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家装资讯
「青岛记忆」耄耋回眸,故土浮山所
2019-11-25 13:20家装资讯
简介" 我的家乡浮山所是明朝洪武年间,为抵御倭寇海上来袭所设的“备御千户所”。浮山所居住之焦姓,先祖乃明朝军户,官至正五品,为世袭武德将军,浮山所“十三户”(焦亢毛杨、苏余王汪、丁詹葛侯,外带一张)之一。明亡后于清雍正年间失封。之后,世代居住浮山...
我的家乡浮山所是明朝洪武年间,为抵御倭寇海上来袭所设的“备御千户所”。浮山所居住之焦姓,先祖乃明朝军户,官至正五品,为世袭武德将军,浮山所“十三户”(焦亢毛杨、苏余王汪、丁詹葛侯,外带一张)之一。明亡后于清雍正年间失封。之后,世代居住浮山所繁衍至今,屈指算来已六百余载。
至于焦氏何时入籍浮山所,已无史可查,但从浮山所十三户姓氏诗中焦姓排在第一位,加之村庄北山称为“焦家山”考证,焦姓入籍浮山所较早。据说一九六六年“四清”工作队进驻浮山所,号召“破四旧、立四新”,宗谱被族人上缴(后来,我多次到市博物馆查询均无果)。现焦氏各户春节所挂宗谱乃焦氏老人根据记忆所立。东西街都是从“云”字辈,西支云昌,东支云德。之后辈分为:和、世、道、立、相、生、统等。
我爷爷焦世义,浮山所七十号户主。我奶奶焦王氏,系青岛会前村人,生于清同治六年(一八六七),育有三子两女。爷爷四十多岁病逝,奶奶早年丧子,中年丧夫,人生的不幸都经历过,卒于一九四四年六月,享年七十七岁。我对奶奶的印象不是很深,从母亲的言语中得知,奶奶做事干脆利落,很会治家。她与五个子女苦度岁月,因家里穷,孩子们都没上学。大儿延道在青岛造船厂工作,二儿连道、三儿运道在大英卷烟厂工作,两个女儿早早出嫁。三个儿子都很孝顺且顾家,在奶奶的操劳下,从五间草屋搬到二处石条大瓦房,还买下逍遥八分好地,甜水井七分好地,日子一天天好起来。那时家里人口不断增加,繁衍到二十一口的大家庭,是浮山所第一大家。人口多了,孩子们大了,生活负担也在加重。一九三八年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在浮山所村修建陆军医院(今四零一医院),占用百姓很多土地,我家的地也被占去不少。幸亏奶奶有远见,带领三个儿子养起了奶牛,一可增加收入,二可积肥种地,通过养牛才保障了全家人的生活。
二十一口之家让一个女人执掌可想之艰难,奶奶带领全家辛勤劳作、勤俭持家,不仅把孙辈都拉扯成人且实现家道中兴。在我们家族的繁衍发展中,奶奶的贡献很大,给晚辈树立了榜样。
我父焦连道生于一九零三年,忠厚老实,对家庭、工作都极富责任心,受“忠孝礼义”传统文化影响特别深。父亲时常将“百善孝为先”挂在嘴上,对奶奶特别孝敬,经常教导我们兄弟姊妹要孝敬老人,多年后村民对他的孝道仍称赞不已。奶奶的坚强性格和精明强干,也对父亲有着深深影响。
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分住五间草屋,拥挤不堪。为改善生活,父亲起早贪黑辛勤劳作,在他和奶奶的张罗下,终于在一九四零年盖起了十一间石条瓦房。这是当时浮山所东北街最显眼的房子,而且较早用电照明,想起来都觉得骄傲。
一九二三年,父亲到青岛大英卷烟厂工作,由于他勤恳能干,团结同仁,很快就成了卷烟部负责人。他还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卷烟流水线自动装烟机,极大提高了生产速度和效率,得到厂领导表扬,青岛市市长还特令表彰了他,被授予华北地区劳动模范,并颁发了奖状、奖章和奖品。那时,父亲看起来像个英雄,回家干活时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我们也经常拿着父亲的奖章炫耀给小伙伴们看,别提多自豪了。儿时的我对父亲最深的印象就是他每天都很忙,早上我还没有起床,他已经去上班了,晚上回来吃完饭就开始干家务。
