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颅内巨型动脉瘤症状及发病原因 颅内巨型动脉瘤如何预防

颅内巨型动脉瘤症状及发病原因 颅内巨型动脉瘤如何预防

2020-03-28 09:21阅读(59)

颅内巨型动脉瘤(intracranialgiantaneurysm)是一种神经系统疾?S捎诰植垦?芤斐8谋洳??哪匝?芰鲅?黄鸪莆??诙?隽觯??诰扌投?隽鲋嘎?诘牡扔诨虺??.5cm的动脉瘤。

1
颅内巨型动脉瘤(intracranialgiantaneurysm)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称为颅内动脉瘤,颅内巨型动脉瘤指颅内的等于或超过2.5cm的动脉瘤。巨型动脉瘤多发生在颈内动脉海绵窦部及其末端分叉部、大脑中动脉主干分叉部、基底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的连接部。多见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多表现为瘤体压迫症状,包括颅神经功能障碍及内分泌障碍等,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缺血、全身症状等。

2

流行病学

颅内巨型动脉瘤发病率低,仅占颅内动脉瘤的7.8%,以女性多见,年龄多在30~60岁。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包括以下方面:

1、先天性因素,如血管壁的中层有裂隙、胚胎血管的残留、先天动脉发育异常或缺陷(如内弹力板及中层发育不良)都是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2、动脉粥样硬化。

3、感染。

4、颅脑开放性或闭合性创伤、手术创伤。

5、一些少见的原因如肿瘤等。

上述原因加上血流动力学的冲击因素造成颅内巨型动脉瘤形成。

5

症状

1、压迫症状

瘤体压迫周围组织而引起的症状。多为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包括颅神经功能障碍及内分泌障碍等。约64%的病人是由于病灶性神经功能障碍而就诊。

2、蛛网膜下腔出血

因此就诊的占36%。常伴有脑室内或脑内出血,临床分级差,死亡率高。

3、缺血症状

巨型动脉瘤压迫动脉分支使之缺血,或血栓形成而引起脑梗死。巨型动脉瘤内血液蓄积较多时,也会使载瘤动脉远端及动脉瘤周围的脑组织缺血,产生盗血现象。

4、全身症状

巨型基底动脉瘤可造成阻塞性脑积水。婴儿患巨型动脉瘤常导致淤血性心衰,使病人发绀,发育迟缓。此外,巨型动脉瘤病人还可以有癫痫发作。

颅内巨型动脉瘤的体征包括脑膜刺激征、局部颅神经障碍、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

6

并发症

最严重的并发症是颅内巨大动脉瘤破裂出血。此外还可并发脑积水、颅内压升高、脑梗塞、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可行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多呈粉色或血色,红细胞数在每立方毫米几十至几十万不等,甚至高达百万。无红细胞者亦不能完全除外动脉瘤的存在及出血。少量渗血或血液局限在脑内,腰椎穿刺脑脊液的红细胞就可能在正常范围内。

8

诊断要点

颅内巨型动脉瘤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同时结合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最后确定诊断有赖于脑血管造影。造影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囊内有无血栓,动脉硬化及动脉痉挛的范围、程度,有无颅内血肿或脑积水,瘤蒂大小及是否适于夹闭等。此外还可了解血管的正常与变异、侧支循环。

9

鉴别诊断

1、颅内肿瘤

鞍上区动脉瘤常误诊为鞍区肿瘤,但鞍上区动脉瘤没有蝶鞍的球形扩大,缺乏垂体功能低下的表现,颅内肿瘤卒中出血多见于各种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垂体瘤,脉络丛乳头状瘤等,在出血前多有颅内压增高及病灶定位体征,无再出血现象,据CT扫描及脑血管造影可容易鉴别。

2、脑血管畸形

一般病人年龄较轻,病变多在大脑外侧裂,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出血前常有头痛(66%),癫痫(50%以上)及进行性肢体肌力减退,智能减退,颅内血管杂音及颅内压增高的表现,多无脑神经麻痹的表现。

3、高血压性脑出血

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高血压史,突然发病,意识障碍较重,可有偏瘫,失语为特征性表现,出血部位多在基底节丘脑区。

4、烟雾病

年龄多在10岁以下及20~40岁,儿童常表现为脑缺血性症状伴进行性智能低下,成人多为脑出血性症状,但意识障碍相对较轻,脑血管造影可见颅底特征性的异常血管网,以资鉴别。

5、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可见于任何年龄,有明显的头外伤史,受伤前无异常,可伴有其他颅脑外伤的表现,如头皮裂伤及颅骨骨折等。

6、脊髓血管畸形

多在20~30岁发病,出血前常有双下肢或四肢麻木,无力及括约肌功能障碍,发病时多无意识障碍,出现剧烈背痛伴急性脊髓压迫症,不难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1、约1/5病人由于各种原因,只能保守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镇痛、抗癫痫、抗纤维蛋白溶解剂、控制血压、降颅压、预防及治疗脑动脉痉挛等;4/5能行手术治疗。

2、手术治疗。

(二)预后

手术死亡率及致残率与下列因素有关:出血及其神经障碍的严重程度、脑血管痉挛和缺血程度及手术损伤。其死亡率及致残率皆比一般动脉瘤为高,动脉瘤被夹闭成功的约占3/4,其中,75%的长期效果良好,一些病人的神经障碍能完全恢复。巨型动脉瘤未被夹闭成功的,罕有完全恢复的,其以后的死亡率及致残率皆在40%以上,比前者高得多。巨型动脉瘤夹闭并切除后,限局性神经障碍,如偏瘫等常能恢复。颈动脉结扎加颅内外动脉吻合的,能显著地降低残废率。球囊栓塞动脉瘤的效果较好。但无法解除动脉瘤的压迫。婴儿巨型动脉瘤患者在结扎载瘤动脉及切除动脉瘤后,心衰可恢复。效果不好与占位效应,附着有重要血管及重要穿通支,瘤壁有动脉硬化及瘤内有血栓有关。

11

日常护理

1、术前护理

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可引起血压或颅压增高的因素,如用力排便、咳嗽、喷嚏、情绪激动、便秘等,尽量少搬动患者,避免震动其头部,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避免声光刺激可适当使用镇静剂,以保证休息质量,以利自然止血和脑血管修复。患者常因剧烈头痛而焦躁不安,应鼓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创造安静休息的环境,避免一切精神干扰,可适当使用镇痛剂,为明确诊断需行腰穿和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常因惧怕而失眠,担心操作是否顺利,应向患者耐心解释,放下思想包袱,积极配合检查。提倡低渣饮食,有助于减少大便次数和大便量,但应富含有营养,多食蔬菜和水果,避免辛辣食物,戒烟酒。定时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准确记录每天的出入水量。

2、术后护理

术后必须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血压的变化,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头痛、呕吐、失语等神经症状出现。股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6h,制动。并伸髋静卧2天,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更换卧位,在不影响患者治疗的前提下尽量保持患者的舒适。观察穿刺点局部有无渗血、瘀斑、血肿,肢体皮肤温度,颜色、感觉、足背动脉搏动及腹部情况。颈动脉穿刺术后,沙袋压迫穿刺点8~10h后加压包扎,并去枕平卧2天。如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