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家装资讯
中国的一个村庄――台头村
2019-06-15 13:40家装资讯
简介编者按:青岛西海岸台头村是一个平凡的村庄,但是却有不甘于平凡的村民,他们敢于向不平的社会抗争,向世代固守的命运挑战,因此创造了良好的村庄风气,由此出了一个争气的人物,甚至可以与费孝通齐名的社会学家,因之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 西海岸是一片沃...
编者按:青岛西海岸台头村是一个平凡的村庄,但是却有不甘于平凡的村民,他们敢于向不平的社会抗争,向世代固守的命运挑战,因此创造了良好的村庄风气,由此出了一个争气的人物,甚至可以与费孝通齐名的社会学家,因之写下了一部不朽的著作。
西海岸是一片沃土,曾经出了一批光明磊落的人物,如薛禄、李肇星、杨懋春等,并且还将层出不穷!
台头村,位于小珠山东北约4公里处,北距辛安街道办事处驻地1公里,南与蜊叉泊村隔河相望,东与港头臧村相邻,西与东小庄村接壤。地势平坦。2006年,全村有464户、1570口人,居民有潘、陈、杨、刘、薛等姓氏,潘姓占60%,多为汉族。
据《潘氏家谱》记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潘氏先人由山西“小云南”移民而来,在南辛安河北岸土台子东头建立村庄,取名“台头村”。潘氏先人沿河北岸建房居住,逐渐形成一个只有一条东西向大街的自然村落。
清朝顺治年间,陈氏先人自诸城红石头村迁来。清朝中期,杨、刘、薛、王四姓人相继迁来。民国时期又有姜姓一家迁来。解放后,崔姓人由潘姓招婿而来。1972年,辛安公社兴修殷家河水库时,殷家河村殷氏四户迁来。
解放前,军阀混战,土匪横行,官吏盘剥,民不聊生。
1922年,薛家岛一带盘踞着以刘太、于之奎为首的土匪2000多人,在日本侵略者的武装支持下,横行乡里,残害百姓。时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土匪闯入村里,将32名村民绑票,行至濠北头村西的“西沙兰”时,将16名没有诈取价值的村民拳打脚踢一顿丢下。另外16名被绑至董家河村,受尽了凌辱和折磨。其家人卖了牲口、土地,才凑齐钱将他们赎回。
为消灭这些匪寇,胶州地方政府派杨虎成团长率一个团的土兵,开赴徐山剿匪,指挥部设在徐山南顶洼。杨团长亲自指挥战斗,打退了匪徒一次又一次的反扑,在小钢炮的猛烈轰击下,匪寇死伤无数,四处逃窜。这时,驻扎在辛安的胶县警备队也积极参战,击退了进犯大洼山的匪徒。
1927年前后,苛捐杂税数不清,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息高,荷捐杂税如牛毛。”
为反抗军阀、官史的统治和压榨,村民潘洪诰、薛文起、潘洪仁等16人加入了大刀会。在孙协、梁毅的领导下,会员曾冲进濠北头地方当局,缴了他们的枪械。又一鼓作气,包围了港头陈盐务所,打伤盐务所土兵4名,俘虏7名。这年,还攻打了驻王台官军,使之死伤惨重。大刀会的声势震惊了济南督军张宗昌,在军阀的镇压下,孙协和梁毅阵亡,大刀会解散。
1929年,盘踞在辛安一带的土头子孙汉臣,与台头村的恶霸潘恺狼狈为奸,敲诈财物,村民怨声载道。
1930年,李子平领导农民成立农会、红枪会。村民有陈培铠、陈锡田、潘稀、陈培衔等人参加了农会,潘洪五、潘池、潘济、杨廷宝等10多人参加了红枪会。他们主张减租减息,打击土匪恶霸、土豪劣绅,保护百姓安宁。
1931年秋,土匪头子薛风扬、冯启进纠集土匪四五十人,烧杀抢掠,横行乡里。村民在庄长潘洪申的领导下,各家各户自备武器,奋起抵御。当时,全村有步枪21支,匣子枪2支,手枪2支,地枪、耳子炮和土炮六七十门。潘带头站岗放哨,土匪闻风丧胆,再也不敢进村。
潘洪申还关心周边村庄的安危。一天,土匪头子冯启进、薛风扬带领土匪包围了刘王大庄村,场园里的草垛被全部点燃。潘洪申见邻村火光冲天,马上召集村里20多名村民、会同小石头村村民共30多人赶往救援、击毙匪徒18名、土匪头子冯启进的一只眼睛被打瞎。后打退了土匪,使刘王大庄村避免了一场横祸。
潘洪申任庄长期间、严于律己、秉公无私。为了保护粮田、刹住当时人们玩耍小鹰成风的陋习,他曾将父亲养的小鹰当众摔死,斩钉截铁地说:“民以食为天,保护粮田、人人有责。”潘治村有道、处处为民,两袖清风,在胶州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70多年过去了,他的事迹依然在流传。
1936年,日本侵占东北时期,村里第一位共产党员潘利成(已故)在青岛大康纱厂当工人,是纱厂工会成员。他怀着一颗赤诚的爱国心,投身革命、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曾任抗联十六军副军长。
1940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山东抗日第二挺进纵队姜黎川部韩福德团,在胶县城东五里堠子与日本鬼子进行了一场遭遇战,此战告捷。当时,村里参与战斗的有潘洪五、潘书川、陈锡福、王玉芝等。潘洪五时任一连连长,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陈锡福受伤。
