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肝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肝炎如何预防

肝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肝炎如何预防

2020-03-28 05:00阅读(61)

所谓肝炎(hepatitis)即肝脏发生了炎症。能引起肝炎的病因复杂多样,但是可以大致分为环境因素和全身性的疾病,环境因素中病毒、酒精和化学物质是引起肝炎的常

1
所谓肝炎(hepatitis)即肝脏发生了炎症。能引起肝炎的病因复杂多样,但是可以大致分为环境因素和全身性的疾病,环境因素中病毒、酒精和化学物质是引起肝炎的常见因素,此外细菌、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营养障碍、免疫反应及其他全身疾病等均也可以造成肝脏的损伤,成为肝炎的致病因素。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肝炎大部分指由病毒造成得的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目前按病原学明确分类的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肝炎病毒。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以疲乏、食欲减退、厌油、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甲型和戊型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乙型、丙型、丁型多呈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

2

流行病学

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甲型肝炎人群流行率约80%。全世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约3.5亿,其中我国约1.2亿。全球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约1.7亿,我国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阳性者达3.2%,约3000万。丁型肝炎人群流行率约1%,戊型肝炎约17%。

1、甲型肝炎

(1)传染源:甲型肝炎无病毒携带状态,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后者数量远较前者多。

(2)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可引起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暴发流行。

(3)易感人群:没有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群较为易感,在我国大多在幼儿、儿童、青少年时期获得感染,以隐性感染为主,成人抗甲型肝炎抗体的检出率达80%。甲型肝炎的流行率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有密切关系,农村高于城市,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随着社会发展和卫生条件改善,感染年龄有后移的趋向,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

2、乙型肝炎

(1)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在急性期比潜伏期更具有传染性,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传染性最高。

(2)传播途径:人类因为含有乙型肝炎病毒的体液或血液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进入机体而获得感染,具体的出啊几波途径包括母婴传播、血液体液传播以及其他传播(经破损的消化道、呼吸道粘膜或是昆虫叮咬传播,但临床意义不大)。

(3)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抗HBS是乙肝表面抗体,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抗体,如果阳性可以预防感染乙肝),高危人群包括母亲为感染乙肝病毒的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血液透析者、多个性伴侣者、筋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感染后或接种疫苗后出现乙肝表面抗体的患者会有免疫力。

(4)流行特征:①按流行的严重程度分为低、中、高度三种流行地区,低度流行区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只有抗原性。但它的出现常伴随乙肝病毒的存在,所以它是已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携带率为0.2%~0.5%,以北美、西欧、澳大利亚为代表,中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2%~7%,以东欧、地中海、日本、俄罗斯为代表,高度流行区HBsAg携带率8%~20%,以热带非洲、东南亚和中国为代表,据1992年全国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总感染率(包括既往感染和现症感染)为57.6%,感染乙肝病毒率为9.75%。乡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西部高于东部;②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1;③有家庭聚集的现象,次现象与母婴传播及日常生活的接触传播有关;④婴幼儿感染较为多见。

3、丙型肝炎

(1)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的流行病学意义大于急性患者,病毒携带者有更重要的传染源意义。

(2)传播途径:其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主要分为①输血及血制品传播(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②注射、针刺、器官移植、骨髓移植、血液透析:如静脉注射毒品、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等;③生活密切接触传播;④性传播;⑤母婴传播。

(3)易感人群:人类对丙型肝炎病毒普遍乙肝。

4、丁型肝炎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与乙型肝炎病毒以重叠感染或同时感染形式存在,以前者为主。我国西南地区感染率较高,在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中超过3%,人类对丁型肝炎普遍易感。

5、戊型肝炎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但有如下特点:①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使污染水源所致,1986~1988年我国新疆南部地区曾发生两起戊型肝炎暴发流行,是由于水源受到持续污染所致,散发多由于不洁食物或饮品所引起;②隐性感染多见,显性感染主要发生于成年人;③原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或晚期孕妇感染戊型肝炎病毒后病死率高;④有春冬季高峰期;⑤抗戊型肝炎病毒多在短期内消失,少数可持续1年以上。

