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百科 > 人芽囊原虫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人芽囊原虫病如何预防

人芽囊原虫病症状及发病原因 人芽囊原虫病如何预防

2020-03-28 04:40阅读(61)

人芽囊原虫病(blastocystosishominis)是指人芽囊原虫可侵入肠黏膜上皮引起的一种寄生虫传染性疾?A俅脖硐智嶂夭灰唬??嬲呖筛叽?4.12%。感染重者可有消化道症状

1
人芽囊原虫病(blastocystosishominis)是指人芽囊原虫可侵入肠黏膜上皮引起的一种寄生虫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带虫者可高达44.12%。感染重者可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胀、厌食、恶心及呕吐,甚至出现发热、寒战等。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多数为自限性。艾滋病(AIDS)患者容易感染人芽囊原虫,而且症状严重,治疗十分困难。人芽囊原虫系寄生于高等灵长类及人类肠道内可致病的原虫。

2

流行病学

人芽囊原虫呈世界性分布,高发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普遍易感。该虫有无致病性仍存在争议。近年来频有报道,在发展中国家感染率尤高。发达国家人芽囊原虫感染率为1.5%~15.0%(加拿大感染率为13%,瑞典为4.7%,日本为0.5%),发展中国家则为30%~50%(巴布亚新几内亚为54%,尼泊尔33%)。德国HIV感染患者粪便检出率为38%,腹泻的旅行者中14.7%。美国男性同性恋者检出率50%以上。非洲国家卫生条件落后地区,人芽囊原虫成为当地腹泻的主要原因。国内人群感染率多在10%以下,各省市感染率差异很大,广州最高,为16.02%,新疆最低,为0.02%。广西地处亚热带,毗邻东南亚,为寄生虫病高发区。据研究,该虫的人群感染率远比溶组织内阿米巴及隐孢子虫等肠道致病原虫高,提示它在寄生虫性肠炎中具有重要意义。土耳其的一项研究发现,粪便中存在人芽囊原虫的儿童与粪便中无任何寄生虫的相比,生长发育有迟缓现象。

凡粪便中排出人芽囊原虫的患者、带虫者或保虫宿主均可成为传染源。由于常在患者粪便中同时发现人芽囊原虫与溶组织阿米巴,提示这两种原虫具有相同宿主,共同传染源及类似的感染途径,粪便管理不当,使人芽囊原虫通过水源、食物及用具而传播。有研究提示蟑螂是重要传播媒介。有报道在52例患者中与猪或禽类密切接触约半数以上(57.6%~75.0%),故应考虑接触感染所致。人群普遍易感,性别、年龄及种族等在感染率上无显著差异。

本病一年四季均有感染发生,以秋季感染率最高,其次为夏季。

3

临床类型和分类

4

病因与发病机制

人芽囊原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曾经长期被认为是一种对人体无害的酵母菌,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该虫是寄生于高等灵长类及人类肠道内可致病的原虫。有关其分类地位争论较久,曾先后被归入孢子虫亚门(1967年)和肉足虫亚门、阿米巴目、芽囊原虫亚目(1988年)。1967年及1988年,Zierdt等通过人芽囊原虫与酵母菌在超微结构方面的比较研究,论述了该虫的形态学及生物学特征,提出该虫应属于肠道原虫。然而,众多学者对这种分类提出异议。1993年江静波等提出该虫应属芽囊原虫新亚门,芽囊原虫纲、芽囊原虫目、芽囊原虫科及芽囊原虫属。Silberman等研究者则提出该虫属于不等鞭毛类,成为第一个能致病的不等鞭毛类生物,但该观点未被所有学者接受,故有关该虫的分类尚需进一步研究。

该虫大小差异较大,直径4~63μm,多数为6~15μum,形态结构复杂,各型之间体积不同。体外培养有空泡型,颗粒型、阿米巴型及复分裂型4种类型虫体,粪便中常见为空泡型。光镜下碘染,空泡型虫体呈圆形,直径4~15μum。中央见透亮的大空泡。核呈月牙状或块状。核数1~4个不等。颗粒型虫体充满颗粒状物质,颗粒分为代谢颗粒脂肪颗粒及繁殖颗粒3种,活体观察阿米巴型虫体形似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形态多变,体内有许多明显的小颗粒物质,伪足伸缩过程中未见虫体移动,运动迟缓或不运动。复分裂型虫体可见一个虫体分裂成3个、4个或更多。人芽囊原虫严格厌氧。在真菌及细菌的培养基,上不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不生长,生长时需要特定的细菌存在。能在肠道原虫培养基上生长,能摄食细菌及其他颗粒状物质。

