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楼市动态

青岛:于七后人避祸到胶州,乞讨为生,百年后靠两箱黄金重振家业

2018-12-21 11:00楼市动态

简介顺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二十二日,对栖霞唐家泊子的于家来说,是很糟糕的一天。清廷出动重兵,镇压了锯齿牙山的"于七起义",屠杀莱阳、栖霞两地百姓十万人。并下令捉拿兵乱的主犯于乐吾。 于七见清兵来势汹汹,赶紧安排家人和宗族四散逃离,愿意离去的百姓...

顺治十八年(1661年)七月二十二日,对栖霞唐家泊子的于家来说,是很糟糕的一天。清廷出动重兵,镇压了锯齿牙山的"于七起义",屠杀莱阳、栖霞两地百姓十万人。并下令捉拿兵乱的主犯于乐吾。

于七见清兵来势汹汹,赶紧安排家人和宗族四散逃离,愿意离去的百姓和军士也都各自逃走。

于乐吾的长子于守宰,继承了父亲一身武艺,他趁乱将妻儿送出了唐家泊老宅,带着他们一路不敢停歇,由莱阳一路经过即墨蓝村,稍事休息之后,跨过大沽河,到了胶州店口村,这才敢略微停下脚步。

几百里地的狂奔,几乎精疲力竭。他们找了附近一个破庙躲避,商议今后的去向。于守宰和妻子商议,决定分开行动,由妻子带着三个孩子继续往西,离栖霞越远越好,于守宰去看看父亲有没有逃出来。

商议既定,一家人忍痛别离。于守宰回到唐家泊子,找到了还在奋战的父亲于乐吾,加入了战斗,不幸罹难。

于守宰的媳妇当时不过三十岁,带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继续向胶州方向走去。当时大儿子才七岁,最小的孩子尚在襁褓。于家媳妇用身上仅剩的一点钱,雇了一辆独轮推车,把随身物品和女儿、小儿子放在车上,自己和大儿子步行,来到了胶州城的周家庄。

清廷四处通缉反贼余党,娘四个不敢再用于家本姓,改姓"张",任谁问起,只说姓张,不记得自家名字,大家都称呼她"张没名他娘"。一家四口在周家庄暂时安顿下来,每日靠乞讨度日。没多久,她就听到了于家被彻底清剿的消息,看到许多官兵经过胶州城前往栖霞。

她不敢在周家庄待下去,带着孩子跑到胶州城东边上的一个偏僻小村躲避,每天只在街上人不多的时候出来讨一点吃食。当时天灾人祸不断,流民乞丐四处都是,倒也无人关注这个带着孩子的乞婆,竟然躲过清兵的通缉搜查,侥幸活了下来,保住了于七的最后血脉。

就这样过了几年苦日子,三个孩子都可以帮助家里做些简单的事情,清廷的通缉也逐渐消停,于家娘子才敢抛头露面,出门寻找生计。她在当地的有钱人家里找了一个做饭的差事,多少算是糊口的营生,东家每日的剩菜剩饭也可以带回来给孩子果腹,相比当初的乞讨窘境已是天壤之别。

又过了几年,于家两个孙子都能够自食其力,各自外出找一份生路,养活自己,孝敬母亲。于家娘子的小儿子,在胶州小麻湾村的一个富户家做工,这个富户有个女儿,婆家姓韩,早年守寡,带着两个闺女跟在姥爷家过活,大的已经出嫁,只有小的待字闺中,也到了该选婆家的年岁。

她听说了于家小儿子的身世,对于家娘子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过活的遭遇感同身受,见于家小伙子长得英俊帅气、人品端正,就想着把他留下,找个养老女婿(凡家中只有女儿没有男儿,不愿女儿嫁出而招入女婿的称为养老婿,也称招仔婿)。

