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楼市动态

青岛的过年习俗总结,满满的年味,难忘的记忆

2019-01-16 10:40楼市动态

简介青岛过年可是从小年就开始,经过忙年、接年、年除日、守年、迎年、拜年、送年等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很多人已经忘记青岛的这些风俗,今天重新回味一下青岛的年味风俗。 小年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

青岛过年可是从小年就开始,经过忙年、接年、年除日、守年、迎年、拜年、送年等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很多人已经忘记青岛的这些风俗,今天重新回味一下青岛的年味风俗。

小年

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青岛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忙年

青岛农村忙年,较有特色的如《崂山县志》所记:蒸豆包、做豆腐、蒸年糕、蒸米面、割肉、买鱼、购置筷子。

二十四扫房子掸尘扫房子是这天约定俗成的习俗,“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年前打春(立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再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二十五磨豆腐关于“豆腐”,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做“豆福”,因为“腐”和“福”是谐音,所以豆腐也有着祈福的寓意。传说,灶王上天后要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情况。于是,玉皇大帝在农历腊月二十五这天会下界视察,查看人间善恶,决定来年福祸。于是,人们在腊月二十五这天谨言慎行,并且磨豆腐,吃豆渣以表清苦,希望求得玉皇大帝降福。


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杀猪割年肉,宰公鸡、赶大集,春节所需物品都要置办。民谚中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上坟请祖上大供,对于祖先的崇拜,在我国由来已久。蒸馒头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面得发一大盆或者一大缸,蒸好的馒头要一直吃到来年正月十五。蒸馒头还有着很好的寓意,“发面”的“发”意喻发财、发家,“蒸馒头”的“蒸”象征蒸蒸日上。


接年

青岛农村除夕晚6时,人们习惯带着灯笼、香、烧纸到祖坟焚烧,寓意请先辈故人回家过年,叫“接年”。除夕之夜,青岛市区不少人家在十字路口画个圆圈烧纸,是市内祭祖缅怀老人的传统习俗,有的在圈内放些供品焚烧,为故人“接年”。

年除日

腊月最后一天,不管是三十还是二十九,俗语通称“大年三十”,青岛农村有的上午糊对联、贴窗花、挂灯笼、炕上贴年画。

年画,顾名思义,就是过年时张贴的画。“二十九,贴倒有”,在平度,腊月二十九前后,家家户户都把房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堂房、卧室、窗旁、门上以及灶前、院内的神龛上贴上年画,图的是一种健康、喜庆、吉祥、幸福的美好愿望。

贴年画也有很多的规矩。人们都喜欢贴“五子登科”“观音送子”“吉庆有余”等,寓意家庭美好,人丁兴旺。新婚夫妇过年时,家里老人要送给小两口一张大胖小子的年画。富裕人家贴年画更加讲究,门神是贴在院门上的,根据门神的种类,又细分为贴在大门、二门、后门或闺房门上的。门神分文武两种,大门贴的是武门神,武门神多以秦琼与尉迟恭两位盛唐名将为原型。进入院子后,在外屋的门上贴的是文门神,文门神多为“天官赐福”。在屋子里面的门上还会贴上一对门童,寓意“多子多福”。其他神像有灶王神、天地神、仓房财神、车马神等,分别贴在锅灶、院墙、仓房和车马棚等处。客厅、窗旁、箱柜或盛粮食的升、斗上都贴。总之,过年时,富裕人家的屋里屋外,院内院外,各个角落都贴得花花绿绿,一片喜庆,既表达主人的心愿,又烘托节日的欢乐气氛。


春节窗花既有共性的造型,又有因地而异的变化,可谓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常见的有:八方进财、财神临门、连年有余、春回大地、梅花报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事耕收、渔船满载、戏剧人物、神话故事、花鸟虫鱼、十二生肖、古钱图案、艺术万字等。


在早年间,春联对于百姓来说,意义更为重大,除了驱恶避邪外,还能“避债”。早年老百姓借债是常有的事,按常规欠债人都尽最大能力在大年三十之前还清债务,而讨债人也是年前讨债,准确说就是大年三十贴春联之前可以讨债,而一旦人家贴上了春联,你就不能再开口要债了。于是有些家境贫困确实还不上债的人家,就盼着大年三十早早贴上春联,心里就踏实了,可以安安稳稳过年。

在正屋挂宗谱,摆好供品,炒花生、煎鱼、煮肉。青岛市区和农村,下午做饺子馅、包饺子,饺子里面包上硬币或红枣。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至今,青岛市区除夕晚大多六点至八点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晚八点至午夜零点(也有到次日凌晨一两点的),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团圆和春节晚会是过年中最精彩的时刻。

守年

除夕之夜,合家团聚通宵不眠,称“守年”或“守岁”。如今,青岛市区仍有不少家庭保留除夕彻夜不眠的风俗,但多在下半夜少许睡眠,以便清早出门拜年。


青岛农村守岁要守到大年五更,这时要祭天地、敬祖先、吃饺子、放鞭炮,表示辞旧岁迎新春;有的除夕午夜零点过年,将家谱前的供桌上香烧起来、蜡烛点起来,有的墙上挂着财神,桌上摆点心、糖果,也有的桌上摆着老一辈牌位,烧香祭祖给他们过年。

迎年

新、旧岁交替之时迎接新年的到来,叫迎年。由于青岛市民来自四面八方,所以下饺子过年的时间也不一致。晚上八点、十点、午夜、凌晨两点和清晨,都能听到下饺子的鞭炮声。


夜零点新年一到,春节文艺晚会撞钟开始,霎时间,千花齐放,万鞭竞响,此起彼伏,声声不断,一浪高过一浪,整个岛成一片火树银花,声声灌耳辞旧岁。

拜年

辞了旧岁,接着给长辈拜年。先从自己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起,叫“家拜”。再出门给本家中的长者拜年(一般属未出五服者),叫“近拜”。长辈要拿出钱来分给未成年的孩子们,叫“压压腰”,城市习惯叫“压岁钱”。大年初一给家族中长辈拜年,称“元拜”。有时,还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拜年或互相集体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团拜”。


送年

旧俗初二送年。《胶南县志》记载:“初二晚上鸡叫送年,再度放鞭炮、吃水饺”。初二天黑,青岛农村点燃蜡烛、香纸、鞭炮,叩拜祖坟,“初二凌晨,再次烧香纸、放鞭炮,送祖先回归”,农村祭祖结束表示大年已过。

青岛也有不少地方初三初五送年。

走亲戚

过去是等到送了年才能出门走亲戚,并有“初三姥娘初四姑,初五初六看丈母”的说法。现在是正月初二趁着年味正浓时,就拉开了走亲戚的大幕,而且多是“先看丈人再看舅,姑父姨父排在后”。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南边子总结的肯定不全,希望您也回味一下过年的记忆,欢迎留言。


Tags:青岛,过年,习俗,总结,满满的,年味,难忘,记忆,青岛,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