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新盘资讯

走进青岛中学之三——孩子们的挑战

2018-11-29 19:00新盘资讯

简介在青岛中学的对外宣传中,有句话时常被提起——非常理想,特别现实,这堪称青中的办学理念之一。 在走进青岛中学系列文章中,我站在家长的角度写了开学近一个月,我们看到的"非常理想"的部分——这里有敬业投入、热爱教育的老师,以及给予孩子自由并启发他们...

在青岛中学的对外宣传中,有句话时常被提起——非常理想,特别现实,这堪称青中的办学理念之一。

在走进青岛中学系列文章中,我站在家长的角度写了开学近一个月,我们看到的"非常理想"的部分——这里有敬业投入、热爱教育的老师,以及给予孩子自由并启发他们自律的唤醒式教育。

但是作为一所学校,教育成果的输出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作为国内首家独立学校,在没有太多可借鉴经验的前提下,如何保证教育成果的按计划输出也是很多家长拭目以待的问题。青岛中学带来了全新的教育尝试,这些尝试也给每一位进入到其中的孩子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一、来自课程的挑战

青岛中学的课程不同于传统的学校。

首先课程设置不同,有别于传统学校的分科教学,不再分成语文、数学课程,而是打破了学科界限,完全以生活为主线的模块化教学。

其次,教材不同。按照国家既定的各年龄段在学阶段的知识点要求,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了重新排布,搭建了《青岛中学12年一贯制课程蓝图》,根据课程需求重新选择了对应的教材范本。

以上说的有点抽象,为了说的比较准确,我参考了秦建云校长在各类媒体上的报道。其实,我知道你看不明白,我女儿没有进入青岛中学学习的时候,我也看不明白!接下来,我还是说点具象的。

以开学后的第二模块"从长安到西安"为例,没有普通学校既定的书面教材,但是各种学习资料兼容并包,学习首先从观看中央电视台《新丝绸之路》——《永远的长安》开始,孩子们回家看视频、完成任务单,自己梳理关键字、整理结构,带着问题第二天上课去讨论。当我们家长觉得这种上课方式新鲜的时候,历史的大幕就随之展开了。

从夏商时期开始,与西安的历史沿革紧密相关的史实开始逐一呈现,每天老师都会发数量不等、打印的阅读材料,这些材料的阅读深度和难度已经完全超过了同龄人的课本,全部是史料记载和事件陈述。孩子们首先要读懂,而后要回答任务单上的各种问题。我们家长在此也遭到了青岛中学"会提问题"的老师的暴击,很多的问题真的是脑洞大开,非常的酸爽。

例如:请用以下成语写一个小故事:
瞒天过海、趁火打劫、天衣无缝、唾手可得、挺身而出、义无反顾

在人文课学习公元纪年法的同时,紧接着数学开始学习正负数,为了计算公元前XX年迄今有多少年,正负数的计算也学完了。人文老师带着孩子们跋涉在历史长河的时候,数学老师就正负数又延伸出了很多酸爽的题型。

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诗经中的秦风篇,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各种青铜器的名称和用途,各位君王谥号的含义……知识量之大、范围之广让家长们目不暇接。同时,数学和人文都是紧密结合的,讲到土地制度,就会学习亩与面积单位的转化。讲到井田制,就会引入数独的学习。

这种跨学科的紧密联系,让知识不仅仅是一种信息,而转化成了一种技能,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快乐。随着学习的深入,孩子们还会去西安游学,去尝试将技能进行应用。

通过以上,相信大家对青岛中学的模块化教学有了初步认识,但是这种新的教学体验的确给每一个孩子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挑战之一——广泛的阅读量

就开学这一个月涉及的知识量来看,涉及不同门类的广泛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即便很多孩子在进入青中之前已经有了很多积累,但是面对课程体系,这仍然是一个重大挑战!

2.挑战之二——深入的阅读理解能力

仅仅读书是远远不够的,能否真正理解、吃透"输入"的内容,完成归纳和总结,形成自己的认识,这又提高了一个层次的要求。除了读懂书,还要会思考!

3.挑战之三——对信息的整合能力

孩子们每天的学习涉及多种资料渠道的输入:视频、网络、老师打印的材料、自己查的课外书……汇总这些信息完成作业、准备明天上课的讨论,这其实是一个信息的整合能力,这是孩子们在之前的学习中没有遇到过的,难免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4.挑战之四——对资料的分类整理能力

老师的资料及任务单都是打印的A4纸,一个月下来已经厚厚一摞,不同学科、不同主题。每天要带,学科间交叉使用。如何保存、整理、分类也是孩子们面对的新问题。如果之前没有很好的分类规划的习惯,估计不仅孩子会崩溃,家长也会炸毛。

