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高度近视症状及发病原因 高度近视如何预防

高度近视症状及发病原因 高度近视如何预防

2020-03-28 04:40阅读(61)

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目前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高度近视,其近视度数高,但成年以后可趋于稳定,并且不伴有导致不可逆视觉

1
高度近视是指近视度数在600度以上的屈光不正状态。目前研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纯性高度近视,其近视度数高,但成年以后可趋于稳定,并且不伴有导致不可逆视觉损害的眼底病变;另一类是病理性近视,表现为近视终生进展,可出现不可逆的视觉损害和眼底病变,并伴有眼轴不断地过度增长(>26.5mm)。

2

流行病学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高度近视高发国家,而且我国青少年的高度近视患病率在6.69%~38.4%之间,呈现出年轻化趋势。高度近视常导致永久性视力损害,甚至失明,目前已为我国第二大致盲原因。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高度近视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主要有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这两个方面。

1、遗传因素方面实践证明高度近视是遗传决定的发育异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遗传是造成高度近视的重要因素。

2、环境因素认为,近距离工作,睫状肌和内直肌的高度紧张,压迫眼球,眼压增高,静脉充血,长期以来使眼轴增长。此外,工作环境恶劣,全身健康状态均可以促进高度近视发展。

因此,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均可以影响高度近视眼的发生。遗传因素是其发生的生物学前提,环境因素决定其发生的现实性。

5

症状

1、症状

高度近视眼最突出的是视力差,不仅远视力不好,近视力亦差,矫正视力不满意。还可以出现比较明显的飞蚊症,由玻璃体混浊所致。玻璃体有不完全的后脱离时,可因为视网膜受到不完全脱离处牵引,而发生闪光幻觉。患者一般在50岁后出现视力进行性减退。

2、体征

(1)近视弧形斑

邻近视盘,显露白色巩膜或脉络膜血管的弧形区域,与正常视网膜之间有一条色素线相隔。随年龄增长,弧形斑可增大。

(2)视盘倾斜

合并或不合并垂直径的延长。

(3)黄斑区色素异常

可见色素斑(Fuchs斑)。

(4)典型的改变

屈光度大于-6.00~-8.00D。

(5)眼轴长

超过26~27mm。

(6)视盘改变

颞侧苍白,血管向视杯鼻侧移位,视网膜和脉络膜跨越视盘鼻侧边界。

(7)视网膜改变

可见边界清晰的菱缩区,视网膜下出血斑,视网膜下黄色条纹(漆裂纹),周边部视网膜变薄,格子样变性,形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危险。

(8)脉络膜改变

脉络膜硬化,形成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危险。

(9)后巩膜葡萄肿。

(10)可有视野缺损。

6

并发症

1、并发性白内障

高度近视眼的人,由于眼球的正常生理代谢发生改变,到了后期就会引起白内障,眼球内的透明晶体状发生浑浊。这种白内障发展比较缓慢,有些人甚至到了后期也未发现白内障。

2、玻璃体浑浊

有些高度近视的人眼前常出现像蚊虫大小的黑影在飘动。这种现象如不抓紧治疗,将会越来越严重。黑影先是半透明的灰黑色,逐渐发展成不透明的黑影子。高度近视眼的人发生此类情况时,应立即找眼科医生诊治。

3、黄斑区变性或出血

由于眼球壁内层的视网膜中心区黄斑部容易发生变性,小血管被牵拉断裂,造成小出血点。当黄斑区发生出血时会严重影响视力。

4、视网膜脱离

这是高度近视眼最严重的并发症。高度近视眼的眼球壁内层视网膜不像正常眼球的视网膜那么健康,会发生变性,变薄以后,如果遇到外力的作用(如头部受击,过度的头部运动),就容易与眼球壁分离而形成视网膜脱离。发生这种现象时,病人会感到眼前闪光或有片状的黑影、视物变形等。

5、青光眼

高度近视合并青光眼是眼科临床一种较特殊情况,眼压不一定超过正常水平,也有可能互为因果,通常临床表现同开角型青光眼,视力、视野改变易被近视蒙蔽,容易漏诊。

7

实验室检查

8

诊断要点

1、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问诊,病史采集内容包括:年龄及近视发病年龄;性别;眼部及全身病史、手术史;近视家族史;用眼习惯及用眼环境;既往近视进展史;既往近视控制治疗史。

2、医生会对眼部进行检查,除了基本的视力检查、眼压检查等,还包括屈光度检测、眼轴测量、视觉电生理检查、视野检查、眼底照相和眼底血管造影、OCT、3D-MRI等。

9

鉴别诊断

1、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

可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CNV),黄斑区表现类似于高度近视但有典型的玻璃疣,无上述近视性视盘改变。

