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新生儿胆管闭锁症状及发病原因 新生儿胆管闭锁如何预防

新生儿胆管闭锁症状及发病原因 新生儿胆管闭锁如何预防

2020-03-28 09:40阅读(61)

新生儿胆管闭锁是指新生儿肝内、外胆管系统全部或部分的缺失,使胆汁流出完全受阻,如不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死亡,是新生儿时期梗阻性黄疸的主要病

1
新生儿胆管闭锁是指新生儿肝内、外胆管系统全部或部分的缺失,使胆汁流出完全受阻,如不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死亡,是新生儿时期梗阻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之一。

2

流行病学

亚洲地区的发病率(l/1000)较白种人国家(l/20000)中为高,男女之比约为1:2。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根据肝外胆管管腔的阻塞程度,临床病理上分为3型。

1、I型(约5%)

阻塞发生在胆总管,胆囊内含胆汁。

2、Ⅱ型(约3%)

阻塞部位在肝总管,胆囊不含胆计但近端胆管腔内含胆汁。

3、Ⅲ型(90%以上)

肝门部胆管阻塞,近端胆管腔内无胆汁。肝脏呈胆汁性肝硬化,肝内胆小管增生,管内严重胆栓,有时小胆管胀破,胆汁泛滥成片,肝细胞及毛细胆管内亦严重淤胆,肝细胞可有巨细胞变,门脉区纤维化。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主要与以下有关:

1、宫内外病毒感染

包括CMV、轮状病毒、呼肠病毒及肝炎病毒等。

2、免疫系统异常

使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或坏死,胆管受损、炎症和纤维化。

3、胆管发育缺陷

肝外胆管形态发育缺陷(胚胎型),与Kartagener基因和X染色体某基因突变有关,常伴内脏反位、多脾症等畸形。

4、其他

妊娠妇女接触有毒物质。胎儿肝胆系统发育过程中血管发育异常。

大多数研究表明胆管闭锁不是单因素性疾病,很有可能是不同病因而有共同临床表现的疾病。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1、先天发育异常学说

1913年Yippo等提出胆管闭锁是再空化障碍的学说,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在胚胎第4~10周时,胆管发育紊乱或停顿,导致胆道空化不全的结果。支持的依据是本病常合并其他先天畸形,但由于无影像学方面的证据,一直受到置疑。Tan等认为在人胚第8周,在肝门部位及肝内围绕邻近门静脉支形成圆柱状细胞层,即肝内胆道的最原始层,称为胆管板,从13周开始胆管板结构开始有序排列,形成肝内胆管结构,称胆管板重塑。此过程随着胎儿发育从肝门部向末梢推进。出生时大部分肝末梢胆管并不与门脉伴行,胆管板重塑仍在进行。如残留胆管板不能充分重塑,则称为胆管板异常。这些疾病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过度纤维化和(或)胆管囊性扩张为特征,是重塑停止或异常胆管板残留的结果,如先天性肝纤维症、Caroli病和婴儿多囊性症;另一类是新生儿胆汁淤积综合征,是由于某些因素使胎儿期胆管板重塑异常和胆管受到进行性破坏,出现肝内胆管减少或闭锁。目前为止,胆管板重塑的过程尚未清楚,仅用胆管板异常还很难解释所有的病例,尤其是出生后有短暂黄便的病例。

2、后天形成学说

由于在大量的流产儿、早产儿或死胎儿胆道解剖中,从未发现过胆管闭锁,而且其临床症状(黄疸、粪色发白)往往在生后一至数周始有表现,还有一些临床报道的病例,其生后粪色一直呈正常黄色,直到满月后才逐渐发白,因此,也有学者认为胆管闭锁为生后形成,而非先天性疾病。胆管闭锁、新生儿肝炎均系病毒感染引起,两者可能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进程,肝脏及胆道被感染以后,肝脏呈巨细胞变,胆管上皮损伤,导致胆道管腔阻塞,形成胆管闭锁。

5

症状

1、临床表现

(1)黄疸:黄疸出现在生后不久或1个月内,并呈进行性加重,极期呈黄绿色或灰绿色,同时巩膜发黄,泪液变黄,皮肤瘙痒而烦躁。

(2)大便:粪色变浅、呈淡黄色,甚至持续性白陶土色粪便。超过3个月的患儿,白陶土色粪便又转为淡黄色,或粪便表面黄、内部白,这是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过高,通过肠壁渗入肠腔而使粪便着色。

