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新盘资讯

从地下82米到地上369米 听一线工程师讲述青岛建筑故事

2019-10-02 00:40新盘资讯

简介" 当年正在建设中的胶州湾隧道。 青岛再添大体量建筑体——红岛国际会展中心。 369米高的海天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青岛第一高。 文/半岛记者 于红靓 图/受访者供图 建筑是城市的符号,从建筑出发能快速了解一个城市的变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青岛从胶州湾东岸的...

"从地下82米到地上369米 听一线工程师讲述青岛建筑故事

当年正在建设中的胶州湾隧道。

从地下82米到地上369米 听一线工程师讲述青岛建筑故事

青岛再添大体量建筑体——红岛国际会展中心。

从地下82米到地上369米 听一线工程师讲述青岛建筑故事

369米高的海天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青岛第一高。

文/半岛记者 于红靓 图/受访者供图

建筑是城市的符号,从建筑出发能快速了解一个城市的变迁。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青岛从胶州湾东岸的带状小城,一路东移、北进、西跨,从岛城到湾城,迅速向一座举世瞩目的国际化大都市大踏步迈进。这其中地标性建筑不断涌现,流亭机场、青岛大剧院、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青岛国际会展中心、胶州湾隧道、胶州湾大桥、海天中心、胶东国际机场……可以说,青岛建设实现了深度和高度双突破。胶州湾隧道最深处距离海平面有82米,即将竣工的海天中心将达到369米,在两大地标建筑的建设中,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分享。

“摸着石头过海”

挑战国内首个海底隧道

今天,从青岛到西海岸新区,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这个突破得益于胶州湾隧道。作为海底隧道的建设者,那些建设时光,国信集团工程师、全国劳模王希浩仍记忆犹新。

当时国内还没有一条已建成的海底隧道,这意味着没有可参考的案例,对建设者来说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但这恰恰也是很多建筑师们梦寐以求的机会,用王希浩的话说“错过就不再有了”。“海底隧道在海底下,顶上是汪洋大海,整个隧道要穿越的地质十分复杂,最好把什么都搞清楚,但恰恰在海底下,又很难把它搞清楚,而且一旦出问题,它将是灭顶之灾。”为了搞清楚海底隧道穿越的地质,王希浩说,仅是正式动工前的勘测工作就花费了两年多时间,过程极其复杂。

2007年8月12日,胶州湾隧道正式开工,而开工后的日日夜夜,王希浩也时刻保持警醒。

工程开工,首先是在海底岩层中开辟出一条施工通道。在海底钻爆掘进,每一步都得万分谨慎,来不得半点马虎。按照设计图,这条隧道由双向三车道的东西两个隧道和中间的服务隧道组成,三条隧道并行,使得开挖断面远高于普通隧道。而断面越大,施工面临的坍塌危险就越大。除了保证通道内安全施工,海底隧道建设中的另一个难点就是排水工程。80多米上方的海水产生的压力,无时无刻不通过断裂带渗透给胶州湾隧道。“这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差错。”王希浩笑言,那时候最怕凌晨接到电话,一有电话就说明有紧急情况需要处理。

历时近四年,2011年6月30日,全长7800米,海底长度达4050米的中国最长海底隧道——青岛胶州湾隧道正式开通,最深处距离海平面82米。它在整体规模、建设进度、施工技术等多个方面都创造了世界海底隧道的施工纪录。

在王希浩看来,这是一个百年工程,能参与到这项工程的建设中,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年龄遇到的最恰当的事。目前,国信隧道团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第二条海底隧道的可行性研究中。

走遍每个角落

他是海天中心“活地图”

如果胶州湾隧道是在突破建筑的“底线”,那么2009年开建的海天中心则是不断向高处要空间。香港中路沿线高楼鳞次栉比,城市的天际线不断被刷新,这让大众对即将建成的海天中心更充满期待。

赵雨目前负责海天中心的相关建设事宜,这位年轻的85后对设计、对建筑有着执念。“看着这个建筑在自己手中一点点起来,对建设者而言,很欣慰。”正是出于对建筑的热爱,让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其中。海天中心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赵雨走遍了每一寸角落,连每个空间的尺度大小、功能布局他都如数家珍。

作为超高层建筑,海天中心的建设中要克服各种各样的难题。首先克服的一个难题是超高层消防问题,“既要保证消防安全、又要实现建筑的实用性和美感。”经过反复构思、不断沟通与论证,赵雨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另外,防强风是超高层建筑不可避免的话题。结合海天中心建筑本身的布局与功能,赵雨和团队在T2塔楼顶部设置了被动型调谐液态阻尼器,利用塔楼消防水箱内水的晃动来吸收并耗散结构振动能量,使消防水箱与阻尼器合二为一,这个应用在全球建筑项目中可谓屈指可数。

目前海天中心正进行内部精装修施工阶段,预计将于2020年整体竣工。赵雨正忙着其中高端住宅部分的打造,“这里独有的依山傍水的都市景色是不可复制的,南侧紧邻浮山湾,西瞰八大关建筑群文化风貌,东揽五四广场、奥帆中心,项目北面是湛山山景。”在赵雨看来,在这样的地理位置、建设这样的百年建筑,对他来说是最好的机遇,也是巨大挑战。

突破技术难关

“青岛新窗”引深企来“取经”

除了向地下、向高空发展,在横向空间里,青岛也不断有大的建筑体出现。今年刚交付的中国红岛国际会展中心,被誉为“青岛新窗”,历时22个月顺利竣工。赵雨正是项目的设计负责人。这个项目应用了建筑业10大项新技术中的60个小项,特色创新技术12项,实现了“双首层”等多个全国首创概念落地。

而这个“双首层”的概念落地,正是赵雨灵感一现后的构想。“会展建筑如何解决竖向功能叠加所带来的消防问题,困扰了我很久。”赵雨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消防顾问沟通了很久都没想到解决方法。“有天凌晨1点多,我睡不着就在想这个问题,突然脑中灵感一现——地铁和地铁上盖建筑消防都是各自分离考虑的,我们两层会展中心可不可以参考呢?”赵雨和团队以这个为出发点,迅速找到了解决方法。

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多项技术国内领先,赵雨对品质和细节的把关尤为严苛。大到登录大厅屋顶膜结构的裁剪尺寸以及色差控制,小到一扇门门把手的开门感觉,他都会严格把关,力求把最好的效果呈现给大众。在精益求精的同时,赵雨对技术的追求,也让红岛国际会展中心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工期大大提前,赢得了好评。最近,深圳前海的相关团队还来青岛学习建设经验,赵雨和团队毫无保留地分享了经验。

"

Tags:地下,82米,地上,369米,一线,工程师,讲述,青岛,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