2、眼组织胞浆菌病

视盘周围萎缩,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危险。一色素环把视盘和视盘周围萎缩区分离开,而近视弧把萎缩区域和相邻视网膜分离开。全眼底散在圆形凿除状脉络膜瘢痕。

3、视盘倾斜

不规则视盘合并有弧形巩膜,常向鼻下方倾斜。从视盘发出时血管形态不规则(位置与正常相反),眼底有朝向倾斜方向(鼻下方)的扩张。许多患者有近视和散光,无脉络膜视网膜变性或漆裂纹。常见与眼底扩张区域相对应的视野缺损,大部分病例为双眼发病。

4、脑回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

罕见。出现于儿童时期的视网膜中周部多发性、边界清晰的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斑,逐渐融合并累及眼底的大部分区域。血鸟氨酸水平升高。患者常有高度近视。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5、眼弓形体病

边界清晰的脉络膜视网膜瘢痕,无典型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活动期表现为视网膜炎和玻璃体炎。

10

治疗

(一)治疗

1、有症状的视网膜裂孔应行激光光凝、冷凝或巩膜扣带术。对无症状的视网膜裂孔,周围无环绕的色素或分界线时,应考虑治疗。

2、中心凹外或旁中心凹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可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后数日内激光光凝治疗。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可采用光动力治疗或玻璃体腔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3、可疑青光眼的患者,单一视野检查通常不能区分是近视性视野缺损,还是早期青光眼视野改变。如无进展性近视而有进展性视野缺损提示存在青光眼,需要治疗。

4、建议患者运动时配戴单片式聚碳酸酯防护眼镜,因为轻微的外伤就会增加脉络膜破裂的危险。

(二)预后

戴眼镜后视力可被保护,预后尚好。

11

日常护理

1、日常生活管理

(1)控制用眼距离,避免用眼距离<33cm,避免近距离用眼时间超过45min。工作或阅读时,坚持“一尺一拳一寸(阅读距离33cm;身体距桌8cm;手距笔尖3.33cm)”护眼原则,保持良好坐姿。

(2)增减户外活动,每天必须有2h以上,或每周10h以上户外活动时间。

(3)培养正确做眼保健操的习惯。

(4)改善照明环境,避免在较暗光线下学习工作。

(5)保障充足睡眠时间,让眼睛得以充分休息。小学生10h/d、初中生9h/d、高中阶段学生8h/d。成年人7~8h/d(不宜少于6h/d)。

(6)控制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min,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h,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min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min。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7)避免剧烈运动减少视网膜脱离的危险性。

2、病情监测

定期视力检查、眼底检查,预防并发症。

(1)高度近视容易并发黄斑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萎缩、黄斑劈裂、视网膜脱离等眼底病变,患者必须避免或减少眼部碰撞和激烈运动,如可以游泳、跑步,但少做跳水、蹦极等运动。

(2)遇到眼前有闪光感觉时,必须尽快就医,检查视网膜是否有裂孔。

(3)已发现眼底病理改变的高度近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

(4)对于一些已经发展到晚期并伴有多种并发症的高度近视患者,其视觉功能可能已经无法恢复,通过手术、药物及屈光矫正也未能改善,甚至出现盲或低视力的可能。此时,视觉矫治将不是治疗关键,生活基本技能康复、阅读书写技能培训、定向行走和盲杖使用、心理康复、家庭环境的针对性布置等非视觉健康服务应成为新的关注点。

12

防治措施

高度近视的预防需要考虑用眼习惯、户外活动、读写距离、采光照明、营养供给以及电子产品使用等多方面因素。有高度近视遗传家族史的、远视储备少的、用眼负荷大且双眼视功能不正常的人群,需要重点防控。

1、控制用眼距离,避免用眼距离<33cm,避免近距离用眼时间超过45min。工作或阅读时,坚持“一尺一拳一寸(阅读距离33cm;身体距桌8cm;手距笔尖3.33cm)”护眼原则,保持良好坐姿。

2、增减户外活动,每天必须有2h以上,或每周10h以上户外活动时间。

3、培养正确做眼保健操的习惯。

4、改善照明环境,避免在较暗光线下学习工作。

5、保障充足睡眠时间,让眼睛得以充分休息。小学生10h/d、初中生9h/d、高中阶段学生8h/d。成年人7~8h/d(不宜少于6h/d)。

6、控制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使用,非学习目的的电子产品使用单次不宜超过15min,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h,使用电子产品学习30~40min后,应休息远眺放松10min。年龄越小,连续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应越短。

7、高危人群,定期视力检查、眼底检查,预防并发症。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