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新盘资讯

百姓视角里的“城市之变”⑧ | 海洋科学家宋金明:一次次冲锋 追

2020-01-13 16:14新盘资讯

简介" 2019年,“海洋攻势”写进了青岛未来发展规划,这对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研究30多年的宋金明来说,笃定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一年,肩负国家海洋科学研究重任的他,一刻未忘对深蓝大海的探索;这一年,他领衔在胶州湾海域发起一次又...

"


百姓视角里的“城市之变”⑧ | 海洋科学家宋金明:一次次冲锋 追逐深蓝梦

2019年,“海洋攻势”写进了青岛未来发展规划,这对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副主任、从事海洋生态环境研究30多年的宋金明来说,笃定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一年,肩负国家海洋科学研究重任的他,一刻未忘对深蓝大海的探索;这一年,他领衔在胶州湾海域发起一次又一次冲锋,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这一年,他130多万字的海洋化学专著问世,记录了一个深蓝追梦群体,在实践海洋强国梦征程上不断探索、砥砺前行的每一个脚印。

视频加载中...

30年如一日追梦深蓝

1月6日,记者走进宋金明的办公室,可以用两个字形容——简单。一个大书架,一张办公桌和深蓝色的海洋地图,这三大件勾勒出一名海洋化学科学家的日常工作状态。

虽然不是青岛人,但在青岛从事30多年海洋科研工作的宋金明,却对这片深蓝色的大海,有着常人无法理解的情怀。除了担任青岛海洋试点国家试验室副主任职务外,宋金明身上的“国字号”头衔不下几十个。为了实现心中的蓝色梦想,这位在海洋化学领域的尖端科技人才,日复一日地和同事们畅游在青岛的这片大海上。

宋金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青岛,心底的深蓝梦想笃定要从青岛起航。“因为晕船,每次出海需要克服很大的困难,后来晕着晕着也就习惯了。海洋研究,很多时间都是在海上度过。记得第一次上船,我就出现了强烈的晕船反应,连续3天滴水未进。但一想到心底的梦想,还是一咬牙坚持了下来。”今年55岁的宋金明说起自己的经历,话语间充满了幽默和对职业的执着。

“海洋科学研究,在海上一漂就是好几个月。”宋金明说,他刚结婚那几年,有一次,本来两个月的航程,延长到了近5个月,回来时儿子已经出生3个多月了。“海上风浪大,天气时好时坏,时常会遇到危险。长期待在海上,经常遇到没有蔬菜的日子,只能吃些拌海带、午餐肉等易储藏的食物。然而,对于宋金明和同事来说,探索蔚蓝深海的好奇心,足以慰藉海上生活的艰苦。

大风暗流难阻科考步伐

2019年初,青岛发起“15个攻势”,把“海洋攻势”摆在了首位,这让宋金明和他的团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2019年底,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太平洋海域,风掀起的巨浪让考察船显得惊心动魄。虽然宋金明不在船上,但他仍然心系自己的团队和研究的课题。“深海科考,经常会遇到不好的天气,最糟糕的是海上的大风,给科考取样工作带来巨大困难。即便如此,我们的深蓝探索梦想也不会停止。”宋金明坚定地说。一条科考船上,搭载涵盖了物理海洋、海洋生物、海洋化学、海洋地质等多个学科领域、多个未知探索课题,不能因天气不好说停就停,只要保证船舶安全,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为了掌握第一手海域确切数据,平均年龄27岁的硕士博士团队,吃在海上、睡在船上,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考验。也许在普通人的印象里,大海是浪漫美丽的。而在海洋科考人眼中,海面上虽然风平浪静,海底却往往暗流涌动、危机四伏,烈日炎炎下强紫外线灼伤皮肤,深夜里海雾弥漫、海风阴冷更让人心有余悸。在剧烈摇晃的船舱内整理海上采集的样品,进行数据处理,这已经成为常态化。”说起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团队,宋金明如数家珍。

“在船上实施的调查,一切要细致缜密,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来,采集获得的数据要反复核对,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含糊。”这是宋金明重复最多的一句话。他深知每一次海上科考,都是对神秘大海的一次探索发现,都是在“海洋攻势”中一次又一次冲锋。

