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掌腱膜挛缩症症状及发病原因 掌腱膜挛缩症如何预防

掌腱膜挛缩症症状及发病原因 掌腱膜挛缩症如何预防

2020-03-28 10:00阅读(61)

掌腱膜挛缩症又称Dupuytren挛缩,是一种原因尚未研究清楚,发病缓慢,主要侵犯掌腱膜,病理改变为纵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导致发生屈曲挛缩的病症。||| 流行病学

1
掌腱膜挛缩症又称Dupuytren挛缩,是一种原因尚未研究清楚,发病缓慢,主要侵犯掌腱膜,病理改变为纵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导致发生屈曲挛缩的病症。

2

流行病学

掌腱膜挛缩症在欧、美洲发病率高,在我国偶然可见散发病例。60岁以上发病率最高。男性患者占大多数(90%左右),男比女多8~10倍,受侵犯的手指以环指最多,小指占第二位,中、示、拇指的发病率依次减少。约有40%的病例为双侧发病。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掌腱膜挛缩症的病因至今不明。可能从胚胎时,即留存下来一些横纹肌细胞于手掌中。或是因长期用手握持劳动工具,使手掌局部受到不断的挤压,形成慢性创伤,使掌腱膜及其邻近组织,因操作引起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导致挛缩。抑或是炎症所致。有研究者认为发病率还和个人体质、种族、遗传有关。

(二)发病机制

掌腱膜挛缩症中的皮下结节和条索状结构是由增殖纤维组织和已存在的手掌腱膜的肥大而形成。也有人认为病变组织仅属已存在的手掌腱膜纤维变性,而不是新组织的形成;或者是先发生皮下组织的结节状改变,而后再发展成条索状结构;结节和条索状结构并非代表本症的2个阶段,而是起源于2种不同组织即皮下脂肪和掌腱膜的2种不同形式。皮下组织发生结节,而后又蔓延至掌腱膜和皮肤。掌腱膜纵向的肌腱前索受累,掌横韧带不受病变损害。

5

症状

掌腱膜挛缩症发病一般都较缓慢,可数年或十多年之久,但也可以在几个月内进展较快,有时病变停止后又再进展,多数患者无任何不适,发现手指屈曲挛缩,伸不直方才就诊。

早期在环指或小指轴线相连处的皮下脂肪垫区内有小结节出现,这些结节逐渐形成纵行索条样肿块而挛缩,或者使邻近的皮肤变厚,在远侧掌横纹处再现皮肤皱起的横褶。皮肤的深层与其下的腱膜组织连成一块边界不清楚的硬团块,无明显压痛,继发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挛缩。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由于本病特征性很强,一般诊断并无困难。Meyerding曾将掌腱膜挛缩症进行分期,以供临床诊断时参考。

0期:仅出现小结节,无手指屈曲挛缩。

第一期:屈曲挛缩仅限于1个手指。

第二期:屈曲挛缩超过1个手指,但挛缩手指屈曲角度的总和不超过60°。

第三期:挛缩手指中,至少有1个手指屈曲角度超过60°。

第四期:5个手指均出现屈曲挛缩。

9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一般瘢痕挛缩、手部先天性挛缩、痉挛性挛缩、屈肌腱短缩、植入性表皮样囊肿等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根据病变程度可选用下述治疗方案:如病变较轻,病程发展较慢,或仅有少数无痛的小结节出现,手部功能未引起障碍者,可密切观察,暂不作特殊处理,功能受限明显时,需尽早行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

对有急性炎症表现的结节,可用皮试针头注入泼尼松龙0.5ml(5mg)加少许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的混合液注入结节内,7~10天1次,4次为一疗程。

2、物理治疗

包括放射、超短波音频、磁疗等可以暂时使局部挛缩的组织软化,症状得到短期缓解,但日后往往复发,效果较差。

3、手术治疗

(1)挛缩腱膜切断术适用于:①对病程较长的老年患者,有全身性严重疾病如糖尿病、心肌疾病和难以耐受较大的手术者;②手指严重屈曲挛缩,作为掌腱膜切除术的术前准备,皮下切断掌腱膜,扳直手指或牵引手指关节,清洁皮肤;③只适用于索带状挛缩。

(2)挛缩掌腱膜切除术适用于:①环、小指的掌指关节与近侧指关节受累屈曲挛缩;②病情较重,进展较快者;③掌腱膜挛缩症的强好发素质者。

(3)掌健膜彻底切除术适用于:①年纪较轻,特别是掌腱膜挛缩症的强好发素质者;②病情进展较快;③病变广泛,多手指受累,对皮肤粗厚无弹性者,尚需于腱膜切除后植皮。手术切口在手掌部基本上沿掌横纹与大小鱼际纹的切口,翻开皮瓣后,将重要的神经、血管、肌腱等重要组织分离清楚后,切除挛缩的掌、指腱膜组织,如皮肤已被侵犯并与其下的组织已粘连在一起者,应同时将受累皮肤及皮下脂肪垫等一并切除。遗留的创面应用全厚皮片或皮瓣移植。

(4)截指术:对较严重的在小指或环指处的屈曲挛缩,且病程较长,受累的手指皮肤及关节已有明显改变,估计难以矫正,患者体质又不容许多次手术,挛缩手指严重影响功能,可以考虑将严重残疾而功能不多的手指作截指术。

(二)预后

早诊断,早治疗,术中注意保护血管神经,挛缩掌腱膜切除彻底,充分止血,术后积极功能锻炼,预后相对较佳。

11

日常护理

1、术后遵医嘱定期换药,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

2、遵医嘱进行适当功能锻炼,促进功能恢复。

3、合理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辛辣食物、油炸食物,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及富含维生素、高纤维素的食物,如香蕉,芹菜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4、遵医嘱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