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新盘资讯
“创新因子”在即墨发酵裂变——创新驱动激活即墨高质量发展新动
2019-11-18 21:21新盘资讯
简介" 鲁网11月18日讯(记者 于建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即墨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搭建创新服务、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三类平台,大力推进“345”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等工程,每年设立1亿元以上科技发展资金支持...
鲁网11月18日讯(记者 于建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即墨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标准搭建创新服务、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三类平台,大力推进“345”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等工程,每年设立1亿元以上科技发展资金支持企业创新,在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转型升级等方面涌现出一批特色突出、可借鉴推广的成功案例。
高端人才创业+订制产业园区:瓷兴新材料以一己之力成就一个新产业
位于灵山镇的青岛瓷兴新材料有限公司,虽然刚刚成立一年有余、员工不过40人,但在业内却名声在外,生产的高性能氮化硅粉体的质量已达到国内顶尖水平。作为即墨区引进的首个院士领衔投资创业、首个配套订制产业园区的高新企业,瓷兴新材料以发展实绩证明,一个高端人才团队,可以带来一批优质项目,兴起一个主导产业。
中科院成会明院士是我国新材料研发领域领军人物之一,其领衔的高性能低维碳氮化物新材料研发团队,由清华大学博士等一流人才组成。2017年下半年,经过五年反复实验,控温活化燃烧合成工艺生产技术和产品稳定性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单位时间产出是传统工艺的18倍以上,正在积极谋求成果产业化。了解到这一情况,即墨区迅速组建专班靠上跟踪,从项目签约、规划选址、厂房租赁、企业注册等方面提供全程伴随服务,并根据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给予3000万元项目扶持资金。在即墨区的贴心服务下,瓷兴新材料从注册到投产仅用了6个月时间,做到了当年落地、当年投产、当年见效。
为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上下游项目集聚,即墨区以瓷兴新材料为依托,在灵山镇打造了200亩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严格按照瓷兴及其产业链上下游项目生产工艺流程和设计标准实施,遵循产城融合理念配套研发、孵化、生产、生活等各类功能,做到项目引进“拎包入住”、落地生产“无缝衔接”。目前,50亩园区一期工程主体已建设完成,10月将正式投入使用。
瓷兴新材料落地后,主动担当起新材料产业园“招商大使”,发挥其信息渠道、商务渠道、人脉资源等方面优势,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助力即墨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无机新材料产业链。截至目前,通过该项目累计签约引进银硅新材料、深圳博恩等产业链项目3个,园区“生态圈”日益完善、“朋友圈”快速扩容,预计5年内将集聚新材料企业10家以上、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启示: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引进具有较强创新创业精神、市场开拓能力的高端人才团队,通过政策、金融、园区、服务等方面的助力扶持,形成“引进一个团队、带来关键技术、成立一个企业、拉动一个产业”的溢出效应,是新产业无中生有、快速做大的有效途径之一。加快招才引智,让更多人才活力充分涌流,让更多“瓷兴”扎根即墨茁壮成长,亦是即墨全域全面高质量发展题中应有之义。
专业孵化机构+市场化运营:大工研究院开辟科技成果孵化新路径
2015年成立的青岛大工研究院,由昌盛东方实业集团控股、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共同参股设立,专业从事科技成果转移孵化。与大多数研究院“姓公”不同,其创新采取“民营资本+高校人才”联姻方式,通过股权认购、管办分离推动运营高度市场化,通过全程伴随、重点突破提高成果孵化转化成功率。
运营管理采用“研究院+公司”模式。昌盛东方实业集团持股51%,科技研发团队持股34%(货币入股,通过经营奖励分红出资),大连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持股15%,除对设备购置等大额支出总体调控外,在项目产业化、人才聘用、公司日常管理等方面,给予研发团队充分的自由裁量权,使得科研人才既是“研究院”的研发者,也是“公司”的创业者。
企业孵化推行嵌入式孵化方式。研究院在入孵企业初期,持股占子公司的70%并直接参与管理,对业务模式、公司发展、规范管理等拥有绝对决策权;企业逐步走上正轨后,再以经营层回购资本方式将公司股权转让给在孵企业,直至子公司成为大股东,保障其成功孵化走向市场。
