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楼市动态

青岛城市记忆:董良音,用画笔撰写城市的记忆!

2019-03-17 19:01楼市动态

简介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一直坚持着用画笔撰写这座城市的记忆,守望着逐渐淡去的“老青岛”,他,就是董良音。 曾经破旧的村落如今矗立起高楼大厦,当年满目桑田的城乡结合部已经变成城市的中心,昔日道路狭窄、行人稀疏的街巷成为了车水马...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半个世纪的岁月里,一直坚持着用画笔撰写这座城市的记忆,守望着逐渐淡去的“老青岛”,他,就是董良音。

曾经破旧的村落如今矗立起高楼大厦,当年满目桑田的城乡结合部已经变成城市的中心,昔日道路狭窄、行人稀疏的街巷成为了车水马龙的站繁华马路……

当半个世纪前的青岛景象,在人们的记忆中越来越模糊的时候,透过董良音近50年来创作的600多幅青岛城市风貌的画作,我们会深深地感受到身边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这些画就像一幅幅青岛的老照片,展现了不同时期岛城的城市风貌。



董良音,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学会会员、青岛出版社展览馆特邀画家。1949年生于青岛,自幼喜欢绘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刚到航务二公司工作的他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以城市街道、建筑、企业等为题材进行创作。慢慢地,原老青岛许多老建筑的旧貌,都留在了他的画纸上。他用画笔记录下了青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城市风光,为城市发展留下宝贵记忆。

摘选董老师部分精选作品,再现当年的那段城市风貌及风土人情,也希望能勾起更多老青岛曾经美好的回忆。

1970年·四川路



1970年·第一海水浴场洗海澡的人们



1970年·中山公园外。近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名为柞山路的街道,已算是青岛市区能保持原貌的少有的老路了。



1970年·浮山所(今五四广场附近)还是一片农田



1971年·浮山所



上世纪70年代·浮山精神病院(今青岛大学附近)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窑沟,如今这一大片建筑已消失。



1971年·没有十字架的天主教堂



1970年·观象山望火楼



1970年·江苏路基督教堂



1970年·被拆除尖顶的大窑沟电业局小楼



1971年·汇泉广场



1971年·郧阳路上的“孔祥熙旧居”更像是一座真正的别墅,旧时东侧骇人的公墓区现已成为精美的植物园。



1971年·前海二中外海上的帆船



1974年·湛山寺



上世纪70年代·中山公园



上世纪70年代·第一体育场



1971年·建设浮山河公路桥(现奥帆基地西门处),同时在燕儿岛“红星船厂”开工,防波堤就是现在的“情人坝”。



1981年·位处城市边缘的湛山一路



1981年·辛家庄



1981年·燕儿岛建红星船厂防波堤



1981年·黄岛轮渡码头



1981年·黄岛轮渡。那时的轮渡只能摆渡乘客



1981年·黄岛发电厂,建设中的工地



1981年·黄岛发电厂投入运营的煤码头



上世纪80年代·老黄岛中心



1981年·黄岛电厂宿舍窗外



1981年·黄岛窝棚村外的晒盐池,现已被高楼居民区所覆盖



1981年·黄岛公社柳沟大队海水养殖场



1980年·广西路



1984年·湛山大路(香港中路)



1984年·中山公园一角(现为水塘)



1984年·中山公园前



1984年·中山公园大门



1984年·湛山村(频临东海一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山公园作画的董良音





1970年开始画中山公园德占时期“三号房”,几十年画了许多次,本世纪初该建筑被拆毁重建,遭到彻底破坏。



青岛老街·冠县路,现在这座两条铁路夹角之间的冠县路91号已被拆除(连同左边的建筑“上海里”),穿过冠县路通往小港的铁路解放前被填埋。



海边·老人·老渔船



小巷·雨夜,纪念永远消失的小港

进入新世纪,城市发展日新月异,河道被填平、老房子被推倒,“老青岛”的味道慢慢淡去。董良音用画笔继续保留着属于老青岛的美。



崂山道人



海边的孩子



四方路



鱼山路



黄台路



花石楼



大学路

董良音在近半个世纪的绘画创作中,那一幅幅珍贵的记忆画作,是青岛记忆的另一种展现,通过绘画作品与城市容貌的对比,深深地感受到了青岛近50年来的沧桑巨变。“青岛的城市越变越美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我还要用手中的画笔一直去记录大青岛的变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城市,让更多的人热爱这座城市!”

最后再次引用他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

“我相信,这些场景会引起一些人的回忆,那些亲身经历过画面场合和岁月的人,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好日子。 ”(来源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整理:何良庆)

Tags:青岛,城市,记忆,董良音,画笔,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