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二手房资讯

孙传旭 顾文彬:行思之间探寻教育本质丨教师微成长

2018-11-26 15:20二手房资讯

简介教"骨感"的历史,做"丰满"的老师 作者:孙传旭 孙传旭(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有一段时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成为流行语,每每谈及,言语中总含有壮志未酬的悲伤。在教师的岗位上,我也曾希望建造教育的"伊甸园",可"施工"过程处处能感...

教"骨感"的历史,做"丰满"的老师

作者:孙传旭

孙传旭(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有一段时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成为流行语,每每谈及,言语中总含有壮志未酬的悲伤。在教师的岗位上,我也曾希望建造教育的"伊甸园",可"施工"过程处处能感觉到骨感冰冷的现实。从教7年,送走了3届毕业生,现在重新体会这句话,多了些不一样的味道,其中少了些悲伤,多了份前进的力量。

刚走上三尺讲台时,我心想,只要我把课本知识教好,让学生喜欢历史课,他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喜欢我。慢慢地,我开始体会到"教师"二字之重——这个体会的过程有繁重教学任务的辛苦,有被学生怼哭的泪水,有被家长不理解的懊恼。而一位历史课代表给我的留言,让我思考许久: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很多被遗忘,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找想知道的一切,所以教师到底要传达给学生的是什么?

由此我幡然醒悟:真正的教育往往在课堂之外。我可以讲述"骨感的历史",却不能让内心骨感;我可以梳理框架的知识,却不能让思维框架。教书可以骨感,但育人需要丰满!

初中三年共六册历史书,从远古人类到现代社会,从中华上下五千年到西方各国兴衰变迁,如此营养丰富的历史学科,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的确不易。尤其是面临中考,如何把平日的兴趣与中考的答题结合?如何让学生消化这么"肥硕"的人类历史?如何能把每个历史阶段让学生融会贯通?这时候,就需要发挥历史的"骨感美"了。历史的骨感不是删减变瘦,而是通过框架结构,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联系,非但"不瘦",还能让历史在丰腴中变得更有力量。所以在备考的阶段,把学生之前练习的每一课的框架,形成思维导图,再形成单元的、历史阶段的、专题的知识结构。先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引导使用,渗透知识迁移,然后留给学生,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的过程,学生可以把丰富的历史知识相互联系,更加清楚内在的结构;之后借助形成的骨感的历史体系,再联系相关知识,把"骨感"再变得"丰满"。知识的熟记会更持久,理解会更深刻。

慢慢地我也认识到,历史结构框架的建立,不单纯是史实的罗列,也不仅是知识的梳理,最重要的是内在之间的联系,犹如血肉把不同的骨骼相联,如此才能形成一个有温度的历史。比如中国对外交往的专题,在形成知识结构框架的过程中,学生第一步先是纵向发展的联系,根据历史阶段,按照时间顺序进行骨架的建构,此过程中需要夯实学生最基础的知识,把骨骼中填充肌肉。第二步需要纵向对比,进行联系和思考:三个阶段对外交往呈现怎样的变化、有哪些方式、为何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引发思考。第三步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总结:对外交往在内容、方向上有哪些特点、主流是哪种、给今后中外交往提供了什么解决方向、对你的人际交往又有哪些启发?最后一步深化,并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这样的复习,或许能在中考分数的"现实的骨感",与实现"读史使人明智"的"丰满理想"之间发出一点光,提供一点温暖。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春华秋实,岁月悠悠,我会努力教我喜欢的"骨感的历史",当好"教书匠",让课堂充满温度;也会努力多思、多看、多想、多观察,走进学生,做有温度的"丰满"的历史教师,在现实中慢慢实现教育的本质,打造属于自己的理想"伊甸园"。

从规范走向引领——我的班级管理"行思曲"

作者:顾文彬

顾文彬(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实验初级中学教师)

当老师十余年,我曾经参加过各类培训,读过不少班级管理方面的"兵法",也向身边的优秀同事讨教过带班的"制胜绝招",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带所教的班级大都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所谓"认可",就是所带的班级成绩不错,纪律也好,用同行们的话说,就是学生被我"管住了"。起初,我为此沾沾自喜;后来,我越想越不对劲,难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听话吗?

有了自己的孩子后,我慢慢认识到,教书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在应试惯性的作用下,我和不少老师一样,对他们的教育依然是简单的行为"规范",无暇顾及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从而使不少学生在校园里孤独地成长。久而久之,学生内心的烦恼堆积如山,人生观、价值观更是处于无人引领的边缘地带。作为班主任,工作中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以专断甚至专制的态度对待学生,教育方式也会变得简单、粗暴,从而导致本应该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最终沦为禁锢学生成长的"管你"。这种外在的强力施压,就会与教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教育本质背道而驰,其结果不但"管"不了学生,反而加剧了他们的逆反心理。

浇树浇根,育人育心。教育必须植根于学生的内心,直指学生的心灵。任何简单的规范都是徒劳无益的。渐渐地我明白了,真正的班级管理要从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转向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引领学生的情怀。学生正值人生情感最丰富、最敏感的时期,尽力让他们拥有宽阔的胸襟、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我们很难相信,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会对自己的父母、师长心怀感恩,会对这个社会充满感情,会对大自然产生敬畏。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育有心之人,老师只有培育起了学生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敬畏之心,才能培养起学生健康的情感。

引领学生的价值观。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价值观尚未形成,需要老师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行价值观的导向引领,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积极的干预,用一些带有核心价值的东西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其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但必须注意的是,要找准教育的契机,不能让学生感觉教师的行为是在"教育"他们,更不能含沙射影地"教训"学生,否则将事与愿违。

引领学生的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良好的班级环境,所以,班主任要为学生成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班级环境,引领习惯养成。然而,不少学生进入学校时,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要纠正这些不良习惯,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老师需要反复强调,持续影响学生。否则,任何教育都将前功尽弃,功亏一篑。

Tags:孙传旭,顾文彬,行思,之间,探寻,教育,本质,教师,成长,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