6、其他相关病毒

庚型肝炎病毒是1996年Linnen和Leary等发现的,对于庚型肝炎病毒是否会引起病毒性肝炎,目前尚无定论,大部分学者认为庚型肝炎病毒无肝损害的表现。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急性肝炎

急性肝炎是常见的肝脏炎症性病变,病原物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A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丁型肝炎病毒(HDV)、戊型肝炎病毒(HEV)。同时在临床上有可以根据黄疸的有无、病情的轻重,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红质明显高于正常,而患者巩膜、皮膜黄染,小便黄赤。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约占急性病毒性肝炎的50%~90%,此型病人大多症状较轻,部分病人可无自觉症状,无黄疸,在临床上又称为亚临床型感染或隐性感染。

2、慢性肝炎

是指肝脏的炎症、组织学及生物化学的异常征象持续超过6个月,病情无明显好转,或肝内有活动性炎症变化者。引起肝脏炎症慢性化最常见的病因是各型肝炎病毒,其中尤以乙型肝炎病毒最常见。其他病毒如EB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肝炎亦可见之。此外还有伤寒杆菌、疟原虫感染、酒精中毒等也可引起慢性肝脏损害。同时慢性病毒性肝炎临床上又可以分为慢性迁移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

3、重症肝炎

重症肝炎是病毒性肝炎的一种特殊危重类型,其发病率不高,约占肝炎病例的0.2%~0.4%以下。其特点是发病急骤,黄疸急剧加深,肝脏迅速缩小,并出现肝臭、出血、肝性脑病、脑水肿、肝肾综合征等临床表现。本病甲、乙、丙型及戊型病毒性肝炎均可发生,在我国,各型重症肝炎主要为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临床常分为三种类型: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慢性重症肝炎。

4、淤胆型肝炎

又称胆小管型肝炎或胆汁淤积型肝炎,是急性或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一种临床类型,可分为淤胆型肝炎急性型和慢性型。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引起肝组织发炎、肝细胞损伤以致肝功能障碍的病原与病因复杂多样。据统计,大约85%的肝细胞受损是由环境因素造成,15%是与遗传或遗传倾向有关。环境因素中,病毒、酒精、化学物质是引起肝炎的常见因素。此外细菌、钩端螺旋体、立克次体、寄生虫、营养障碍、免疫反应及其他全身疾病等均可造成肝损伤,成为肝炎的致病因素。所有这些致病因素作用于肝脏,可引起肝细胞损伤,肝组织发生病理生理上的改变,最终逐渐演变为肝纤维化、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5

症状

不同类型病毒引起的肝炎潜伏期不同,甲型肝炎2~6周,平均4周;乙型肝炎1~6个月,平均3个月;丙型肝炎2周~6个月,平均40日;丁型肝炎4~20周;戊型肝炎2~9周,平均6周。

1、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经过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可分为三期。黄疸前期:甲、戊型肝炎起病较急,约80%患者有发热、伴畏寒。乙、丙、丁型肝炎起病相对较缓,仅少数有发热。此期主要症状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肝区痛、尿色加深等,本期持续5~7天。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发热消退,尿黄加深,巩膜和皮肤出现黄疸,1~3周内黄疸达高峰。部分患者可有一过性粪色变浅、皮肤瘙痒、心动徐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除无黄疸外,其他临床表现与黄疸型相似。无黄疸型通常起病较缓慢,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腹胀,肝区痛,肝大,有轻压痛及叩痛等。恢复较快,病程多在3个月内。

2、慢性肝炎

(1)轻度:病情较轻,可反复出现乏力、头晕、食欲有所减退、厌油、尿黄、肝区不适、睡眠欠佳、肝稍大有轻触痛,可有轻度脾大。

(2)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息、脾大。

3、重型肝炎

(1)早期: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同时会有黄疸进行性加深,或有出血倾向。

(2)中期:在肝衰竭早期表现的基础上,病情会进一步发展。会出现肝性脑病或明显腹水,也可能出血倾向会更加明显(会有出血点或瘀斑)。

(3)晚期:会在肝衰竭中期的表现上,病情进一步加重。如肝肾综合征(主要症状有少尿、低血压、腹水等)、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等,也可能会出现Ⅲ度以上的肝性脑病或严重的出血倾向(注射部位瘀斑等)。