宋金明和他的团队主要从事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其中最重要的是海上作业,就是从深海中提取沉积物,根据分析出的大量数据,得出海洋生态环境在一个时期内的变化。2019年的一天,宋金明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正在胶州湾海域进行科考的同事遇到了一个难题。大家在采集海底沉积物时,试验了多次没有成功。宋金明在电话里详细了解情况后,根据多年经验判断,一定是遇到了不适宜采集沉积物的硬质海底,导致无法正常采集。随后建议让科考船移动位置,变换方位后再进行提取。最终成功获得沉积物样品。这次获得的数据,对研究胶州湾海域的生态环境变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百姓视角里的“城市之变”⑧ | 海洋科学家宋金明:一次次冲锋 追逐深蓝梦

解密胶州湾虎鲸频现原因

宋金明一直认为,海洋是神秘的。为了解广袤海洋中那些难解又迷人的难题,他和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奔赴在远洋科考第一线。

早上6点起床,带点简单的早餐,就直奔单位——这是宋金明多年来养成的一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从青岛蓝谷建成后,他便开始在鳌山湾畔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青岛市区之间来回奔波。尤其是2019年,他常常周五住在实验室,直到下个周二才回家一次。“分析数据需要静下心来,正好双休日在办公室没人打搅。”宋金明说,他们搞海洋科学研究,加班加点很正常,有时候同事在做试验中有了新发现,兴奋地半夜三更发短信、打电话是常有的事儿。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时提出的要求和嘱托,让大家对海洋强国梦意识更强了。大家常常为了整理一组数据,加班到深夜。有些同事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凌晨一两点看到我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就来敲门请教问题,那种刻苦钻研的精神很让人感动。”宋金明表示,“这几年胶州湾多次出现的虎鲸群,就是胶州湾海洋生态环境变好的一种体现。”他带着团队经过对胶州湾海域多次科考,首次提出了胶州湾近百年来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即呈现“三段论”: 20世纪70年代以前,胶州湾受人为影响很小,其化学要素水平基本呈现“背景值”且比较稳定;从20世纪80年代起,胶州湾明显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沉积物中的化学组分持续增加,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到2000年达到高峰;2000年后,由于环保治理措施的加强,沉积物中的化学组分呈现明显降低,基本稳定在较低的水平。这其中筛选环境变化的指标尤为关键。2019年,经过不断探索,他们初步发现了一种可指示海洋环境变化的一种叫羟基脂肪酸的新物质,对指示海洋酸化有独特的作用。

出版海洋专著提供“青岛方案”

宋金明怀揣推动建设海洋强国的愿景,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一系列成果。尤其是2019年出版了海洋专著《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为中国在这一海洋科技领域提供了“青岛方案”。

“关于渤黄东海区域10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都记录在这本专著中,见证记录了青岛海洋发展的印迹。”采访中,宋金明兴奋地拿出一本厚厚的书籍说,这本《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在2019年终于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渤黄东海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专著。通过对渤黄东海海水、颗粒物、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生源要素的系统研究,诠释了百年来渤黄东海生态环境变化的沉积记录,揭示了生源要素的生态学功能,探明了渤黄东海区域碳源汇过程及控制因素,获得了系列创新性的认识。为海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科学等相关领域科研、教学提供了依据。

【同题对话】

记者:2019,你眼中青岛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宋金明:根据海洋科考分析出的大量确切数据证明,青岛近海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这是我很自豪的变化。


记者:2019,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怎样的变化?

宋金明:青岛提出“15个攻势”,“海洋攻势”摆在首位,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干劲更足了,工作、生活更有目标了。


记者:对于2020年,你有什么样的计划和愿景呢?

宋金明:浩瀚大海,大有可为。在“海洋攻势”战役中,我和团队将更加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唱响新时代海洋强国最强音,在青岛这片蓝色海洋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梦想,为我国海洋科技强国贡献“青岛力量”。



采写 | 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

Tags:百姓,视角,城市之变,海洋,科学家,宋金明,金明,次次,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