我大爹焦延道在青岛德国造船厂做技工,生活也算有着落,但因患“秋后痢疾”便血不止,年仅四十八岁就去世了。弥留之际,他将我父亲和我三爹叫到床前,眼含着热泪说:“看来我这病没治了,我的四个孩子还小,看在咱们兄弟一场的情分上,千万要把他们抚养成人啊。”父亲和我三爹当即答应下来。从此父亲身上多了一份责任,希望我大爹家的孩子生活得更好。由于打得粮食越来越少,父亲为维持这个大家,工资都交出来,再加上养奶牛的收入还是捉襟见肘。一九四七年农历八月十一,经全家人的共同努力,我大爹长子焦立华与本村姑娘孙好嫚完婚,父亲也可以给我大爹一个交代了。可就在我大哥焦立华结婚“望四日”那天,父亲却永远离我们而去。可能是父亲看到我大爹的长子结婚成家了,算是完成了一份心愿,早有疾病的身体一下子得到放松,然后就再也没能起来。如今已八十多岁的我,每念起那情那景,不觉还是老泪纵横。大爹四十八岁,父亲四十四岁,他们这么早就离开了人世?寿命如此短暂,撇下妻儿老小,留给家人无限的悲痛和思念。
父亲的病不是一日之患。他长期在卷烟部工作,本人虽不吸烟,但微小烟叶颗粒弥漫整个车间,日积月累在一九四七年春查出晚期肺癌。父亲一生识字不多,总觉的一辈子没文化是很大的遗憾,所以下决心让孩子们上学念书,这才有了我以后的校长、医生生涯。
父亲去世后四天,全家人为我父亲圆坟回来,我三爹叫来众亲友开始分家,我们这个二十多口曾让浮山所人羡慕的和睦大家庭,于一九四七年农历八月十八划上了句号。
母亲于彦芝,生于一九零九年一月二十七日,大麦岛村人,有两个弟弟于春禄、于春臻。我大舅于春禄以捕鱼为生,二舅于春臻由父亲介绍到青岛大英卷烟厂工作。父亲去世后,他们给予了诸多帮助,帮我们度过了很多难关,如今想来依然感激不尽。
我母亲是个善良、本分的家庭主妇,相夫教子、料理家务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她性格坚强刚毅,柔弱的身体里有股坚韧的傲骨,教会我自立自强。母亲二十岁嫁给父亲,先后生育我们六个孩子。她三十八岁那年,我父亲去世。那时作为长子的我刚刚十四岁,大姐十七岁,二弟立强十一岁,小妹八岁,三弟立美五岁,当时母亲身怀四弟(忠民)不满八个月。一个快要临产的女人带着几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父亲去世前,我们是一个二十多口人的大家庭,生活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父亲去世四天后,我们还在悲痛之中就分家了。我永远忘不了母亲那双含泪的双眼和干瘦的身体,她用力将我们姐弟几人揽在怀里。我也永远忘不了那个日子:“一九四七年农历八月十八。”
通过抓阄我家分得东屋四间瓦房,三亩一分地(老亩)。由于人多地少,粮食根本不够吃,每顿饭都是母亲先可着孩子们吃,剩下了自己就吃点,剩不下,母亲就饿着肚子照样干活,白天下地,晚上还要为一大家子缝补浆洗。由于整日劳累和饥饿,母亲患了慢性气管炎,那时听的最多的不是母亲的责骂和批评,而是她不停的咳嗽和喘息声,一咳起来似乎五脏六腑都要咳出来,备受煎熬。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浮山所小学
十四岁的我开始跟母亲学着春天刨地、下种,夏天锄地、拔草。虽然有三亩多地,由于那时产量低,打不了多少粮食。到了第二年春天粮食就吃光了,我们就到海边捞海菜或到地里挖野菜充饥。实在没有吃的,一家人只能坐在院子里看天数星星。一次,我们全家又在院子里坐着没饭吃,正好被邻居丁立生的母亲看到了,她忙回家拿了些地瓜干给我们,那一餐永记难忘。
一九四七年十月,父亲去世两个月后我四弟降生了。母亲身体单薄,又没有什么好吃的,再加上失去丈夫的悲痛,没有多少奶水,一个新生命如何熬过没有饭吃的日子?寒冷的冬天冻得四弟小脸发白,母亲忙没时间照顾他,大姐有空就把四弟搂在怀里抱着。转过年天暖和后,我就抱着四弟到地里,把四弟放在地头,我们去干活,有时四弟在地里爬,爬累了就哭,哭着哭着就睡着了。天气炎热时只好将四弟放在家里,喂他一些地瓜干,几个月大的孩子用地瓜干充饥,现在都很难想象。八个月的孩子,骨瘦如柴,就显一个大脑袋。因拉肚子没钱看医生,在我母亲的怀里永远地睡去了。
母亲刚失丈夫,又丧小儿,伤心至极,身体每况愈下,硬是拖着有病身躯坚强地将我们姐弟五个拉扯成人。后来我学医时,重点选择了小儿科,把医治消化不良的脱水药方记了再记,研究了再研究,可对于四弟已于事无补,四弟的夭折成了我一生永远的痛。
