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脑血吸虫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脑血吸虫病如何预防

脑血吸虫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脑血吸虫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10:00阅读(61)

脑血吸虫病(cerebralschistosomiasis)是由于血吸虫虫卵异位于脑而引起的脑损害,血吸虫卵在脑组织中沉积引起虫卵性肉芽肿和炎性反应。血吸虫侵犯大脑皮质,虫

1
脑血吸虫病(cerebralschistosomiasis)是由于血吸虫虫卵异位于脑而引起的脑损害,血吸虫卵在脑组织中沉积引起虫卵性肉芽肿和炎性反应。血吸虫侵犯大脑皮质,虫卵寄生于脑组织引起脑实质细胞坏死和钙沉积,炎性渗出物含嗜酸性粒细胞和巨大细胞,形成肉芽肿。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等南方的农村地区,多发于青壮年。

2

流行病学

好发于青壮年,男多于女,一般在感染后数周或数年内发病。我国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流域等南方的农村地区,多发于青壮年。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血吸虫卵经体循环(多经颈动脉)、脊椎静脉系统或颅内静脉窦进入颅内,引起特异性与非特异性两种不同的脑组织病理改变。

引起人类致病的三种血吸虫类型是:埃及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类,因此,血吸虫具有特定的地理分布特征,主要分布在有淡水螺类生存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曼氏血吸虫主要分布在非洲中部、南美洲北部、拉丁美洲等热带地区埃及血吸虫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中东地区,日本血吸虫只分布在亚洲,如中国的南方和东方(包括中部及长江流域)中国台湾省、日本和菲律宾。日本血吸虫通常引起大脑的病变,而埃及血吸虫和曼氏血吸虫感染可以引起脊髓的病变。

(二)发病机制

血吸虫属裂体吸虫,可侵及肺、胃肠道、泌尿和中枢神经系统。人接触疫水时,虫卵经肺静脉到左心,经动脉血液循环达全身包括脑内,血吸虫卵可见于大脑、小脑、脑干、软脑膜及脉络丛。脑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期于感染1周至1个月后,以免疫复合体形成作为依据;慢性涉及细胞递质免疫反应,在脑内形成的肉芽肿。虫体或虫卵进入脑后,释放可溶性抗原可在脑血管中沉积,激活补体C3a、C5a,造成Ⅲ型变态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在脑内产生细胞毒素,并引发脑组织免疫损害及水肿而出现症状。成熟虫卵毛蚴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及其诱导释放的一系列淋巴因子,导致以增生和坏死为特征的Ⅳ型变态反应性结节形成。急性虫卵结节形成10余天后,卵内毛蚴死亡,虫卵及坏死物质被吸收、清除或钙化,病灶内巨噬细胞衍变为上皮样细胞和异物多核巨细胞,形成与结核结节类似的肉芽肿,可误诊为结核瘤或脑肿瘤,病变可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但卵壳碎片或钙化的死卵会长期存留,引起血吸虫卵异物性损害,产生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5

症状

患儿都有疫水接触史,好发于青壮年,男多于女,一般在感染后数周或数年内发病。

脑血吸虫病可分为在感染后数周出现的急性症状和在感染后3~6个月或数年出现的慢性症状,慢性者较多见。

急性期主要为急起的脑炎样表现,如定向障碍、意识不清、精神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瘫痪、高热等,这些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而渐渐好转或完全恢复,后遗症很少。

慢性脑血吸虫病,根据其临床表现主要可分为3型:

1、癫痫型:国内报道以本型为多。此型系虫卵随血液循环到脑膜或皮质内引起局限性脑膜脑炎所致,癫痫发作形式以局灶性为多,一般无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2、脑瘤型:系由颅内血吸虫性肉芽肿占位,后者系虫卵周围弥漫性水肿、神经元变性、坏死及胶质细胞增生引起,此型临床表现与脑瘤几无差别,常误诊为脑胶质瘤、脑结核瘤、脑转移瘤等而首诊于神经外科。

