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新盘资讯

青岛市黄岛区扒山村

2019-11-11 11:20新盘资讯

简介" 青岛市黄岛区扒山村。 说起扒山村,如今最有名的是扒山水果批发市场,虽说旁边的大棚里面也批发猪肉、蔬菜、杂货等,但不如水果摊档成规模、有名气。而以前只要一提起扒山,人们最先想到的却是“扒山营房”,曾经这里军号嘹亮,队列整齐,雄赳赳气昂昂。并...

"

青岛市黄岛区扒山村。

说起扒山村,如今最有名的是扒山水果批发市场,虽说旁边的大棚里面也批发猪肉、蔬菜、杂货等,但不如水果摊档成规模、有名气。而以前只要一提起扒山,人们最先想到的却是“扒山营房”,曾经这里军号嘹亮,队列整齐,雄赳赳气昂昂。并且,周边很多学生在此真枪实弹打过靶,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今天的驻军已没有往昔的熙熙攘攘,营房静静的掩映在绿树浓荫里,日复一日。

扒山村,位于开发区西部风景秀丽的小珠山脚下,依山傍岭。西隔西山与荒里村接壤,北邻牛王庙村,东隔东岭与于家河村、车家岭村及武家庄村相望,南距岔河村一里之遥。2006年,全村有680户、2242口人,居民有林、杨、李、薛、王、管、张等姓氏,皆为汉族。

据传,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李姓和林姓随移民大潮结伴从云南而来,见这里有两条小河,西临山,东近大海,南边有一片狭长的平原地带,是一处有山有水的好地方,遂决定在此定居。就地取材,以土夯墙,伐树为梁,以草披顶,在山坡下、小河西边筑起简易草房居住,逐渐繁衍成村。后来,薛家岛薛姓二世祖薛明德的部分后裔从薛家岛迁至西河崖东边居住。因二世祖薛明德排行为首,其后人统称为头甲人。再后来,王、杨、张等姓也相继迁来,与先来的李姓和林姓人隔河而居。

清朝乾隆年间(约公元1778年),村民在河上修建了一座桥,河西、河东两村合二为一,成为一个村庄。由于村人一出门得爬山,就习惯称西山为“扒山”,故村以山得名“扒山村”。

当时,村前小河旁有一块面积三十多平方米、很光滑的巨石,似一条牛卧在河边饮水,人称“卧牛石(亦称龟石)。因此,人们也曾称本村为“卧石村”。村西河两岸栽满了柳树和刺槐。人们傍晚时常把牛拴在树上,割来青草任其吃,就不用牵回家了。故此地称为“大牛圈”。

清朝康熙年间(约公元1678年),人们在村前卧牛石北边修建了一座庙,青瓦白墙,红漆大门。院内并排挺立着两棵银杏树,树冠枝繁叶茂,整个院子几乎都被遮住。

三间正殿为菩萨庙,内供观世音菩萨,送子爷爷和送子娘娘各抱一个小孩伫立在其左右。庙虽不大,但周围四里八乡的人们纷纷前来祭拜,香火颇盛。

幽王殿原建于萨萨庙下首,由于紧靠西河,有一年被洪水冲毁。后又重建于菩萨庙上首。该庙历代都有道土看护,逢初一、十五敲钟击鼓,念书诵经;平日里则打扫庭院,耕种几亩庙地。解放前,两任道长为辛光斗、辛光远。解放后,道长为段昌,据说此人练有武功,1975年病故。

1947年,庙内神像被拆除。一棵银杏树于1936年遭雷击而死,另一棵于1979年被征用。如今,还有五间殿堂保存下来。

村东有一奇石,2米多高,1米多宽,形似耳朵,人称“护耳石”。石前有一块平地,土质肥沃,旱涝皆收,人称“芍药地”。王姓先祖曾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去世后便葬于此处。1956年,王姓祖坟被平掉。1969年,“护耳石”被毁。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杨风展、杨风仁为国捐躯。村民薛新禄、王泽全、薛新明、王公俭等参加了淮海战役。解放后,村民积极参军,已达100多人。

1950年,国民党敌特分子进犯大陆。本村民兵在武工队长王泽伦的带领下,组织薛成俊、薛成训、薛成顺、薛占元、薛新春、王泽京、王泽升、王泽福、王钦信、王钦明等30多名民兵,将郭立茂等敌特分子115人围困在小珠山峡谷,配合当地军民将其消灭。村民兵的壮举,在《山东民兵》杂志上曾有记载。

