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二手房资讯

胶东首家花饽饽文化博物馆纳客 这些老物件你见过吗?

2019-01-06 19:20二手房资讯

简介新闻核心 1月6日,胶东第一家花饽饽文化博物馆,在莱西水集街道正式开门纳客。据介绍,馆内珍藏实物368件,有不同时期小麦种植的生产工具、馒头制作工具,还有花饽饽文化的资料史料。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再现等,让当代人重拾尘封的记忆乡愁,更让青少年了解乡...

新闻核心

1月6日,胶东第一家花饽饽文化博物馆,在莱西水集街道正式开门纳客。据介绍,馆内珍藏实物368件,有不同时期小麦种植的生产工具、馒头制作工具,还有花饽饽文化的资料史料。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再现等,让当代人重拾尘封的记忆乡愁,更让青少年了解乡村农耕记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还有不同风格的面塑作品50余件,花样繁多,蕴涵丰富,对研究胶东一带农耕文化历史、民俗等有着重要意义。

胶东首家花饽饽博物馆建成

在胶东一带,无论是逢年过节的节日里,还是人生中经历的满月、百岁、婚礼、寿礼、葬礼等礼仪上,各种造型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大花饽饽”,便会在各家各户飘然而至!或馈赠邻里亲友,或祭祀供奉,皆取如意吉祥、祈福祛灾之美好愿望。“揉出好日子,捏出新生活,蒸出幸福味。” 既中吃又好看的花饽饽,成为世世代代胶东人的记忆。

花饽饽亦称“花馍”、“面塑”、“民间面花”。各式各样的面塑和制作工艺在悠久的中国美食历史文化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花饽饽与百姓的衣食住行相关联,与民众的生活习俗、民间信仰、审美情趣相依附,并且它能够较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出社会的民生、民情。因此,胶东大饽饽技艺传承人迟金燕,在当地政府

的帮助下,对面塑艺术文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梳理历史文化脉络,建设以花饽饽为主题的博物馆,对展现历史,教育后人,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所技艺传承的大课堂

很多的博物馆、艺术馆大多都是以收藏物品、让人观赏为主,而胶东花饽饽文化博物馆更加注重体验性,被誉为是“活”着的博物馆。记者在现场看到,不仅石碾、石磨、石臼等农具可以现场操作使用,而且馒头的各种制作模具也是应有尽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馆内的教学体验区学习,从和面、揉面到塑型,孩子们乐此不疲,尤其是对各种花鸟草虫、飞禽走兽十分着迷。

从文化旅游的角度讲,博物馆极强的体验性为“亲子游”打下基础。“这几天我们接待了很多家庭,上午大人带孩子学做花饽饽,蒸熟的馒头可以吃也可以带走,小朋友可开心了!”投资兴建博物馆的青岛喜我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迟金艳介绍,他们目前已经与青岛大学、鲁东大学、山东省烹饪协会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建立了合作,下一步将成立花饽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花饽饽花样创意研究中心和健康养生研究中心,让花饽饽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花饽饽民间艺人的大舞台

在胶东民间,花饽饽艺术“大师”人才辈出,迟金燕就是其中一位痴迷者。迟金燕的梦想,源自于儿时对姥姥的“崇拜”。记忆中姥姥是一位心灵手巧的慈祥老人,做出来的花饽饽那真是四里八乡出了名的。缺衣少食的年代,姥姥每次给她解馋的“花饽饽”,她都舍不得吃,她被那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花色所吸引,每次都珍藏到发霉。据母亲说,姥姥家祖上几代都是做花饽饽的,在胶东一带颇有名气,她家的花饽饽曾经是祭海节、山会、庙会等盛会中祭品的“特供”。也许是因为有慧根,无论是花鸟草虫、飞禽走兽,她一学就会,成了妈妈的好帮手。从那时起,她便萌生了以后要做“花饽饽”的梦想。2016年她毅然离开了待遇丰厚得心应手的建筑职业,通过考察青岛、威海、烟台等地的民间作坊和加工企业,取众家之长,注册了“喜我我”品牌,正式开起了自己的生产车间,迈出了经营的第一步。2018年她又投资打造了胶东首家以花饽饽为主题的文化艺术馆

“老手艺是在不断创新中传承下来的,每一馒头都堪称‘艺术品’。比如‘虎虎生威’、‘鸳鸯戏水’、‘龙凤呈祥’、 ‘吉祥如意’……每一个馒头有一个动人的名字,而且寓意深刻。”迟金燕介绍,他们与高校的专家教授一道研究改进了花饽饽的用料和配方。采用劲道的上等面粉,营养师配以山鸡蛋、蜂蜜等特殊原料,确定秘方,颠覆传统口感,扑鼻的麦香咬一口就能“粘”住嘴巴。全部采用菠菜、火龙果、紫薯、南瓜、胡萝卜等蔬菜和水果汁做花色,不仅色彩质朴自然,而且营养更加丰富。在工艺上,传承纯手工和老手艺,“老面”引子发酵、人工捏做造型,大铁锅蒸制。

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吕书明 摄影报道

Tags:胶东,首家,饽饽,文化,博物馆,纳客,这些,物件,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