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兰:指牢固而融友情,源于《易经?系辞》“同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的意思)如兰”。后来用于结拜兄弟姐妹的代称。所以金兰之交比喻朋友间的同心合意、生死与共。

兰花被称为君子之花,其香被喻为王者之香。兰花这古已有之的香祖地位,使得长久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比较神圣的事情与兰沾上一些边,比如说“金兰之交”,“契若金兰”。

以前的规矩,义结金兰后,要交换谱贴,叫金兰谱或叫兰谱,因此还有一个说法叫做“换贴”,也是两个人拜把子结金兰的意思。

按照习惯,结拜的时候按人数各用一沓红纸写出每人姓名、生日、时辰、籍贯及父母、祖及曾祖三代姓名的《金兰谱》,然后摆上天地牌位,根据年龄的大小,依次焚香叩拜,一起读誓词。比如武侠小说经常看见的“黄天在上,今日某某和某某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之类的。

结义有规范性的礼仪程序,即以自愿为基础,通过协商、同意,选择吉日良辰,在一个大家都认为较适宜的地方,如祠堂等,上挂关公等神像,下摆三牲祭品,即猪肉、鱼、蛋(按人数计算,每人一粒),以及一只活鸡(男结拜为公鸡,女结拜为雌鸡),一碗酒和“金兰谱”(也称立誓言,内容附后)。“金兰谱”每人一份,按年龄大小为序写上各人名字,并按手印。仪式开始后,每人拿一炷香和“金兰谱”。然后,把鸡宰了,鸡血滴入酒中,每人左手中指(女人右手)用针尖刺破,把血也滴入酒中,搅拌均匀,先洒三滴于地上,最后以年龄大小为序,每人喝一口,剩下的放在关公神像前。这种形式,有的也叫“歃血立盟”。

结义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数无限定,但必须是奇数,同年人同性结拜,男的称兄弟,女的称姐妹,一般青少年时期进行,多为志趣相投,或同病相怜或是各有所求。旧社会结拜礼节习俗较多:是宗亲者不结拜;是姻亲者不结拜;有辈份差别者不结拜;八字不合者不结拜;破族规者不结拜(以前族内如与别宗族结怨,立誓定规不与某族结好、婚娶等的族规);没通过盟誓仪式者不算正式结拜等等。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人们认为只要彼此好相处,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当然现实中尚有部分结拜的青年人,对旧时礼节相对淡薄,仪式一般从简,多以口头盟誓为主,隆重者则在关公神像、“祖师公庙”或其它神明面前按礼仪习俗举行盟誓。要结为盟友的青年人在结拜前一般须经各方家长同意,因为长辈阅历较丰富,比较慎重。

结拜仪式后,参与结拜人之间即以兄弟称呼,有的在称呼前加“契”,“兰”,“谊”等字,也有俗称为老大、老二、老三意味着生死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凡遇婚丧喜庆、过年过节等,均以兄弟关系来往。

-

下面是更多关于艾格金兰礼仪培训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啥意思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瓦岗寨,一了四十六友,本身就很可诟病。后这三十六友为了各自的利益,散了。连让人叹息的价值都没有。而这桃园三结义却是大有可书的,由此也引出三国演义当中最闪亮的话题之一--兄弟。

涿郡张家,后堂桃园,香案五谷一应摆下。刘关张三人,一个头磕在地上,话说的也很明白,通俗的讲,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之类。古装黑社会的电影里,这样的台词很多,所以也就没什么新鲜的了。话么,终归是出君之口,入己之耳,是戏言还是真言,都在一线之间。可就是这势单力孤的兄弟三人,却深深的印证了,这生死之盟的意义。

拓展资料:

桃园三结义最初是小说《三国演义》里记载的故事,述说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都相对比较了解,再次也不再累述。来看看“桃园三结义”的其他故事。

有专家考证,“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大概在宋元之际就开始流传了。在赫经《重建庙记》中,已经出现了“初,王(关羽)及车骑将军飞与昭烈为友,约为兄弟”的说法。《关羽戏集》中也引用了元末诗人的诗句“桃园一日兄和弟,俎豆千秋弟与王”。

元杂剧《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中又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蒲州州尹臧一鬼欲谋自立,请关羽为帅。关羽杀之,逃往涿州范阳。张飞则在当地开了一家肉店。张飞故意在店前用千斤巨石压住一把刀,并扬言如有人能搬开巨石,就分文不取,送肉给他。一日,关羽路过张飞的肉店,搬动张飞用以压刀的千斤巨石而不受肉。

张飞回店后得知消息,专门去到关羽入住的客店相访,并拜关羽为兄长。二人后来又遇到刘备,二人见刘备长相非凡,便邀其一起喝酒。刘备大醉而卧,只见有赤练蛇钻入刘备七窍之中,关羽觉得“此人之福,将来必贵”,于是又共拜刘备为兄长。三人在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并立誓“不求同日而生,只求同日而死”。

这个故事虽然饶有趣味,但又未免荒诞。在元代《三国志平话》中,“桃园三结义”构思得相对来说好点,毕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3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的意思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炉香

意思:要学、关、张弟人的情谊和生死与共要学习瓦岗四十六友为了各自的利益兄弟想残。

这句话出自秦腔《斩单童》中,单雄信骂徐茂公的话。

桃园三结义:

在这三人中,刘备是绝对领袖,其他两人都是坚决支持和维护刘备的,所以哪怕失败流离,也不会随便寄居他人门下,更不会轻易各随新主。

而且,此后进入这个结义圈子的人,比如诸葛亮、赵云等,基本都具备以上两点,所以这个队伍非常团结稳固。

瓦岗一炉香:

