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二手房资讯

青岛:吃廉价美食,看精彩曲艺,最热闹的里院,老城特色非此莫属

2018-11-10 02:20二手房资讯

简介上世纪初,胶澳开埠以来,中山路就是贫富街区的分水岭,正因为是藏龙卧虎的结合部,才有了与众不同的辉煌。"老劈柴院",就像皇城根下的老天桥,汇聚了五湖四海的餐饮美食和丰富多彩的曲艺演出,以雅俗共享和热闹繁华闻名胶东半岛。 劈柴院还是廉价代名词,小...

上世纪初,胶澳开埠以来,中山路就是贫富街区的分水岭,正因为是藏龙卧虎的结合部,才有了与众不同的辉煌。"老劈柴院",就像皇城根下的老天桥,汇聚了五湖四海的餐饮美食和丰富多彩的曲艺演出,以雅俗共享和热闹繁华闻名胶东半岛。

劈柴院还是廉价代名词,小饭馆里吃到饱腹,也不过一两块钱,普通小摊上一盘水饺一毛五、一碗馄饨一毛,大肉包子也就是五分一个,素的更便宜。酒足茶余之后,溜达出门打个饱嗝,随便走进书场,听上一段茂腔、一段评话,或者再不济,地摊上看一段传统魔术、民间杂耍,不过几个大子儿,也能乐个半天,开心又解闷。

"老劈柴院"各类餐饮汇聚,里院的中心江宁路,周边聚集了众多的大小酒馆、饭店,有二层楼的元惠堂、李家饺子楼,也有一个门脸的张家坛子肉、杨家豆腐脑,还有零零散散的合饼、火烧、锅贴、煎饼等等地摊美食。这地方起初在达官贵人眼中,都"难登大雅之堂"。难上席面的俚俗,却是市井人家最爱,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且说几个老铺面,仅供参考:

元惠堂,是鲁菜名店,主要供应省城菜系,店面最大,名气也最响,两层的铺面,后院里是单设的雅间。除了济南菜,它还做胶东菜,迎合本地人口味。改革开放以后的1981年底,改制成立餐饮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依然是中餐,名称未变,不知味道有无改变。

李家饺子楼,上世纪三十年代,由泰安的李继康、李继昌两兄弟创办,据说清末著名外交家吕海寰曾投过资。它家主营饺子,花样繁多,味道鲜美,有丹顶翡翠、乌龙凤翅等式样。岛城作家侯修圃在《朦胧水饺》写道,"我最为钟情的是劈柴院李家饺子楼的水饺"。2017年5月,现任楼主欲以9万元每平(店面共334平)的价格全球出售,不知这百年老楼花落谁家。

张家坛子肉,创始人张兆霖,坛子肉的做法,是先煮熟,然后在加上各种料味慢炖,长时间熬煮,将肉中肥油去尽后起锅。肉片入口绵软,久食不腻,适口垫饥又长精气神,行苦力的人家最爱此物,恢复体力最佳选择。如今第二代张家小掌柜利仍在当年老铺经营坛子肉。

杨家豆腐脑,东西虽不金贵,但是豆浆油条豆腐脑,这三大样,是早餐的首选之物,甚至有人开着豪车来这里排队,只为一快朵贻。他家的店铺很小,食客经常排队等候,长长的队伍本身就是个活招牌。一碗加了韭菜酱和黄花菜的豆腐脑,来俩萝卜丝的馅饼,再要个卤蛋或者一片卤肉,足以饱腹。遇到人多,店里伙计不够应付,取餐就得自力更生,老板站在柜台直接喊号,就顾不得招待远客。听不清的还得落埋怨。最后记得,来吃美食要赶早,豆腐脑一天的供应有数,晚了没有了。

郝家煎饼,据说,德国租借胶澳时期就有这家煎饼铺,老板姓郝,在院里支个摊位,单卖煎饼,郝老板本小利薄,只为养家不求做大,称为"郝家店"。因卖品单一也不出名,生意一般,但却是劈柴院最初经营的小铺之一。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据说此摊位还在经营,后来不知何时已经消失在历史中。

除了这些专门供应食物的大小铺面,劈柴院里还有几条小街,专门售卖齐鲁各地熟食,比如德州的扒鸡(山东德州名品)、福山的烧鸡(烟台名品)、广饶的驴肉、南肚、酱肝等等,还有花生瓜子炒货,零售散酒和日用杂货等等,有的是进货销售,更多的是前店后厂,现做现卖。也是年节采购的好所在,俨然就是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了。

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这里就是走南闯北的客商旅人歇脚留宿之处,有酒店饭馆饱人口腹,也有冷热茶饮消暑解渴。有道是"温饱思淫欲",那时候,这里还真是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只有你不需要,没有我办不到,评书相声、各地戏曲、魔术杂技、南北杂耍,足以博君一笑,消除疲乏。更有什么郎情妾意的艺馆书场、茶围幽巷,没有钱买不来的,个中情由不足为外人道也。