(3)小便:尿色深黄,如红茶样。后期尿呈浓豆油色。

(4)其他:到5~6个月时,患儿全身状态迅速恶化,因胆道完全梗阻、胆汁性肝硬化、脂肪吸收障碍,出现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及出血倾向,易感染,低血浆蛋白性水肿。

2、体征

早期患儿腹部无明显膨隆,肝大仅在右季肋下触及,表面光滑,界限清楚,边缘较钝。随病情进展,肝脏体积渐增大,可平脐甚至超越中线,触之表面不平整,边缘钝,病例几乎均有不同程度脾大,腹壁静脉显露。晚期表现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曲张,亦可出现腹水。

6

并发症

可并发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消化道大出血、肝昏迷、脓毒血症等;可致患儿生长障碍、营养缺乏、贫血等。

7

实验室检查

胆管闭锁早期肝功能检查改变较轻,血清胆红素升高,先为结合胆红素增高,待肝功能受损,则出现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1、肝功能测定

先为正常,逐渐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增高,总胆酸增高,γ-GT、5-核苷酸酶升高,血清总蛋白、白蛋白降低,前白蛋白降低。

2、血常规

1/3的患儿有血红蛋白降低。

3、其他特殊化验

胆管闭锁患儿血清脂蛋白-X(LP-X)阳性率为100%。

8

诊断要点

胆道闭锁主要症状是持续黄疸,灰白色粪便,黄疸尿,腹部隆起,肝脾大,血清胆红素升高,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显著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ALT轻度升高,尿胆红质阳性,粪胆素阴性,据此可做出诊断。B型超声波腹部检查、肝脏核素动态检查及十二指肠液胆红素检查,可判断胆道闭锁的病理类型,显示胆道形态与功能,并与肝炎鉴别。

9

鉴别诊断

与新生儿肝炎相鉴别。

1、临床表现

(1)黄疸发现日期:生理性黄垣持续不退并加深,闭锁可能性较大;生理性黄疸消退后黄疸又复发,肝炎可能性较大。

(2)大便色泽:生后即发白,出生以来从未见过黄色大便,应想到闭锁或宫内肝炎,明确有过黄色大便者以肝炎可能性大。但胆管闭锁,有时也可在出生第一个月大便呈黄色,以后变成灰白色。

(3)其他:宫内肝炎者出生体重偏低呈小样儿表现,生后食欲较差,胆管闭锁者宫内生长正常,生后第一阶段的食欲较好。

2、实验室检查

(1)胆红素变化:病程早期结合胆红素增高,动态观察持续升高,病程迁延一段时期后出现双相,此种规律表示闭锁可能。病程早期双相或患儿日龄较小,但胆红素很高,动态观察波动较大,多考虑肝炎。

(2)谷丙转氨酶升高:病程早期ALT即较高者,提示肝炎,病程长而ALT升高者,仅提示肝细胞有破坏,无鉴别价值。

(3)甲胎蛋白升高:甲胎蛋白(AFP)为新生肝细胞所制造,故新生儿满月之内常呈阳性。从理论而言,肝炎患者有肝细胞再生,故AFP常可呈阳性,闭锁主要为胆管增生,故AFP阴性。

(4)其他:低密度脂蛋白-X(LP-X)对鉴别新生儿肝炎和先天性胆管闭锁有一定帮助,胆管闭锁患儿LP-X阳性率很高,可达100%,且日龄很小时已可呈阳性。

3、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对肝外部分闭锁的胆管闭锁有帮助。但对胆道完全闭锁(不可吻合型)与新生儿肝炎的鉴别诊断较困难,特别是对年龄较小者更难。胆管闭锁的B超检查,多数“未见胆囊”或“胆囊空瘪”较有意义,结合临床可提示胆管闭锁。也可观察进食前后胆囊的收缩率。

(2)磁共振检查:MRCP能清楚显示胆道解剖、胰胆管合流异常。肝炎患儿的MRCP检查,可见胆囊、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左右肝管及肝内二级肝管的胆道,而胆管闭锁患儿仅能显示胆囊,同时胆管闭锁患儿可见门静脉周围纤维性增厚,据此可作出诊断。

