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下面是更多关于知行礼仪培训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请大家帮忙推荐家实惠的礼仪培训机构,看到一家叫知行善语文化传播中心的在发广告很便宜,有人去过吗?

你说的那家我刚好去过。团购去的挺便宜。地方不大,不过我觉得那个老师教的知识很受益。你还是自己去看看吧。
3

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的 心学其主要含义是 阐述甚么的 ?我向知道大概意思,谢谢大家了

知行合一,太多了,我推荐你看看《明朝那些事儿》里关于王阳明的一段,你会有自己的理解
4

辩论善意的谎言反方

这次口际的内容是“辩论:讲诚信与善意言”过辩论,提高学生搜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根据辩论的话题可引导学生组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反方: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

对于辩论,学生是初次接触,课前教师可适当讲解辩论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理服人;运用反问,增强语气;辩论时说话要文明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又不失诙谐幽默。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录像。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学课文,选好支持自己的事例。

教学时可采用如下思路:(1)自学学习提示,明确要求,确定自己的观点;(2)自由练说或小组交流;(3)全班分成正方、反方两组,临时调整座位进行辩论;(4)教师总结,达成共识。

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由于学生情绪的高涨,辩论会可能会出现无法控制的局面。教师此时要成为辩论会主席,进行调控、指导。如,组织学生讨论,刚才的辩论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也可进行评选最佳辩手的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发挥出色的水平。二是引导学生善于倾听、接受别人合理的见解,不断完善对问题的认识。

(以上为教师用书材料,陆续补充中)

诚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与人为善。善意谎言也是手段,与诚信有异曲同工之妙。考虑到病人的承受能力,为了不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暂时隐瞒病情,编造善意谎言,与诚信的目的是一致的。恶意谎言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事实,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造谣生。与善意谎言有根本区别。

(算根本论点吧)

善意的谎言无碍于诚信

“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一个人如果经常有谎言流与口中,从而去哄骗他人,久而久之,他便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就如同《撒谎的孩子》文中的那个孩子一样,每天都喊“狼来了”以寻求刺激、开心,而当狼真的来时,他只有一个人独立去面对,自己去承受,再怎么喊叫也无济于事,也不会有人再来帮助他。因为,可能来帮助他的人已经习惯了他的喊叫,以为又是他在“逗你玩”呢,可见,谎言有碍于诚信。

但是今天,我们谈到的“谎言”,还有个定语——善意的,加上了这个限定词后,谎言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对白,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安慰的一丝暖意,是人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柔情……谁也不会去追究它的可信程度,即使听到善意谎言的人明知道是谎话,也一样会去努力相信,不会觉得说谎者的虚伪,有时还要从心里感激呢。

当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被医生判了死刑时,他的父母、爱人、子女以及所有的亲人,都不会直接地告诉他:“生命已无法挽救”,“最多还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多久”之类的话。虽然这些都是实话,但是谁会那样残忍地如同法官宣判犯人死刑一样,向已经在病痛中的亲人以实情相告呢。这时,大家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闭口不谈实情,而以善意的谎言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希望,让病人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度过那残年余日。难道这会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不韵世事的孩子,突然遭遇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该怎样向他说明自己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暂时不要告诉他真实情况,只是说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去了,或者是在国外学习工作之类的。待孩子懂事了,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再以实情相告,孩子也会理解亲人的做法,不会因为没有早知真情而生气的。难道这样的话也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正在外地执行任务的军人的母亲病入膏肓,炎炎一息的时候,多么希望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啊,但是,儿子是不能回来的,不能为老母亲尽一点孝心,照顾一下曾经为儿子操碎了心的母亲,他非常歉疚,也很是惦念。而老母亲非常理解儿子,告诉身边的亲人,自己走了以后不要告诉远方的儿子,不能让他分心,要说病情已经稳定,让他安心为国尽忠。难道这样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吗!