4、淤胆型肝炎

以肝内淤胆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又称为毛细胆管炎型肝炎。急性淤胆型肝炎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大多数病人可恢复。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上述表现者,为慢性淤胆型肝炎。有梗阻性黄疸临床表现: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肝大。

5、肝炎肝硬化

根据肝脏炎症情况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

(1)活动性肝硬化:有慢性肝炎活动的表现,乏力及消化道症状明显,有黄疸的症状。伴有腹壁、食管静脉曲张,腹水,肝缩小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门静脉、脾静脉增宽等门脉高压征表现。

(2)静止性肝硬化:无肝脏炎症活动的表现,症状轻或无特异性,可有上述的体征。

6

并发症

肝内并发症多发生于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有肝硬化,肝细胞癌,脂肪肝。肝外并发症包括胆道炎症、胰腺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心肌炎、肾小球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不同病原所致重型肝炎均会发生严重并发症,主要有:

1、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是肝功能不全所引起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可发生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常见诱因有上消化道出血、高蛋白饮食、感染、大量排钾利尿、大量放腹水、使用镇静剂等,其发生可能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肝性脑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脑电波异常程度分为4度:

(1)I度:轻型肝性脑病,以精神症状为主,有性格行为改变,定时、定向、计算力等异常。如未达到I度,但有智力下降,反应时间延长,操作能力减退等表现者,称为亚临床型肝性脑病。

(2)Ⅱ度:中型肝性脑病,以神经症状为主,可出现扑翼样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嗜睡,性格行为异常,属昏迷前期。

(3)Ⅲ度:重型肝性脑病,昏睡状态,对刺激尚有反应,属昏迷期。

(4)Ⅳ度:深昏迷状态,对刺激无反应,腱反射消失。

2、上消化道出血

病因主要有:①凝血因子、血小板减少;②胃黏膜广泛糜烂和溃疡;③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可诱发肝性脑病、腹水、感染、肝肾综合征等。

3、肝肾综合征

肝肾综合征往往是严重肝病的终末期表现,约半数病例会有出血、放腹水、大量利尿、严重感染等诱因。主要表现为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电解质平衡失调。

4、感染

重型肝炎易发生难于控制的感染,以胆道、腹膜、肺多见,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细菌主要来源于肠道,且肠道中微生态失衡与内源性感染的出现密切相关,应用广谱抗生素后,也可出现真菌感染。

7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急性肝炎初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略高,黄疸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重型肝炎时白细胞可升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可下降。肝炎肝硬化伴脾功能亢进者可有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减少的“三少”现象。

2、尿常规

尿胆红素和尿胆原的检测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肝细胞性黄疸时两者均阳性,溶血性黄疸以尿胆原为主,梗阻性黄疸以尿胆红素为主。深度黄疽或发热患者,尿中除胆红素阳性外,还可出现少量蛋白质、红、白细胞或管型。

3、肝功能检查

常见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也可见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胆汁淤积型病人可见总胆汁酸和碱性磷酸酶增高;重症肝炎、肝衰竭时,有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和清蛋白浓度降低。

4、甲胎蛋白(AFP)

检测AFP含量是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常规方法。肝炎活动和肝细胞修复时AFP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应动态观察。急性重型肝炎AFP升高时,提示有肝细胞再生,对判断预后有帮助。

5、肝纤维化指标

该项检查结果中的HA、PIⅢP、CIⅣ、LN、脯氨酰羟化酶等,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6、病原血清学检查

(1)HBSAg和抗-HBs: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指标之一,也是筛选献血员的必检指标。抗-HBs的出现表示机体对乙型肝炎有免疫力。

(2)HBCAg和抗-HBc:HBcAg阳性表示病毒颗粒存在,具有传染性,但由于其仅存在于肝细胞内,不易在血清中检出,故不用于常规检测。抗-HBelgM阳性提示HBV处于复制状态,具有强的传染性。

(3)HBeAg和抗-HBe:HBeAg与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的消长基本一致,因此HBeAg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有较强的传染性,如转为阴性,表示病毒复制减弱或停止。

