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新盘资讯
精彩青岛 走在函谷关路上
2019-03-23 05:00新盘资讯
简介原创: 梁青平 函谷关路是青岛八大关景区的一条马路。路名源自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河南省灵宝市东北方向的函谷关。马路西起韶关路,东至香港西路,长600米,修筑年代与马路两侧的老建筑物,同属上个世纪30年代的产物。据资料记载,函谷关...
原创: 梁青平
函谷关路是青岛八大关景区的一条马路。路名源自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河南省灵宝市东北方向的函谷关。马路西起韶关路,东至香港西路,长600米,修筑年代与马路两侧的老建筑物,同属上个世纪30年代的产物。据资料记载,函谷关路初建时为沙土路,1959年进行改造,铺设成现在的沥青路。
这条马路上的老建筑,解放后大部分归市政府管辖的疗养院等事业单位使用,少数被列为军事管理区。由于周围无商业网点,车辆稀少,所以十分幽静,尤其适合游人散步。这里说的散步,是指慢慢地逛游。也就是说,散步的时侯,可以一边享受慢时光的存在,一边欣赏附近的景物。
走进函谷关路,首先入眼的是马路两侧排列整齐的行道树。与八大关其它马路一样,函谷关路也有自己的行道树——法桐。法桐系名贵落叶乔木,植物分类学的名字叫悬铃木。法桐形态端庄大气,其树冠舒展,叶阔荫浓,春夏有亭亭青伞,足以绿染思绪;秋冬有沙沙落叶,踩出满地韵律;天生一种浪漫飘逸的特质。除了法桐,值得观赏的还有路两旁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老房子。这些老房子以欧陆风情为主,也有日式结构,一幢楼一个样儿,没有重复。它们看上去有些老旧,却是修旧如旧,一檐一墙一砖一瓦都隐约着当年的华丽和气派。
我曾在这些法桐和老房子旁,走来走去行走了十年。当然,不是简单地走路,也不是悠闲地散步,是在这里工作和居住。如今,我早已搬离了函谷关路,岁月的流逝,始终不能割舍我对它的心心念念。常常,不由自主就抬腿去函谷关路寻踪探故。法桐依旧,老房子依旧……
函谷关路1号是个漂亮的大院子,院子里有一幢建于1934年的国际别墅,建国前的名字有些绕口,叫雅尔玛特霍维智别墅。所谓国际别墅,以我的理解,应该是糅合了多种建筑流派和风格,不拘泥于某一种模式的别墅。整座楼房造型简约,线条流畅,墙面以朱红为基调,辅以白色线条,加上白色的门和白色的窗,在周围花草树木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种油画般的唯美效应。这幢仅有两层,却因地势原因显得高大上的楼房,立于韶关路和函谷关路相交的T形路口左首,非常引人注目。奇怪的是,楼房里鲜见灯光人迹,让人误以为是一座空宅。
夏日的一个傍晚,我从此处经过,发现院内停着几辆高级轿车。楼里灯火通明,人影绰绰,一阵阵悠扬的音乐传来,想必是在举办什么重要活动。
离1号不远的5号,是一幢两单体相连的楼房。隔着一道低矮的砖墙,毗邻的楼房为7号。5号和7号的背后,有一段既屈辱又复杂的历史。德国占领青岛期间,曾于1903年,由英国和德国两家商会合办了“日耳曼啤酒股份公司青岛分公司”。当时青啤属于德国,生产设备和原材料均来自德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东京都“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于1906年,强行以50万银元从战败的德国人手中买下经营权,并更名“大日本麦酒株式会社青岛工场”。直到日本也战败,这两幢楼房才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解放后,这里被划归青岛疗养院。上世纪90年代初,身患多种疾病的母亲被安排到青岛疗养,就住在5号。我经常去看望母亲,楼里面的格局已改建成中式结构。大小适中的房间,阳光充足;宽敞的窗户外,鸟语花香。这是母亲一生中唯一的一次疗养。对于亲身参加过解放青岛战役的母亲而言,她非常满足。
宁武关路和函谷关路交叉的十字路口,有一个口袋公园。公园里,一丛丛常绿的灌木旁,安置了几条供游人小憩的长木椅。春天,宁武关路的海棠花竞相绽放,这里便出现游人如织的场面。而马路对面的函谷关路12号,则成了游客们争相拍照的背景。
12号也是一个漂亮的大院子。里面石径通幽,花木葱茏,3株粗壮的云松像卫士一般,守护着一幢欧韵十足的乳白色楼房。楼房旧称马哈力大·安大斯别墅,建于1939年,外观呈双圆柱体,门前有高高的石阶。那些年,我经常从院子门口走过,黑色的大铁门总是紧闭着,偶尔敞开,进出的也是一些身穿制服、面容肃然的人。一幢历经60年风雨的老房子,不会没有什么故事吧,只是我尚且不知。现在它的院墙上有一块标示牌——青岛多肉艺术博物馆。
如同青岛许多蜿蜒起伏的马路,函谷关路也不平直。它西边高,东边低,几百米的距离,见头不见尾。最高处起自6号和7号之间的马路段,从8号开始形成坡度,到12号有一个缓冲,再一路下坡,直至22号抵达坡底。
