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多汗症症状及发病原因 多汗症如何预防

多汗症症状及发病原因 多汗症如何预防

2020-03-28 08:40阅读(61)

多汗症(hyperhidrosis)是指在正常生活环境和条件下患者局部或全身皮肤异常多汗。真正全身性多汗症少见,即使是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多汗症也主要发生在某些部位。

1
多汗症(hyperhidrosis)是指在正常生活环境和条件下患者局部或全身皮肤异常多汗。真正全身性多汗症少见,即使是全身性疾病所致的多汗症也主要发生在某些部位。全身性多汗症主要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等。局部性多汗症常初发于儿童或青少年,往往有家族史,有成年后自然减轻的倾向。

2

流行病学

无明显季节区别。常初发于儿童或青春期,一般持续数年,至25岁以后常自然减轻。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汗症的原因可分为疾病性和功能性失调两种。前者见于内分泌失调或激素紊乱,如甲状腺亢进、垂体功能亢进、妊娠、糖尿病、神经系统疾患等;功能性多汗则与精神性因素有关,为交感神经功能失调所致。

本病的发生可能为各种因素导致交感神经冲动增加,乙酰胆碱分泌量增多而导致多汗;或由于汗腺神经紧张性增加,对于正常强度的神经性和非神经性刺激的出汗反应增强。服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时也常出现多汗。

5

症状

可分为两型,局限型多汗和泛发性多汗。

1、局限型多汗

男女均可发生。多见于掌跖、腋下、腹股沟、会阴部,其次为前额、鼻尖和胸部,其中以掌跖最为常见,患者常伴有末梢血液循环功能障碍,如手足皮肤湿冷、青紫或苍白、易患冻疮等。足部多汗由于汗液蒸发不畅,致足底皮肤浸渍发白,伴脚臭,并易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腋窝部及阴部多汗时,同时伴有臭汗症。由于该部位皮肤薄嫩,经常潮湿摩擦,易发生擦烂性红斑,伴发毛囊炎、疖等。

2、泛发型多汗

主要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全身广泛性多汗,如感染性高热,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或口服退热剂,通过出汗进行散热。其他如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包括皮质及基底神经节)、脊髓及周围神经损伤也可发生全身多汗。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血、尿、便及脑脊液常规检查及血生化检查:多无特异性。

8

诊断要点

多汗症主要根据多汗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结合客观检查,通常不难诊断。

9

鉴别诊断

须与生理性出汗相鉴别,正常人在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热天高温环境下均可有大量出汗,属正常生理现象,不属多汗症。

10

治疗

避免精神紧张及情绪激动,由其他疾病导致者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

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常用收敛性药物如5%明矾溶液、5%鞣酸溶液或2%~4%甲醛溶液,腋部多汗者可外用20%氯化铝乙醇溶液,用药前应先将腋部擦干,每晚睡前外用,连续7天。

2、系统药物治疗

某些镇静药如溴剂、苯巴比妥、氯丙嗪、谷维素等对情绪性多汗症有效。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颠茄、溴丙胺太林等内服有暂时效果,但可致口干、皮肤潮红、心悸等不良反应。

3、注射治疗

A型肉毒杆菌毒素(BTA)可用于治疗腋窝多汗症,对掌跖多汗症亦有效。BTA可通过阻止胆碱能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发挥作用。注射部位的皮肤4~6个月基本不出汗,常见不良反应为注射部位疼痛和肌无力,均为暂时性。

4、物理治疗

用自来水及直流电进行电离子透入疗法,适用于手足多汗症。

5、手术治疗

其他治疗无效时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切除汗腺对腋部多汗症通常有效,交感神经切除术对手足多汗症有良好疗效。

11

日常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应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

2、足部多汗者应勤换鞋袜,不宜穿胶鞋或皮鞋。腋部或会阴部多汗者,可于清洁后扑粉,以保持局部干燥。

3、积极治疗体内其他原发性疾病,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和情绪稳定。

4、宜清淡饮食,勿食辛辣刺激或油腻食物,做到饮食、起居等生活规律化。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