二、来自授课方式的挑战

在传统学校,课堂是以老师为主的——强调教!在课堂上老师一定会告诉孩子准确的答案,以及标准的做法。而学的过程除了课堂之外,更多的是通过不断的做题来实现的,只要题做对了,那就认为你学会了。如果做不对,那只能重新继续做题。我想,不用说孩子,就连我们自己的学习生涯也是如此。

与之不同的是,青岛中学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改为"启发式教学",整个课堂以学生为主。大部分的课程是在学生们不断的探索下求知、求解的过程。

以数学为例,老师在课堂的主要负责启发和提出问题,学生们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就有了同学们踊跃跑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其间会有思辨和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完成了知识的探究,甚至总结了最优的方案。老师貌似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其实是承担了更为重要的提出问题、拓展思路的工作,更多的引导孩子们完成自主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以启发孩子们内在学习动力为基础的教学方式,与我在书中看到的"翻转式学习"非常类似。(篇幅有限,之后我会就翻转式学习再展开写写我的理解)其实"翻转课堂"在很多公立小学都有推广,但是不能回避的是,受学生数量多、学生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考试压力等因素影响,恐怕很难一以贯之。

数学是在走出校园之后最早归为"无用"范畴之内的学科,但是正是这一次次推导证明、计算推理逐步构建了我们的思维系统。当工作中面对复杂问题,每一次对主次矛盾的梳理、对关键点的把握、清晰的逻辑、可控的计划系统,哪里没有数学思维的影子。做为一个文科生,在战略会议上,看到许多大神进行交叉论证的时候,我都欲哭无泪!

所以,我认为数学本就不该仅仅作为一门学科,它其实是一种能力,一种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如果不能让孩子们从小去尝试解决问题,那可怜的数学只能沦为一种工具,最先被归为"无用"的工具。

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神经系统科学家坎德尔提出了关于学习的神经系统理论:

新理解的内容在大脑中存储的时间,取决于大脑接受信息时的活跃程度。
要想获得长久的记忆,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必须足够透彻和深入。并且必须将该信息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形成链接和模块化记忆。

这也就解释了,当走出校门,那些我们认为"无用"的知识会迅速忘的一干二净。但是那些知识真的"无用"吗?一定不是!只不过这些知识记录着我们痛苦学习的历程,为了应付考试的单纯记忆,遗忘是最好的选择。

再者,因为这些知识没有和我们的其他常用知识体系建立链接,不再思考和使用,那一定就会归为"无用"。为了避免快速遗忘,我们上学时不得不通过大量的刷题和重复来保证记忆的新鲜性。

然而,这种翻转课堂的授课方式看似非常美好,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孩子们带来喜悦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5.挑战之五——深入的思考能力

传统的教育让孩子们习惯了——等老师给答案,青中的学习让大家不得不自己去找答案,以前听一节课,走神儿十分钟啥也不耽误的情况再也不会有了。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有各种问题暴击过来,老师的问题、同学的问题……你需要不断的分析、思考、判断,进而提出你的观点,主动思考的能力在这里尤为重要。

6.挑战之六——发散性思维能力

当沉浸在"标准答案"中的孩子们进入青岛中学后首先面对的就是"会提问题"的老师。

"如果你能穿越历史,你想回到哪个朝代,干点什么?"这是一篇小作文的题目。

"唐朝国力鼎盛,它的文化因素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请举例说明。"

这些根本没有标准答案的发散性问题不断延展着孩子们的知识跨度和思考深度。尝试走出原来固化思维的巢窠,学着适应这种更为活跃、发散的思维体系,我觉得也是对孩子们的一大挑战。

三、题外话

说到这儿,也借机会答个疑,很多人通过各种方式问我,进入青岛中学是不是就一定要选择大学出国这条路了?

首先,我做为一个家长,我现在对我女儿的学业规划是参加国内高考。

对于大家特别困惑的,如果不刷题能不能适应的了国内高考?我只能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说说我的看法:

我觉得,学习内容从低到高应该分为五个级别:数据——信息——知识——理解——智慧。在传统学校,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大量孩子的学习停留在数据和信息阶段,因为要应对中考残酷的选拔,所以不得不靠刷题来保证成绩。但是正是因为青岛中学没有中考,它才能按照它的方式,按照教育本来的样子塑造人格。目前,据我所看到的,青中对学生的教育更多达到了,或努力达到"理解并掌握"这个级别。而且,无论课程的难度和深度,还是老师的授课方法都是远超传统学校规范课程的。

我设想,如果照此一以贯之的执行下去,假以时日,孩子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升,那在高考前一两年再刷刷题也无妨,相信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知识体系,刷起题来也该事半功倍吧!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未来的路很长,我们还要拭目以待。

Tags:走进,青岛,中学,之三,孩子们,挑战,青岛,学的,外宣,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