1945年8月本地解放。同年10月,中共辛安区委党支部在村建立。1946年,在我党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农救会,由潘栋任会长。农救会带领村民剿匪反霸,在土改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年冬,村民积极参军参战,出夫支前。光荣入伍的有潘立起、潘立成、潘洪义、潘春生、潘春起、潘仪德、王玉义、王玉信、潘春福等人。其中,潘立起曾任解放军空军某部地勤师师长,现已离休,定居北京。潘仪德在1949年解放青岛时光荣牺牲。潘春福入伍时刚满18岁,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解放军三十二军某班班长。曾参加过解放胶县、青岛的战斗,立三等功一次。1951年春在福建剿匪战场上,立四等功两次;同年冬,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1947年春,潘春友、陈锡瀛入伍。陈锡瀛于同年7月在解放诸城战斗中壮烈牺牲。潘春友于1951年参加了抗美援朝。
村东、西、北面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南老茔、西南坪均为半丘陵地带,盛产花生、地瓜;北泊以产小麦、玉米、大豆为主。“合作化”时期,为辛安公社的第一产粮大村。
村里地片较多,各有俗名。南辛安河以南为丘陵地带,主要有牛王庙东、牛王庙后、洞后、大坟、埠子林、窑头沟、棋盘、水沟、大路南等。大路以北有涝洼子、裤腿、沙沟河(现海尔工业园厂房处)、西南坪、南老茔、南崖根(现澳珂玛工业园厂房处)。南辛安河北岸
有西老茔、泉子崖、西崖、西沙盖、摸崖头、西长阡、大节等(现澳珂玛工业园厂区处)。还有北路、小园、高家坟(现青岛东碧山推机械有限公司所在地)、南洼(现海尔公寓处)、北鬼沟子、北岭、后湾、东岭等,皆为农田。
村前的南辛安河,常年水流不息,水质清激甘甜,素有小珠山“参水”之称,是村民的饮用水源。由于属季节性河流,每到雨季常泛滥成灾。1965年冬,辛安公社组织社员将河改道取直,南移200多米。随后数年又在两岸植树造林,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20世纪70年代大旱时,全村田地靠它灌溉。后因被个人承包毁树卖沙,变得千疮百孔,虽经整治也难现原貌。
清末,“学古堂”是一所有名的私塾,由潘文林在自家前屋开办并自己任教。后由其子潘道、孙潘洪聚任教,历经三代。民国时期,潘道家业发达,在前街南办起铸造厂,有十间正房,五间做厂房,五间做学校。1945年解放后私塾停办。
建国后,村里成立了台头小学,学制五年。1953年,扩大为完全小学,学生达200多名,教师10名。1968年,又增设了初中班,改为台头联中,学生来自港头片的7个村。1978年,联中有教室54间,占地20亩。
1986年,联中迁至港头陈村,只留有小学级部。1997年,村里投资319万元,在前河北岸新建台头小学,占地20亩,设12个班级,有学生380名。2002年,学校通过了“青岛市标准化工程学校”验收。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高考制度恢复,潘春斌考入胶县师范学校,成为村里第一个中专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考取了一批大学生。仅2002年就有潘军众等6人大学毕业。
1953年,台头京剧班成立。他们编排了传统京剧《打渔杀家》、《秦香莲)、《寻儿记》、《武家坡》等剧目,曾多次在庆祝志愿军回国联欢会上演出,参加过无数次节庆和公益演出活动。1953-1975年间,对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现京剧班的一些老艺人还经常组织活动。
解放前,村里有东、西两处油坊。采用古老的拔杆、钉木橛等榨油法榨油。“合作化”时期,改用铁榨子榨油。“大包干”以后,承包给了个体户。
1979年,村集体投资建起了印刷厂,占地1000多平方米,有厂房10多间,职工15人,年创利润6万元。后由个人承包,2002年注销。
1982年,村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原集体农具拖拉机5台、木帆船10只、大牲畜等全部拍卖,将土地承包到人,人均土地1.4亩。至1983年,全村有耕地1302亩,集体总收入68.8万元,人均纯收入490元。
1992年,村建筑队成立。1995年,建筑队扩建至占地2亩、厂房10多间。2001年注消。
台头村地处辛安街道中心地带,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1995年以来,落户的有十几家,如澳柯玛、海尔、TOPY、美光机械、加信包装、沃森、新隆房地产等,征用村里土地859亩。
