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家装资讯

说出“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胡峄阳,少年时是个气性大的学霸

2019-08-13 15:40家装资讯

简介" 在青岛广为流传着两句民谣,一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出自康有为对青岛的印象:“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二是,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出自胡峄阳多年对崂山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就怕恶狗(倭寇)上岸...

"说出“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胡峄阳,少年时是个气性大的学霸

在青岛广为流传着两句民谣,一是“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出自康有为对青岛的印象:“青山绿树,碧海蓝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车,中国第一”;二是,千难万难,不离崂山,出自胡峄阳多年对崂山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大歉不歉,大乱不乱,就怕恶狗(倭寇)上岸。”

与康有为描述青岛城市风貌和自然环境的名句不同,“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这句民谣流传的时间更为久远。追溯这句民谣的源头,城阳流亭传奇人物胡峄阳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至今,胡峄阳的祠堂里还有这样的对联:“儒也为儒,仙也为仙,精神与墨水同长;歉而不歉,乱而不乱,唯居之崂山最稳”。

胡峄阳(1639年~1718年),生于即墨县仁化乡流亭村。名良桐,以字峄阳行,斋号竹庐。

他是一位大儒,精研《周易》,通晓濂洛理学,安贫而不苟取,居陋而自悠然,展现出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风骨;他是一位隐士,读书鸣琴,登高结友,不循政事,怡然自得;他是一位老师,编撰教材,垂范乡里,桃李满堂,被尊为师表……他就是胡峄阳。半岛记者走进峄阳文化园,解开这位大儒足不出里闬,名不登国史,述不刊当世,却能植根于百姓,感化众弟子,声名鹊起,不啻雷鸣的根源所在。

据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即墨县志》载:“(胡峄阳)生有异禀,研精《周易》,于濂洛之学别有微契。家贫甚,一介不苟取,蓬室瓦牖,悠然自适。雅工制艺,视进取之途泊如也……”

少年时的他读过洼里村的私塾,他是一个天资聪慧的“学霸”,成绩一直很优异。1655年,16岁的胡峄阳去莱州府应童子试,而正是这次出人意料的抉择改变了他的一生。

按清朝考试规定,考生答卷时不得携带任何文稿、书籍入场,并且每个考生入考场前都要接受监场官吏的解衣搜身。血气方刚的胡峄阳对此表达了强烈不满,留下一句“视士子如盗贼,何以为国求贤才!”后便拂袖而去,立誓终生不仕。

考试搜身制度并非刚刚建立,为何解衣搜身胡峄阳也知其原因,那么,他哪里来的这么大气性?“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思考,我们知道胡峄阳出生在明末,他的父母长辈都是明朝子民,他童年生长的环境也脱离不开明朝的大环境,在见证了清兵铁蹄南掠中原的暴行后,少年胡峄阳自然对清朝统治没有任何好感,尤其是清廷推行剃发、易服政策,这些极大地伤害了汉族人民的感情,胡峄阳耳濡目染。在参加考试时,看到穿着清朝服装的人们对考生趾高气昂,遂心生不满。古代君子对自己的仪表装束要求非常严格,面貌形象哪能说改就改,所以年少的胡峄阳被激怒后,毅然决然地跟狭隘的官场说拜拜,同时也走上了一条通往君子的康庄大路”,峄阳文化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刘世洁说。

说出“千难万难不离崂山”的胡峄阳,少年时是个气性大的学霸

做君子“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篇》)。修身则要靠读书,胡峄阳从莱州返家后,便潜心投入到研究前人鸿篇浩帙之中。尤其是有幸置身于崂山慧炬院中,这里有大量从被捣毁的海印寺中转移过来藏书,让避居功名的胡峄阳喜不自胜。胡峄阳尤其对《易经》情有独钟,而且专心濂洛理学,颇有见地。“我能耕,田何有?我能读,书在手,有书可读堪白首……”从胡峄阳的这首自赋诗中,后人能感受到他心胸豁达、淡泊名利的君子情怀。

“别无事,且把书念。细细嚼,慢慢钻,无限滋味在眼前。尝看时,如饮美酒,如逢盛馔,如没衣乞儿忽遇春天。好受用,好受用,便是黄金也不换。这个乐,乐无边。”(《竹庐家聒·示子弟读书便口辞》)。这段目前已列入城阳区流亭小学课本的经典劝读材料,多少也可表达出胡峄阳读书时的状态和对读书的态度。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胡峄阳研究成果是显著的,目前约有十部著作传世。城阳区宣传部副部长、城阳区文联主席朱崇伟告诉记者,他既有《易象授蒙》和《易经证实》等易理著作,也有生活和论文集《柳溪碎语》,有散文集《寒夜集》。这些著作辑录了其读书笔记和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的感情,为后人展示了一个“为文蕴涵哲理、为诗情致旷远”的大儒形象。

"

Tags:说出,千难万难,不离,崂山,胡峄阳,年时,是个,气性,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