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二手房资讯

莱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群众文化活动回声与剪影

2019-01-18 22:20二手房资讯

简介回忆总是美好的。 1984年,是莱西从烟台地区析出改隶青岛市的第二年,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第六年,也是共和国建国35周年。这年的春夏之交, 37岁的我从韶存庄乡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调任莱西县文化局局长。比我长几岁的济南籍部队转业干部孙书范同时调任副...

回忆总是美好的。

1984年,是莱西从烟台地区析出改隶青岛市的第二年,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第六年,也是共和国建国35周年。这年的春夏之交, 37岁的我从韶存庄乡党委副书记的岗位上,调任莱西县文化局局长。比我长几岁的济南籍部队转业干部孙书范同时调任副局长。随着城乡经济的繁荣,人们渐次由贫穷转为温饱和富裕,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作为文化部门,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我们感到责任重大。

上任之初,我与孙书范副局长通过走访乡镇和企事业单位,倾听来自基层的呼声和建议,从立足于打造一支坚强的文化工作队伍入手,在全县文化系统开展了“学先进,比贡献,找差距”活动,并以本系统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为教材,深入进行“四有”教育,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教育引导大家树立事业心,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将艺术青春献给党和人民,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

戏剧学校应运而生

1984年夏季,受文化部之邀,我同县文化馆创作员莫增夫一起,在北京观摩全国现代戏调演。一周下来,各地各剧种生机勃发的舞台表演,给我们带来了喜悦、振奋和深思。返回以后,面对县吕剧团演职人员年龄老化、青黄不接的现实问题,我们经过调研,写出报告,通过宣传部积极争取到县委、县政府的资金支持。接着,我们马不停蹄,就地取材,利用影剧院现有房舍,很快便组建了莱西历史上第一所戏剧学校。

为应对急需,当时规定学制二年,设表演和器乐两个专业;学员从12岁到17岁的农村青少年中考核录取,共招收41名新生入学。戏校校长由影剧院经理李仁修兼任;政治、语文、历史、数学等文化课由倪芳敬等三位教师负责;唱念和基本功训练由鞠华奎、刘庆英、谢树梅担纲;乐理、乐器、打击乐由丁善果、于永荃、赵安邦授课;生活管理和卫生医疗等事务性工作,由季峰承担。消息传开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青岛市文化局专门给选聘了著名吕剧演员王若蔚等两名教师亲临授课,烟台艺术学校无偿赠送了全套教材和有关资料。开学不久,分管文化的副县长魏保维就深入戏校调研,鼓励师生勤奋努力,早出人才,为振兴莱西的戏剧事业作出贡献。

沽水润大地,梨园绽新花。毕业后,以高瑞芳、吕淑娥为代表的绝大部分学员被莱西吕剧团录用。他们虚心向老演员学习,以新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才华登上舞台,并通过历练和摔打 ,很快成为团里的骨干,在30多年的舞台生涯中做出了骄人的业绩。更可喜的是,有的多次捧回省市演出优秀奖;有的经过深造后 ,被调到省吕剧院 ,成为国家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获得者。

群众文化方兴未艾

随着改革开放大门的敞开,城乡人民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方式,正由被动接受型向主动参与型发展,由低档次向高档次发展,由单调贫乏向丰富多彩发展。

鉴于以上变化,我们放开眼界,适应新形势,接受新观念,不断用新思维引领群众文化活动向基层和乡村延伸。剧团演出、电影放映在满足城里需求的同时,大力提倡送戏下乡,送电影到农民家门口。图书管理、文物考古敞开大门,铺下身子,多与社会接轨。尤其是县文化馆的干部职工,转变作风,深入到学校、厂矿,发现人才,当面辅导,为一线培养了一批文化新生力量。全县的书画创作,在崔子范先生的引领、传授和影响下,正如雨后春笋,争相萌发,生机一片。刘绍庆、张列具备摄影专业特长。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经常身背相机 ,深入一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捕捉上镜素材,为全县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瞬间。音乐舞蹈等高雅艺术的辅导业务也面向基层,受到人们的好评。

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气象、新生活,给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农民作者董声涛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酸辣姻缘》,被广西电影制片厂搬上银幕,开创了莱西电影创作的先河。县吕剧团上演的本地创作古装剧目《孤女泪》,荣获青岛市演出优秀奖和创作二等奖。张丰收、丁悦民、莫增夫等一批专业作者 ,创作的文艺作品不仅陆续发表 ,引起关注,而且还培养了一支有造诣的业余作者队伍。据当初有关资料统计,仅1984年6月至1985年8月一年多时间里,全县在地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等文艺作品达50多件,其中有20多件获省、市级作品奖。

