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尿路感染症状及发病原因 尿路感染如何预防

尿路感染症状及发病原因 尿路感染如何预防

2020-03-28 05:00阅读(61)

尿路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6嗉?谟?淦谂?浴⒗夏耆恕⒚庖吡Φ拖录澳蚵坊?握摺6嘀植≡?迦缦妇?⒄婢?⒅г?

1
尿路感染(urinarytractinfection,UT)是指病原体在尿路中异常繁殖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多见于育龄期女性、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及尿路畸形者。多种病原体如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均可引起。常见症状全身症状为发热、腰痛等,局部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感染重在预防。坚持多饮水、勤排尿(每2~3小时排尿1次),避免细菌在尿路繁殖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2

流行病学

女性尿路感染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比例约8:1。细菌感染是女性最常见的尿路感染,约50%女性一生中会发生尿路感染。未婚女性发病约1%~3%,已婚女性发病率增高至5%,与性生活、月经、妊娠、应用杀精子避孕药物等因素有关。60岁以上女性尿路感染发生率高达10%~12%,多为无症状性细菌尿。除非存在易感因素,成年男性极少发生尿路感染。50岁以上男性因前列腺增生发生率增高,尿路感染发生率也相应增高,约为7%。院内感染中尿路感染常见,占20.8%~31.7%,且耐药菌感染较多见。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根据感染发生部位

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指肾盂肾炎,感染部位包括输尿管、肾盂和肾实质;后者包括膀胱炎和尿道炎。

2、根据有无基础疾病/尿路解剖与功能异常

分为单纯性尿路感染和复杂性尿路感染。复杂性尿路感染指伴有机体抵抗力低下的基础疾病、使用免疫抑制剂、存在泌尿系统解剖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尿路梗阻或畸形等。单纯性尿路感染则不伴有上述情况。

3、根据有无症状

分为有症状尿路感染和无症状细菌尿。前者有临床症状,同时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105/ml。后者无症状,但连续2次清洁中段尿细菌培养菌落计数≥105/ml,且为相同菌株。

4、根据是否初发

分为初发性尿路感染和再发性尿路感染。前者指首次发作的尿路感染;后者指6个月内发作≥2次或1年内≥3次者,包括重新感染与复发。重新感染指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阴性,但在停药6周后再次出现真性菌尿,菌株与上次感染不同;复发指治疗后症状消失,尿菌转阴后在6周内再次出现菌尿,菌种与上次相同且为同一血清型。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革兰阴性杆菌是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以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约占尿路感染全部致病菌的80%~90%,其次是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约5%~10%尿路感染由革兰阳性细菌引起,主要是粪链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最常见于无症状性细菌尿、单纯性尿路感染、或初发尿路感染。医院内感染、复杂性或复发性尿路感染、尿路器械检査后发生的尿路感染,则多为粪链球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致。其中变形杆菌常见于伴有尿路结石者,铜绿假单胞菌多见于尿路器械检査后,金黄色葡萄球菌则常见于血源性尿路感染。95%以上患者为单一细菌感染,极少数患者存在混合性细菌感染,多见于长期留置导管、反复器械检査后、免疫力低下者等。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的耐药性逐渐增强,革兰阴性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50%,对磺胺类耐药率22%。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中,耐喹诺酮类的革兰阴性杆菌也较为普遍。

(二)发病机制

1、感染途径

(1)上行感染:系病原菌经尿道上行至膀胱、输尿管和肾盂引起的感染,约占尿路感染的95%以上。最常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正常情况下前尿道和尿道口周围定居有少量细菌,如链球菌、乳酸菌、葡萄球菌和类白喉杆菌等,但不致病。某些因素如性生活、尿路梗阻、医源性操作、生殖器感染等可诱发上行感染。

(2)血行感染:指病原菌通过血运到达肾脏和尿路其他部位引起的感染。约占尿路感染的3%以下。多发生于有慢性基础疾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常见病原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等。