3、脑卒中型:系血吸虫卵栓塞脑血管引起脑梗死,呈卒中样发作,此型相对少见。其他少见类型尚有脊髓压迫症型、多发性周围神经炎型、急性脊髓炎型等。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免疫学检测:采集血和脑脊液标本行血吸虫免疫试验,有间接血凝集试验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如能测得病人的血和脑脊液(尤其是脑脊液)的血吸虫抗体则能给诊断的确立提供有力依据。

8

诊断要点

对来自血吸虫疫区,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或感染史的患儿,出现癫痫起病,或出现颅内高压等症状,应考虑脑血吸虫病的可能,再结合血吸虫血清学检查和CT、MRI检查,多能做出诊断。脑血吸虫感染的明确诊断,是需要在病理切片中找到血吸虫虫卵或成虫,但阳性率不高,留取标本复杂。如果在鉴别诊断困难的情况下,可以服用吡喹酮40mg/kg,顿服,进行诊断性治疗,服药2周后复查颅脑CT或MRI,如果病灶消失或者明显缩小,亦可以确诊。

9

鉴别诊断

1、其他寄生虫脑病

如脑囊虫病和脑包虫病,这两者亦多发生于皮层、皮层下,但脑囊虫病常为多发散在的小囊泡及小结节强化,可伴有头节、水肿及占位效应轻,主要位于脑白质区,也可发生于脑室及蛛网膜下隙,而脑血吸虫肉芽肿为多发聚集的大小不等结节,灶周水肿明显,血清囊虫或血吸虫免疫学试验阳性,有利于区分。

2、脑结核

多位于基底池附近以及大脑额顶、颞叶皮质和髓质区和小脑半球蚓部。易发生钙化,常为多发厚壁环形或结节状强化灶。多个聚集、有融合倾向的结核性肉芽肿呈串珠状或梅花样强化,可见“微环征”和“靶征”,灶周水肿较轻;合并结核性脑膜炎有基底池强化及程度不同脑积水,临床上有脑外结核史与结核中毒症状,且血清免疫学检查阴性与之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脑血吸虫病的治疗主要是内科治疗为主。吡喹酮治疗脑血吸虫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轻,优于其他治疗药物,病人易于接受。吡喹酮可以使虫体肌肉发生强直性收缩而产生痉挛性麻痹,增加虫体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内钙离子丧失;损害虫体皮层,暴露体表抗原,从而遭受宿主的免疫攻击,促使虫体死亡。脑血吸虫病经吡喹酮治疗后约80%的患儿症状减轻和消除,癫痫发作减少和停止。

如果患儿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外科治疗干预:

1、脑疝。

2、大的肉芽肿,明显的占位效应。

3、继发难治性癫痫。

4、内科治疗无效。

(二)预后

及时进行药物和外科治疗后,治疗效果良好,预后较好。

11

日常护理

1、一般护理

(1)休息

急性血吸虫病及晚期发生肝硬化等并发症时,均应卧床休息;慢性期患者应安排规律的生活,避免劳累。

(2)饮食

急性期患者,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避免煎炸、油膩、产气食物,减少脂肪摄入。高热、中毒症状重者注意供给足够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慢性期患者避免进食粗、硬、过热、多纤维剌激性食物。晚期若有消瘦、贫血、腹水等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表现,给予低盐、低蛋白饮食

(3)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有过敏反应、反复出现皮疹者,遵医嘱给予抗组胺药或局部涂止痒剂。

(4)心理护理

应及时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说明治疗方法,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减轻或消除紧张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用药护理

(1)治疗原则

采取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由于吡喹酮毒性小、疗效好、给药方便和适应证广,可用于各型各期血吸虫患者,是病原治疗首选药物

(2)常用药物

①吡喹酮。

②蒿甲醚和青蒿琥酯。

(3)注意事项

吡喹酮、蒿甲醚和青蒿琥酯治疗中,要加强观察和护理。重点是疗效和毒副作用的观察。做好用药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治疗的目的、使用方法、疗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使之配合治疗与护理。

12

防治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对流行区的病人进行普查,彻底治疗病人及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

应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在我消灭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卫生宣教,避免接触疫水。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