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家装资讯

解密青岛丨专访游宝谅: 慈父给我充分自由

2019-03-24 04:20家装资讯

简介半岛记者 张文艳 游宝谅,1930年出生,游国恩次女,新华社国际部高级编辑,主要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和报道工作。 游国恩有两女一子,长女游珏,次女游宝谅,儿子游宝谟。游宝谟1972年9月25日,突发心脏病去世,后来,整理游国恩先生作品的责任就落在了游珏和游宝谅的身上...

半岛记者 张文艳

游宝谅,1930年出生,游国恩次女,新华社国际部高级编辑,主要从事国际问题研究和报道工作。

游国恩有两女一子,长女游珏,次女游宝谅,儿子游宝谟。游宝谟1972年9月25日,突发心脏病去世,后来,整理游国恩先生作品的责任就落在了游珏和游宝谅的身上。记者致电现居北京的游宝谅先生,请她回忆在青的生活和父亲的点滴。她坦率地说:“我当年太小了”。


1931年来到青岛时,游宝谅才1岁,他们离开时,她也只有6岁。“我家开始住在闻一多先生的楼下,后来因为祖父母跟过来了,住房紧张,我们就搬到了莱芜路上。上世纪80年代我曾到青岛八大关休养,顺便走访了旧居”。游宝谅的记忆大多停留在1936年前后,“我上学较早,4岁就上小学了,上的是私立小学,名叫青光小学,现在没有了,离开青岛时正读小学二年级”,不过离开青岛一年,抗战爆发,游家在动荡中辗转各地,游宝谅的学业被迫停止了两年。

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在青期间,父亲的朋友包括老舍和萧涤非等人,“据我姐姐说,一到周末他们就到家里来做客”。父亲治学非常认真,她觉得,在青岛的五年也是他的黄金时代,“闻一多先生聘请父亲时,开始是以讲师的名义,教授待遇,可能怕提得太快了,一年后,国立青大改名国立山大,父亲正式提为教授了”。收入稳定,妻子专职照顾子女,不受外界打扰,所以不少作品出自于这个阶段。“他下班后,每天还要忙到晚12点左右”,父亲伏案的背影让游宝谅记忆深刻。


而让她更难忘怀的是决定离开的那段时间。1936年7月,游国恩先生提出辞职,学校挽留,学生们更是不舍,“家里经常来一批学生,又来一批学生,希望父亲留下”。然而游国恩去意已决,无奈,学生共同出资送给先生一座银盾,“玻璃框有一尺五大小,银盾被认真地摆在里面,上面刻着教导有方,父亲一直带着它”。

离开青岛后,再次踏上这座海滨之城是在20年后的1957年,“在高教部的组织下,到青岛主持编写中国文学史教科书”,参与者有国立山大的陆侃如,后来改为他的夫人冯沅君。游宝谅先生告诉记者,这一次,游国恩先生在青岛住了大约有四五个月的时间,出版了《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编写工作被搁置,4年之后才又重启。重启时,萧涤非先生的三子萧光乾曾见过游国恩先生一面,“我见到游先生是在1962年,那年我父亲和游国恩、王起、季镇淮等组织了《中国文学史》编写小组,父亲北上住在北大专家招待所。是年暑假,父亲让我去接他,我乘火车去了北京。一天,父亲去研究问题,到了快11点的时候,我决定出去走走,顺着楼梯往下走,迎面过来位个头不高、和蔼的老先生,他说:‘找你爸爸啊,他一会儿就好了。’我说‘哦!’他又问了一句:‘你继承你爸爸的杜甫吗?’我蒙了,因为那时候我还不太了解杜甫对父亲的重要意义。他就是游国恩先生”。

谈及父亲,游宝谅先生说,父亲非常和蔼,这是大家的共识,“他对我不严厉,也不干涉我们的自由,由于我们三个受他影响都比较爱学习,所以也不用他督促。他没提过让我们学古典文学,我后来读的是西语系,学的是英文”。游宝谅回忆起父亲深情地说:“我们忘不了多年来父亲为培养人才所倾注的心血,忘不了父亲在昆明郊区陋室备课,昏暗的灯光照着他清癯的身影,更忘不了父亲在晚年身体极度衰弱的情况下,还主动让青年教师来家中给他们讲目录学,直到把嗓子都讲哑了。”

Tags:解密,青岛,专访,游宝,慈父,给我,充分,自由,半岛,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