农忙季节是母亲最难的时候,劳力多的人家都在热火朝天地耕种、收割,看着我家种不上的地或收不回来的庄稼,母亲就着急上火,导致咳嗽加剧。母亲只能带着我们几个在地里从早忙到晚,实在忙不过来,母亲就到娘家求助我的两个舅舅,所以大舅经常派他家的长工来干活。特别是二舅,他是有心人,一到春耕秋收时,就过来帮我们,那几年多亏了两个舅舅的帮助才让我家度过难关。
母亲不会讲大道理,总是跟我们姐弟说做人要诚实、厚道。她很少批评我们,即使我们做错了事,也不对我们大呼小叫,只是要求我们重新做,直到做好为止。正因为母亲身体力行的教育方法,才使我们姐弟明白了许多道理,学会了如何处事、如何做人。母亲用她羸弱的肩膀为我们姐弟撑起了一个家,让我们一个个长大成人。母亲肩上的担子刚刚轻松,日子也一天天好起来,但母亲的身体却不断恶化,慢性气管炎转为肺心病和肺心症脑病。那时吃饱饭都是奢望,治病更是不可能的事。本可医治的病,因无钱医治,拖来拖去变为大病,过早地夺去了她年轻的生命,于一九六七年三月三十一日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我时常想,母亲的一生就是为子女服务的一生,她为我们全家奉献了她的生命。我一生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未让母亲过上好日子,没能把她的病治好。
王美生是我生命中难以忘怀的朋友,他生于一九二九年五月十九日,青岛会前村人。德占青岛期间修公园将该村拆迁,该村王姓迁入浮山所,住浮山所三百三十六号,后改六百二十三号。我与王美生是贫寒之交,半个多世纪来我们患难与共、始终如一。能结交王美生这样的知己,是我的幸运。
一九五三年,我在浮山所民校教学,王美生在该校上课学习。后来王美生在我负责的班级任班长,他很用功,积极上进,带动学生学习,并帮助我教学生查四角号码词典,我们性情相投,时间长了就成了好朋友。
王美生是菜农,以种菜为生。他看到我家生活很苦,就与我谈起种地瓜、麦子收入低,而种蔬菜收入高的道理,开始教我如何种菜。首先我在东河地种上水萝卜,因为那里靠河有水,靠他的菜园也近。第一次种水萝卜的种子还是他给的,他教我下种,定苗,施肥,浇水,什么时候收获,怎样捆,怎么上市,结果收入明显高于种粮食。从此我就有了种菜的兴趣。那年,我隔一天就能摘一小车脆瓜到集市去卖,挣了不少钱,心里美滋滋的,家里的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功劳应归功于我的好友王美生。
王美生妻子张秀云,比王美生大两岁,我叫她大嫂。张秀云心善良、乐助人,但身体不好,患了肺结核、慢性气管炎,终因肺心病去世。说起王美生和张秀云对我的好,几天几夜说不完,可以说这两口子是我的大恩人,王美生教我种菜致富,张秀云帮我成家。
我三岁那年,父母给我订了一门娃娃亲。那份结亲文书证明我们的情缘约定:焦立章民国二十二年七月初四日寅时生,辛瑞莲民国二十四年九月初三寅时生。按八卦,我们是很合适、很相配的一对。但事实证明,合适相配也不一定成亲。一九五三年,我已经是二十岁的青年,瑞莲也是十八岁的大姑娘了。一九五五年八月一日,就在我们准备谈婚论嫁时,正在读书的辛瑞莲被青岛一中录取,关心她的老师日夜动员她上学而退婚。之后,我俩便天各一方。
我与辛瑞莲分手后,始终被婚姻失败的阴影笼罩着,多亏张秀云大嫂总是开导我,到处给我介绍对象。我二十六岁那年,她把本村南街戴秀芝介绍给我。大嫂的热心、大哥的真情让我时时感怀在心。
一九五八年为支援大炼钢铁,浮山所的壮劳力都到码头运矿石,将大车小车的矿石送到青岛二十五中操场的小高炉大炼钢铁。到秋收时,由于缺劳力,收地瓜和花生不用镐刨,用犁耕,人在后面捡多少算多少,只收回一小部分,不知损失了多少粮食。由于没有运输工具,把地瓜就地埋在地沟里,到了来春地瓜全烂了。玉米都垛在地里,没法运到家里。所以,当年的粮食丰产不丰收,收成大减。一九五八年浮山所办起食堂,开始,一天给八两,本村的粮吃完了,就从别处调拨,没有粮调了就开始低标准、瓜菜代,食堂开始吃菜充饥。后来,形势越来越严峻,不久很多人得了营养不良,全身浮肿。
一九五九年五月一日,我与戴秀芝订了婚。订亲后就开始忙着买家俱,好友王悦平和我拉着地排车到平度路,从家俱店买回了梳妆台、两把椅子和樟木箱。又粉刷了墙,重修了顶棚,整理出一个焕然一新的新房,组建了一个温暖的家。