为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区政府加大了村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硬化了开拓路、前湾港路、新港6号路、松花江路等,征用村里土地149亩,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出行。
2001年,辛安工业园在村开工建设,占地45亩;2002年,村集体投资916万元,建设厂房一处,占地30亩;投资90万元,建设网点房10间,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村里变得更加亮丽多姿。一座座现代化厂房、居民楼拔地而起。现村内有两条长300米、宽20米的大街。村民都安装了有线电视,有私营运输车及客车40多部,私营商店、饭店、餐馆30多家。村民都加入了社会养老保险,已享受保险待遇的达200人。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1亿元,人均纯收入7657元。
《牛王庙的传说》
明代中期,台头村的畜牧业很兴旺,尤其是养牛业。当时,家家户户养牛,一般的养1-3头,有条件的养得更多,全村牛存栏量达七八十头。
相传,有一天,放牛娃们像往常一样,赶着牛群顺“赶牛路”(由台头村前至蜊叉泊村东,宽2.5米)经牛王庙山、徐山,拐至西南部大洼山圈牛场放牧。安顿好牛群后,有的便在棋盘石上下棋,有的爬到石牛和石羊上玩耍。所谓的石牛、石羊,分别是位于棋盘石南、东侧形如牛、羊的巨石,1956年均被毁。
太阳快落山时,放牛娃们赶着牛群往回走。行至牛王庙山时,一头牛突然受惊,窜到山顶一块大石头上不下来。放牛娃爬上山顶去赶,怎奈那牛像钉在石头上一样,怎么也不下来。眼看天快黑了,只好赶着其它牛回去了。
回家后,放牛娃们七嘴八舌,把这一情形告诉了东家。东家感到很奇怪,就亲自上山观看。走到山顶,果见自家的那头牛站在山顶一块又高又陡的大石头上,昂首挺立,大瞪双眼,一动不动。攀石上去,却怎么赶也赶不下来,这可犯了难。他又气又急又累,就坐在大石头旁抽起闷烟来。抽了几口烟后,自言自语道:“难道此处有个牛王,让我在这里修座牛王庙?”话音刚落,就听见那头牛“哞”的一声长叫,牛尾巴也摆动起来。
东家忙说道:“我一定在这里建座牛王庙。”那头牛好像听懂了东家的话,又摆了摆尾巴,从大石头上下来了。
不久,牛王庙建起来了。东西长2.5米,南北宽1.7米,高2.5米,用一色的青砖砌成,小瓴瓦披顶。庙内供奉着牛王爷和山神爷石像。庙前有一块供台石,再往前有一个石制大香炉。庙前东边有一大墩蔗蔗子,一块大青石立在旁边。庙前西边还有一块大石头,像个人蹲在那里似的。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牛王爷生日那天,养牛人家都会带着供品来牛王庙祭拜,甚是热闹。此庙于1946年被拆除。
《基督教堂与天主教堂》
1912年9月,村基督教徒陈和玉去青岛基督教堂做礼拜,在青年会上,聆听了孙中山先生的演讲,深受激励。回村后,第一个将长子陈培锦的大辫子剪掉。村里人也因此送其子一个绰号“大和尚”。
1914年,已成为传教士的陈和玉在村里建造了基督教堂。有正房5间、厢房6间,教徒28名。陈任教堂负责人,设传道员1人。教堂成立了教会学校,即台头信义小学。学制六年,从事现代教育,教授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等知识。有教师1人,学生达30多人。由杨伯春、陈培铠负责招生、办学。1945年解放后,基督教堂被拆除,信义小学随之停办。
当时,信义小学的教学质量比较高,培养了不少优秀人オ。陈锡清,考入济南齐鲁大学,后在青岛教育局任职。陈锡苓,考人青岛山东大学辅习班,后在青岛国棉总公司幼儿园任主任。杨廷礼,考入河南许昌医学院,后在辛安医院任职。杨淑俊,考入齐鲁大学,后去了香港。杨淑文,考入杭州医学院,后在杭州从医。杨淑莲,考入南京药物学院,后在天律市任药剂师,陈锡林,考入天津大学水利系,后在河北省水电设计院任高级工程师兼援外组长,曾受国务院委派去突尼斯做工程设计达8年,现已退休居美国。
1920年,天主教堂在村里建立,有教徒25人。由潘禄主持教堂事务,请荒里村神甫作季节性讲道。陈锡洵姐弟二人都加入了天主教。陈锡洵后毕业于兖州府神学院,曾在德国、奥地利、非律宾等国传教;其姐为修女,在青岛天主教堂传教。1945年解放后,教堂停办。
《华裔美籍学者杨懋春》
杨懋春,字勉斋,1903年生于台头村。1988年2月5日在台湾省台北市台湾大学逝世,享年85岁。
杨懋春有兄弟四人、姊妹二人,排行老三。其父杨福德,是一个普通农民。虽有土地十余亩,但因人口较多,生活并不富裕。父亲终年劳作,省吃俭用,供他们兄弟上学。
1914年,杨懋春进入胶县县立第三十七模范小学(辛安小学的前身)读书,聪明好学,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1919年春,经学校推荐,考入山东省胶县瑞华中学。上学期间,每逢节假日就回家帮干农活。初中毕业后,在胶县瑞华小学当了四年教师。1924年,考入山东省黄县崇实中学。1926年,保送入山东省私立齐鲁大学深造,研修社会学、历史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30年,考人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专修乡村社会学,获硕士学位。1931年,受聘于青岛市文德女子中学任教。1932年,任山东省即墨县信义中学校长。