成果识别建立“一体系、一工具”。科技成果产业化认证体系涵盖人才、科技、资本3大类15个维度近300项指标认证,将科技支撑、运营管理和金融服务等导入项目开发全周期,使产业化过程转化为具体数值指标;“仿真分析”系统分析工具从识别定位、知识产权、企业标准、认证检测、科技保险、品牌价值“评、专、标、认、保、品”6个方面详细分解,进一步规避潜在风险,为项目转化装上“双保险”。
服务模式实行提前介入、全程伴随。发挥既懂专业技术又了解市场需求和运营管理的“双重优势”,参与科技成果把关把控、企业需求分析识别、科技临床合作攻关直至最终产业化的全过程,提供精准化、专业化、全方位的“保姆式”服务。特别是在成果临床阶段,一方面依托市场化运营优势,对论证可行性较高项目所需资金提供支持,另一方面引入蓝谷高创公司,借助风险投资打通资金渠道,将中间风险分别转嫁到研究院和科技金融公司,打消成果供需双方“顾虑”,有效提升成果产业化成功率。
截至目前,大工研究院累计孵化出蓝光晶科新材料、海聚智能等4家高科技企业,在孵和意向项目达到10个,收入超过7000万元,先后荣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产学研创新合作示范基地”“山东省众创空间”“山东省技术市场金桥奖”等10余项荣誉。其中,青岛海聚智能科技已与本地40余家企业建立技术交流联系,服务多家上市公司,并发布《仿真分析大业务实施方案》《仿真机构服务管理规范》,业务拓展至全国各地。
启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工研究院以机制创新激发成果“供给端”动力,以精准突破打消成果“需求端”顾虑,以专业专注、全程伴随的服务提升产业化成功率,搭建起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的桥梁,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大工模式”。变则通,通则久,大工研究院以市场导向、问题导向的精准创新,为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注入了新活力。
精于创新+追求卓越:云路先进材料精耕细作炼就行业领先品质
1996年,青岛云路电气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主要生产各类电抗器、变压器,2008年微波炉变压器产量进入世界前三,全球份额达到20%;电抗器产量连续多年排名世界第一,全球份额达到40%,成为行业领域“领军者”。虽然站在行业前沿,但云路时刻保持对转型升级的渴望,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新的商机——非晶带材。
作为利用超急冷技术使液态金属快速凝固直接成材的高新技术材料,非晶带材具有节能、环保、耐蚀等优异特性,可广泛应用于通讯、电力、航空等领域,利用非晶带材制造的变压器比传统硅钢变压器节能60%-80%。如何将非晶带材纳入商业版图,云路面临“三难”:一是资金难,非晶材料研发生产技术门槛较高,需要大量研发投入,虽然企业前期攒下部分“家底”,但方方面面都要投入,多余的资金从哪里来?二是人才难,企业原有业务所需技术水平不高,普通大学本科生都是难寻的“香饽饽”,没有人才怎么搞研发?三是技术难,当时掌握非晶材料量产技术的只有日本日立金属和中国安泰科技两家企业,云路在技术领域“一清二白”,摸着石头就一定能找到路?
路是“闯”出来的,更是“创”出来的!基于对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的准确研判和自身实力、竞争对手的冷静分析,云路毅然决然地迈上非晶带材研发之路。面对资金难题,云路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导向,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资金,同时将原电气公司积累的“家底”,除保障扩大再生产以及部分刚性支出外,全部用在非晶带材研发上,2008-2013年5年间累计投入4亿元,几乎“把挣来的钱全部都投了进去”。面对人才缺口,云路以重金聘英才,组建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和德国质量专家领衔的50余人的高素质研发团队,拥有博士5名、硕士26名,涉及材料、粉末冶金、自动化、精密连铸等多个关键技术领域。面对技术瓶颈,董事长亲自“披挂上阵”,带领科研团队从问题入手,查资料、访专家、进高校,并与北京科技大学、宁波材料研究所等机构联合攻关,逐项突破设备、工艺、检测等技术难题。
2012年5月,历经四代耐火材料改进、五代结晶器结构设计,云路非晶产品性能和工艺终于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正式成为我国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企业。此后的云路,扎根非晶带材及衍生领域精耕细作,一发不可收拾:2013年,万吨级非晶带材产业园开建,非晶粉末实现小批热试;2014年,首条万吨级非晶带材生产线建成;2016年,建成千吨级非晶粉末生产线1条,万吨级非晶带材生产线累计建成4条;2018年,非晶带材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十年的创新发展,云路从“门外汉”迅速成长为国际第二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万吨级铁基非晶带材综合制备技术和生产能力的领头羊企业、第一家拥有新型制备技术磁性粉末的生产厂家,占据全球市场46%的份额,实现了“麻雀变凤凰”的华丽转身。
启示:穿云过雨需独具慧眼,十年一剑需过人定力。云路在非晶带材相关领域的后发赶超,不仅在于其对市场形势、发展机遇的精准把握,更得益于创新引领下的舍得投入、持续攻关,得益于对产品的专业专注、精耕细作。谋定而后动,厚积而薄发,云路的未来值得期待!