所以,我坚持认为:善意的谎言不仅无碍于诚信,而且还会极大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对社会稳定亦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建议大家:善意的谎言该用则用,跟诚信与否没有太大的厉害冲突。

我们知道,人们身处在这个社会,背负着许许多多的义务,而义务与义务之间有时候是会存在矛盾的,当一个义务凌驾于另一个义务之上时,就要缓解另一个义务。因此,善意的谎言的本质是一种更紧迫更重要的义务,而这种义务是要以缓解诚信义务为代价。

很久以前,西方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深地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诚信。显而易见,没有什么比心灵美更美丽无邪的,而诚信恰恰是内心美的表现之一。我想对方同学从中不难看出,既然是谎言就有碍于诚信,其获得的效用和好处,终究还是要以牺牲诚信为代价的。

在此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当一个人在失去了诚信之后,他的出发点还是善意的吗?

对方辩手请注意,今天我们辩论的题目是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而不是谎言是否有碍诚信。

首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谎言”为不真实的话,在感情色彩上显然是中性的。出于不同的目的说谎,将导致迥然相异的结果:一种出于损人利己的目的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它是恶意的欺诈,必然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秩序的混乱。另一种出于有利他人的目的把真实情况隐藏起来,它是善意的隐瞒,将会让感情更融洽,社会更和谐。因此,善意的隐瞒和恶意的欺诈从动机到结果都有着天渊之别,不可混为一谈。当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您还要指责善良崇高的母爱“不诚信”吗?

第二,何为“诚信”?诚实守信也。古人早就倡导“诚”和“信”,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诚信原则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却没有一个是简单化地要求人们100%地说大实话。不分情形地说大实话是极其可怕的:战争中你能把我方的军事情报向敌人俱实以告吗?商场上你能把你的商业机密向对手和盘托出吗?因此,既然诚信原则并不意味着简单化的100%真实,那么在必要时候的善意隐瞒就不会与诚信原则发生矛盾。

第三,善意的谎言作为一种正确而友善的处世方式,其动机、目的和结果无一不与“诚信”相一致。社会弘扬诚信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建立起人际间互信、互利了良性互动,而那些充满仁慈和恻隐之心的善意的谎言用样是为了使感情更融洽、生活更温馨、社会更和谐。“大学之道,止于至善”,出于同样的善意,二者之间便是密切统一的。综上,重申我方观点:

第一,谎言视其本质差异分恶意欺诈和善意隐瞒,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第二,“诚信”并不意味着不作具体分析的100%真实,特定情况下,善意的隐瞒是并不可少的。

第三,善意的谎言与诚信原则从目的到结果都相一致。

因此,我方认为:善意的谎言不妨碍诚信。

(作者:于露 09月25日09:31)

[正方]:

主持人、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在此就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的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就是我方的看法:

善意的谎言本身即是谎言,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谎言,说谎是欺骗,欺骗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事不得人心,这些都是打小师长们就谆谆教诲过。但我们扪心自问,又有谁没有说过谎言呢?无论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不相识的人,目的也有很多种,但当我们给谎言加上一个“善意”时,仿佛大家都可能接受了,这正是人性的弱点的集中表现。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就说实话。它将令你的对手感到窘困,令你的朋友感到释然。”因此,心理学专家们的观点是:不要轻易扯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

(作者:吴蕴惠 09月25日09:35)

[主持人]:

请正方二辩发贴 (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35)

[主持人]:

请反方二辩发贴; (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37)

[反方]:

当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您还要指责善良崇高的母爱“不诚信”吗?其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善意的谎言的影子,从病榻前含泪的安慰到委婉拒绝时的客套,从爱人间的海枯石烂到诗人笔下的绮丽夸张,但它们都没有那么可怕,让对方辩友谈“谎”而色变。 (作者:姜燕 09月25日09:41)

[主持人]:

请正方三辩发贴; (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42)

[正方]:

主持人、各位评委,大家好!