1937年,受聘于山东省私立齐鲁大学,任社会学讲师。1939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研修,获硕士、博土学位。博土论文《中国集镇制度与乡村生活》得到了导师及同行的一致好评。后又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长时间从事人类学研究。
1945年,为美国驻联合国工作人员。期间,以辛安台头村为背景,著述了《 A Chinese Village》(《一个中国乡村))一书,剖析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台头村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生产状况、生活水平、教育发展、家族关系及村级组织等情况,对欧美学者深入了解中国乡村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受到中外学术界的好评。有美国学者评价说:“读了此书,有如亲身在中国乡村生活了相当久的一段时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美国密执安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教授诺玛·戴蒙德女士曾受聘于山东大学任教。受此书的影响,她于1979年6月到8月,来台头村进行了为期41天的社会调查。1981-1983年间,在济南工学院任教时,她又来到台头村,就传统礼仪、民风民俗、生活方式、古老房屋等详细地实地考察。回到美国后,曾专门找到杨懋春的长子杨泽生,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表达对杨懋春的敬重之情。
抗日战争胜利后,杨懋春回到祖国,投身华北、东北地区的农业推广工作。但当时局势混乱,无法大规模进行,只好放弃了计划。1947年,重返山东齐鲁大学,任文理学院院长兼社会学系主任。1948年,负责齐鲁大学南迁工作。
1949年,应美国康奈尔大学邀请,杨懋春赴美讲学,并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此时,加入了美国国籍。
1958年,受国立台湾大学之聘,他到台湾从事农业经济学研究。并接受台北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委托,从事乡村社会经济研究。1960年,成立研究所,致力于农业改革与发展。1973年,受东吴大学校长端木恺委托,创立了东吴大学社会学系。
杨懋春教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勤于笔耕。无论是学习还是讲学,均力求融会贯通。他有多部中、英文著作,主要是《中国农村》、《勉斋文集》、《中国社会结构》、《我们的社会》、《社会学》、《乡村社会学》、《海外家国恋》、《近代中国农村社会的演变》、《当代社会学说》、《学苑拾萃》、《人文区位学》、《中国社会思想史》等;重要的研究报告有《农业技术改变对乡村的影响》、《土地改革对农村社会经济制度的影响》、《农业兴衰的社会因素》、《中国近百年来社会制度的变迁》等。
杨懋春教授把台头村推向了世界,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农村。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结构、农村经济等教学、研究,受到了国内外著名学者的推崇。
杨懋春照片
《杨松春》
杨松春,字光恩,与杨懋春是兄弟,排行老大。他毕业于南京神学院,后在青岛观象二路一号基督教堂任牧师,兼任文德女子中学(青岛市八中的前身)董事长。“文革”期间,回台头村定居。1975年逝世,终年86岁。
Tags:中国,一个,村庄,台头村,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这几类房子值得购买,未来升值空间大,优势性多
伴随着社会经济逐渐进入到发展的阶段,如今市场上早已拥有各种不一样的房子,这就能够有效增加大家在买房时... -
2020年最佳搅拌机
A厨房主食几十年来,搅拌机是乔迁、婚礼和毕业礼物的首?H绻?阆胍?煽诘谋?郴虮?骋?希??鞘悄阕詈玫难≡瘛D... -
iPhone11和11 Pro,2个月后:超宽摄像头仍然是我们的
在三星Galaxy Note 10和Google Pixel 4等新手机发布的季节里,iPhone 11、11 Pro和Pro Max一开始就给我留下... -
如果能在19号战机上幸存下来的话,电影院看起来会大不
电影院是我高中时的第二个家。由于一系列奇怪的家庭环境,我在大四的时候撞上了六个朋友的沙发、被褥和客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