人芽囊原虫生活史尚不完全清楚,有学者认为其生活史有空泡型-阿米巴型-空泡型。空泡型亦可转变为颗粒型和复分裂型。阿米巴型是致病型虫体。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其生殖方式,包括二分裂生殖;空泡型虫体中心出现颗粒,转变为颗粒型虫体,虫体生殖颗粒发育成子细胞;内二芽生殖及裂体增殖四种方式。该虫广泛寄生于人及其他灵长类动物,以及狗、猪、猫、小鼠、大鼠、家兔、豚鼠、蛙、蛇、蚯蚓及家禽等,主要寄生于回盲部。

5

症状

人芽囊原虫感染可有症状型及非症状型。曾认为必须经大量的虫体感染才会导致临床症状,然而新近研究发现症状是否出现与虫量无关。更多的研究发现人芽囊原虫感染易发生于有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包括肾移植及AIDS患者。

本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感染者可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胀、厌食、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发热及寒战等。一般症状持续或反复出现,可持续数日至数月,甚至几年,间歇时间为数日或数月。大便可无特殊性状,亦有少数呈白色胶冻样。慢性迁延性病程多于急性病程,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多数为自限性,其病程1~3日。

6

并发症

7

实验室检查

1、病原学诊断

本病的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从粪便中检出人芽囊原虫是诊断人芽囊原虫病最简单可靠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1)直接涂片法;将新鲜类便标本制成除片,用碘液染色后在高倍镜下检查。

(2)浓集法:用改良酸醚离心沉淀法,即取新鲜粪便标本加入50%盐酸7ml,充分搅拌后,静置20min,挑去大块粪渣,再加人乙醚3ml,用橡皮塞塞紧管口。充分振荡混匀,然后以1500r/min离心5min,取沉渣制成涂片,碘液染色后在高倍镜下检查。

(3)固定染色法:将直接涂片或浓集法制成的涂片固定后用铁苏木素三色或改良抗酸染色法染色后镜检,有利于虫体的鉴定。

(4)体外培养法:将新鲜粪便标本接种于洛克液-鸡蛋-血清-固液双相培养基、单相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中,于37℃,厌氧条件下培养,3~5d转种1次。培养1至2代后即可发现大量的人芽囊原虫。使用培养方法制成的除片肯最干净,利于观察各期形态,检出率较高。但培养基配制及操作复杂,检测周期较长,不利于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2、免疫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尚未用于临床。人芽囊原虫感染者IgG2常增高,感染者血清中有针对虫体的多种抗体,实验室应用酶联免疫反应(ELISA)和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来检测患者体内的血清,可出现1∶50或1∶240以上的阳性。

3、分子生物学

方法分子生物学技术多用于在基因水平上探索人芽囊原虫的分类、分布以及致病性等特征,已证实人芽囊原虫具有广泛的遗传多态性,在人和动物体内存在多种基因型差异明显的不同虫株。Clark等以PCR法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分析了人芽囊原虫核糖核蛋白体DNA的小亚基单位,将人芽囊原虫分成7种基因型。但是目前对从病人体内分离到的虫株进行PCR产物序列分析,显示存在不同于这7种基因型的其他未知基因型。不同基因型虫株的致病性与病人症状之间关系尚未阐明。

8

诊断要点

从粪便中检获虫体可确诊,常用方法有生理盐水直接涂片、碘液染色法、固定染色法(如姬氏或瑞氏染色法)及培养法。亦可粪便浓集后检查,以提高检出率。国外资料提示需与蛋白质丢失肠病鉴别。

9

鉴别诊断

要注意与溶组织内阿米、哈门氏内阿米巴、微小内蜒阿米巴的包囊及隐孢子虫卵囊甚至真菌感染相鉴别。

10

治疗

多种药物用于人芽囊原虫病的治疗,但每种药自身治疗效果对于不同患者均有不同。轻微症状者无需治疗,当大量寄生或出现严重症状而又排除其他感染时可用甲硝唑治疗,有时效果并不明显。常用药物有:双碘喹啉、硝唑尼特、替硝唑。对饮食行业人员要定期检查并及时治疗,对灭滴灵有抗性的虫株可用复方新诺明等。亦可用甲硝唑、替硝唑、复方新诺明及大蒜素等交替使用,以提高疗效。免疫调节药物,如胸腺肽类可辅助使用。

11

日常护理

1、一般护理

合理休息,加强营养,可适当补充鱼、肉、蛋、奶及新鲜蔬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衣服(尤其内裤)、被褥、便盆等用具应加强消毒,防止虫卵污染水、食物及手而感染自身或他人。

2、心理护理

了解该病的感染过程及治疗效果,解除思想顾虑。

3、用药及病情监测

严格遵医嘱用药,做好病情监测,遵医嘱定期复查。

12

防治措施

预防应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卫生;勿食用未煮熟食品。农村应做到粪便无害化处理。保护水源,杀灭传播媒介昆虫。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