对方二辩请注意,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但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所以,无论谎言是否处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本身必然会有碍于诚信。所以,在此我要大声疾呼,让我们拒绝善意的谎言,共同打造诚信社会。 (作者:姜文兵 09月25日09:43)

[主持人]:

请反方三辩发贴; (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44)

[反方]:

对方一辨论述中,指出当一个人面对两种义务时,当彼此矛盾时,要缓解另一方义务。但正方一辩并没有论述善意的谎言与诚信是矛盾的啊。怎么能直接下结论,善意的谎言一定会缓解诚信义务呢?

请对方辩友注意,我方一辩已清楚陈述,谎言本身应具有欺骗的功能,只有恶意谎言才是出于欺骗,请正方不要把“谎言”概念的外延缩小。

(作者:陈跃明 09月25日09:47)

[主持人]:

请正方四辩发贴; (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47)

[正方]:

请对方辩手注意,您们的辩词存在很大的疏漏.我们认为区分事物首先应先从定义入手进行阐述,综合康熙词典的释义,善意的谎言就是不事实求是,说假话、虚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从善意的谎言词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其属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谎言,因而善意的谎言本质上就是谎言。善意的谎言其动机虽然为善意,但因为善意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屡屡被一些“职业骗子”所利用――这是不争的事实。“谎言”的本身是阴暗的,事物的好恶不由事物的目的去衡量,善意的谎言本身即是假话。尽管其褪去了丐服穿上了旗袍,可是依然摆脱不了其谎言的本质,而谎言就意味着欺骗,因而就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往往这种谎言一旦戳穿,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

在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道德规范中,"诚信" 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诚信就是求"真",就是追求正义。古人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说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无论谎言是否处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必然会有碍于诚信。 (作者:姜文红 09月25日09:49)

[主持人]:

请反方四辩发贴; (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50)

[反方]:

善意的谎言与诚信是不同范畴的道德规范,不会发生矛盾,就象汽车不会撞上飞机一样。

诚信:信,中国文化中“信”与“义”构成“信义”,是一种人文精神,做人的准则。“信”与“诚”相连,形成“诚信”这一道德规范,是泊来品,近代西方法学先贤提出“契约社会”的概念,人与人各种的关系都是契约关系,在这样的社会中,诚信是社会道德的最底线,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后,要建立规范的有序的市场,诚信也就成了最重要的准则。所以,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市场运行的道德准则。

善意的谎言,从出发点和结果看各种各样的善意的谎言,都是为了保护对方的情感,维护对方的心理健康和愉悦,是一种人文精神。由于善意的谎言的存在,世界变得更美好,更温馨,更和谐,世界才会充满爱,充满阳光,儿童健康成长,老人尽享晚年,病人充满希望。

所以,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道德准则,不会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善意的谎言不会妨碍诚信。

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恶意的谎言),就象大海里的鲸鱼不是鱼,鼠标不是鼠。 (作者:黄宗德 09月25日09:54)

[主持人]:

现在进入提问阶段。首先请正方一辩发贴提问; (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54)

[正方]:

请对方一辩注意,既是谎言?何来善意?!即是善意!何必撒谎?!

谎言虽然为善意,但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所以,无论谎言是否处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必然会有碍于诚信。

与民族精神来一次暮然回首,原来那诚信竟在灯火阑珊处。隔着几千年的长河,依旧可以清晰地听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宛如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个人如果丢失诚信留下的就是虚伪:一个企业如果丢失诚信将面临破产然机;而一个民族如果丢失诚信将会对堕落与死亡!

守信了诚信就守信了一方净土,守信了诚信就留信了成功,守信了诚信中华民族才能永恒。

在此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当一个人在失去了诚信之后,他的出发点还是善意的吗?