戴秀芝生于一九三五年二月一日,性格温柔,心地善良,为人本分。她不喜欢打扮,素面朝天,但天生丽质,是个漂亮人。曾为大家闺秀的她,为赡养双方老人,费尽心血;为了丈夫的事业她费尽了心思,总是用宽大的胸怀包容我,用坚定的眼神鼓励我;为了儿女的成长,她呕心沥血;为挣钱养家糊口,她绣花不分白天黑夜,洗洗补补的家务活没白没黑、没完没了。青岛解放前夕,由于她大爹和她大哥去台湾后都杳无音信,留下年老的爷爷、奶奶无人照料。嫁到我家面对的又是患病多年的婆婆和一群未成家的小叔和小姑。为了双方家庭,她日夜操劳,默默奉献。浮山所一百五十九号大门上每每挂上“五好家庭”“光荣人家”牌匾,都是她操劳家务的功劳。
结婚当年我媳妇戴秀芝怀孕了。然而,在怀孕五个月时突然病倒,送到市立医院被查出胆结石。据医生讲,患胆结石的病人最怕怀孕,治疗不及时就可能危及孩子和大人的生命。所以,我就恳求住院治疗。住院后,还是高热、呕吐、绞痛,吃不进饭,医生变化着使用多种西药治疗仍不见好转。于是,请来中医会诊,中医开出了“孕妇驱虫汤”服用,第一副即明显见效,连服五副,病愈出院。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了中医药的神奇,从此引发了我对中医的好奇,这也是我后来学中医的起因。
妻子本来在怀孕五个月的时候,因胆石病体格已经是很弱了,再加上吃不饱肚子,严重影响了胎儿发育,一九六零年农历七月二十七生下女儿相玲。在这个不堪回首的岁月里,生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她拖着虚弱的身体,上照顾老人、下照料孩子,吃了很多苦。
一九六六年二月二十七日(农历二月初八),我的小儿子降生了,然而这一天却是吾妻戴秀芝一生中最危险最苦难的一天。
这天下午,妻子小便时发现血尿,知道情况不妙,急忙呼叫西屋邻居焦立业“快去叫你大哥去”。那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初期,我是浮山第一小学校长,当时我的办公室已被红卫兵占据成了造反司令部,只好在校园转悠,到各教室看看大字报或到马棚帮老秦喂喂骡子。听到妻子有临产之兆,我急忙回家,看到躺在床上的妻子面无血色,立即张罗去青医附院。我找来学校孙克敬老师用脚踏车推着,好不容易挤上公交车。到了妇产科还要排队等候,有护士发现吾妻脸色不对,就扶她到大夫面前。当妻子站起身,发现椅子上又是血渍一片,大夫一看明确表示,即将临产,伴无痛性流血,是前置胎盘,赶紧将妻子推入产房。大夫征求我的意见,为止血,只能保一个,问我保大人还是保孩子。我张口结舌,不知所措,保孩子还是保大人?都是命啊!我说:大人孩子我都要。医生说不行,只能选择。救命如救火,迟了两条人命都没有了!我想只要大人在,孩子可以以后再生。我颤抖着手狠心签字保大人,之后就守护在产房门前,不敢离开半步。
次日早,产房护士告诉我,你媳妇给你生了个大儿子,母子平安。孩子命真大,妻子也很坚强,居然老婆孩子都保住了,我听完热泪盈眶,两手高举,我要感谢老天爷!我要谢谢大夫和护士!当时光顾着高兴,没见母子一面就急匆匆回家报信。
谁知回到家就下起了大雪,这场大风雪一下就是三天三夜,在青岛真是百年不遇。马路积雪很厚,不能跑车,胡同的雪都已高过房屋屋脊。天冷得出奇,滴水成冰。妻子从死亡线上刚爬回来,生下孩子后鸡蛋没吃一个,小米粥没喝一口,多盼望自己的丈夫能在身边,哪怕说几句安慰话,给母子壮壮胆也好啊。可那时我还是一校之长,雪下得这么大,学生上学是问题,田家村、亢家庄离学校三里地远,学生在上学路上出了什么意外,我这个校长怎么向家长交代。我回家后,就立即处理学校的各项事务,到了第三天才回到医院。在妻子最需要丈夫的时候,我却不在场,感到欠妻子的太多太多。
南街爷爷、奶奶是妻子戴秀芝亲爷爷的四弟,都已年过古稀,特别是四奶奶因患帕金森病,生活不能自理,常年靠人照顾。由于四爷爷、四奶奶出身富农,且四爷爷曾在国民党市政府做过事,不符合集体赡养条件。一九七四年春,村干部周可法、苏立强等请来四爷爷和四奶奶的近亲,一起研究由谁来赡养二位老人,戴秀芝也被请去开会,讨论许久没有结果。二位老人亲手抚养大的外甥提出种种理由搪塞不愿担当,其他亲属也都低头不语。看着二位年迈老人无助的眼神,心地善良的戴秀芝实在憋不住,突然站起身坚定有力地说道:“没人养,我养!只要有我一口吃的,就有四爷爷四奶奶吃的。”