瓦岗四十六友没有这么个像刘备一样的领导核心。李密不能像宋江那样得到大部分人的信服,其余秦琼、罗成、单雄信、程咬金等人都各有小弟,不足以成为普遍的领袖。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较大问题,很容易瓦解开来。

特别是利益受到损失,内部产生严重矛盾就是最正常的事情了。

扩展资料:

瓦岗寨四十六友名单:

大哥:魏征,字直成,又字玄成,又字伯策,瓦岗山丞相。

二哥:秦琼,字叔宝;兵器:虎头锫棱金装锏,虎头皂金枪,金纂提炉枪;坐骑:黄骠马,呼雷豹;职务瓦岗山元帅,人称“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交友似孟尝,孝母赛专诸”。

三哥:徐勣,字茂公,又字懋功,瓦岗山军师。

四哥:程咬金,字义贞,八卦宣花斧,铁甲枣骝驹,瓦岗山大德天子混世魔王。

五哥:单通,字雄信,金钉枣阳槊,闪电乌龙驹,瓦岗山五虎上将,人称“赤发灵官”。

六哥:王宣,字君可,青龙刀,枣红马,瓦岗山五虎上将,人称“大刀美髯公”。

七哥:尤通,字俊达,五股托天叉、日月朝天刀,瓦岗八彪之首,人称“铁面判官”。

八哥:王勇,字伯当,金背七星刀、弓箭,瓦岗山五虎上将,人称“拼命三郎”。

九哥:谢科,字映登,金乌枪,后羿神弓,瓦岗五虎将,人称“神射将军”。

十哥:杜义,字文忠,玉顶红;北平府中军官,隋唐好汉,在贾家楼结义,人称“金眼雕”。

十一哥:史大奈, 北平府人,绰号“大肚子天王”。

十二哥:张公瑾,北平旗牌长,人称“锦衣太保”。

十三哥:白显道,北平棋牌官,人称“霹雳火”。

十四哥:屈突通

十五哥:屈突盖

十六哥:尚青山

十七哥:夏玉山

十八哥:尉迟南

十九哥:尉迟北

二十哥:唐万仁

二十一哥:唐万义

二十二哥:贾闰甫,贾柳店掌柜。

二十三哥:柳周臣,贾柳店掌柜。

二十四哥:盛彦师,人称“百变仙”

二十五哥:丁天庆,人称“千手怪”,瓦岗八彪

二十六哥:黄天虎,人称“草上飞”

二十七哥:李成龙,人称“恶太岁”

二十八哥:侯君集,人称“小白猿”,瓦岗八彪

二十九哥:尚怀珠,人称“地里飞星”,瓦岗八彪

三十哥:任敬司

三十一哥:铁子健

三十二哥:金甲,字国俊,天堂县差人

三十三哥:童环,字佩之,天堂县差人

三十四哥:金城,磨盘山寨主,人称“小二郎”,瓦岗八彪

三十五哥:牛盖,磨盘山寨主,人称“赛展雄”,瓦岗八彪

三十六哥:齐彪,字国远,“空锤将”,瓦岗八彪

三十七哥:李豹,字如辉,“花枪将”,瓦岗八彪

三十八哥:鲁明星,人称“海鹞子”

三十九哥:鲁明月,人称“浪里蛟”

四十哥:樊虎,字建威,历城县马快

四十一哥:连明,字巨真,历城县马快

四十二哥:党仕杰

四十三哥:毛公遂

四十四哥:吕公旦

四十五哥:柴绍,字嗣昌。

四十六弟:罗成,字公然,五钩神飞亮银枪,闪电白龙驹。

魏征、徐茂公、秦琼病死;单雄信被李世民杀死;罗成淤泥河被乱箭穿身;程咬金笑死;王伯当为李密挡箭死了;侯君集被李世民赐死;其余的都在罗通扫北和薛仁贵征东里面战死了。

参考资料:

瓦岗寨四十六友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4

有句古话说的好“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正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所以刘,关,张三人坚持道义,被后世人列为忠义的典范.而瓦岗各怀异心,各自有各自的打算.最后都要并入李家天下.
5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怎么解释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瓦岗兄弟反目成仇,这种结拜,真不如无。再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桃园兄弟,这种反差就更明显了。

所以啊,宁学桃园三结义,莫学瓦岗一柱香。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弟兄三人一个头磕在地上跟亲哥儿们是一样的,后人敬仰。

瓦岗一炉香:隋唐时期,瓦岗四十六友贾家楼一个头磕在地,到后来为了各自的利益,不但散了,甚至兄弟相残。连让人叹息的价值都没有。
6

为什么说“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原来是

桃园三结义三兄弟结局不用说了吧,他们情谊那么深。。。瓦岗是隋唐时候的事吧,四十多个人内战互相杀了好多,又不是真兄弟
7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

额,谁说的啊。刘大耳最后不也没成功吗?还来个半路病死,白帝托孤。切,虚伪恶心的家伙。我还是比较喜欢操,奸雄,不好啊??!!
8

为什么说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刚一柱香呢?

宁学桃园三结不学瓦岗一”

1·桃园三结义,刘、关、张弟兄三人头磕在跟亲哥儿们是一样的,后人敬仰。

2·瓦岗一炉香,隋唐时期,瓦岗四十六友贾家楼一个头磕在地,到后来为了各自的利益,不但散了,甚至兄弟相残。连让人叹息的价值都没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