(作者:徐劲艳 09月25日09:56)

[主持人]:

请反方一辩回答,提问 (作者:张璇 09月25日09:57)

[主持人]:

抓紧时间回答 (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02)

[反方]:

请对方辩手注意,我们今天我辩题是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而不是讨论不诚信的人是否还有善意。请搞清楚因果逻辑。对方辩友说既是谎言何来善意,是否对善意的谎言的存在表示怀疑,既然不存在善意的谎言我们今天的讨论还有意义吗? (作者:于露 09月25日10:03)

[主持人]:

请正方二辩回答,提问 (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03)

[正方]:

没有必要,我们坐在这里辩论干吗?

所谓善意的谎言也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后果。并举出实例:某人身患绝症,为了让他平静地度过余生,亲朋好友一致把他瞒过,这其中绝无恶意,也绝无私利,但往往未能尽如人意,欺骗无法持久,反而使病者失去了配合治疗的理性和处理个人事务的时机。女哲学家西塞拉•波克警告说,这种谎言会置人于人格大滑坡的边缘。她在《说谎,公共和私生活中的道德选择》一书中写道: “ 心理上的障碍荡然无存,辨别真伪的能力更加模糊,自认为谎话不会被识破的概念可能趋向偏执.”一些对说谎现象颇有研究的心理学家建议, 任何人如果想对朋友、亲人、同事说些“ 善意的谎话”之前,最好能好好考虑一个涉及心理反应的问题,即对方如果知道了真相后会感谢你的好意,还是会觉得对你的长期信任被你伤害了。 (作者:吴蕴惠 09月25日10:07)

[主持人]:

请反方二辩回答,提问 (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07)

[反方]:

对方辩友已经承认了善意的谎言的存在。亲朋好友并不会影响治疗,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治疗,压力只会影响病情。一个母亲与丈夫离婚了,当时孩子还不懂事,这位母亲告诉孩子,你的爸爸是一位海员,现在在国外,过些日子就会回来的。孩子对生活充满期望,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家里缺少一个成员――爸爸而苦恼过,自卑过。后来,母亲梅开二度,又找了新的丈夫,建立了新的家庭,于是她又对孩子说:你爸爸从国外回来了。于是,孩子同爸爸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情同父子,父亲因为孩子没有见外,也对孩子视如己出。每日给孩子辅导,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等到有一天,孩子大学毕业了,她终于发现自己的爸爸不是亲爸爸,她虽然也哭了,也为自己受到欺骗而苦恼,但是,他终归会明白,母亲这样做是对的,否则她不会有快乐的童年,不会有健康的心理,不会有良好的学业成就,不会有美满的家庭,不会有……(太多太多)。

请问对方辩友自问,世上有哪一位会因为善意的谎言而怀疑对方的人格和诚信呢? (作者:姜燕 09月25日10:15)

[主持人]:

请正方三辩回答,提问 (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16)

[正方]:

“善意的谎言更多的是借口” !

任何使用借口的人都想用它来保护自己或别人。帮助我们挽回面子,以便能忍受挫折。

盖斯梅尔说过:“认为自己比真正的自己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人想出来的借口有时出乎意料。为什么人要自欺欺人?美国幽默作家赖得乐指出:“大多数人不是生活在现实当中,而是生活在幻想里,尤其是对自己的幻想。”话又说回来,了解自己与朋友的真象有时非常残酷,最好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然而大多数借口都有破坏性。不自觉地使用借口,即使不会愚弄别人,也会愚弄自己。所以我请对方认识到,多点诚信,少点借口!同时我想问对方,如果大家都有这种观点,如何打造诚信社会,如何使我们的国家在诚信上有更大发展?

(作者:姜文兵 09月25日10:24)

[主持人]:

请反方三辩回答,提问 (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25)

[反方]:

人们总是对谎言习惯性地给于贬义。这是因为当今社会诚信危机,其实谎言是中性的。即使当今社会提出诚信道德,也没有要求在各种环境下都要讲大实话,不允许谎言的存在,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恶意的谎言),与诚信不相矛盾,是有其存在空间的,如果大家对“谎言”两字不喜欢,我们可以介意语言学家再造一个词,诸如“虚言”、“婉言”来确却表达善意谎言这一语意。

善意的谎言,抛开了丑陋,而来到美丽的世界!