并在村干部面前写下约定书,由戴秀芝赡养二位老人。就这样,妻子用一颗慈悲心接纳了二位老人,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一九七四年夏,四爷爷患脑血栓偏瘫在床,一躺就是十六年,妻子硬是拖着只有九十斤重的病体,将二位老人伺候到去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老天爷知道,街坊邻居清楚,我这个做丈夫的更明白。妻子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该如何孝敬双亲、如何赡养老人。这也是妻子一生最大的亮点,在浮山所留下了美名万家传。
三弟立美比我小九岁,父亲去世那年三弟五岁。四弟忠民夭折后,三弟成了家里最小的孩子。分家后我领着弟弟妹妹到地里拔草,五岁的三弟也跟着,烈日当空,每个人的脸上都是汗水直流。往往这块地拔完了,那块地的草又长起来了,让我们这群孩子总觉得有拔不完的草。立美从小学习就好,顺利考入青岛三十七中,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全家人都盼望他上大学有出息。三年困难时期,因吃不饱饭,恰逢部队到学校招兵,他应征入伍当了兵,在文登驻军司令部任报务员。
三弟从小聪明懂事,是个孝子。入伍后仍惦记着母亲的病,老娘身患气管炎,每年要注射很多青霉素、链霉素,当时这两种药都很贵。三弟把每月六七元津贴费都省下来买了药,捎回青岛老家。三五天就有他的一封家信,问家里的庄稼长得咋样、姐姐哥哥咋样,问候最多的还是老娘的身体,全家人都夸三弟入伍后更懂事了。
一九六六年,三弟复员回青岛被安排到浮山锯条厂任技术科长。三弟有了工作,也结了婚。我们两家合住在浮山所六十七号老屋。他住东屋,我住西屋,中间共用。我和三弟共用一个正间屋,共烧一个草垛,共用一个水缸,收回的地瓜一起放在西里间阁棚上。水缸里的水都是他抢先担满,草垛的草大都是他到生产队用地排车拉回。我们和睦地共住一个院,虽然穷点,也倍感和谐幸福。
转眼数载,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也一天天长大,大人孩子都挤在一个炕上十分不便,我和三弟商量再盖一处新房。于是,申请宅基地,拉砖、拉土、拉水泥、拉灰渣、备木料。备齐料,找来木匠、泥瓦匠,请亲朋好友来帮忙,总算把房子盖起来了。因盖房所有开销都是三弟出的钱,三弟理所当然地搬进新房,我们两口子要给三弟一千元钱,可三弟只要了八百元。
一九九一年,三弟消化道出血被诊断为癌。一九九二年七月九日,年仅五十岁的他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我含泪写下:“为老娘尽孝道,鞠躬尽瘁;为兄长尽情意,任劳任怨。”祭奠我的好兄弟的在天之灵,不修今生修来世,祈求上苍让我们来世再做兄弟。
一九四七年八月十四日,十四岁的我就失去了父亲,成了家里唯一的男劳力。起初由于我年少无知,贪玩不爱干活,总是和一般大的孩子去玩耍,没少挨二舅的批评。后来,我又喜欢上了看书、看小说、听大鼓书。虽说不是坏毛病,但看起小说来没白天没黑夜的,看了上回看下回,看完这本看那本,什么包公案、施公案、刘公案、大八义、小八义等,没把精力放在劳动上。还是在二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说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不劳动就没饭吃”。
焦立章八十生日摄影留念
于是,在大舅二舅的帮助下,买来一辆小推车。少年的我用这辆小推车跟着人家去推石头、推石子、推沙,往建筑工地送。尤其是到田家村北山石场、老虎窝石场去推石子,要走错埠岭于姑庵那条路。当时路极不好走,路不平不说还陡得很,都要互相帮忙往上拉,那真是闭着眼往上推,用命往上拉。到了山顶再下陡坡,从田家村村西推到工地上,推一趟石子,真是卖苦力啊,北街仲济浩就是在这条道上推石子累死的。为了多挣几个钱,我什么都不管了。由于这辆小推车为我们家做了大贡献,一九五六年一月三十日,浮山所与亢家庄、田家村成立合作社时,我是恋恋不舍地将这辆小推车交了公。
1955年,焦立章(前排右一)所带浮亢乡模范班合影
