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颅内血吸虫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颅内血吸虫病如何预防

颅内血吸虫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颅内血吸虫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06:00阅读(62)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全世界约有2亿人遭受感染,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当血吸虫虫卵逸出门脉系统沉积于脑、脊髓等

1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全世界约有2亿人遭受感染,是世界卫生组织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当血吸虫虫卵逸出门脉系统沉积于脑、脊髓等处,则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血吸虫病。本病的主要病变为虫卵肉芽肿,临床表现多样,随虫种、病期及虫卵沉积部位不同而异。

2

流行病学

据国外有关资料显示,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军在菲律宾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1200例患者中,脑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为2%,寄生人体的血吸虫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间插血吸虫5种,以前两者重要。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以脑型病变多见,在我国援外人员中偶有感染曼氏血吸虫者,则以脊髓病变为主。

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和中东的76个国家,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发病于长江中下游、长江三角洲平原及以四川、云南两省为主的高原山区。传染源为患者和保虫宿主,人因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皮肤和黏膜是主要的入侵途径。饮用生水,尾蚴可从口腔黏膜侵入,清晨河岸草上的露水中也可有尾蚴,故赤足行走也可感染。人对血吸虫普遍易感,患者以农民、渔民为多,男性多于女性。感染后仅有部分免疫力,重复感染经常发生。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曼氏血吸虫虫卵肉芽肿的形成现认为是一种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迟发型变态反应),由成熟虫卵中的毛蚴所释放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致敏T细胞,T细胞及其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在虫卵肉芽肿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参与作用的细胞因子有CD+T细胞亚型Th,细胞释放的IL-2和IFN-r,Th2细胞释放的IL-4、IL-5和IL-10,巨噬细胞释放的TNF-2和IL-1以及其他细胞因子。日本血吸虫虫卵肉芽肿在某些方面与曼氏血吸虫相似,但有许多独特之处:日本血吸虫虫卵量为曼氏血吸虫的10倍,虫卵多成簇地聚集在宿主组织内,而曼氏血吸虫虫卵则多单个沉着。

5

症状

脑血吸虫病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型,均多见于年轻人。

1、急性型多在感染后6个月左右发病,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发热、意识障碍、瘫痪、抽搐及腱反射亢进、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等。脑脊液检查正常或蛋白与白细胞轻度增高。随着患者体温下降,症状可以有所缓解。

2、慢性型多见于慢性早期血吸虫病患者,主要症状为癫痫发作,以局限性癫痫多见,也有患者以颅内压增高伴定位体征为主要表现。此外,当虫卵引起脑部动脉栓塞等病变时尚可出现突然的偏瘫和失语。此型患者多无发热。

3、脑血吸虫病患者的内脏病变一般不明显,粪便检查可找到虫卵,血清免疫学检查有阳性发现,如能及早诊断和治疗预后较好,大多康复,不需要手术。

4、脊髓血吸虫病主要见于曼氏血吸虫病,引起横截性脊髓炎。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与蛋白增多,对成虫或虫卵抗体的免疫学试验可呈阳性反应。脊髓型患者如能及早诊断与治疗可逐渐恢复,但长期受压迫引起缺血性脊髓损害,则不易恢复。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类便涂片检查虽然简单易行,但除重度感染有腹泻患者外,虫卵检出率不高。粪便中虫卵计数可采用厚涂片透明法(Kato虫卵计数法),该法可计数每克粪便中的虫卵数。随着我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深入,许多地区已消灭或基本消灭血吸虫病,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与感染度均明显下降,单纯采用病原学诊断方法已不能适应查治的需要。

2、免疫学检查

方法很多,包括皮内试验以及检测成虫、童虫、尾蚴与虫卵抗体的血清免疫学试验,如环卵沉淀试验(COPT)、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尾蚴膜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上述方法均有高度敏感性,亦有一定的特异性,但与其他吸虫病存在一定的交叉反应,且易受多种因素影响,故仅具辅助诊断价值,一般不能单独作为确诊依据。

