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脑梗死症状及发病原因 脑梗死如何预防

脑梗死症状及发病原因 脑梗死如何预防

2020-03-28 05:00阅读(61)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又称脑梗塞、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患

1
脑梗死(cerebralinfarction)又称脑梗塞、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患者常有偏瘫、感觉障碍、恶心、呕吐等症状。

2

流行病学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种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1、根据临床表现分类

可将脑梗死分为四型,即全前循环梗死、部分前循环梗死后循环梗死和腔隙性梗死。

2、按病因分类

可分为五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闭塞型、其他明确病因型和不明原因型。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大动脉粥样硬化时脑梗死的常见原因,主要是因血栓形成、动脉到动脉栓塞、载体动脉病变堵塞穿支动脉及低灌注导致。

(1)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促进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释放,进而导致血栓形成。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展和反复的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管腔闭塞。

(2)动脉到动脉栓塞

是指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脱落的栓子堵塞远端血管。脱落的栓子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片、动脉粥样硬化部位形成的血栓部分或完全脱落所形成。

(3)载体动脉病变堵塞穿支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血栓形成覆盖穿支动脉的开口,导致穿支动脉闭塞。

(4)低灌注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管腔狭窄后,当出现低血压或血压波动时,引起病变血管的血流减少,病变血管远端位于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脑组织发生低灌注,严重时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

(5)高危因素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血脂异常等。

2、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

脑栓塞是指血液中的各种栓子(如心脏内的附壁血栓、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脂肪、肿瘤细胞、纤维软骨或空气等)随血流进入脑动脉阻塞血管,继之引起梗死发生。当栓子来源于心脏时,即为心源性脑栓塞。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心脏疾病有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脏瓣膜病、人工心脏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心脏黏液瘤等。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主要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支动脉,在高血压等各种疾病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

4、脑分水岭梗死

在脑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容量减少及体循环低血压等情况导致血管闭塞引发梗死。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麻醉药过量降压药使用不当心脏手术合并低血压及严重脱水等。

5

症状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主要为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共济失调等,部分可有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在发生基底动脉闭塞或大面积脑梗死时,病情严重,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有脑疝形成,最终导致死亡。

2、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

起病迅速,多数患者有段时间的意识障碍,当颅内大动脉或椎-基底动脉栓塞时,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短时间内患者出现昏迷,有时还可出现癫痫发作。临床表现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取决于栓塞的血管及阻塞的部位,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此外,患者还可有心脏疾病、皮肤、黏膜栓塞或其他脏器栓塞表现。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患者多数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常见为以下4种表现:

(1)纯运动性轻偏瘫

最常见的类型,约占60%。偏瘫累及同侧面部和肢体,瘫痪程度大致均等,不伴有感觉障碍、视野改变及语言障碍。

(2)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

约占20%,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面瘫、手轻度无力及精细运动障碍。

(3)纯感觉性卒中

约占10%,表现为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感觉异常。

(4)共济失调性轻偏瘫

表现为轻偏瘫,合并有瘫痪侧肢体共济失调,常下肢重于上肢。

4、脑分水岭梗死

可有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精神障碍、强握反射、皮质感觉障碍、轻偏瘫等。不同梗死部位,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血脂、肾功能及血电解质等血液检查,有利于发现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应进行血常规、血沉和血细菌培养等检查。

8

诊断要点

根据中、老年患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心脏病等病史,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一般即可诊断。

9

鉴别诊断

1、脑出血

多于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起病,多有高血压病史,病情进展快,头痛、恶心、呕吐多见,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头颅CT或MRI有助于明确诊断。

2、蛛网膜下腔出血

各年龄组均可见,以青壮年多见,多在动态时起病,病情进展急骤,头痛剧烈,多伴有恶心、呕吐,多无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头颅CT、头颅MRI及脑脊液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3、硬膜下血肿或硬膜外血肿

多有头部外伤史,病情进行性加重,出现急性脑部受压的症状,如意识障碍,头痛、恶心、呕吐等颅高压症状,瞳孔改变及偏瘫等。某些硬膜下血肿,外伤史不明确,发病较慢,老年人头痛不重,应注意鉴别。头部CT检查在颅骨内板的下方,可发现局限性梭形或新月形高密度区,骨窗可见颅骨骨折线。

4、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肿瘤(特别是瘤卒中时)或脑脓肿也可急性发作,引起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类似于脑梗死。脑脓肿可有身体其他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的病史。头部CT及MRI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10

治疗

(一)治疗

脑梗死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类型、发病时间等确定治疗方案,实施以分型、分期为核心的个体化治疗原则。在一般内科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可酌情选用改善脑循环、脑保护、抗脑水肿降颅压等措施。

1、一般治疗

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吸氧、调控血压、控制血糖、降低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紊乱等,同时针对吞咽困难、发热、感染、上消化道出血、心脏损伤、癫痫、肺栓塞等进行治疗。

2、药物治疗

(1)溶栓治疗

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血流措施,可尽早恢复血流和改善组织代谢情况,促进功能恢复,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是我国目前使用的主要溶栓药物。

(2)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适用于不符合溶栓治疗且无出血等禁忌症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在发病后尽早口服阿司匹林。对于阿司匹林不耐受者,可选择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抗血小板药物。

(3)降纤治疗

对不适合溶栓并经过严格筛选的脑梗死患者,特别是高纤维蛋白血症者可选用降纤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巴曲酶、降纤酶及安克洛酶等。