于家娘子一听,这是个改变孩子命运的好事,也顾不得是不是上门婿,问了儿子的意见后,就答应了亲事。这样,于家娘子的小儿子,就跟着富户的小外孙女到了胶州韩家过活去了。

这个大儿子,没有弟弟的好运气,跟着于家娘子到了四十岁上,还没成家。后来还是于家娘子出面,找到了小儿子,让他帮忙给找了个家境一般的女子,给哥哥结了亲。

当时有个"穷大辈儿、富小辈儿"的说法,就是说,大家富户成家早,生孩子也早,同样排辈分,就越来越小,而穷户娶不上媳妇,生孩子都很晚,后代的辈分就越来越大。

由此之后,胶州的于姓就分出了两支,两支分别为大沽河西于(于乐吾长孙一支)和大沽河东于(于乐吾次孙一支),于姓一世祖就是于乐吾的长孙于没名(即"张没名")。

据说,长孙一支对当年栖霞一役和家族变故记忆深刻,甚至还传下来很多关于栖霞唐家泊老宅的一些故事,而次孙一支则对这些家族的传说知之甚少,传说不多。原因就是长孙当时家族蒙难时已经七岁,加之他与母亲于家娘子长期生活在一起,经常听到一些家族的事情,小儿子逃难时还不记事,后来作为上门女婿到媳妇家过活,就很少有这些过往记忆了。

于七的次子于守经,也从家族蒙难中跑了出来,他往北边逃离胶东,一路跑至辽东大连躲藏,后来在当地落地生根,后代有人向丹东、金州等地繁衍生息。据说,他有一个后代,叫于五虎,因行五故名,生于吉林磐石。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当日本人侵略东三省的时候,他参加了抗日农民武装斗争,加入了1932年成立的吉林人民自卫军土龙山骑兵旅,与义兄弟谢文东一起,组织了1934年的土龙山暴动,击毙侵华日军大佐饭冢朝吾等二十余人,打响了东北农民武装抗击日军的第一枪。

后来,反复无常、堪比小人的谢文东,先后投靠日军、投靠国民党,背叛了东北抗联,成为盘踞地方的"四大旗帜"匪帮之一。

到了后期,谢文东自感势单力孤,想起了把兄弟,就蛊惑于五虎出山帮忙,于五虎出于义气,答应了谢文东的软磨硬泡,出山帮助匪首谢文东,后来在1946年张闻天将军的剿匪战斗中,替谢文东挡子弹身死。(这段故事细节不详,有待考证)

题外话:

据说,当年于七的长子于守宰,带着媳妇一家逃难时,从家里带出了两个木箱子。当时他们在胶州大沽河边的店口村破庙分手,两人商议把这两箱东西,刨坑埋在了庙后的地下。约好以后如果还能见面,就回到这里,取出来使用。谁知这一面竟成永诀。

后来没过多久,于家娘子听说,于家宗族老少被清廷斩杀五十余人,株连人员达三千人,她觉得丈夫于守宰肯定不能回来了。她每日以泪洗面,也不敢让年幼的子女知道。几年下来,面容憔悴,人也苍老了很多。

一年一年熬下来,于家娘子把几个孩子拉扯大,自己也逐渐衰老。但是她始终不敢去店口村的庙后把东西取出来,一方面是怕招人耳目,另一方面也是不愿意面对伤心往事。她死后,秘密就留给了于没名(胶州于氏初祖),让他择机把东西拿出来。

母亲去世,于一世年纪也比较大了,他就把这个事情告诉了自己的孩子于二世和孙子于三世于茂。让他们去店口村看看,找个时候把东西拿出来。

那时候已经是乾隆年间,百余年过去了,胶州城里的人对当年栖霞的往事记忆也逐渐淡漠。孙子于茂认为时机成熟,就悄悄找到地方,把两箱子取了出来。带回家打开以后,见里面是码放的整整齐齐的小金锭,每箱四十个,一共八十个,每个重二十两。

于家初祖到胶州的一百多年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于茂(于三世)夫妇由祖居的李家河村,向东十五里迁居到石家庄村。当时已经四十多岁的于茂,到了七十岁的时候,产业实现了爆炸式增长,拥有良田千亩,盖起富丽堂皇三座独立大宅,当地称"于家三大门"。

这都是那两箱金锭的功劳,据说,于家的财富都被于乐吾用来抗击清兵了,这两箱金子,不过是全部家产的零星很少一部分而已。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的所有的故事和灵感都来自小编故乡,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留言给我。如果对文章有什么意见和想法,也请在下方留言赐教。

("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原创文章)

Tags:青岛,于七,后人,避祸,胶州,乞讨,为生,年后,两箱,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