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衣原体肺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衣原体肺炎如何预防

衣原体肺炎症状及发病原因 衣原体肺炎如何预防

2020-03-28 04:41阅读(61)

肺炎衣原体肺炎(chlamydiapneumonia)是由肺炎衣原体(CP)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常累及上下呼吸道,可引起咽炎、喉炎、扁桃体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和肺炎。常在

1
肺炎衣原体肺炎(chlamydiapneumonia)是由肺炎衣原体(CP)引起的急性肺部炎症,常累及上下呼吸道,可引起咽炎、喉炎、扁桃体炎,鼻窦炎、支气管炎和肺炎。常在聚居场所的人群中流行,如军队、学校、家庭,通常感染所有的家庭成员,但3岁以下的儿童患病较少。

2

流行病学

作为下呼吸道致病原,肺炎衣原体的流行病学资料略显不足,国外资料表明,人群中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率较高,预示可能有较高的隐性感染发生。在一份由我国上海市参加的亚洲地区研究报告表明,16岁以上肺炎病例中,肺炎衣原体感染率约为5.8%。经近几年研究表明,肺炎衣原体感染所致肺炎约占人体感染肺炎的10%,也是社区获得性肺炎中非典型性肺炎较多见的3~4种病原体之一。

1、分布

肺炎衣原体感染具有世界性分布。

2、传染源

患者及带菌者是唯一的传染源,隐性感染与人群中健康带菌者尤为重要。

3、传播途径

含有肺炎衣原体的气流、尘埃或气溶胶,经空气传播。患者或带菌者可直接传播与其接触者。

4、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5岁以下发病较低。再感染不少见。

5、流行特征

可形成暴发大流行,也可出现地方性散发性流行病例。美国、荷兰及斯堪地维亚地区均有暴发流行的报道。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CP是专性细胞内细菌样寄生物,属于衣原体科。引起人类肺炎的还有鹦鹉热衣原体。CP形态不一,原体致密呈球状,直径约0.2~0.4μm。网状体直径约0.51μm,是衣原体的增殖型,没有感染力。CP是一种人类致病原,属于人-人传播,可能主要是通过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也可能通过污染物传染。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慢阻肺、免疫功能低下者易被感染。感染后免疫力很弱,易于反复。

(二)发病机制

肺炎衣原体由上呼吸道吸入,侵入鼻咽黏膜后,首先引起局部组织炎性细胞的浸润,病原体在单核巨噬细胞中繁殖,进而通过血行播散,病变明显多发于下呼吸道。可表现为小叶性肺炎及间质性肺炎,以肺下部为主,病变也可感染网状内皮系统,肝出现炎症及小灶性坏死,脾有肿大,胸腔、肾、神经及消化系统也可累及而出现相应的炎性改变。

5

症状

1、症状

起病多隐袭,早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与支原体肺炎颇为相似。通常症状较轻,发热、寒战、肌痛、干咳,非胸膜炎性胸痛,头痛、不适和乏力。少有咯血。发生咽喉炎者表现为咽喉痛、声音嘶哑,有些患者可表现为双阶段病程:开始表现为咽炎,经对症处理好转;1~3周后又发生肺炎或支气管炎,咳嗽加重。少数患者可无症状。CP感染时也可伴有肺外表现,如中耳炎,关节炎,甲状腺炎,脑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

2、体征

体格检查肺部偶闻湿啰音,随肺炎加重湿啰音可变得明显。

6

并发症

上额窦炎、心内膜炎、心肌炎、脑膜炎等。

7

实验室检查

1、血白细胞正常或稍高,血沉加快。

2、可从痰、咽拭子、咽喉分泌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直接分离CP。

3、也可用PCR方法对呼吸道标本进行DNA扩增。

4、原发感染者,早期检测血清衣原体IgM,急性期血清标本如IgM滴度≥1:32或急性期和恢复期的双份血清IgM或IgG有4倍以上的升高可诊断。再感染者IgG滴度≥1:512或4倍增高,或恢复期IgM有较大的升高。咽拭子分离出CP是诊断的金标准。

8

诊断要点

应结合呼吸道和全身症状、X线检查、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查作综合分析。对于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肺炎患者,持续干咳时应警惕CP感染。因此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确诊主要依据有关的特殊检查,如病原体分离和血清学检测。

9

鉴别诊断

1、非典型性肺炎伴有嘶哑等临床特征,结合微量免疫荧光试验阳性或补体结合试验阳性、PCR阳性,可做出诊断。

2、肺炎衣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性炎症应与支原体肺炎、军团菌肺炎鉴别。另外还要注意与鹦鹉热衣原体所致肺炎相鉴别。

10

治疗

(一)治疗

首选红霉素,亦可选用多西环素或克拉霉素。氟喹诺酮类也可选用。对发热、干咳、头痛等可对症治疗。

(二)预后

健康人群预后良好,年老体弱多病者偶见死亡病例。

11

日常护理

1、用药护理

按医嘱用药、勿擅自停药或增减药量,勿自行使用其他药物,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掌握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

2、饮食护理

饮食营养均衡,宜饮食清淡、少食多餐,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吃辛辣和过于油腻的食物,少吃腌制食品,忌烟酒。

3、生活管理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增进食欲,避免劳累和重体力劳动;

(2)室内多通风换气,保持温度适宜,注意气候变化,避免着凉,预防感冒。

4、病情监测

注意发热、寒战、肌痛、干咳等症状是否好转或消失,若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症状,及时就诊,以免耽误诊治。

5、复诊须知

按医嘱定期复诊、不适随诊。

12

防治措施

1、积极根治患者,以防转为慢性或长期带菌。

2、注意个人卫生及对环境公共卫生的管理和监督。

3、对高危人群,如新兵训练营,可预防性服用阿奇霉素。本病目前尚无疫苗。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