘、下肢皮肤或臀部,产生红色点状疱丘疹,奇痒。钩虫所致皮炎俗称“粪毒”、“粪疙瘩”或“地痒疹”等。一般3-4天后炎症消退,7-10天后皮损自行愈合。重复感染又可发生钩蚴皮炎,若皮肤抓破,可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脓疱。感染后1周左右,由于大量钩蚴移行至肺部,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咽部发痒等症状,尤以夜间为甚。重者痰中带血,伴有阵发性哮喘、声音嘶哑等症状与低热,持续数周。肺部检查可闻及干啰音或哮鸣音。X线检查显示肺纹增粗或点片状浸润阴影,数天后自行消退。

2、成虫所致的临床表现

主要包括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症状和肠黏膜损伤引起的多种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极个别患者出现精神症状,大多数患者于感染后1-2个月出现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减退、消化不良、腹泻、消瘦、乏力等。重度感染者常有异嗜癖,如食生米、泥土等。偶有发生消化道出血者,表现为持续黑便,常被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症状。重度感染后3~5个月后逐渐出现进行性贫血,表现为头昏、眼花、耳鸣、乏力,劳动后心悸与气促。患者脸色蜡黄,表情淡漠。心前区收缩期杂音,血压偏低,脉压增大,心脏扩大,甚至出现心力衰竭。重症贫血伴低蛋白血症者常有下肢水肿,甚至出现腹水与全身水肿。孕妇钩虫病易并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在妊娠期由于需铁量增加,钩虫感染更易发生缺铁性贫血,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新生儿病死率增高。

6

并发症

有贫血性心脏病、侏儒症、早产或死胎等。

7

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常有不同程度贫血,属低色素性小细胞贫血,血清铁浓度显著降低,一般在9μmol/L以下,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数大多正常,嗜酸性粒细胞数略增多,严重贫血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数常不增多。

2、骨髓象

显示造血旺盛现象,但红细胞发育受阻于幼红细胞阶段,中幼红细胞显著增多。骨髓游离含铁血黄素与铁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当骨髓内贮铁耗尽,血清铁显著降低时,才出现周围血中血红蛋白明显减少。

3、粪便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1)直接涂片和饱和盐水漂浮法:可查见钩虫卵,因钩虫卵的比重(1.056-1.000)较饱和盐水(1.20)低,漂浮法可提高检出率。但需与东方毛圆线虫卵鉴别。后者较长而大,卵内细胞数远较钩虫卵(2-8个)为多。

(2)虫卵计数:用Stoll稀释虫卵计数法和改良加藤(Kato-Katz)法测定钩虫感染度,以每克粪虫卵数表示(EPG)EPG10000为重度感染。

(3)钩蚴培养法:采用滤纸条试管法,将定量的粪便涂在滤纸上,然后置于含水试管中培养(20~30℃,3~5天)对孵出丝状蚴进行虫种鉴别和计数,此方法耗时较长,不能用于快速诊断,现在很少应用。

(4)掏虫法:主要用于新药驱虫的疗效考核。方法在驱虫治疗后收集24-48小时内全部粪便,用水冲洗掏虫并按虫种计数。

8

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资料:在流行区,有赤手裸脚接触农田土壤及曾有典型的钩虫皮疹史者。

2、临床特点:起病缓慢,乏力,好食易饥,劳动力减退;慢性贫血及贫血性心功能不全;儿童有异嗜症、营养不良及发育障碍等。

3、实验室检查:粪便检出钩虫卵或孵出钩蚴是确诊的依据。不同程度的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血浆清蛋白及血清铁含量在疾病后期显著降低。其他如皮内试验,免疫学方面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但无特异性。

9

鉴别诊断

钩虫患者有上腹隐痛,尤其有黑便时应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相鉴别,胃肠钡餐与胃镜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钩虫病贫血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贫血相鉴别,如妊娠期因生理性铁质需要增加而摄入不足以及其他原因胃肠道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等。凡是失血程度与粪便虫卵不相称时,应寻找其他原因。

10

治疗

(一)治疗

1、病原学治疗

(1)钩蚴皮炎:在感染后24小时内局部皮肤可用左旋咪唑涂肤剂(左旋咪唑750mg,硼酸1.3g,薄荷13g加50%酒精溶液至100ml)或15%阿苯达唑软膏1天2~3次,重者连续2天。皮炎广泛者口服阿苯达唑,每天10-15mg/kg,分2次口服,连续3天,有止痒、消炎及杀死皮内钩虫幼虫的作用也可阻止或预防呼吸道症状的发生。

(2)驱虫治疗: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均能广谱驱肠道线虫,其机制是选择性和不可逆性抑制其摄取葡萄糖的作用,使虫体糖原耗竭和抑制延胡索酸脱氢酶阻碍三磷酸腺苷产生,导致虫体死亡,具有杀死成虫和虫卵的作用。但其驱虫作用缓慢,于治疗后3~4天才排出钩虫。感染较重者需多次反复治疗。药物不良反应轻而短暂,仅少数患者有头昏、腹痛、恶心等。孕妇忌用。

2、对症治疗

补充铁剂,改善贫血。贫血一般在治疗2个月左右得以纠正。血象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小剂量铁剂2-3个月。孕妇和婴幼儿钩虫病贫血严重,给予小量输血,滴速要慢,以免发生心力衰竭与肺水肿。严重贫血者应予高蛋白和维生素等营养丰富的饮食。

(二)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即使是中重度感染,伴有贫血性心脏病或合并妊娠的患者,若能及时补充营养,纠正贫血及驱虫治疗,仍有良好预后。

11

日常护理

1、按传染科一般护理常规。

2、适当休息,严重贫血者绝对卧床休息。

3、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含铁剂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

4、安慰患者,特别对有“异嗜症”的患者,应消除其心理顾虑。

5、注意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局部皮疹情况,腹痛的性质、部位、时间。观察大便的颜色、性质,有无精神症状、呼吸系统症状等。

6、药物治疗护理铁剂与稀盐酸或维生素C同服可增进铁的吸收,服驱虫药后,保留48小时内全部大便,淘数钩虫,以观疗效。

12

防治措施

1、管理传染源:根据感染率高低,采取普遍治疗或选择性人群重点治疗,如对中小学学生用复方甲苯达唑或阿苯达唑每年进行驱虫。效果较好,有利于阻断钩虫病的传播。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粪便管理,推广粪便无害化处理。改变施肥和耕作方法,尽量避免赤足与污染土壤密切接触,防止钩蚴侵入皮肤。不吃不卫生蔬菜,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3、保护易感人群:重点在于宣传教育,提高对钩虫病的认识,在钩虫病感染率高的地区开展集体驱虫治疗。目前预防钩虫感染的疫苗,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还不能用于人体。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