(3)直接感染:泌尿系统周围器官、组织发生感染时,病原菌偶可直接侵入到泌尿系统导致。

(4)淋巴道感染:盆腔和下腹部的淋巴管与肾脏毛细淋巴管有吻合支交通,相应器官感染时,病原菌可从淋巴道感染泌尿系统,临床上少见。

2、细菌致病力

细菌进入尿路后能否引起感染,与其致病力有很大关系。如大肠埃希菌仅其中少数菌株,如O、K和H血清型菌株可致病,O血清型菌株最常见,而K血清型菌株易引起肾盂肾炎。大肠埃希菌表面的P型菌毛也是影响致病力的重要因素,其可与膀胱黏膜上受体结合,使细菌在膀胱内定植、繁殖,引起感染。

3、机体防御机制

正常情况下,进入膀胱的细菌很快被清除,是否发生尿路感染除与细菌数量、致病力等有关外,还取决于机体的防御功能。正常的机体防御机制如下:

(1)排尿的冲刷作用:机械性冲洗。

(2)尿道和膀胱黏膜的抗菌能力:抑制细菌生长。

(3)尿液高浓度尿素、高渗透压、低pH值:抑制细菌生长。

(4)男性前列腺液含抗菌成分:抑制革兰阴性杆菌。

(5)出现感染后白细胞很快进入膀胱和尿液:清除细菌。

(6)输尿管膀胱连接处活瓣结构:防止尿液、细菌进入输尿管。

4、易感因素

(1)尿路梗阻:可由尿路解剖或功能异常引起,如结石、前列腺增生、畸形、肿瘤、异物等,导致尿流不畅,细菌不易被冲洗而清除,在局部大量繁殖引起感染。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尿路梗阻是中老年男性尿路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2)膀胱输尿管反流:输尿管膀胱壁内段及膀胱开口处的黏膜形成阻止尿液从膀胱反流至输尿管的屏障,其功能或结构异常时尿液可发生反流,膀胱内细菌随之逆行至肾盂,引发肾盂肾炎。

(3)免疫缺陷:机体免疫力低下,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糖尿病、长期卧床、严重的慢性病和艾滋病等。不仅增加尿路感染发生的概率,而且可使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4)神经源性膀胱:支配膀胱的神经功能障碍,如脊髓损伤、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等所致者。因长时间尿液潴留和(或)长期使用导尿管致感染。

(5)妊娠:妊娠是尿路感染的重要诱因,约2%~8%妊娠女性可发生尿路感染,与孕期输尿管蠕动功能减弱、暂时性膀胱输尿管活瓣关闭不全及妊娠后期子宫增大致尿液引流不畅有关。

(6)性活动:女性尿道较短(约4cm)而宽,距离肛门较近,开口位于阴唇下方,是易发生尿路感染的重要因素。性生活时尿道口周围的细菌易被挤压入膀胱而引起尿路感染。

(7)医源性因素:导尿或留置导尿管、膀胱镜和输尿管镜检查、逆行性尿路造影等可致尿路黏膜损伤,易引发尿路感染。

(8)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肾发育不良、肾盂及输尿管畸形、移植肾、多囊肾等。

(9)其他因素:越来越多证据表明,尿路感染的易感性与宿主基因有关,如尿路上皮细胞P菌毛受体数目增多可降低尿路黏膜局部防御感染的能力。

5

症状

1、急性膀胱炎

绝大多数尿路感染表现为急性膀胱炎。常见于年轻、健康女性。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排尿不适及下腹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尿液常混浊,伴异味,约30%患者可出现血尿。一般无全身感染症状,少数患者出现腰痛、发热,但体温一般不高于38.0℃。如患者有突出的全身感染表现,体温>38.0℃,应考虑上尿路感染。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约占75%以上。

2、尿道炎

多见于女性。表现为发作性尿痛、脓尿,一般起病缓慢,临床表现与膀胱炎不易区分。尿道炎常因尿道口或尿道内梗阻所致,如包茎、后尿道瓣膜、尿道狭窄或尿道内结石和肿瘤等,或因邻近器官的炎症蔓延到尿道,如精囊炎、阴道炎和宫颈炎等;有时可因机械或化学性刺激引起,如器械检査和留置导尿管等。致病菌以大肠杄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最常见。

3、急性肾盂肾炎

育龄期女性较多见。起病较急,临床表现与感染程度有关。常伴发热、寒战,体温多在38.0℃以上,甚至可达40℃;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全身酸痛等。部分患者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及下腹部疼痛等尿路症状不典型或缺如。腰痛程度不一,多为钝痛或酸痛。体检可发现肾区叩击痛。部分患者血培养可岀现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