以上新局面的开创,与我们加强各下属单位领导班子思想和组织建设密不可分。同时,我们还着手整顿干部职工队伍的作风,破除文人相轻、江湖义气和团团伙伙等不良现象,大力倡导讲团结、顾大局、树正气、比贡献活动,陆续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其中孙书范、张丰收等7名同志经过考察 ,认为已符合条件 ,被先后发展入党,成了文化系统的骨干和精英。

国庆活动丰富多彩

1984年10月1日,是共和国35周岁华诞。为搞好各项庆祝活动,我们提前两个月就主动与宣传部联系,并通过酝酿协商,集思广益,把庆祝方案形成文件下发到各乡镇和县直企事业单位,要求各级领导务必重视,落实好人力物力财力,届时把代表本单位形象的彩车、彩灯和民间文艺演出,呈现在全县人民面前。

国庆节前,为确保通知的落实 ,我们召开了22处乡镇文化站长会议,并派出人员到各厂矿企事业单位检查督促。国庆前夕,成立了由宣传部、文化局、公安局主要领导组成的节日活动临时指挥部。由我们编辑、《烟台日报》社代为印刷的对开四版《莱西文化生活》正式发行。当国庆节如期而至之时,文化庆祝活动由于各级重视,准备充分,一切都在有序推开——

10月1日上午,晴空如洗,微风煦煦,县城新改造的街道,第一次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各主要路段,过街横幅彩旗已迎风飘动,如同一道道靓丽的彩虹,把县城装扮得娇艳欲滴,楚楚动人。人们驻足观望,心花怒放。有的小学生情不自禁地伸出双手 ,要与大地一起 ,接住头顶上那看似飞落的五彩“花瓣”。

10月1日下午,四面八方的人流开始涌入县城。设在月湖西大门对面的临时观礼台筹备完成。由22处乡镇和南墅石墨矿、麻纺厂、齿轮厂、化肥厂、电力公司、轻工机械厂等组成的50多辆彩车,装载着各自制作的彩灯,和民间文艺队伍一起,在老体育场集合待命。

这时经过研究临时作了分工:我和宣传部副部长刘玉范负责彩车、民间文艺队伍总调度,并协助公安维持沿途秩序;文化系统孙书范、刘绍庆侧重拍摄,留存资料;张炳清、张丰收、胡东、倪芳敬等引领队伍衔接前行。一切就绪后,各彩车和秧歌、高跷、花棍、狮子舞等浩浩荡荡地离开体育场,有序地行进在烟台路、黄海路、青岛路等主要街道。大路两侧,男女老幼人挤人;大路中间,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人们感恩党的领导,讴歌新生活,赞美建国35年来各行各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全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10月1日晚上,繁星点点,万家灯火。“新湖影院”四个大字熠熠生辉,流光溢彩;摆在大街两旁的各式彩灯,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月湖公园周围,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们在翘首以盼,准备目睹从北京购买回的100发大型礼花在上空绽放;八点整,县委书记桂占山和县长赵克志与县四大班子领导一起,陪同青岛市和周边莱阳、即墨、平度等各县、市区分管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导在观礼台落座。燃放场设在月湖南岸的空地上。当宣传部长、文化活动总指挥程绍田发出的信号弹刚刚落下,县消防队人员就将第一发礼花弹射向空中炸开,瞬间映红了夜空,映红了月湖,映红了全城。此时,新湖影院门前的广场上,也由电影公司经理郝树训带队,穿插点燃了低空礼炮。月湖之花,一高一低,交相辉映。人们擎起双臂,全城一片欢腾。随后高空中如满天落英,天女散花,五彩缤纷,接着又是一阵阵狂欢……十万双眼睛透出来的是对新生活的企盼, 十万张笑脸写上的是对祖国的赞美。活动一直持续到夜里9点。这是莱西乃至胶东半岛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如此大规模的烟火晚会,把建国35周年庆祝活动推向了高潮,并永远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

国庆节四个月以后 ,我们经过马不停蹄的筹备,又迎来了1985年元宵佳节。各乡镇和企事业单位新上的彩车、彩灯、民间艺术队伍,再一次齐聚县城亮相,给人们送来新春的祝福。气氛热烈 ,吉祥如意,载歌载舞,满城欢歌……

现代吕剧深入人心

莱西的山美,水美,人更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精神文明之花遍地盛开,出现了许多心灵优美、情操高尚的社会主义新人。他(她)们的事迹在千家万户中传颂,感动着人们,拨动着人们的心弦。而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深感不在作品中反映他们,宣传他们,就没有尽到我们的职责,就有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

