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血吸虫肠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血吸虫肠病如何预防

血吸虫肠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血吸虫肠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04:41阅读(61)

血吸虫肠病是血吸虫虫卵沉积并损害人类结直肠肠壁所引起的急慢性炎症反应。在我国,日本血吸虫是引发血吸虫肠病的主要寄生虫,由于通常寄居于门脉系统而主要侵犯

1
血吸虫肠病是血吸虫虫卵沉积并损害人类结直肠肠壁所引起的急慢性炎症反应。在我国,日本血吸虫是引发血吸虫肠病的主要寄生虫,由于通常寄居于门脉系统而主要侵犯肝脏,结直肠为第二好发器官。

2

流行病学

血吸虫病多发于我国南方湖泊及沼泽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中下游部分省市如江苏、湖北,及部分内陆省份如四川、云南等,数据显示目前仍有51.6万人口感染该病。虽然近年我国对血吸虫疫情的积极防治使其发病率显著降低,但随着流动人口增多、社会经济发展,少数疫区的发病率有回升趋势,同时非传统疫区也出现散发病例。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血吸虫肠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体皮肤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传播,或由存活于体内的血吸虫引起继发血源性感染。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较为复杂,其发育分为7个阶段,包括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和成虫,血吸虫成虫为雌雄异体合抱。虫卵感染病人后,部分随门脉血流进入并损害肝脏等器官,另一部分随粪便排出体外。排出体外的虫卵进入疫水数小时后,可发育为毛蚴并钻入钉螺内,并在螺体内逐步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尾蚴螺逸出钉螺体后悬于水中,待病人接触疫水后钻入皮肤并发育为童虫,童虫进入肠系膜静脉中发育为成虫再产卵。

成虫依靠吸食血液存活,致病力弱;但虫卵致病力强,通过释放毒素刺激人体免疫反应,导致严重的临床病症。疾病早期,虫卵通常侵犯肠壁使形成疤痕或引起溃疡,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晚期血吸虫肠病以结肠增殖型病变为突出表现,肠壁伴发黏膜不同程度的异形增生等癌前病变,并可能逐步引发结肠癌。

目前,血吸虫病引发结直肠癌的病因学研究尚未明确。但部分研究提示血吸虫产生的内源性诱导致癌原、慢性的免疫调节导致免疫监督的反复修复、其他感染因素的共同作用和血吸虫毒素的反复刺激是诱发结直肠癌的重要因素。而慢性炎症反应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慢性炎症可产生氮化物和自由基,损伤并氧化DNA导致遗传基因不稳定性变异,同时,对肠道的慢性炎症损伤可能会形成虫卵息肉、增生型息肉及肠壁非典型增生,并最终导致结直肠癌。

5

症状

1、急性期

病人以片山热反应为主要症状,同时可伴发皮疹。急性感染期片山热亦称Katayama热,特指病人在急性期时出现的发热、咳嗽、腹痛及肝脾肿大等临床症状。

2、慢性期

血吸虫肠病由于感染程度不同,程度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长期反复发热、腹痛、腹泻伴黏液血便、腹泻便秘交替,一些非特异性症状亦可出现,如腹部包块、贫血、体重减轻等。

6

并发症

若未得到及时治疗或感染程度过重难以控制,可引起肠梗阻、肠瘘、肠穿孔等并发症发生。

7

实验室检查

由于病人发病时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因此可依靠血液学及血清学试验初步检测该病,包括血常规、血吸虫抗体检测等,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显著、血吸虫抗体阳性,则可考虑此病。对怀疑该病病人,可通过粪便镜检发现虫卵,或通过粪便培养孵化出毛蚴,诊断血吸虫感染;而对粪便镜检阴性但怀疑为该病病人可通过留取新鲜粪便进行孵化培养以明确诊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慢性期病人,粪检阳性率较低。

8

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及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即可诊断。

9

鉴别诊断

血吸虫肠病临床上较为少见,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与炎性肠病、肠结核、肠息肉等肠道疾病混淆,需仔细鉴别。

1、与炎性肠病鉴别

通常认为血吸虫肠病内镜下病变黏膜萎缩、苍白,呈区域性分布,表面密集分布许多平坦或稍隆起的黄色结节及虫卵性息肉,一般不易累及直肠下段,易鉴别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恩病病变部位可发生在不同肠段,黏膜可见细颗粒样改变,呈阶段性分布,表面出现糜烂、触之易出血,不易鉴别,诊断时需结合病理诊断。

2、与肠结核鉴别

肠结核多发于回盲部,可出现乏力、低热、腹泻便秘交替等结核病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上可观察到典型的干酪样肉芽肿形成。

3、与结肠癌鉴别

血吸虫肠病慢性期常形成较大的肉芽肿,肿块表面结节不平,有的类似菜花样,同时病人可出现发热、贫血、消瘦等恶液质症状,易与结肠癌混淆,诊断时需结合病理诊断。

10

治疗

(一)治疗

1、药物治疗

(1)吡喹酮:吡喹酮是一种广谱抗血吸虫、蠕虫药,通过与血吸虫外皮膜磷脂相互作用,能够提高血吸虫体内细胞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导致虫体肌肉组织的强烈收缩和外皮损伤,吸虫从宿主的血管壁脱落而被清除。

(2)青蒿素类药物:有明显的杀虫作用,确切的杀虫机制尚未阐明,青蒿琥酯已经被列为常规防治血吸虫类药物。

2、外科治疗

当病人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采用外科手术治疗血吸虫病。若病人发生肠梗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则需对病人行剖腹探查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外科手术治疗。

(二)预后

通常选择药物治疗的病人治愈率超过80%,有效降低血吸虫的感染强度。同时,病人需定期行粪便镜检及肠镜检查,谨防该病复发。

目前,血吸虫肠病仍严重影响我国人群健康。临床上,血吸虫主要侵犯肝脏,以侵犯肠道为主要症状的病人较少见,因此肛肠外科医师普遍对该病较为陌生,同时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常导致漏诊、误诊。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血吸虫肠病多发部位的认识,对疾病行进行针对性检查和全面分析,降低误诊率。此外,随着基因技术、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血吸虫生理代谢基因与宿主疾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闸明。

11

日常护理

1、一般护理

合理休息,加强营养,可适当补充鱼、肉、蛋、奶及新鲜蔬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衣服(尤其内裤)、被褥、便盆等用具应加强消毒,防止虫卵污染水、食物及手而感染自身或他人。

2、心理护理

了解绦虫病的感染过程及治疗效果,解除思想顾虑。

3、用药及病情监测

严格遵医嘱用药,做好病情监测,遵医嘱定期复查。

12

防治措施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