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楼市动态

精彩青岛 找寻城市印记 —— 胶州茂腔

2019-03-15 06:00楼市动态

简介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1895年左右...




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为民间哼唱的小调,称为“肘子鼓”,据说是因民间艺人肘悬小鼓拍击节奏演唱而得名。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形成“本肘鼓”。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这种唱腔,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鼓”,解放后定名茂腔。



茂腔戏《罗衫记》剧照

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深受山东半岛居民的喜爱。茂腔在本肘鼓时期只有鼓、钹、锣等打击乐伴奏,茂肘鼓时期开始使用柳琴伴奏,后来受京剧、梆子等的影响,采用京胡为主奏乐器,按京剧二簧定弦,并用二胡、月琴配合,陆续增添了唢呐、笛、笙、低胡、扬琴等民族乐器。在行当方面,茂腔起初只分生、旦、丑,后来根据京剧行当划分角色,分工更加细致齐全。


青岛胶州茂腔秧歌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演出剧团演员刘永霞:(茂腔的)行当非常齐全,有生有旦,还有青衣,花旦,小花旦,还有丑行的,还有老生。我主攻青衣花旦,青衣表演的时候就要稳重大方,裴秀英,黄桂英,这些都是青衣花旦。



曾金凤 剧照

对于茂腔粉丝来说,曾金凤、张梅香等老一辈茂腔演员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明星,而在 2018青岛市民五王大赛中,经过激烈比拼,最终来自胶州的刘永霞,表演的茂腔《状元与乞丐》选段“教子”,技压群芳,一举获得“戏王”桂冠。


茂腔传承人刘永霞:自己从小就爱好,在学校的时候我就是文艺骨干,1985年,茂腔剧团收新生,我就过来了。从跑龙套开始,第一次担任主要角色演得是《赵美蓉观灯》,从过楼到观灯,一个人五十四分钟。

茂腔,发源发展于劳动人民之中,并在劳动人民之中焕发生机。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入选首批山东省和青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茂腔有一百多个剧目,其中代表剧目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罗衫记》、《五杯记》、《风筝记》、《钥匙记》、《火龙记》、《丝兰记》、《绒线记》、《蜜蜂记》等“四大京”、“八大记”。作为一门传统艺术,茂腔在传承的同时也要不断创新。


刘永霞:老一辈艺术家演得“四大京”、“八大记”我们都在演,在继承的基础上,每年我们还会生产一出新戏,有的是恢复传统戏,有的是移植了别的剧种,像黄梅、吕剧、评剧、京剧、豫剧。我们唱的传统戏,大家都喜欢,包括我们新编的《秧歌乡的故事》,老百姓也是非常喜欢的,因为我们表演的易听易懂,都是贴近现实生活,非常有教育意义的。





茂腔戏《秧歌乡的故事》剧照

从1985年最初接触茂腔,刘永霞已经在这个世界里浸淫了34年,茂腔也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老一辈茂腔艺术家逐渐退出舞台,刘永霞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她始终相信,不论前路有多少困难,茂腔一定会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永远散发着泥土的芬芳。



刘永霞:传承地方戏必须从娃娃抓起,各个学校都有戏曲社团,老年大学也在教,老年朋友也教,小朋友也教。现在戏迷朋友里,年轻的大学生很多,经常跟我沟通跟我聊。我跟朋友们聊起天来我也这么说,我说我活到什么岁数,我只要身体能动,我就唱到什么岁数。



Tags:精彩,青岛,找寻,城市,印记,胶州,茂腔,茂腔,行于,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