于是,我和县文化馆莫增夫、青岛市群众艺术馆鲍运昌一起,从1984年冬季开始酝酿 ,最终决定以本县朴木乡尹秀芳的事迹和报告文学《在通往北京的大道上》介绍的前保驾山二姐妹的事迹为素材,创作出七场现代吕剧《不飞的孔雀》。剧中主要通过女主人公孔新玲,继承夫业,奉养婆母,支持小姑子上学,抚育幼小侄女的动人事迹,展现了我国普通妇女的高尚情操。还塑造了陈大娘、汉宝、二疙瘩、“活电报”等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全剧贯穿着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美德,围绕着走与留、“飞”与“不飞”的矛盾冲突展开剧情。

《不飞的孔雀》剧本初稿写出后,青岛市文化局、市文联和戏研室,积极推荐到省、市参加了两个剧本讨论会。中国戏剧电视剧创作函授中心、省剧本创作办公室和著名剧作家马少波及中国《剧本》月刊编委李慧中等,也对剧本作了指正并给予鼓励。他们一致肯定了剧本的题材、立意和“清、素、淡、雅”的艺术风格,认为剧中人物“来源于生活,有乡土风味和时代气息”,称这个戏为80年代的“陈二嫂改嫁”,是“精神文明一支花”,可与风靡一时的现代戏《红柳绿柳》相媲美。因此,该剧也荣获了1985年青岛市剧本创作奖。

《不飞的孔雀》前后三易其稿,最终由莱西吕剧团成功搬上舞台,于1985年10月15日在县影剧院进行了首场演出。饰演女主人公孔新玲的高建华,那俊美的扮相、甜润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让这个感人的故事更加丰满动情。饰演陈大娘的李冬花、活电报的乔华、汉保的王振全、张大安的蒲永兴和小英子的刘洁等,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终,台下掌声响起,人们久久地站在原地不肯离开。县委书记桂占山紧紧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为全县人民排出了一台好戏!”县委领导和观众的首肯与赞美,给剧团团长骆怀善和导演孙崇发、作曲姜连文等全体演职人员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这次公演后,桂占山让人录了像放给住县招待所的客人们观看。他说:“剧团演什么戏,反映了一个县的精神文明水平。通过演戏让人们接受教育,比我们空喊好得多!”

由于县委领导的重视和推荐,现代吕剧《不飞的孔雀》在城乡先后演出超百余场次,对观众影响深远,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为此,大型刊物中国《剧本》全文发表了该剧,接着又在1986年第一期封底刊发了吕剧团的演出剧照,向全国戏剧界介绍《不飞的孔雀》。《青岛日报》于1985年10月20日发了首场汇报演出的消息。

文联组织适时成立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莱西文化事业的兴起和繁荣,不仅促进了莱西精神文明建设,给全县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愉悦,也引起了上级有关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视。青岛市文联主席姜树茂,曾多次莅临莱西县委宣传部和文化局调研,商讨成立县文联有关事宜。

据我和孙书范等有关老同志回忆,当时,我们形成可行性报告上报到县委,引起了县委领导的重视。经过研究一致认为,莱西的群众文化活动近年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引领和管理 ,成立文联组织势在必行。尤其是前期已成立的摄影家协会,为组建文联也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因此决定,在暂不新增编制的前提下 ,由宣传部或者文化局一位领导兼任文联主席,由文化馆馆长兼任秘书长,先把各项业务开展起来,待时机成熟,再配备新任领导。

总体方案定下以后 ,对文联各下属协会,我们本着成熟一个建立一个的原则 ,在原有摄影家协会的基础上,先后又成立了书画家协会、音乐舞蹈家协会、作家戏剧家协会和民间艺术家协会筹备组,并逐级上报,在1985年12月召开了莱西县文学艺术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有关县领导出席会议。青岛市委宣传部、市文联领导和老艺术家刘知侠、马龙青、冯凭、隋易夫、高小岩等,亲临祝贺。与会的200多名代表,对振兴全县文学艺术事业充满信心。这是莱西文学艺术界历史上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也是继平度县之后青岛各县(市)区较早成立的文联机构,为今后莱西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组织保证。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我们这些“老文化人”, 大多与共和国同龄。35年前 ,我们风华正茂;现在有的已经离世而去 ,而我们健在的也步入老年行列。我们由衷地感恩于党的栽培和信任,感恩于祖国大地的滋养 ,让我们有机会把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留在文化战线,为莱西的精神文明建设奉献一份心力,给百姓带来一些欢乐和希望。在结束这段美好回忆的最后,让我把《不飞的孔雀》当年幕后主题唱词略作改动,算作对家乡父老和共和国母亲的祝福——

无声胜有声,

情在无言中。

依依有情手,

共编幸福梦……

(图片提供:孙书范 刘绍庆 丁善国)

(来源:莱西新闻)

Tags:莱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群众,文化活动,回声,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