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新盘资讯

青岛:胶东方言中“马胡子”,究竟是何物,为何有“止儿啼哭”的

2018-10-25 20:40新盘资讯

简介先说个三国故事,唐人李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上元元年前后在世。擢进士第。天宝中,寓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为文精密,用思苦涩。)在他的诗作《蒙求》中,提及"张辽止啼"的典故。 据民间传说,传当年张辽大战合肥,威震逍遥津,江东儿郎闻之色变。"...

先说个三国故事,唐人李翰(生卒年均不详,约唐肃宗上元元年前后在世。擢进士第。天宝中,寓居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为文精密,用思苦涩。)在他的诗作《蒙求》中,提及"张辽止啼"的典故。

据民间传说,传当年张辽大战合肥,威震逍遥津,江东儿郎闻之色变。"江东小儿啼,怖之曰:'辽来!辽来!'无不止者。"有效孩子哭闹,提起张辽的名字,都能收到"止啼"的奇效,这个典故,可能是"夜哭贴"的最早原型。

胶东地区民风淳朴,不会用三国大将军的名字,而"马虎子"一词,则是大人吓唬小孩子的常用词语。每当有小儿不停哭闹,家大人就拿这个东西说事儿,会说"马虎子来了",小儿则立即住声不哭,可谓屡试不爽。那么,胶东地区的"马虎子"到底是什么东西?

问过家里的老人,多称"马虎子"为狼,这三个字只有音传,究竟如何写法,却是不知。据理推论,狼之为物,四肢高,前吻凸,尾巴长,却与马有几分相似,其凶猛残忍之状,却与虎不啻。"马虎"可能来源于象形初意,胶东方言善用"子"为尾音,两两相凑,就出现了"马虎子"。

那么"马虎子"为何被赋予"止夜哭"的神奇功能?个人揣测,可能是胶东地区自古多山,山中尤其以野狼为甚,经常到山下村中觅食,侵害村民,叼走禽畜,婴儿也不免其害,鲁迅先生的名著《祝福》一文中,孩子阿毛就是被狼叼走,祥林嫂后来刺激致疯的。这些现实的危害,成为善良民众心中远古的阴影,也就变成了童谣俚语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清人蒲松龄曾在崂山隐居多年,他的聊斋文集中几处提到了"马虎"一物,比如在《磨难曲》中有"马虎好似狼。看见蹄儿是几个,道是一根尾巴长在屁股上",《慈悲曲》中则直言,"那孩子是怕那马虎吃了……"。可见,在蒲松龄老先生眼里,马虎就是一种猛兽无疑。

近人丁淮汾在他的著作《俚语证古?兽》中,有个更加确切的表述,认为"狼谓之马虎,麻虎为虎之双声音转……獌,狼属。虎谓其如虎食人也"。认为"马虎"就是狼的另一种叫法。

再说说其他的典故,据传,还有一种说法,"马虎"其实是"麻胡"。

唐代李匡乂(又作李匡文,晚唐人,字济翁,宰相李夷简子)在著作《资暇集》里记载,"俗怖婴儿曰'麻胡来'"。

宋代《野客丛书》(作者宋代王楙(1151~1213),时人称之"读书君"。该书内容博洽,经史子集,无不涉及,史载"骚人墨客佚事,细大不捐")中记载,"今人称'麻胡来',以怖小儿,其说甚多。《朝野佥载》云:伪赵石虎以麻将军秋帅师。秋,胡人,暴戾好杀......有儿啼,母辄恐之曰:'麻胡来!'啼声即绝"。认为是"麻胡"一位胡人将军。

《大业拾遗》则记载说,"炀帝将去江都,令将军麻祜浚阪。祜虐用其民,百姓惴栗,呼'麻祜来'以恐小儿,转祜为胡。"认为"马虎"是隋代将军"麻祜"的音讹。

以上几种说法,将"马虎"一词的来历,上溯到隋唐时期,可谓历史悠久。

还有更早的记录,在《山海经·中次二经》中,则记载了"蔓渠之山"有一种猛兽,"其名曰马腹,其状如人面虎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这是叫起来像婴儿声音的吃人猛兽,书中说叫"马腹"。也有可能是方言音转的缘故,以讹传讹,变成了"马虎"。

蔓渠之山,书上的说法,应该是今天的"栾川"一带。按说,山东一带许多地方的民众,来自河南移民,或将当地传说一并带来,也是有可能的。至于为何用它来制止夜啼,想来可能是猛兽"音如婴儿",或许小儿的啼哭与之产生互动,从而引之入室为害。这样说来,此物直可追述至上古传说。

另外,有人认为,马,胶东地区方言中含有"大"的意思,比如马蜂,就是蜂中之体型硕大者。认为,狼这个动物,狡猾凶残似狐狸,体貌又比狐狸要大些,所以人把狼叫"马狐",就是"大狐狸"之意。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马虎"其实是"马猢",一种猿猴,专门到村庄捣乱,偷窃物品,但是这两种说法,在胶东地区并不很流行。

不过,据载,在四川省川东与贵州交界的白马山上,有一种当地称为"马老虎"的动物,体大如马,形亦似马,体表花纹似虎,而凶猛则过之,以捕食野生动物和山民豢养的牛、羊为生。有生物学专家研究调查,当地这种动物体长1到2米,高1米多,头部像驴,身子如狼,皮毛灰白色或麻色,常袭击家畜,有袭击人的记录。可能是上古进化遗留物种,称为"沙犷"或"驴头狼"。

(图片来自网络,据网上资料整理)

Tags:青岛,东方言中,东方,言中,马胡子,竟是,何物,为何,止儿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