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协同创新:即发集团道出传统企业永葆生机的奥秘
2019年,是即发集团走过的第65个年头。作为传统的纺织服装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即发仍然保持阔步前行的澎湃动力,辖设30多个公司和分厂,拥有员工2万余人,2018年实现销售108.18亿元……探寻即发永葆生机的“秘诀”,三点至关重要:
一是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始终将市场导向作为牵引创新的“风向标”,精准研判市场信息,准确把握消费心理,大力推动技术、产品、模式“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针织内衣、假发等系列新产品引领行业发展潮流、“叫好又卖座”。2009年以来,即发敏锐把握医疗健康市场巨大潜力,将医疗护理纺织品作为重要研发方向,以海洋生物外壳为原料,自主研发了拥有良好生物安全性和相容性壳聚糖医用材料,现已成功应用于临床,开启了即发迈向医用纺织品的大门。截至目前,企业授权壳聚糖纤维材料国家发明专利6项、美国专利1项,是《壳聚糖短纤维》《壳聚糖纤维混纺针织面料》标准的唯一起草单位。
二是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依托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的综合优势,外联科研院所结成“产学研联盟”,内筑三级塔形自主创新体系,强力推进“五个一”工程(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培育一批优秀新产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创新研发队伍、设立一批技术创新平台、形成一批行业标准和核心专利),每年实施上百项技术创新和攻关项目,推动创新由应用端逐渐向基础端延伸。其中,2014年开始攻关的无水染色技术,历经5年时间投入5000余万元,先后进行研究实验2000多次,建成能够正常连续运行的试验和中试示范线,已申请专利38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具有无需用水更环保、上染速度和上染率大幅提升等诸多优点,技术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实现纺织印染技术革命性颠覆。
三是深入推进产学研跨界协同创新。在发挥好创新主体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产学研跨界融合、协同创新,通过“企业命题,高校摘牌”、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方式,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产业、地方政府深度融合,集聚各类创新资源“为我所用”。截至目前,即发先后与东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青岛大学等国内十几个高校院所,以及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在纺织新材料、新技术、现代农业、医疗器械等领域协同创新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启示:传统产业不等于夕阳产业。即发集团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并在激烈的竞争中时刻保持活力,根本就在于始终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无形之手”引导创新;始终坚持企业主体,充分激活自身创新基因;始终坚持跨界协同,集聚所有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为我所用”……六十五年始终如一,即发的成功为传统企业创新升级趟出一条可行路径!
四个案例、四种模式,既包含高端人才创业、专业机构成果转化,又涉及中小企业精耕自作、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既有政府工作理念、方式方法的探索转变,又有企业机构生产技术、管理模式、经营运营的优化创新,虽然主体不同、领域不同、方式不同,但创新的主线一以贯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四个案例展现的仅是即墨创新的一角,更多的“创新因子”,正如链式反应在即墨加快发酵裂变……
来源: 鲁网
关注同花顺财经微信公众号(ths518),获取更多财经资讯
"Tags:创新因子,即墨,发酵,裂变,创新,驱动,激活,高质量,发展,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房产中介的概念普及
房屋中介,又称房地产中介。 房地产中介是为消费市场提供房地产评估、经纪、咨询等服务的机构 房屋中介作用... -
2021年梅赛德斯AMG E63 S轿车和旅行车增长更锐利
2021年梅赛德斯AMG E63 S系列在这里,它充满了改进。不,说改进并没有延伸到动力系统,但这不应该阻止这个... -
Pinterest首席执行官发誓要改变公司文化,增加多样性
Pinterest首席执行官本?西尔伯曼(Ben Silbermann)承诺,在两名前员工指责公司存在种族歧视和不公平薪酬后... -
如何制作自己的3D打印磁性口罩剪辑
人们用从外科口罩到布面面具再到绷带等各种各样的东西来保护彼此和自己免受COVID-19的侵袭,但是将这些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