村里流传着这样的说法:“扒山的石匠不用学,自小跟着老人摩。”村西山出产优质花岗岩石料。早先,村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地瓜、花生、大豆等。兼营采石等其他副业。开山采石为主要经济来源,人们擅长雕磨刻碑,其技术流传至今。自古以来都有“管家的粉磨,薛家的碑”的说法。村里雕刻的石磨、石碾、石碑等远近闻名。据说,胶东半岛的石碾大多出自扒山村的能工巧匠之手,名匠有管金玉、管金德、薛进伟、薛进武等。本村出产的花岗岩石材曾远销日本、新加坡等国。

解放前,本村的石匠多是个人或几个人合伙进行小规模经营。1961年,村里建立了专以采石为主的副业大队,各生产队也成立了有5-8人组成的采石组,采石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开采的石料,开始时用小推车,后来用拖拉机运往海边,再装船运往青岛销售。

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坚持不懈地开荒造地,植树造林,在200多亩荒山上栽满了松树和刺槐。1958-1959年,人们在村西北坡和东北沟筑坝截流,先后修建了村北的“民兵水库”,村西的“妇女水库”和“东北沟水库”。1973年,在村东北角挖了一眼十几米深的大口井,在大口井周围建起了有名的“扒山菜园”。

1965年,村里从各生产队抽调了14名有经验、懂技术的人オ,成立了林业技术专业队。他们引进新品种搞嫁接,在山坡上栽种了蜜桃、梨、苹果、葡萄等30多亩果树。从1968年开始,掀起了“农业学大寨”高潮,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将全村原零散的贫瘠土地整修成成片的“大寨田”。

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充分利用村西土质好、宜做砖瓦的优势,于1984年建起了砖瓦厂。产品物美价康,供不应求。1994年、砖瓦厂对外承包。1985年,村里设立了集贸市场,集日定为逢四排九。市场原设在村中大街和村前路两边,地方狭小。几年后,在村东腾出46亩土地,建起了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招来了近至薛家岛、灵山卫、辛安、隐珠,南至胶南、诸城、日照,北至王台、胶州等地的客商。市场上有粮食、蔬菜、海鲜、水果、杂货等摊位700多个,货物齐全,生意兴隆。市场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近20万元。

1966年,村里用上了电,街道也安上了路灯。1975年,开始对村庄进行规划改造,拆除矮小的草房,改建新砖瓦房。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村北、村西规划了新的建设区,修建了南北两条街道、东西两条大街。1996年起,村里开始规划建设楼房和小别墅,部分村民搬进了新楼。

1995年,在村东建起了办公大楼,部分用于村委办公,部分被华风学校租用。1997年,村民们在村北建起了养猪场、养鸡场和蔬菜大棚。大棚里种植有油菜、菠菜、芹菜、黄瓜、西红柿等十几种蔬菜。

村民自古重视文化教育。杨明福曾是周边一带有名的文人。村里很早就办起了私塾,有南学堂和北学堂,本村和周边村的学生纷纷来此学习。

解放后,在村中心街建起了正规小学,由本村的王泽元、杨风元等任教。1972年,本村与荒里、八里庄、岔河、武家庄、车家岭、西于家河、东于家河八个村共同投资,建立了扒山联办中学。设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共6个班,容纳学生300余人,有教师12人。1996年,学校迁至岔河村西的区六中。原校旧址现已成为岔河村委和长江路教委的办公地点。

1978年,村里投巨资在西山坡建起了扒山小学,设教学班8个,有学生300余人,教师6人,学制六年,教学设备齐全。1998年,此校与荒里小学合并。2001年,改名为香江路第三小学。目前,全村受过高等教育的已有六十余人。

近年来,村“两委”抓住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内引外联,一批内外资项目相继落户本村。1992年,引进了樊矿基地项目。1993年,引进了中建八局基地项目。液化气站、五金厂、宏大塑料加工厂等企业纷纷落户。村里投资建设了厂房,对外租赁。

如今,村里环境优雅,街道宽畅,房屋整齐,花树成荫。村民80%以上有了电话,户户安装了有线电视。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村内公益设施也日渐完善,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6亿元,人均纯收入6075元。

"

Tags:青岛市,黄岛区,山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