22号院是函谷关路最大的院落。院子里有大中小三栋楼房,大的楼房也是函谷关路上最大的建筑,原先有三层,近年翻新加筑了两层为五层;中的楼房三层;小的楼房两层。据说,楼房建于解放初期,主要供当时帮助我国建设的苏联专家疗养之用。苏联专家撤走后,隶属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编制为四疗科,现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院子里除了楼房,还有许多庭院树木:雪松、油松、泡桐、紫荆、丁香和樱花,楼与楼之间还有一片片绿茵茵的草地。对这里的环境,我非常熟悉,也很有感情,因为这里是我曾经工作多年的地方。
隔着马路,22号的对面有一溜平房,分别属于21号院、23号院、25号院。21号院和25号院属于青岛疗养院的职工宿舍,23号院是四疗科医护人员的宿舍。我初到科里工作时还单身,后来在23号院成了家,有了孩子。那时候,我们宿舍院有十几户人家,加上单身的干部、战士,老老少少不下四十口人,大家彼此照应,互尊互敬,亲密的像一家人。1984年前后,小院的平房被拆除,扩建为三层小楼,用作医护人员办公室。院子里的各家各户就陆陆续续搬离,去了别处。
至于左邻右舍,总有几个印象深刻的。记得21号院有位姓刘的老中医,个头不高,干巴瘦,不拘言笑,但心地善良,待人宽厚。因为擅长推拿按摩,凡是我们院子里孩子有头疼脑热的,总免不了麻烦他。我儿子两三岁时,有一天,上吐下泻,哭闹不止。四疗科没有小儿用药,天又下着雨,我一时无措,抱着儿子去求助刘大夫。刘大夫摸了摸儿子的额头,说不发烧,一番推揉按捏后,儿子很快安静地入睡。我掏出钱欲付推拿费,他一脸的不悦。我过意不去,隔了几天,买一些水果、点心送过去,刘大夫又让家人送回来。那个年代的人,重情义不重钱。
25号院有一对夫妻,也是热心人。女的姓宋,在青岛疗养院当护士。男的是公安,忘记了姓名。宋护士有一手编织毛线的绝活儿,经常教我们院里的女干部、女战士织毛衣,还不时送给孩子们一些亲手织的帽子和手套。科里两位老资格的主任,当了一辈子兵,碰到与地方单位打交道的棘手事,都喜欢找宋护士的丈夫商量。公安同志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助沟通和解决。如今,刘大夫已去世多年,宋护士夫妻亦不知何在,那些往昔的人和事,只能到记忆中寻寻觅觅。
我在这里工作的那些年,函谷关路上没有专职的环卫工人。平日的环境卫生,都由各单位“自扫门前雪”。我们四疗科地盘大,人员多,尤其年轻人多,自然是能者多劳。深秋扫落叶,寒冬除积雪,科里除了值班人员,其他干部战士全部出动。从16号院门口到30号院门口,大家扫的扫,铲的铲,运的运,清理的干干净净,函谷关路的半条马路都让我们承包下来。
再往前走,是函谷关路28号。院子里有一幢别有味道的欧式两层楼房,建于1941年,旧称柯力司甘高别墅。从正面看,楼的建筑平面近似凸字形,花岗岩的筑基,明黄的粉墙,墙的拐角有长短不一的花砖围边,楼的顶部为腥红的斜坡屋瓦,一楼的正门前竖立着两根罗马式圆柱,楼的西侧二层有一个精致的小阳台。我对这幢说不上什么风格的建筑颇感兴趣,几次推开虚掩的铁门,想进去看看,手伸出去又缩回来。我担心楼房的主人板着面孔说,非请莫入。
一墙之隔的30号,院子里铺着白色方砖,繁茂的树木遮住一幢建于1936年,极具西班牙田园格调的两层楼,旧称陆廷撰别墅。陆廷撰曾任民国时期交通银行济南支行行长。楼一层的外墙为橙色,二层的外墙为白色,波浪状的斜屋顶,连同其上细细的长烟囱,是与橙相近的橙红色,窗和门亦用白色。亮丽的橙,淡雅的白,热烈与冷静,十分搭调。楼房最能体现西班牙建筑特色的,还有楼房南面二层的3个相连的拱形气窗;东侧一层宽大的矩形亮厅及顶部用铁艺做围栏的大露台。这种大露台好看又舒适,欧洲的影视作品里常见。几年前的一天,我从这里经过,向来冷寂的院子里忽然喧闹起来、一打听,原来某摄制组在这里拍电视片。是啊,这么好的资源不充分利用,岂不可惜?
走到30号院,函谷关路基本走到了尽头。很多时候,我站在路边,忍不住回首,往事悠悠,思绪万千。其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在走路,走自己的路。只要活着,路就没有尽头,路的尽头还有路。
Tags:精彩,青岛,走在,函谷关,路上,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房产中介的概念普及
房屋中介,又称房地产中介。 房地产中介是为消费市场提供房地产评估、经纪、咨询等服务的机构 房屋中介作用... -
2021年梅赛德斯AMG E63 S轿车和旅行车增长更锐利
2021年梅赛德斯AMG E63 S系列在这里,它充满了改进。不,说改进并没有延伸到动力系统,但这不应该阻止这个... -
Pinterest首席执行官发誓要改变公司文化,增加多样性
Pinterest首席执行官本?西尔伯曼(Ben Silbermann)承诺,在两名前员工指责公司存在种族歧视和不公平薪酬后... -
如何制作自己的3D打印磁性口罩剪辑
人们用从外科口罩到布面面具再到绷带等各种各样的东西来保护彼此和自己免受COVID-19的侵袭,但是将这些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