4、慢性肾盂肾炎

临床表现复杂,全身及泌尿系统局部表现均可不典型。一半以上患者可有急性肾盂肾炎史,可伴不同程度的低热、间歇性尿频、排尿不适、腰部酸痛及肾小管功能受损表现,如夜尿增多、低比重尿等。病情持续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急性发作时患者症状明显,类似急性肾盂肾炎。

5、无症状性细菌尿

指患者有真性细菌尿,而无尿路感染的症状,可由症状性尿路感染演变而来或无急性尿路感染病史。多见于老年女性和妊娠期女性,致病菌多为大肠埃希菌,患者可长期无症状,尿常规可无明显异常,但尿培养有真性菌尿,也可在病程中出现急性尿路感染症状。

6、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常见病,包括致病菌明确的急性或慢性感染,更常见者为有前列腺感染的症状和体征,但未检测出明确致病菌的病例。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者常常可在现有症状、体征、脓尿和细菌尿的基础上确诊。对怀疑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进行正确分类,需要行1次中段尿、1次前列腺液和1次前列腺按摩后尿标本的定量培养,并估计白细胞数。在这些研究和其他考虑因素的基础上,怀疑慢性前列腺炎的患者可分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或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可伴或不伴感染。

6

并发症

尿路感染如及时治疗,并发症很少;但伴有糖尿病和(或)存在复杂因素的尿路感染,特别是急性肾盂肾炎者,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时,可出现多种并发症。

1、肾乳头坏死

指肾乳头及其邻近肾髓质发生缺血性坏死,常发生于伴有糖尿病或尿路梗阻的肾孟肾炎,为其严重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剧烈腰痛、腹痛和血尿等,可同时伴发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和(或)急性肾损伤。当有坏死组织脱落从尿中排出,阻塞输尿管时可发生肾绞痛。治疗上,需加强抗感染治疗。若坏死组织堵塞输尿管,则需通过输尿管膀胧镜取出,或置入输尿管支架解除梗阻。

2、肾周围脓肿

为严重肾盂肾炎直接扩展而致,常存在糖尿病、尿路结石等易感因素。致病菌常为革兰阴性杆菌,尤其是大肠埃希菌。除原有症状加剧外,常出现明显的患侧腰痛,且在向健侧弯腰时疼痛加剧。B超、X线腹部平片、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治疗主要是加强抗感染治疗和(或)局部手术引流。

3、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

多见于复杂性尿路感染患者,尤其是接受膀胧镜检查或长期留置导尿管后。尿路感染是革兰阴性杆菌败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大肠埃希菌较多见,约占50%。病情凶险,突起寒战、高热及休克,死亡率可高达50%。

4、尿路结石与梗阻

与尿路结石相关的感染,大肠埃希菌较少见,变形杆菌、假单胞菌较常见,此类细菌可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使尿液碱性化,尿中磷酸盐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即感染性结石,多为鹿角型结石)。常为双侧性,结石的小裂隙内可藏致病菌,易致抗感染治疗失败。感染合并尿路梗阻,导致肾盂积液、反流性肾病等,加速肾功能损害。

7

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1)尿常规:可有白细胞尿、血尿和微量蛋白尿。干化学法普遍用于初筛,尿中白细胞酯酶常阳性,敏感性75%~96%,但可因污染等导致假阳性,故阳性者需尿沉渣镜检、尿细菌培养等确证;亚硝酸盐还原试验可阳性,敏感性70%以上,特异性90%以上,为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使尿内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所致,但球菌感染可阴性;尿蛋白多为阴性到微量。尿沉渣镜检白细胞数>5个/Hp称为白细胞尿或脓尿,对尿路感染诊断意义较大;部分尿路感染有镜下血尿,尿沉渣镜检红细胞多为3~10个/HP,呈均一性红细胞尿,极少数急性膀胧炎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部分肾孟肾炎患者尿中可见白细胞管型。

(2)尿白细胞排泄率:可较准确检测脓尿。准确留取3小时尿液,立即进行尿白细胞计数,所得白细胞数按每小时折算,正常人白细胞计数<2×105/h,白细胞计数>3×105/h为阳性,介于(2~3)×105/h为可疑。