一九五一年初,我被浮亢乡乡长亢清溪聘为浮山民校教师。那时的民校教师实行义务制,没有报酬。该校是青岛解放后为扫盲成立的冬学(冬季训练),一九五一年青岛市教育局把冬学改为常年民校,我是改为常年民校后的第一批新聘教师。当时,学员学习劲头大,教师干劲也很足。为搞好教学,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后来学校送我到铁道部工程局学校学习。回来后,将所学所悟毫无保留地传教给学员。经过四年努力,一九五五年我教的初小班毕业,成为浮山民校第一届毕业生。我的教学班被市教育局评为浮亢乡模范班,我还被评为青岛市二等民师模范。
一九五六年,我被任命为浮山民校校长。为开展青年文化教育,争取文化阵地,扩展民校师生视野,特成立浮山图书馆,我兼任图书馆馆长。图书的来源主要是青岛市图书馆,我负责去图书馆借还图书,市文化局也支援了很多书籍。当时,每天来借书的青年很多,如《苦菜花》《小二黑结婚》《红日》《青春之歌》等很受欢迎,看书学习成了当时青年的时尚。我除了搞好教学教务,还要管理好图书馆,白天晚上地忙。虽然忙点累点,可是我心里高兴,心情好,干劲大,不仅学校教育教学搞的有声有色,图书馆也办得红红火火。
1958年,焦立章被评为青岛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在大跃进红旗下,扫盲也要大跃进,要求在“百日”内扫除全公社的文盲,把生产队的文盲编成了炕头、田间等各式各样的学习小组。采取农闲集体学、农忙分散学、个别登门教的措施,每个生产小队有一个教师,把认字黑板搬到田间地头,把识字牌挂在房间。学习形式什么样的都有,反正要在“百日”内扫除文盲。各生产队长亲自挂帅,如哪个生产队扫盲成功,还要打锣敲鼓到公社党委去报喜。在扫盲工作中,涌现出很多教学能手和学习模范。由于我组织得力,成绩突出,被评为青岛市扫盲积极分子、青岛市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
一九六二年三月,我任浮山公社第一小学校长,负责浮山所、田家村、亢家庄三个村的学生。当时我负责的第一小学学生人数太多,由于教室少,只能采取半日上课、半日小组学习的方法。
“文化大革命”前,小学升初中需要考试,考不上就不能升初中继续学习,所以各学校都狠抓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为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因我校教室少,实行二部制,语文、算术主课都在教室进行,所有的副课都要给主课让路,体育在操场上课,音乐在专门教室上,这样就保证了主课的学习时间和进度。德教工作我亲自抓,首先建立一个坚强的少先队领导班子,在全校以少先队组织建设为核心成立“小队之家”,建立活动中心,编写了少先队队报。我校还创新“一帮一一对红”思路,树先进帮后进,目标落实,学习计划全面开花。少先队各小队包片负责各军属家的生活用水、扫院子等,到公共场所做好人好事,均在小队队报上大力表扬。少先队组织还以小队、中队为基础,开展经常性文艺演出,学生表演的歌舞剧、话剧、朗诵等节目得到市、区政府多次表扬。
浮山所小学文革时期旧影
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我经常举行公开课,教师们互相取长补短,互相督促。为狠抓教师的备课,我采取不定期抽查等方式,经常不打招呼走进教室听老师讲课,指出哪些是贯彻少而精,哪些是满堂灌,普通话讲得如何等,并不定时抽查学生语文、算术作业。年底,召开学校讲评会,评选优秀教师。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稳步提升。
一九六五年,“四清”工作队进驻浮山一小,工作队入校后马上鼓动教师、学生揭发学校的弊病。随之,教师的大字报首先贴上办公室,学生也把大字报贴进教室,让我每天到各班级看大字报并摘录下来,准备向教师、学生做交代。有正义感的教师马上站出来反对这些大字报是没有事实没有根据的乱提意见,这些教师当即遭到工作队的打击。