(4)神经保护治疗

有时针对急性缺血或再灌注后细胞损伤的药物(神经保护剂)可保护脑细胞,提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依达拉奉、胞磷胆碱、Cerebrolysin及其他钙拮抗剂、兴奋性氨基酸拮抗剂、神经节苷脂、NXY-059、镁剂、毗拉西坦等。

(5)其他

还可进行丁基苯酞、人尿激肽原酶、扩容治疗、中药治疗等。

3、外科或介入治疗

(1)外科治疗

①对大脑半球的大面积脑梗死,可施行开颅减压术和(或)部分脑组织切除术。

②较大的小脑梗死,尤其是影响到脑干功能或引起脑脊液循环阻塞的,可行后颅窝开颅减压和(或)直接切除部分梗死的小脑,以解除脑干压迫。

③伴有脑积水或具有脑积水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脑室引流。

④脑梗死后出血量大时如无禁忌证可手术治疗。

⑤颈动脉狭窄超过50%的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2)介入性治疗

包括颅内外血管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等。

4、康复治疗

在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的目标是减轻脑卒中引起的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急性期,康复运动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反射活动,重建正常运动模式,其次是加强肌肉力量的训练。除运动康复治疗外,还应注意语言、认知、心理、职业与社会康复等。

(二)预后

不同类型的脑梗死,预后情况和影像因素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1、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本病急性期的病死率为5%~l5%。存活的患者中,致残率约为50%。影响预后的因素较多,最重要的是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其他还包括患者的年龄及卒中的病因等。通过积极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可降低脑卒中复发的危险性。

2、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

急性期病死率为5%~15%,多死于严重脑水肿引起的脑疝、肺炎和心力衰竭等。脑栓塞容易复发,10%~20%在10天内发生第二次栓塞,复发者病死率更高。

3、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

本病预后良好,病死率和致残率均低,但容易反复发作。

4、脑分水岭梗死

预后较好,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低。但如低灌注未得到及时纠正,则容易成为进展性卒中,病情逐渐加重。

11

日常护理

1、日常生活和卫生保健

(1)脑梗死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头位不宜过高,以利于脑部血液供应。

(2)患者坐起或离床活动时应有他人保护,避免摔伤、跌伤等意外发生。

(3)卧床期间应保持患者大便通畅,定时按摩腹部,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

(4)给予偏瘫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定时更换体位,加强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整洁干燥,预防压疮和痰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5)对于瘫痪的患者,家属可在医生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被动肢体活动、按摩和言语训练。

①活动可从大关节活动到小关节,早期进行被动活动,可防患肢痉挛萎缩畸形、关节强直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②按摩时应注意手法,避免过强刺激引起肌肉痉挛,一般采用推拿和揉捏等手法;

③言语训练一般从简单发音开始,逐渐复杂,还可和图片结合共同训练,效果更佳。

2、生活环境

保持患者周围环境中无障碍物,将患者常用的物品放置于方便拿取的位置。必要时加床挡,防止坠床等意外发生。肢体活动障碍者,禁止自行倒开水、使用锐器,感知觉障碍者,应预防烫伤,洗脚、沐浴时家属先帮助预调试水温,水温应较常温低1~2℃。

3、饮食护理

(1)饮食内容

①宜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②多食含粗纤维的食物,防止发生便秘;

③注意补充足够的无机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

④避免热量过剩,肥胖者应适当减轻体重;

⑤定时进餐,避免过饱,忌烟酒。

(2)饮食方式

①偏瘫患者患侧面肌无力,舌的搅拌能力减弱,进餐时鼓励患者尽量坐位进食。若不能坐起,要取侧卧位,健侧在下,患侧在上,易于咀嚼,避免呛咳。

②昏迷、危重患者发病1~2d内禁食,一般48h后可鼻饲流质饮食。清醒而又无吞咽困难者给流质、半流质饮食。

4、心理护理

脑梗死患者常因突然瘫痪、失语等,容易产生悲观、急躁、焦虑等情绪,后期由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康复训练时间较长等原因,可出现心情抑郁、悲观失望、脾气暴躁、不配合治疗等表现,家属要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及时给予安慰、关心,教导患者采用听音乐等方法放松心情。同时患者可多与医生进行交流,了解关于治疗、康复训练等方面的进展信息和好处,加强树立治疗信心,减轻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5、用药护理

严格遵循医嘱,定时、定量服药治疗。根据说明书,了解正确等用药方法,如阿司匹林应饭后服药,可减轻胃肠道反应。此外,若服药后出现严重的发热、胸闷、恶心、呕吐,甚至过敏性休克等严重情况时,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避免发生危急情况。

6、病情监测

注意治疗后,各种症状是否有好转,家属应注意患者意识和血压等变化情况,若出现头痛、急性血压增高、恶心或呕吐表现时,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相关处理,避免病情加重。瓷碗还要注意有无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如黑便、牙龈出血、皮肤青紫等,发生异常要及时就医进行处理。

7、复诊须知

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进行复查。

12

防治措施

1、预防和治疗高血压,以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为目标。

2、积极控制血糖,可采取控制饮食、口服降血糖药及使用胰岛素等措施治疗糖尿病。

3、降低血脂水平,如摄取低脂饮食,多吃蔬菜,少吃胆固醇含量丰富的食物和动物内脏、蛋黄及动物油。

4、保证休息和睡眠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

5、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进行适宜的体育运动锻炼,加强心血管应激能力,戒除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