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新盘资讯

青岛故事 台东道口路上的旧时光

2018-11-20 13:20新盘资讯

简介道口路位于市北区,是一条L形的路,北起辽宁路,东连威海路、登州路,与桑梓路相接,全长不足500米。这条不起眼的路,以前却名声不小,因为这里有座玉皇庙,位于现在道口路9号位置。玉皇庙始建于元代年间,是青岛市区范围内建成最早的宗教场所,已有700多年...

道口路位于市北区,是一条L形的路,北起辽宁路,东连威海路、登州路,与桑梓路相接,全长不足500米。这条不起眼的路,以前却名声不小,因为这里有座玉皇庙,位于现在道口路9号位置。玉皇庙始建于元代年间,是青岛市区范围内建成最早的宗教场所,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属道教庙宇。




以前,道口路、姜沟路、平定路、郭口路一带称“下村”(也称“夏村”)。下村得名,缘于崂山太平宫在这里建的“下庙”。山有高下之分,庙有源流之别,建在山外的道分支称“下庙”。因主祀的神祗有别,下庙名称也不一样,如太清宫建在今太平路上的下庙主祀海神娘娘,因名“天后宫”,而下村的下庙主祀玉皇大帝,故称“玉皇庙”。

明朝永乐年,杨姓人家迁徙到下村,在姜沟路上建了杨家祠堂(后迁至清和路12号),也称杨家村。玉皇庙是清溪庵的前身,1906年的德文青岛全域图,曾标志杨家村西面有一条河,叫杨家村河,现在威海路和道口路岔口上的石桥下面,就是当年的古河道,称清溪河,也称道口河。后来玉皇庙改称清溪庵,是因这条河而得名。




清溪河发源于现今的榉林山涧,河水由东向西流经昌乐路汇海泊河入胶州湾。以前的清溪河,水流清澈,附近的村妇们常在溪边浣衣洗菜,溪水浇溉的几亩菜畦,尤以萝卜为著,甜脆如梨,渐成萝卜会的发祥地。这里出产的萝卜又脆又大,民间有“正月初九吃萝卜不牙疼,可防百病”的说法,因而萝卜就成了庙会上的主要商品。每逢庙会日,人们来这里卖萝卜、买萝卜、吃萝卜,久而久之,清溪庵庙会就被人们称为“萝卜会”。

后来,清溪河上游周边建起了住宅、工厂,清溪河成了流淌污水的明渠。因明渠在东山路上,小时候都称其“东山路大沟”。大沟用石头砌成,宽7、8米,深1米6、7,冬季干涸时,孩子们经常在下面玩耍。水渠由南山暗渠至道口路暗渠,有三座过河桥,最窄的是东山路上的印染厂宿舍桥,只有几米宽,最宽的是登州路与威海路交界处,宽约十几米。那时,夏季雨水多,有时下大雨,大沟里的水深达1米多,急流汹涌,倾泻而下,有一年还发生过一小男孩掉进沟渠里,被大水冲走的事故。



(原明渠登州路桥西)

上世纪90年代,明渠全部封闭成了现在的暗渠。如今暗渠两边居民楼房毗邻,南山市场及周围店铺相连.商贸繁荣。

上世纪20年代玉皇庙规模还不大,仅有一间开的山门,三间开的正殿以及左右配殿和厢房,山门外立有两根高大的旗杆,在当时以平房为主的台东镇,显得格外醒目。因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诞辰之日,所以将这一天定为玉皇庙会,庙会为期三天,后来又称萝卜会。

1934年民国政府在全市开展“扫黄”活动,庙内供奉的玉皇和火神曾被认为是“淫寺偶像”而被取缔。1941年,台东镇的工商业者又共同出资捐助,将庙堂恢复,经扩建共有房屋34间,并重新命名为清溪庵。修葺扩建后,庙内曾经保存有记载历次整修工程的若干碑记。



(清溪庵建成留影)

