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雄激素性秃发症状及发病原因 雄激素性秃发如何预防

雄激素性秃发症状及发病原因 雄激素性秃发如何预防

2020-03-28 07:40阅读(61)

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eticalopecia)又称男性型秃发,是男性秃发的最常见类型,但也可发生于女性,具有高度遗传性状。特征是进行性脱发,主要影响头顶中央的头

1
雄激素性秃发(androgeneticalopecia)又称男性型秃发,是男性秃发的最常见类型,但也可发生于女性,具有高度遗传性状。特征是进行性脱发,主要影响头顶中央的头发。

2

流行病学

雄激素性脱发影响人类各个种群,中国男性的患病率约为20%,女性约为6%。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国际上常用改良的NorwoodHamilton分类法,将男性分为七类和四种特殊的变型。

(1)I型:额颞部发际稍升高。

(2)Ⅱ型:额颞部发际升高较明显(发际呈M字形)。

(3)Ⅲ型:分为Ⅲa和Ⅲb型。其中Ⅲa型表现为额颞部发际明显升高,前额发际稍升高。Ⅲb型表现为Ⅲa型伴有头顶小范围脱发。

(4)Ⅳ型:头顶脱发区略扩大,与前额之间尚有较密集的头发分布呈宽带状。

(5)Ⅴ型:头顶脱发区扩大,与前额分隔的头发较稀疏,呈窄带状分布。

(6)Ⅵ型:头顶脱发区继续扩大,仅有稀疏的头发与前额分隔。

(7)Ⅶ型:头顶脱发区更大,剩余头发更稀疏,排列成边缘狭窄的马蹄形。

2、女性用Ludwig法分为I、Ⅱ、Ⅲ级。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尚不清楚。本病常有家族史,雄激素在本病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头皮秃发区域,二氢睾酮、5α还原酶和雄激素受体的浓度明显增加。二氢睾酮可使毛囊逐步缩小,最后导致终端毛囊转变为毳毛,形成临床上的秃发。

5

症状

多从青春期开始发病。常见的脱发模式是额颞区和头顶弥散性脱发。一般前额双侧头发开始变的稀疏而纤细,逐渐向头顶延伸,额部发际线向后退缩,头顶头发也逐渐开始脱落。随着病情进展,前额变高,头发呈M字形。最后额部与头顶秃发区融合成片,仅两颞和枕部保留剩余头发。脱发处皮肤光滑,仅可见少量毳毛。本病无自觉症状,女性脱发模式与男性有所不同,多为头顶部毛发稀疏,前额发际线不后移。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本病一般不需要实验室检查,尤其是男性患者。

1、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45岁以上的男性患者开始非那雄胺治疗前应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

2、激素检测

对女性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排除任何潜在的内分泌功能紊乱性疾病,尤其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可化验游离雄激素、脱氢表雄酮和催乳素。必要时可进一步检测排除罕见的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8

诊断要点

典型的慢性脱发病史;头发稀疏,主要累及额部、头顶部区域。家族史有助于诊断雄激素性脱发。女性患者应注意评估是否有内分泌功能紊乱。

9

鉴别诊断

1、生长期秃发

生长期秃发又称毒理性秃发,因暴露于某种理化因素如X射线、铊、钛、砷、抗代谢药及维生素A等而发生。脱发呈弥漫性,轻重不一,与暴露量有关。一般为可逆性,重者则成永久性,且伴有其他全身性中毒表现。

2、休止期秃发

休止期秃发又称生理性秃发,因机体内环境改变如发热、产后、创伤性休克、出血及精神刺激等诱发。脱发呈弥漫性,无自觉症状。脱发镜检几均属休止期发。脱发多为可逆性,若诱因去除,6~12个月内可复原。

3、内分泌性秃发

内分泌性秃发常患有Sheehan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或糖尿病等。脱发呈弥漫性,常伴有腋、阴、体毛脱落。原发病控制后脱发可停止。

4、营养和代谢性秃发

营养和代谢性秃发有蛋白质摄入不足,缺锌、铁、钙或甲硫氨酸代谢紊乱等情况。脱发呈弥漫性,存留毛发亦干燥,无光泽,质脆易脱落。伴其他相关的营养、代谢失调的表现。

5、其他

女性的男型秃发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脱发鉴别,如产后、贫血、内分泌改变或其他系统性疾患等。

10

治疗

(一)治疗

口服非那雄胺(仅适用于男性)和外用米诺地尔(适用于男性和女性)是雄激素性秃发的标准治疗方法。

1、非那雄胺是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可以抑制睾酮转化为二氢睾酮。口服非那雄胺1mg/d可以改善男性轻中度雄激素性秃发。需服用六个月至一年。女性一般无效。

2、外用2%或5%米诺地尔可有效抑制本病的进展和改善病情。推荐女性外用2%米诺地尔,男性外用5%米诺地尔。常见副作用是多毛症,有时有刺激性和接触性皮炎。

3、其他治疗方法包括毛发移植等。

(二)预后

经过6~12个月治疗,多可见较好效果。

11

日常护理

1、用药护理

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服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或腹泻等,发生不良反应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2、心理护理

头发脱落严重的患者会给患者的心理和生活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家属应及时对患者疏导,解除其心理负担,使患者以最佳的心态配合治疗。

3、饮食护理

患者平日宜进食清淡少油而富有营养的食物,也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如香蕉、葡萄、猕猴桃、白菜、胡萝卜等,忌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4、生活管理

患者平日要合理安排生活工作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尽量多休息。还可以适量的锻炼身体,但注意避免剧烈活动以及外伤。

5、复诊须知

患者尽量定期复诊,复诊时携带相关的病历资料。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