8

诊断要点

主要依赖于流行病学调查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特殊辅助检查及病原治疗效果,其中流行病学调查尤为重要。凡有疫水接触史或已确诊血吸虫病,脑部症状出现在感染血吸虫后,结合外周血或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病原学、免疫学检测及头颅CT、MRI等辅助检查,排除其他病因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后,临床上诊断可以成立。

9

鉴别诊断

急性型应与病毒性脑膜脑炎、中毒性脑病和脑血管病鉴别;慢性型应与脑脓肿、脑结核球、脑肿瘤和原发性癫痫鉴别。

10

治疗

1、病原治疗

我国曾先后采用锑剂、呋喃丙胺、六氯对二甲苯与硝硫氰胺等药物治疗血吸虫病,但自1977年国内合成吡喹酮后,上述药物均已被吡喹酮替代。本药不但可以杀死成虫,尚可杀灭虫卵并抑制虫卵肉芽肿生长。吡喹酮剂量和疗程如下:①慢性血吸虫病:住院患者总剂量60mg/kg,体重以60kg为限,分2日4~6次餐间服。儿童体重<30kg者,总剂量70mg/kg。现场大规模治疗:轻、中度流行区用总剂量40mg/kg,一剂疗法;重流行区可用50mg/kg,1日等分2次,口服。②急性血吸虫病:成人总剂量为120mg/kg(儿童为140mg/kg),4~6日疗法,每日剂量分2~3次服,一般病例可给10mg/kg,每日3次,连服4日。③晚期血吸虫病:晚期病例多数伴有各种夹杂症。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慢性与晚期患者口服吡喹酮后,药物吸收慢、首关消除明显、排泄慢、生物半衰期延长,且药物可由门静脉经侧支循环直接进入体循环,故血药浓度明显增高。因而药物剂量宜适当减少。一般可按总剂量40mg/kg,1次或分2次服,1日服完。

本药的不良反应一般均轻微和短暂,不需要特殊处理,但有个别患者发生昏厥、精神失常、癫痫发作,因此对精神病及反复癫痫发作者,治疗应慎重并做好相应措施。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大的占位性肉芽肿,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可施行开颅手术切除;对脑部炎症水肿形成急性颅内压增高,有脑脊液循环阻塞或脑疝形成而脱水剂疗效不能持续或无效时,根据患者情况一侧或双侧颞肌减压术或脑室-腹腔引流术。术后一般仍需内科驱虫治疗。

3、对症治疗

应注意休息加强支持治疗,有脑水肿、颅内高压表现者应以甘露醇脱水治疗,有癫痫发作者应用抗癫痫治疗以控制发作。

11

日常护理

1、一般护理

(1)休息

急性血吸虫病及晚期发生肝硬化等并发症时,均应卧床休息;慢性期患者应安排规律的生活,避免劳累。

(2)饮食

急性期患者,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避免煎炸、油膩、产气食物,减少脂肪摄入。高热、中毒症状重者注意供给足够水分,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慢性期患者避免进食粗、硬、过热、多纤维剌激性食物。晚期若有消瘦、贫血、腹水等肝硬化失代偿期的表现,给予低盐、低蛋白饮食

(3)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有过敏反应、反复出现皮疹者,遵医嘱给予抗组胺药或局部涂止痒剂。

(4)心理护理

应及时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说明治疗方法,以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减轻或消除紧张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用药护理

(1)治疗原则

采取一般治疗、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由于吡喹酮毒性小、疗效好、给药方便和适应证广,可用于各型各期血吸虫患者,是病原治疗首选药物。

(2)常用药物

①吡喹酮。

②蒿甲醚和青蒿琥酯。

(3)注意事项

吡喹酮、蒿甲醚和青蒿琥酯治疗中,要加强观察和护理。重点是疗效和毒副作用的观察。做好用药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讲清楚治疗的目的、使用方法、疗程、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注意事项,使之配合治疗与护理。

12

防治措施

1、控制传染源

对流行区的患者进行普查,彻底治疗患者及病畜。

2、切断传播途径

应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在我国消灭日本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是控制血吸虫病的重要措施。

3、保护易感人群,加强卫生宣教,避免接触疫水。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