青岛解放后,庙会民俗也保留了下来,庙内香火不断,特别是庙会期间,人山人海,卖萝卜、卖糖瓜、卖甘蔗的叫卖声,锣鼓声,泥老虎的呜呜……不绝于耳,卖玩具、卖脸谱、卖鞭炮、烟花的、卖膏药的应有尽有,还有唱戏,耍猴的,变戏法、拉洋片、踩高跷、扭秧歌、耍狮子、舞龙的,可谓热闹非凡。庙里烧香拜神的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此时的玉皇庙,山门东开,庙宇座北面南,红墙灰瓦,庙中门是一大殿,供奉着青龙白虎神像,西侧是郭子仪白面神像坐于白虎之上,脚踩小鬼,东侧是黑面安禄山神像坐在张牙舞爪的青龙之上,脚踩小鬼,青龙白虎及两座神像雕塑的栩栩如生。我很小的时候,跟着大人随流进去过,看见那些神像感觉有点毛骨悚然,自此再没去看。




大殿的两旁有两小角门,东边的角门是钟鼓楼,大庙北面有三座大殿,中殿供奉的是玉皇大帝神像,两边是王母娘娘和太白金星,东西两侧是威武凶猛的四大金刚,东大殿供奉——关帝圣君,关平,周仓双手握持青龙偃月刀,分立在关云背后两侧,两侧的壁画有关云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战六将、水淹七军、义薄云天等故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下村庙被砸,殿堂、神像也拆除了,庙会萝卜会也随之取消。下村庙先后改成台东少年宫,半导体零件厂,台东区文化馆,市北区文化馆等,“文革”后,中学在这办过补习班,少年宫在这儿成立了活动基地。 但院子里还保留着两栋当年道士居住的厢房。2005年大庙全部拆除,厢房也拆除了。如今这里盖起了两栋住宅楼,昔日的清溪庵已荡然无存了。



(原清溪庵旧址)

我对道口路的印象主要是上世纪60年代,那时在东山路上的一所民办学校,利津路小学就读,以前的民办和现在的不一样,那时,进不了公办学校的孩子就进民办,如年龄小或年龄过大的,还有个别身有残疾的,民办都接收。生活困难时期,我因回老家住,入学耽误了一年,所以就进了这所学校。学校坐落在东山路上,一排L型的平房,里面有一小院,校舍十分简易。学生来源较分散,有的住在下庙附近,有的在大名路、昌邑路、火柴厂宿舍等,在平定路的大都是职员的孩子,姜沟路上多是做买卖的,火柴厂大院工人的孩子居多。

虽然是民办学校,但老师却非常敬业,除了教学,还组织我们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二年级时,班里成立了学雷锋小组、拥军优属小组等,我们小组负责的优属对象住在道口路东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阿姨,去了以后,她几乎不让我们干活,问这问那,女同学围着她聊天,男同学就和她的小儿子玩玩具,诸如刀枪小汽车之类,玩的不亦乐乎。小学四年级时,“文革”开始了,下村庙被砸,殿堂、神像也拆除了,庙会萝卜会也随之取消。不久利津路小学拆迁,我们那个班竟搬到道口路下村庙上课,时间不长(约几个月),就迁到了人和路小学。



(平定路)

上世纪九十年代,四方糖球会、台东的萝卜会、市北元宵会相继恢复。萝卜会从正月初九到正月十一,从南山市场至道口路,商家云集,人流如潮,各类商品琳琅满目,组织者围绕萝卜做文章,商业部门和各地商贩调运来大批品种不同的萝卜,仅1994年一届即售出各种萝卜9万公斤。食品、艺术于一体的萝卜艺术雕刻大赛,得到了许多宾馆、饭店的响应,海天、黄海、华天大酒店等星级宾馆,每年都派出特级厨师和雕刻高手参加比赛。

后来。市北、台东区合并改为“元宵萝卜会”,四方区与市北合并后增加为“元宵萝卜糖球会”,会期一周,昌乐路文化街成了主会场。

随着城市的发展,道口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那些过往、经历,却深深地留在老台东人的记忆中。

原创: 戴新阁

Tags:青岛,故事,台东,道口,路上,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