2、细菌学检查

(1)细菌定性检查:新鲜清洁中段尿沉渣涂片,革兰氏染色后用油镜或不染色用高倍镜观察,计算10个视野的细菌数,取其平均值,若每个视野下可见1个或更多细菌,提示尿路感染。本法简便易行,检出率达80%~90%,可初步确定是杆菌或球菌,是革兰阴性还是革兰阳性细菌,对及时选择有效抗生素有重要参考价值。如未检测到细菌亦不能排除尿路感染的诊断。

(2)细菌定量检查:可采用清洁中段尿、导尿及膀胱穿刺尿做细菌培养,其中膀胱穿刺尿培养结果最可靠。但膀胧穿刺尿培养有一定创伤,临床常采用清洁中段尿细菌定量培养,如细菌定量培养≥105/ml,称为真性菌尿,可确诊尿路感染;尿细菌定量培养104~105/ml,为可疑阳性,需复查。耻骨上膀胧穿刺尿细菌定性培养有细菌生长,即为真性菌尿。

尿细菌定量培养可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似阳性主要见于:①中段尿收集不规范,标本被污染;②尿标本在室温下存放>1小时才进行接种等。假阴性主要原因为:①近7天内使用过抗生素;②尿液在膀胧内停留时间不足6小时;③收集中段尿时,消毒药混人尿标本内;④饮水过多,尿液被稀释;⑤感染灶排菌呈间歇性等。

8

诊断要点

尿路感染诊断流程:

典型尿路感染有尿路刺激征,伴或不伴感染中毒症状、腰部不适等,结合尿液分析和尿液细菌学检查,诊断并不困难。符合下列指标之一者,可诊断尿路感染:①新鲜中段尿沉渣革兰染色后用油镜观察,细菌>1个/视野。②新鲜中段尿细菌培养计数≥105/ml。②膀胱穿刺的尿培养阳性。凡是真性菌尿者,均可诊断为尿路感染。

无症状性细菌尿的诊断主要依靠尿细菌学检查,要求2次细菌培养均为同一菌种的真性菌尿。当女性有明显尿频、尿急、尿痛,尿白细胞增多,尿细菌定量培养≥102/ml,且为常见致病菌时,可拟诊为尿路感染。

1、定位诊断

真性菌尿的存在表明有尿路感染,但不能判定是上尿路或是下尿路感染,需进行定位诊断。

(1)根据临床表现定位:上尿路感染常有发热、寒战,甚至出现毒血症症状,伴明显腰痛,输尿管和(或)肋脊点压痛、肾区叩击痛等。而下尿路感染,常以膀胱刺激征为突出表现,一般少有发热、腰痛等。

(2)根据实验室检查定位:出现下列情况提示上尿路感染:①膀胧冲洗后尿培养阳性。②尿沉渣镜检有白细胞管型,并排除由免疫活动所致者(如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③尿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升高、尿β2微球蛋白升高。④尿渗透压降低等。

2、确定病原菌

有赖于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培养结合药敏试验,不仅可明确诊断,也可指导治疗。

3、明确潜在致病因素

对于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应积极寻找是否存在泌尿系畸形、梗阻、糖尿病或其他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的因素。

4、慢性肾盂肾炎的诊断

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肾盂肾炎,除反复发作尿路感染病史之外,尚需结合影像学及肾脏功能检查。①肾外形凹凸不平,且双肾大小不等。②静脉肾盂造影可见肾盂肾盏变形、缩窄。③持续性肾小管间质功能损害。具备上述第①、②条的任何一项再加第③条可诊断慢性肾盂肾炎。

9

鉴别诊断

1、尿道综合征

常见于女性,有尿频、尿急、尿痛及排尿不适等尿路刺激症状,但多次检查均无真性菌尿。部分可能由于逼尿肌与膀胱括约肌功能不协调、妇科或肛周疾病、神经焦虑等引起,也可能是衣原体等感染造成。