(4)PreS1?Ag和PreS2?Ag:与病毒的活动性复制有天,且含量的变化与血中乙型肝炎DNA的含量成正比,因此这两种抗原的检出可作为病毒复制的指标。抗-PreS1及抗-PreS2常见于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的早期,其检出提示病毒正在或已经被清除,预后良好。

8

诊断要点

诊断会根据流行病学、症状、体征、肝生化检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和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可行肝活检组织检查。

9

鉴别诊断

大部分类型的肝炎都会有黄疸的症状,所以要着重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鉴别。

1、溶血性黄疸

常有药物或感染等诱因,表现为贫血、腰痛、发热、血红蛋白尿、网织红细胞升高,黄痕大多较轻,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升高。治疗后(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黄疸消退快。

2、肝外梗阻性黄疸

常见病因有胆囊炎、胆石症、胰头癌、壶腹周围癌、肝痛、胆管癌,阿米巴脓肿等。有原发病症状、体征,肝功能损害轻,以直接胆红素为主,会有肝内外胆管扩张的体征。

10

治疗

各型肝炎的治疗原则均以充足的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过劳和使用损害肝脏药物。

1、一般治疗

(1)休息:急性肝炎早期,应住院或留家隔离治疗休息;慢性肝炎应适当休息,病情好转后应注意动静结合,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但仍需避免过劳。

(2)饮食与营养:急性肝炎者食欲缺乏,应进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若食欲明显减退且有恶心呕吐者,可短期静脉滴注10%~20%的葡萄糖液、维牛素和电解质等。肝炎病人禁止饮酒。

2、保肝治疗

肝功能异常者,可适当选用还原型谷胱甘肽、甘草酸制剂、双环醇、维生素E等抗炎或能减轻过氧化损伤等药物。伴有肝内胆汁淤积的病人,可选用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

3、抗病毒治疗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丁型肝炎病毒与乙型肝炎病毒协同感染所致急性肝炎时,无需抗病毒处理,与乙型肝炎病毒叠加感染造成慢性肝炎加重时,可试用干扰素。但是,无论是乙肝还是丙肝,一旦进入肝硬化阶段,则禁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1)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乙肝一般不需要抗病毒治疗,但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时可使用抗病毒治疗,以降低慢性化发生;

(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的慢性乙肝常需要抗病毒治疗,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有核苷类似物(如替诺福韦、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拉米夫定等)和干扰素。对于初治的乙肝病人,优先推荐选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或长效干扰素。

(3)针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无论急慢性丙肝,所有HCV-RNA阳性病人均应抗病毒治疗。丙肝抗病毒药物和方案主要包括:

①直接抗病毒药物:如索非布韦、达卡他韦、维帕他韦等;

②PR方案,即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

③DAA联合PR方案。以口服DAA方案首选。

4、人工肝或肝移植

对各型重症肝炎病人,可以运用人工肝或者肝移植进行治疗。

11

日常护理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运动:肝炎康复从某种意义上讲,合理地休息胜过药物治疗。休息能使全身及肝脏代谢降低,可减轻肝脏负担,休息时肝血流量也会增加,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应坚持每天睡眠不少于8个小时,午休不少于半小时,一定不要过度疲劳。待病情稳定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如散步、打太极拳、做保健操等,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另外可以听听音乐、下棋等,但勿久坐、久站,切勿过于劳累。

(2)饮食禁忌:应饮食均衡,营养丰富。适当多食豆制品、牛奶、瘦肉等,少食辛辣食物,如葱、蒜、辣椒等,忌食发性食物。为减轻肝脏的负担,应根据病情限制脂肪及蛋白质的摄入。

(3)生活环境:有条件者独居一室,若无条件的也要独睡一床。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衣服勤换、勤洗。所有生活用品应与家人分开。一切用品、衣物、房间、地面、门把、家具等,用0.3%~0.5%的84消毒液浸泡、擦拭。被患者血液污染的衣物、地面等用0.5%的84消毒液消毒。

2、心理护理

肝炎患者思想包袱重,思想紧张,消极悲观,情绪波动大,故应多关心和安慰患者,生活上多给予照顾,让患者身心感到舒适,积极治疗,尽早恢复健康。

3、用药护理

目前治疗乙型肝炎的很多药物都只是在研究和临床试用中,而且有些宣传广告往往失实,患者要谨慎,绝不能轻信。同时任何药物都有毒副作用,因此切勿滥用药物,否则会对肝脏造成更大损害。

