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新盘资讯

青岛:今天是春节第二天,各地的送年习俗,还有初二和初五的区别

2019-02-06 10:00新盘资讯

简介除夕那天中午,跟远在成都的朋友通了个视频,青岛这边清冷的感觉,与中国西部和煦的阳光相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据说,成都那边的过年,都是静悄悄的,完全没有鞭炮轰鸣、火花四溅的春节既视感。 听着窗外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北方城市真有些"声声辞旧"的年味...

除夕那天中午,跟远在成都的朋友通了个视频,青岛这边清冷的感觉,与中国西部和煦的阳光相比,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据说,成都那边的过年,都是静悄悄的,完全没有鞭炮轰鸣、火花四溅的春节既视感。

听着窗外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北方城市真有些"声声辞旧"的年味,今天已经是初二,壮观的场面不及除夕夜震撼,热闹程度却也不输。这些年,人们对于PM数值的飙升和满眼缥缈,还是心有余悸的,只要涉及到健康问题,大家都会自觉自愿的遵守,今年有些恢复的鞭炮习俗,不知道又会遭遇多少口诛笔伐,但是平心而论,久违的年味到底是回来了一点。

其实说起来,除了小孩子贪图玩耍,成年人对过年的喜欢程度并不是很高,期盼过年的心境,恐怕也只在那一席年夜饭带来的团圆味道,再有就是繁忙的三百多天里连休七天的诱惑。过年期间走亲串门,你请我请,轮流做东,谈笑间确实讨论不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陆陆续续搞到正月十五,俗称为"耍正月"。除此而外,过一年老一岁,以及过年之前腊月的那一通准备工作,确实都给人的心理上造成逆反。

反而脑海中,记忆最清楚的,还是小时候过年的场景。那时候,家大人的春节,都是老人在操持,因为中坚一代为了"大干四化",是没有资格享受很多过年的官假,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帮助老人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和各种面食。青岛这边,有一味美食叫做"炸翻花",是不可缺少的,顾名思义,宽条面中间加刀翻制而成。这东西还是外婆的手艺最漂亮,味道也最好,炸出来的第一个,总是晾凉了塞到孩子嘴。因为那个时候的粮油副食品,都是凭票供应,所以油炸的食物,绝对是稀缺货,现在想想还是食指大动。

"除夕晚上迎大年,过了初二是初三"。既然有"请年"、"拜年",就有"送年"。在许多地方,送年的时间也有不同,大部分是在正月初三或初五送年,尤其以初五为多。初五又叫做"破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也称"忌针节",旧时习俗,初一到初五为年节正日,有很多禁忌,比如不用生米做饭、不能动针头线脑、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等,有些习俗的解释近乎迷信,却很是有趣。过了初五这一天,大部分禁忌都会解除,生活状态基本恢复到节前。

山东有部分地区,是正月初三下午开始送年,成为"送百神",又称"圆年"(取圆满之意)。旧时的习俗,这一天晚上要把年节时的悬挂的松柏枝及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送走",表示今年已经过完了,又要开始忙碌起来。当地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之说。

初五这天的讲究也很多,有些地方有"赶五穷"的习俗,五穷即"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把一切不好的东西都轰出门去,越远越好。据说正月初五,还是财神的诞辰,所以祭财神也是这一天的重要活动。初五这天,家里都要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因为包饺子时候要捏住饺子的边口,可以捏住小人谗言。妇女们在这天,还要找出几件旧衣服来拆,谓之"拆小人"。

青岛地区的习惯却有不同,一般送年的时间在正月初二日。据《胶南县志》记载,"初二晚上鸡叫送年,再度放鞭炮、吃水饺"。由此而言,初二鸡叫为送年之时。热闹是热闹了些,只是迎来送往有些仓促,不及初五那么宽裕。

青岛的送年习俗,郊区与市区有些不一样。郊区的送年,都在正月初二这天的黄昏日落,各户人家都要来到村头或自家坟茔,以香花火烛叩拜送之,并燃放鞭炮恭送回茔,表示大年已过。市区的送年仪式,集中在晚上,一般时间在八点以后至十年结束,大家再次团聚一起,吃水饺、放鞭炮,热热闹闹的过完这个春节,然后就要准备收拾行装,各自忙碌去了。

如今,世代传承的那些老传统,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已经"去粗取精"逐渐淡化,繁文缛节的规矩慢慢简化为一种仪式感的简约存在。青岛的送年活动,大多是正月初二晚上吃一顿送年饺子,去马路口的地方,带上些黄纸,几根香,几个水果,给去世的老人摆贡,点燃香纸,与供物同烧掉,将老人送走之后,这年也算是过完了。

小编在此拜大年,感谢各位支持!祝各位看官猪年大运,过年好!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的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部分照片和图片来自互联网,如果有什么意见和想法,欢迎留言讨论。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

Tags:青岛,今天,春节,第二天,各地,送年,习俗,还有,初二,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