2、泌尿系结核

本病膀胱刺激症状更为明显,一般抗生素治疗无效,尿沉渣可找到抗酸杆菌,尿培养结核分枝杆菌阳性,而普通细菌培养为阴性。静脉肾盂造影可发现肾实质虫蚀样缺损等表现。部分患者伴有肾外结核,正规抗结核治疗有效可帮助鉴别。但肾结核常可能与尿路细菌性感染并存,如经抗生素治疗后,仍残留尿路感染症状或尿沉渣异常者,应髙度注意肾结核的可能性。

3、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盂肾炎当岀现肾功能减退、高血压时应与慢性肾小球肾炎相鉴别。后者多为双侧肾脏受累,且肾小球功能受损较肾小管功能受损突出,并常有较明确蛋白尿、血尿和水肿病史;而前者常有尿路刺激征,尿细菌学检查阳性,影像学检查可发现双肾不对称性缩小。

4、全身感染性疾病

急性肾盂肾炎的全身症状明显时易被误诊为流行性感冒、疟疾、脓毒症、伤寒等。但这些疾病有各自的临床特征与实验室检查异常,通过病史询问,注意有无尿路刺激征、肾区叩击痛,结合尿沉渣及尿细菌学检查等可鉴别。

5、邻近器官炎症

如阴道炎、宫颈炎等,可通过妇科检査及分泌物检验等以明确;部分尿路感染可表现腹痛、发热、血白细胞升高等,需与急性阑尾炎、急性盆腔炎等鉴别,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学检查,必要时影像学检查等可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期注意休息,多饮水,勤排尿。发热者给予易消化、高热量、富含维生素饮食。膀胱刺激征和血尿明显者,可口服碳酸氢钠片1g,每日3次,以碱化尿液、缓解症状、避免形成血凝块,对应用磺胺类抗生素者还可增强药物的抗菌活性,并避免尿路结晶形成。对尿路感染反复发作者,应积极寻找病因,及时去除诱发因素。

2、抗感染治疗

尿路感染治疗的目标是以最小的副作用、最少的细菌耐药、最低廉的费用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用药原则如下: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无病原学结果前,一般首选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尤其是初发的尿路感染。治疗3天症状无改善,应按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抗生素在尿液和肾内的浓度要高;选用肾毒性小,副作用少的抗生素;在单一药物治疗失败、严重感染、混合感染或出现耐药菌时,应联合用药;对不同类型的尿路感染给予不同治疗时间。常用的抗生素包括磺胺类、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如阿米卡星、妥布霉素等)以及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等)。

(1)急性膀胱炎

①单剂量疗法:对于无复杂因素存在的急性膀胱炎,可使用单剂量抗生素。常用氧氟沙星0.4~0.6g,一次顿服;阿莫西林1.0g,一次顿服;磺胺甲噁唑2.0g、甲氧苄啶0.4g、碳酸氢钠1.0g,一次顿服(简称STS单剂)。选用单剂量疗法副作用小、依从性好,但复发率较高,其疗效不及3天疗法。

②短疗程(3天)疗法:可选用喹诺酮类、半合成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或磺胺类抗生素,任选一种药物,连用3天,约90%患者可治愈。与单剂量疗法相比,短疗程疗法更有效;耐药性并无增高;可减少复发,增加治愈率。是目前推荐使用的治疗方案。

③7天疗法:对妊娠女性、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及男性患者不宜使用单剂量及短疗程疗法,应采用较长疗程,应持续抗生素治疗7天。

无论是何种疗程,在停服抗生素7天后,需进行尿细菌定量培养。如结果阴性表示急性细菌性膀胱炎已治愈;如仍有真性菌尿,应继续给予抗生素治疗完成2周疗程。

(2)肾盂肾炎

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目的是杀灭病原菌、预防脓毒症的发生,并防止复发。急性肾盂肾炎的致病菌80%为大肠埃希菌,在留取尿细菌检查标本后应立即开始治疗,首选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药物。72小时显效者无需换药,否则应按药敏结果更改抗生素。

①病情较轻者:可在门诊口服药物治疗,疗程10~14天。常用药物有喹诺酮类(如氧氟沙星0.2g,每日2次;环丙沙星0.25g,每日2次)、半合成青霉素类(如阿莫西林0.5g,每日2次)、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呋辛0.25g,每日2次)等。治疗14天后,通常90%可治愈。如尿菌仍阳性,应参考药敏试验选用有效抗生素继续治疗4~6周。