4、做好重型肝炎患者的口腔护理

口腔是重型肝炎发生继发性感染和其他微生物入侵的门户。如合并口腔溃疡和鹅口疮者,可致口臭,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也可引起全身性细菌和真菌感染等。因此做好重型肝炎患者的口腔护理,对防止继发感染或其他微生物侵入而诱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

(1)对神志清楚的患者:应督促患者进食后漱口,早晚刷牙,用2%~3%的硼酸溶液或温开水漱口。发现口腔真菌感染者,可用3%的碳酸氢钠溶液和金褐霉素液交替漱口。对使用激素和较长时间使用抗生素的患者,清洁口腔和预防细菌、真菌在口腔内繁殖更为重要。

(2)对生活的不能自理和昏迷的患者:应每天检查患者口腔内有无出血、溃疡和真菌生长等现象。每天至少3次用弯曲的管钳夹住生理盐水棉球,从上到下,由里及外,依次擦洗口腔和牙齿,动作要轻,以免碰伤口腔黏膜;昏迷者可用张口器协助擦洗护理。严防擦洗后棉球留在口腔里,以免棉球落入气管造成窒息。假牙必须拿掉,等患者清醒并消毒后再戴上。

5、病情监测

(1)观察治疗后相关的症状等是否得到改善;

(2)长期服药者,应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3)监测是否出现新的月经异常等,警惕复发;

(5)定期复查。

6、复诊须知

复诊时患者一定要携带病历和相关资料,到相应的科室复查。

12

防治措施

对于肝炎的预防,主要是预防病毒性肝炎,最重要的就是要切断人与肝炎病毒的接触,也就是肝炎病毒的感染途径问题,各种肝炎病毒的具体传播途径并不是完全一样的,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

1、甲型肝炎的预防

(1)对于甲肝的感染,已经有相关的疫苗注射可以预防,所以患者可以去接受针对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疫苗注射。

(2)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生、冷食品,也不要食用水中生长的、未煮透的贝类水产品,因此对于居住在海边,有机会吃到海鲜的人来说,应尽量避免生吃海产品。

(3)在居住条件拥挤的地方,要做好环境卫生。在甲型肝炎流行的季节,少去公共场所,不要去不卫生的饭店吃饭。

(4)如果家庭中或是关系较为密切的亲友患上甲型肝炎,则需要分开吃饭,尤其不能共享碗筷;如果在本病爆发的季节,周围已有多人患病,而自己又无法不接触到患者的话,可以到医院注射免疫球蛋白,同时要注意自我保护。

2、乙型肝炎的预防

(1)医学上已发明了乙型肝炎的疫苗,如果经过验血,确认从未感染过乙型肝炎,就应注射乙型肝炎疫苗以求得免疫。但需要注意的是,注射疫苗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仍需要注意其他的种预防措施。

(2)不要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共享餐具;不要吃生、冷食品或未经煮透的食品;

(3)如果家庭成员患有乙型肝炎或是携有病毒,则应尽量避免接触上述体液,不要与其人共享针头、剃刀、牙刷等私人物品。

3、其他几种肝炎的预防

丙、丁、戊三型肝炎虽然发病率较低,但也不能忽视,因为丘年来它们有增多的趋势。

(1)丙型肝炎病毒:主要是由输血及使用血液制品而传播,因此这些人应注意自我保护,具体措施与乙型肝炎的预防一样。

(2)丁型肝炎病毒:因为与乙型肝炎病毒同时存在,而其传播方式也与乙型肝炎病毒相似,因此其预防措施也与乙型肝炎的预防一样。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已经有了针对丁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疫苗,所以为了预防丁型肝炎病毒也可以去接受相关的疫苗注射。

(3)戊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传播方式与甲型肝炎一样,主要是通过食品传播,尤其是水源遭受了戊型肝炎病毒的污染,往往造成戊型肝炎的大流行。因此,预防戊型肝炎除了要做到预防甲型肝炎的那些措施外,还要加强水源管理,严防水源及食品被粪便污染,要强调喝开水,不要喝生水,这是预防戊型肝炎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