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家装资讯

回顾青岛60多年前的“扑克热”

2019-02-13 15:40家装资讯

简介原创: 吕铭康 现在,青岛人发明的“够级”扑克已经在全国流传,并且还能够正儿八经地举行一些大型比赛,这确实是很不得了。其实据我所知,这与青岛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打百分”“扑克热”是很有关系的。 50年代初,青岛人打扑克都是以“打百分”为主...

原创: 吕铭康

现在,青岛人发明的“够级”扑克已经在全国流传,并且还能够正儿八经地举行一些大型比赛,这确实是很不得了。其实据我所知,这与青岛上世纪50年代中期,出现的“打百分”“扑克热”是很有关系的。


50年代初,青岛人打扑克都是以“打百分”为主。最早也就是四个人打一副,这延续了好几年。可人们发现,一副牌只有54张,四个人一分,显得太少了,不过瘾。于是就改为两副牌四个人打,还是感到牌少。后又改为四人打四副“四百分”,那就是一人抓一副牌了。到了1958年前后,又觉得人多热闹,就改为六个人打六副“六百分”,其实还是一人摸一副。

当时的扑克高手多云集在第三公园、贮水山公园、海泊河阳本公园(现海泊河公园)、沧口公园等处。彼此的打法经常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改进,有时各方还要派出代表队举行扑克对抗赛。赛前,双方都详细地拟订好严格的规则。比赛时,观者如堵,气氛紧张,秩序井然。

因为打牌时,是分两帮,三角形的三人一帮。为了“知己知彼”,就得先与本方的同伙,用手势秘密沟通。出牌时,各方都有个指挥。这样,扑克迷们发明了“打点子”。所谓“打点子”就是打暗号。每当大家摸好牌后,双方则立马各打各的“点子”,交流各自牌的具体情况。


起先,第三公园多采用的是“十字架式”:用各人握牌的左手往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示意,每个方向代表一种花色。往上的红桃,往下是黑桃,往左是方块,往右是梅花。有个叫做“点子刘”的人,就发明了不少点子。

贮水山公园则是“手指式”:握牌的左手拳状朝下,用四个手指骨节分别代表红桃、黑桃、方块、梅花四种花色。后又经过大家反复实践改进,各方都能详细地把牌的全部情况用“点子”表达明白。出牌时,猛力使劲一甩,那就是问对方要牌;假如把轻轻地一放,那就表示不要牌。

不久,各公园的“点子”就逐渐地互相取长补短,搀和在一起运用,并且允许公开“打点子”。由于对彼此的“点子”已经是了如指掌,于是大家在“打点子”时,动作幅度都不大。尤其是高手“打点子”都非常隐秘,对方几乎很难发现,而且是潇洒飘逸,令人赏心悦目




应当说,青岛人打扑克的那种洒脱和娴熟,确实与众不同。你就说握牌吧,每抓一张牌插进便立即合拢起来。要出牌时,就很麻利地捋成扇形,紧接着就是再归拢在一起,以防他人偷看。而我看许多外地人打扑克,则多是“楼梯式”的握牌法,一门一行排列整齐,自己看起来确是一目了然,而他人也就轻而易举地一览无余。相比之下,还是咱们青岛的扑克迷们显得略高一筹。

“文革”时“停产闹革命”,正好有了空闲,所以青岛的“扑克热”又持续升温。1970年前后,老沧口的扑克迷们又发明了“够级”,很快就在青岛以至全国许多地方得到大规模地普及,并成为青岛的一大景观。

现在,在青岛的延安二路公园、海泊河公园、沧口公园、贮水山公园等处,举目皆是一帮帮围拢着打扑克的中老年朋友,是60年前“扑克热”的“升级版”。

(作者:吕铭康,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省作家协会、山东省电影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相声艺术研究会总顾问。著有《青岛与京剧》《青岛与曲艺》《青岛京剧艺术》《缘分》《求乐》等书,《青岛艺海》即将出版。)


Tags:回顾,青岛,年前,扑克热,原创,吕铭康,现在,青岛人,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