相声。那是1932年,十八岁的马三立跟自己的师兄刘宝瑞,听闻劈柴院人气高、曲艺集中,俩人就搭伙从天津一路南下来到这里。哥俩在劈柴院常说《对对子》《三字经》《上大寿》等传统段,但生活并不顺当,场次少收入低,每天花销拮据。实在没辙,晚上只好打茶围(就是串巷子、跑妓院)赚外快。曾经联系一家戏班,搭伙串场演相声,也没有改善。几个月后无奈离开,两位大师又去了济南。

撂地摆摊,李来福,据说来自北京,专门撂地摆摊,变传统戏法谋生。当时有戏院、茶社、书场和撂地四样演出方式,撂地是最低档也最方便的,摆地摊露天演出。他租了一块地面,每天上演三四小时。后来,遇到了来青岛闯荡的马三立、刘宝瑞,李来福就把自己空闲的时间和地方,让给他们表演赚口饭吃。都是手艺人,也算同行帮衬同行了。

戏法。"戏法大王"王鼎臣,河北人,出生在曲艺之乡的天津,20岁起开始撂地摆摊变戏法,闯出"王傻子"的艺名。1942年携家到青岛,先是在潍县路开了"庐山茶社",然后租在江宁路的茶社,戏法很是叫座。当时上海时报,都有关于他的专门报道,甚至有同行不服,邀他入沪斗艺。王鼎臣的大套传统戏法,在城隍庙大受欢迎。名气日隆,返青后收入更是不菲。他偶然得知评剧演员新凤霞演出不顺,就让她闲暇到茶社当助手,帮衬她生活。上世纪五十年代,茶社一律交公,他才离开劈柴院。

大鼓书。大鼓艺人刘泰清,劈柴院里无出其右。他的大鼓书紧打慢唱,是西河一派,被赞誉为"西河泰斗",名气之大妇孺皆知。他的书场异常火爆,场场爆满,据传说,有一位商人是刘泰清的铁杆粉丝,当时正在听一段《呼家将》,为了听完这段书,竟然放弃了一笔即将成交的买卖,可见刘氏大鼓的魅力之大。

那么,劈柴院里由几个里院合围而成,为什么会有一条路呢?江宁路的名称又是怎么来的呢?这还要从一场官司说起。

1901年,此地有胡姓和官姓两家,都是胶澳当地商人,在直隶路(即今天河北路)各买下一块地皮,分别盖起房舍。两家互为近邻,遂商定在房舍夹壁,留出一道小巷,宽只二人许,权做公用以图方便。时间长了,周边居民也从此借道,由此小巷变成"私道公用",倒也无人追究。德占日占时期,更是无人关注这条羊肠小路,却是为民众提供了不少方便。

1922年,青岛主权收回,借由德占时期底子,中国政府决定开辟商埠,称为"自辟商埠",胶澳商埠由此而来。并设立胶澳商埠总办,作为地方主管。商埠警察厅即对全市道路进行排查,清理殖民时期的遗迹。

道路规划时,这条小道也登记为市政用道,并起名为"江宁路"。对此,胡、官两家大为不满,上书胶澳总办,称是胡官两家的共用私道,并建议改称"江宁里院",以示为私产。

官司打上去没有结果,江宁路还是叫江宁路,两家无奈,就在道路两头建了拱门,示为此地原为私产之意。所以现在看上去,江宁路更像是门洞里面的一条胡同。

那么,胶澳商埠警察厅为什么要起名为"江宁路"?

据说,1907年这里曾经建设一座工商团体,由四省会馆(苏、皖、浙、赣)组成,因江苏、浙江、江西三省都有"江"字,安徽和江苏也曾合称江南省,因此四省合称三江,商会即为"三江会馆工商团体",负责与当地官方沟通,协调四省客商生意纠纷,影响力享誉胶澳。

三江会馆内商旅云集,因此建筑风格也多仿照南方风格,有戏台、饭庄、大厅、客房,是胶澳地区国人集会、活动的主要场所。曾经也吸引了不少遗老遗少到此,甚至还有康有为这样的社会名流。1912年,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统孙中山先生,也曾经到胶澳三江会馆访问。

可能总统到访的缘故,国民政府驻地在南京,而南京古称江宁,被命名为"江宁路",三江会馆也跟着改成了"江宁会馆"。由此看来,江宁会馆(三江会馆)在青岛工商业发展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的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留言给我。如果对文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也请在下方留言赐教。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

Tags:青岛,廉价,美食,精彩,曲艺,热闹,里院,老城,特色,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