②严重感染伴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者:需住院治疗,应静脉给药。常用药物,如氨苄西林1.0~2.0g,每4小时1次;头孢噻肟钠2.0g,每8小时1次;头孢曲松钠1.0~2.0g,每12小时1次;左氧氟沙星0.2g,每12小时1次。必要时可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或联合用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肾毒性较大,需慎用。经过上述治疗若好转,可于热退后继续静脉用药3天再改为口服抗生素,完成2周疗程。治疗72小时无好转者,应按药敏结果更换敏感抗生素,疗程>2周。经上述治疗,仍有持续发热者,应注意肾盂肾炎并发症,如肾盂积脓、肾周脓肿感染中毒症等。慢性肾盂肾炎常为复杂性尿路感染,其治疗关键是积极寻找并去除易感因素。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的治疗原则同急性肾盂肾炎。

(3)再发性尿路感染

①重新感染:多数病例伴有尿路感染症状,治疗方法与首次发作时相同。对半年内发生2次以上者,可用长程低剂量抑菌治疗,即每晚临睡前排尿后服用小剂量抗生素1次,如磺胺甲噁唑1~2片或呋喃妥因50~100mg或氧氟沙星200mg,每2~4周更换药物,连用半年。②复发:复发且为肾盂肾炎者,在去除诱发因素(如结石、梗阻、尿路异常等)的基础上,应按药敏选择强有力的杀菌性抗生素,疗程不短于6周。反复发作者,给予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

3、其他类型尿路感染治疗

(1)无症状性细菌尿

无症状性细菌尿是否需治疗目前仍有争议。一般认为,有下列情况者应予治疗:①妊娠期无症状性菌尿;②学龄前儿童;③曾出现有症状感染者;④肾移植受者、尿路梗阻及其他尿路有复杂情况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有效抗生素,主张短疗程用药。如治疗后复发,可选长程低剂量抑菌疗法。

(2)妊娠期尿路感染

妊娠期易发生无症状性菌尿,但如未及时发现或治疗,妊娠晩期可有50%发生有症状尿路感染。治疗宜选用毒性小的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呋喃妥因或头孢菌素类等。妊娠期急性膀胱炎治疗时间一般为3~7天。急性肾盂肾炎应静脉滴注抗生素治疗,可选用半合成广谱青霉素或第3代头孢菌素,疗程2周。反复发生尿路感染者,可用呋喃妥因长程低剂量抑菌治疗。

(3)儿童尿路感染

婴幼儿尿路感染可致肾发育障碍、瘢痕形成或膀胱-输尿管反流,导致肾实质永久性损害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因此,儿童尿路感染应注意排除尿路解剖异常或器质性梗阻疾病,需行静脉肾盂造影等检査。儿童尿路感染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同成人。单纯急性下尿路感染疗程7~14天;肾盂肾炎患儿开始即应选择广谱抗生素静脉给药,然后根据药敏试验改用敏感、窄谱、低毒的抗生素,体温降至正常24~48小时改口服治疗,总疗程1~3个月。一般不使用喹诺酮类抗生素,其可能影响儿童软骨发育。

(3)留置导管相关尿路感染

预防留置导管相关尿路感染最有效的办法是减少或避免尿路导管的使用,或尽可能缩短保留时间。定时更换导管可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而抗生素或生理盐水冲洗膀胱无明显预防作用,并可导致密闭引流系统反复开放,增加感染机会。留置导管相关性菌尿一般无症状,仅<5%患者并发菌血症,通常可不用抗生素。如伴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寒战、发热等,按复杂性尿路感染治疗。

(4)糖尿病并发尿路感染

治疗原则为严格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生素。以药敏试验为指导,在留取清洁中段尿培养标本后立即开始治疗,抗生素剂量与疗程要足够。如为严重尿路感染,应联合使用抗生素、静脉给药。糖尿病并发上尿路感染者发生肾乳头坏死率较高,如临床表现为高热、剧烈腰痛和血尿,尤其伴肾绞痛或有坏死组织从尿中排出,提示发生肾乳头坏死,应加强抗生素治疗和解除尿路梗阻。