转眼到了暑假,把我们这些所谓“走资派”的校长集中起来搞集训。去的地方不知道,只准我带上被褥和换洗的衣服,用汽车把我们送到现在的太平路小学,规定一不准探视,二不准带信,三不准出校门,一关就是七十六天,家人一点消息都没有,不知道我们去了哪里。一张张的大字报向“四不清”干部老师发起猛攻,教师们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第七十六天的晚上,工作队宣布我们可以上街看静坐的老百姓,但不准参加、不准发表言论。一出集训地,就看见满大街的静坐百姓,又看到很多大学生在栈桥前海沿马路上诉说张敬焘的罪恶事实,并高喊口号打倒张敬焘、打倒谭启龙。以后才知静坐马路上的是农村贫下中农来保卫张敬焘的,讲演的是各大院校学生,鼓动大家一定要把张敬焘拉下马。次日我们就放假回家,规定不准串联、不准乱表态、不准走亲访友,老老实实改造。
其实,我为了提高学生分数,定期抽考级部学生,分数在老师会上公布和讲评,好的高兴,不好的这就成了意见。当时,我被看管在学校楼上,因为教师多次批斗揭发我,我连续下了七次楼,教师就是不通过,工作队也不通过。为了下楼我开始胡说八道,说自己提高学生成绩是虚荣心的表现,学校的感冒药学生吃我也吃,等等。
一九六七年春,工宣队又进驻浮山一小,队员大多是公交公司的干部。一九六八年秋,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工作队、工宣队、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像走马灯似地不断变换,学生不学文化,搞“破四旧、立四新”,写大字报,揪斗学校领导和教师。有一次,一位教师私下透露,四年级一班要揪斗我游街示众,并已准备好大纸帽子。所以,我与部分老师商量,咱也走出校门到北京串联去,孙克敬就约请一批教师到教育局支取了一些钱,我们一批干部、教师偷偷到北京去串联,从而避免了一场大规模游街示众的难堪一幕。
一九六九年秋,我经过了几次挨整,真有点心灰意冷,另外处于对中医药神奇作用的好奇,我毅然辞去校长职务,决心改行学医。后经公社党委研究决定,让包括我在内的几个人到市立医院学习。我因四弟的夭折选择小儿科,亢中培、付英到内科,亢文华到妇科,辛克荣到外科。当时,医院各科皆有青医的教员教学,所以我有机会认识了他们,并成为他们的学生。他们以住院的病号为实例,教会我怎样判断病情、怎样治疗、医学上有哪些规定……我越学越有劲头,教师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教师讲到哪里,我就听到哪里记到哪里。当教师讲解用手怎样听诊时,我立即伏下身体去听诊,摸肝摸脾。极大的学习兴趣带动了我的工作热情,小儿科下班后,我就到急症科去学习,教员和老医生看我的学习态度都很赞许,多次表扬我。当我想起夭折的四弟,出生后还没叫声娘,还没吃一口好东西就病死了,所以我对腹泻脱水的诊断、液体的补法等重点学习,并牢牢记住各类药方,我似乎是带着对经历苦难的仇和恨在小儿科学习。在急症科看到哮喘病人、胆石症病人痛苦的表情,我又想起了患哮喘的老母和患胆石病的妻子,促使我学医的热情更加高涨,工作态度倍加认真和努力。我不但在小儿科、急症科,还到其他科室去听讲课。只要有教员讲课,我都挤时间去听。在征得各主治医生同意后,还到各科室查看病历,学习各科医生对各种疾病的处理方法。
2006年焦立章(前排右二)参加北海舰队医训队校友聚会
一九七零年,我从市立医院学习结束后,就担任公社的医生,但总觉得自己是医务战线上的新兵,基础太差,很难胜任本职。后经海军四零一医院领导研究推荐,我顺利到“北海舰队后勤部军医训练队”学习。我被编在“十五期军医第六班”,接受正规的、系统的医学理论和医学基础学习,十多门课程,内科、外科、小儿科、解剖学、心电图、X光、化验等,使我大开眼界,通过这次系统学习,我才真正入了医学门。