(3)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像:正常情况下注射化合物10分钟后,肝外胆管和肠道相继显影。出现胆道阻塞时,可经肾途径排出。胆管闭锁患儿则24小时也不见肠道显影。本检查方法宜应用于肝炎患儿,年龄在30天前(新生儿期)作为早期鉴别诊断,效果理想。

(4)十二指肠引流:根据胆管闭锁患儿胆汁不能流入消化道,十二指肠液中无胆红素,可对十二指肠液进行测定。

(5)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ERCP对阻塞性黄疸的鉴别诊断,既可收集十二指肠液进行检查,也可通过造影显示胆道系统和胰腺导管的解剖和病变。ERCP检查中新生儿肝炎胆总管直径大于胰管;胆管不显影或仅部分显影则考虑为胆管闭锁,必要时行进一步检查,如剖腹探查术。

(6)腹腔镜检查及肝脏穿刺活检均对鉴别有一定帮助。

10

治疗

(一)治疗

1、手术治疗时机

手术日龄的掌握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凡淤胆超过12~13周,胆汁性肝硬化严重,则不能耐受手术的损伤,预后差。Ryoji总结了214例胆管闭锁手术的经验,发现不同日龄术后胆汁排出、黄疸消退的百分比有显著差异,手术时日龄不足60天者,疗效较好,故早期诊断和早期手术极为重要。

2、手术方式

(1)肝门肠吻合术:肝门空肠Roux-Y吻合己成为胆管闭锁外科治疗的黄金术式。

(2)肝移植术:如果肝门肠吻合手术失败或预后不良,可再择期行肝移植手术。肝移植是胆管闭锁发展至终末期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自肝移植手术应用于胆管闭锁患儿的治疗以后,手术治疗胆管闭锁总的10年生存率达到93%。

3、手术后治疗

治疗原则是促进胆汁分泌,预防术后胆管炎,静滴头孢菌素等抗生素,如无胆管炎则改口服抗生素;术后利胆可用去氢胆酸与泼尼松龙治疗。也有应用前列腺素E2和高血糖素的报告。要保证能量、必需脂肪酸、必需氨基酸(支链氨基酸)的摄入。供给能量501.6kJ/(kg?d)[120kcal/(kg?d)]、蛋白质3g/(kg?d),除非腹水严重,否则不限制水分摄入。对手术前或肝门空肠吻合术后,胆汁未能充分引流者,要给予中链甘油三酯,可用鼻胃管滴饲,用微量泵控制,持续滴入。给予脂溶性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E、K等,及水溶性维生素B1、B6、C。适当补充铁剂。由于患儿吸收减少、白蛋白减低,可适当补锌。因脂肪吸收障碍,与钙结合成钙皂排出,故在给维生素D时应同时补充钙。

(二)预后

未经治疗的婴儿1周岁前,可因食管静脉曲张大出血、肝性脑病或脓毒血症死亡。

肝门肠吻合术后患儿预后取决于以下关键因素:

1、手术时患儿年龄

大多数学者认为60天左右行肝门肠吻合术可获得最佳手术效果,因此时肝脏纤维化程度较轻;而120天以后再行肝门肠吻合手术预后较差。

2、肝纤维化程度

肝门部纤维块残留胆管开放程度、肝纤维化程度。

3、肝脏的病理改变

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如肝内毛细胆管发育不良、肝纤维化严重、胆管增生明显常提示预后不良。

4、术后处理。

随早期诊断、手术技巧及术后处理的改进和提高,预后明显改善,长期生存的病例增加。5年生存率为40%左右;10年生存率为13%~20%。如生后60天以内手术,其10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

11

日常护理

1、术前护理

(1)保暖,监测体温每4h记录1次。

(2)观察全身黄疸进展情况。

(3)注意粪便及尿液颜色变化。

(4)观察有无腹胀等不适情况,触诊肝脏大小、质地有无变化等。

(5)遵照医嘱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包括血、尿、便及各种必要的影像学检查。

(6)认真做好手术前皮肤及肠道准备。

2、术后护理

(1)保暖、预防感染。

(2)观察排便性质及颜色变化情况。

(3)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观察有无出血等异常情况。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