(6)复杂性尿路感染

对于存在复杂因素的尿路感染,应采用14天疗法或更长程治疗,同时应于感染控制后去除尿路结石等复杂因素,必要时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以避免复发。轻症肾盂肾炎患者可选择喹诺酮类或磺胺甲噁唑治疗2周,必要时延长至4~6周。明显的肾盂肾炎或脓毒症患者应联合使用抗生素,同时尽可能纠正潜在的解剖或功能异常。在治疗后停药10~14天需复査清洁中段尿培养,以确定细菌是否被完全清除。

3、疗效评定

(1)有效

治疗后反复查尿沉渣镜检与细菌学检查阴性。

(2)治愈

症状消失,尿菌阴性,疗程结束后2周、6周复查尿菌仍阴性。

(3)治疗失败

治疗后尿菌仍阳性;或治疗后尿菌阴性,但2周或6周复查尿菌转为阳性,且为同一种菌株。

(二)预后

急性尿路感染经合理抗菌治疗,多数与数日内症状消失、治愈;但有近50%的患者可复发或再感染。再发病例多伴有尿路畸形,其中以膀胱输尿管反流最常见。

11

日常护理

1、一般护理

急性肾盂肾炎和慢性肾盂肾炎发作期的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在无禁忌证的情况下,指导患者尽量多摄人水分、勤排尿,每日入液量应在2000mL以上,使尿量增多足以达到冲洗膀胱、尿道的目的。

2、心理护理

耐心向患者解释病情及预防、保健、治疗知识,以减轻和消除其紧张、焦虑不安;指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尽量放松不安的心情,从事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如听轻音乐、欣赏小说、看电视和室友聊天等,以分散对自身不适的注意力。

3、对症护理

(1)发热是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反应,体温在39℃以下、无特殊情况时,可以等到抗生素起效后体温自行下降,但要做好患者及家属的思想工作;体温过高(>39℃)时,可影响到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宜施行物理降温,采用冰敷、乙醇拭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等措施,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退热药,并注意观察及记录降温效果。

(2)出现肾区或膀胱区疼痛时,减轻疼痛的方法为卧床休息,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区热敷或按摩,以缓解疼痛;必要时服用解痉镇痛药如阿托品等抗胆碱能药物。

4、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全身情况及体温的变化;观察泌尿系统症状及其他伴随症状的变化。患者若高热等全身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尤其是出现腰痛加重时,应考虑是否有肾周围脓肿、肾乳头坏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须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得到早期处理

5、用药护理

密切注意药物疗效及其副作用,如磺胺类药物口服可引起恶心、呕吐、厌食等胃肠道反应,经肾排泄时易析出结晶,还可以引起粒细胞减少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轻度的消化道反应、皮肤瘙痒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可引起肾损害和听神经损害等。发现不良反应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6、配合检查

(1)向患者解释各种检查的意义和方法。

(2)尿细菌定量培养,最好留取清晨第1次(尿液在膀胱内停留6~8h以上)的清洁、新鲜中段尿液送检。为保证培养结果的准确性,尿细菌定量培养标本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或停用抗生素5日之后留取;留取标本时要严格无菌操作,及时送检,并应在1h内作细菌培养、或冷藏保存。

(3)根据需要及时送检血尿素氮、血肌酐和电解质检查标本;做好腹部X线平片和肾孟造影的术前、术后护理。

7、健康指导

(1)加强卫生宣教,注意个人卫生,女性应注意会阴部及肛周皮肤的清洁卫生,若会阴局部有炎症,应及时治疗。

(2)宣传要多饮水、勤排尿、少憋尿是有效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对妇女更是如此。

(3)教育患者平时应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12

防治措施

尿路感染重在预防。坚持多饮水、勤排尿(每2~3小时排尿1次),避免细菌在尿路繁殖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注意会阴部清洁,以减少尿道口的细菌群。尽量避免尿路器械的使用,必须使用时,应严格无菌操作。如必须留置导尿管,尽可能减少导尿管的留置时间,前3天给予抗生素可延迟尿路感染的发生。与性生活有关的尿路感染,应于性交后立即排尿,并口服一次常用量抗生素。膀胱输尿管反流者,推荐“二次排尿”,即每次排尿后数分钟再排尿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