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家装资讯

记忆市北|流传在镇江路上的传统新年

2018-12-28 15:20家装资讯

简介走过熙熙攘攘的体育街,即便是寒冬也能感觉到那股新年的忙碌。这种年味犹如“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般让人充满了奔头。有人说青岛很年轻,不是几朝古都也没有多少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但在这百余年的时光里,让这座城市充满了不尽的朝气,来自...

走过熙熙攘攘的体育街,即便是寒冬也能感觉到那股新年的忙碌。这种年味犹如“千门庭燎照楼台,总为年光急急催。”般让人充满了奔头。有人说青岛很年轻,不是几朝古都也没有多少历史悠久的名胜古迹,但在这百余年的时光里,让这座城市充满了不尽的朝气,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此落根,成为了第一批青岛人,慢慢地形成了自家固有的新年,镇江路上的老人还总是有些自家的独特,他们走过了兵荒马乱、贫苦饥荒,岁月蹉跎人已老去,只盼得一个好年,感慨如今的幸福如此来之不易!

家住北仲三路的葛秀美80多岁了,12岁跟着父亲来到青岛,那时候家里没有钱也没有的地,父亲在上头上种了点青菜,白天帮别人干点杂货,自己和姐姐就到海边捡点海螺挖点蛤蜊,到市场上换点小米。那时青岛正被日本占领,时不时鬼子的飞机就在头顶上疾驰而过,吓得孩子们抱着头躲到树底下,麻袋里的海螺也洒了一地顾不得捡。只有过年父亲才能换得白面,家里才能吃上白面馒头,尽管几十年过去了,即便是生活再宽裕,那第一口白面馒头始终是葛秀美老人最难忘的味道。一代又一代,过年蒸馒头成了家中的传统,平时可以买,但是过年必须蒸!

如今葛秀美老人家里已是四世同堂,孙子孙女过年也能露两手,葛秀美总是说:“一年之中就盼着过个好年,过去盼着有好吃的,可能是小时候太苦了,总觉得过年的白面馒头最香。”

仲家洼的姜秀英可是镇江路上的传奇人物,年轻的时候就帮街坊邻居做过年的新棉袄,今年已经97岁。都说青岛养穷人,1938年全家从昌邑逃荒来到了青岛,从此在这里扎了根,转眼间已近了七十载,六个孩子,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最大的女儿76岁,最小玄孙今年7岁,五世同堂其乐融融。

无论是儿子女儿还是孙子玄孙,都穿过姜秀英做的衣服,即便是90多岁的高龄,如今的她也能缝缝补补。过年做新衣服成了习惯,或许是从小耐心仔细,姜秀英做的棉袄结实又漂亮,即便是孩子们的衣服上破了洞,那个补丁也是缝的细致入微,像是新修上去的装饰不曾让人察觉。

什么年代有什么年代的日子,在姜秀英眼中总能熬过去,凭借她的手艺,一件棉袄老大穿小了给老二,老二穿小了改改给了老三,想穿坏姜大姨做的衣服,那是要多调皮的孩子啊!

1958年参加工作的姜秀英,只有新年才能舍得给孩子们做件新棉袄,那时候穿新衣服是孩子们新年中最大的盼头。如今生活好了,可是子孙儿女们无论是再怎么不缺吃穿,也抵不过姜秀英做过的那件新年的棉袄来的暖和。

时代的变化让人们的生活变得宽裕,但老人们却经历了不同的年代,或许眼前的幸福也无法让他们忘却那曾经在辛苦岁月中留下的沧桑,抹不掉走过泥泞坎坷忍饥挨饿的日子,他们把这份经历变成了习惯,让后代子孙知道眼前的幸福是多么美好和珍贵。

(通讯员:王晓荣)

Tags:记忆,市北,流传,镇江,路上,传统,新年,走过,熙熙攘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