一九七四年,医训队毕业后我到四零一医院小儿科实习。小儿科主任张贞霞虽年近花甲,但每次查病房就用心给我们实习生和新医生耐心讲解,采取理论联系病例的方法,如何诊治、如何下药,她还特地从新华书店买来一套小儿科学送给我。后来她亲自把我送到四零一医院重病区内科,我得到苏肇琇主任(后任四零一医院副院长)的言传身教,使我的医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苏肇琇主任见我学习认真,工作态度热情饱满,业务技能完全胜任,便让我自己独立管理八病房。八病房有12个病人,我学着苏主任的样子,针对每个病人写病历、治疗计划等,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苏主任对我放手不放眼,一次从外科转来一腹痛急症病人,是外科医生通过X线诊断胸腔积液而转内科的。苏主任查看完病人病症,再将病人交给我,让我查看后写出病名和治疗方案,并要求我三十天内将病人康复出院。我针对病人病历和临床表现并结合X线检查,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之后根据老师的传授和病理处理等,首先给予抗结核治疗。用药后病人胸不痛了,烧退了,但胸腔积液仍不见好转。十天很快过去,积液未下去多少。我内心很着急,怕耽误了病人,真想向苏主任讨教,但我看到苏主任对我充满信任的眼神,还是忍住了。我重新对病人的临床进行检查,将老师的传授、书本知识和病人临床一一对照,认为应该立即从病人胸腔积液处抽水,立即请示苏主任是否实施抽水。苏主任听完马上对我说:“我就等着你得出抽水的方案。”抽胸水,一可减轻胸压,二是吸收快。我立即给病人抽胸水并注入激素及链霉素,第二次抽胸水时已经很少了,不久胸水吸收,第二十天血沉正常,胸水消失,二十八天病人痊愈出院。
我负责的七床病人陈继章是一位航空技师,病历记载是因风湿性心脏病住院,可病人一无发热症状,二无关节痛,三无心跳过快,否认有风湿病。听诊双期杂音明显,收缩期杂音达4级,还有舒张期杂音,是心脏病的临床表现。病人陈述:一周前跑步时,突然心慌心跳厉害,来医院就诊时,医生说他患风湿性心脏病而收住院。于是我又对病人进行一次认真检查,血沉检查等均正常。我对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提出疑问,请示苏主任后,她让我带病人到青医找田玉聚主任会诊。田玉聚主任听完我和病人的陈述,立即对病人进行检查,检查完当即得出“动脉瘤破裂于心室”的诊断,我立即写报告请北京三零一医院进一步会诊,三零一医院也得出和田主任一样的诊断结果,并让我将病人送到北京三零一医院进行手术,该病人得救了。这是我在学医的道路上能做出疑问和判断的病例,也是我刻苦钻研、勤奋努力的从医成果。
2012年10月,焦立章接受青岛电视台采访
回眸八十余载岁月,我和自己的祖辈、父辈以及妻子儿女、亲朋好友,经历过数不清的艰难困苦。但是,靠着世代相传的家族乃至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排除万难、苦尽甘来。写下这些文字,就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不负传承,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作者焦立章,曾任浮山所小学校长,编写发表过《浮山所焦氏族谱》、《漫漫人生路》等史料文章,以下是焦立章老人在耄耋之年为我们带来的珍贵回眸。部分图片由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编辑添加。
"Tags:青岛,记忆,耄耋,回眸,故土,浮山,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这几类房子值得购买,未来升值空间大,优势性多
伴随着社会经济逐渐进入到发展的阶段,如今市场上早已拥有各种不一样的房子,这就能够有效增加大家在买房时... -
2020年最佳搅拌机
A厨房主食几十年来,搅拌机是乔迁、婚礼和毕业礼物的首?H绻?阆胍?煽诘谋?郴虮?骋?希??鞘悄阕詈玫难≡瘛D... -
iPhone11和11 Pro,2个月后:超宽摄像头仍然是我们的
在三星Galaxy Note 10和Google Pixel 4等新手机发布的季节里,iPhone 11、11 Pro和Pro Max一开始就给我留下... -
如果能在19号战机上幸存下来的话,电影院看起来会大不
电影院是我高中时的第二个家。由于一系列奇怪的家庭环境,我在大四的时候撞上了六个朋友的沙发、被褥和客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