善意的谎言,摒弃了自私,而来到诚信的人间!

请对方辩友举出实例,有谁因为善意的谎言而受到伤害?造成诚信的失损?

(作者:陈跃明 09月25日10:29)

[主持人]:

请正方四辩回答,提问 (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29)

[正方]:

您没有正面回答正方三辩的问题,我认为即使谎言是善意的,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比比皆是.何须举例.这种负面影响对诚信的破坏往往是比较隐蔽,是一种慢性中毒.无视这种毒害,无疑是掩耳盗铃.我想请问对方辩手,您们口口声声说善意的谎言与诚信是两个范畴,请您们就善意的谎言准确下一个定义? (作者:姜文红 09月25日10:36)

[主持人]:

请反方四辩回答,提问 (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39)

[反方]:

正方三辩所说“善意的谎言更多的是借口” ,这句话需要不需要论证?在没有论证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直接引用?正方三辩直接论证“借口”的危害,是有严重逻辑错误的。同时,我发现对方辩友在多处存在逻辑错误,在此,不一一列举。

我方要求对方列举实例,对方却说实例比比皆是,还是没有举出一例。

善意的谎言是人人尽知其意的,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何须再下定义呢?

正方三辩反复强调善意的谎言是慢性中毒,有隐蔽性,可是并没进行严密的论证,也没有举出一个实例,而是直接下了结论,我方不能苟同。

请问对方辩友,善意的谎言到底怎样破坏诚信的?

(作者:黄宗德 09月25日10:46)

[主持人]:

请正方一辩回答 (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47)

[正方]:

张辉学友,您好!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一定不辜负全体师生的期望. (作者:姜文红 09月25日10:52)

[主持人]:

一辩回答 (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53)

[正方]:

当两人正在执恋之中,双方承诺永不变心,但后来还是分手了,这个当时是善意的谎言,后来受害方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1+1=2是不是需要我们这一带人继续来论正,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好比是善意的谎言是借口这个观点一样. 日本不顾史实、扭曲历史,得到的是大部分亚洲人民的强烈谴责。当德国总统虔诚地向二战受难者致忏悔时,他得到的不仅是诺贝尔和平奖,更有世界人民的理解与宽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能始终以一颗公正的心来对待和评价客观事物,那么一定会营造出一种诚实明净的氛围,而不是尔虞我诈的恶性循环。

朱?F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以诚立身,以信交友,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维护经济正常运行、推进体制创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举。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一些领域和个人的信用匮乏,已日益成为令人切齿的社会公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正如对方一辩所述,谎言何来善意,既是谎言就有碍诚信,请问对方辩友,诚信是什么?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的是什么? (作者:徐劲艳 09月25日10:54)

[主持人]:

提问阶段结束,现在开始自由辩论。请正方首先发贴。 (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55)

[正方]:

我方认为所谓善良的谎言是有碍诚信的,当然这里的谎言并非人们通常说的令人震惊的骗局,而只是对配偶、亲戚和朋友的做法、意见或观点假装表示肯定或支持(其实并不赞成)的谎言。

这里以南加州的一个名叫汤姆的公司经理为例。汤姆每年与太太以及儿子到岳母家度感恩节。他其实很不喜欢吃岳母做的一种“有特色的”南瓜馅饼,但却对岳母说她的馅饼做得多么可口,以避免伤害她的情感。“这样做有错吗?”汤姆在向心理医生咨询时问道。这是一个不少人都会提出的问题。这名心理学家让他从岳母的角度来看待这种谎话。假设有一天,汤姆的儿子在外婆面前吐露了实情,岳母发现了汤姆的真实感受,她是会告诉汤姆“谢谢你的好意?”还是会感到情感上受到伤害,说:“这些年你怎么能这样一直误导我?你还向我隐瞒了什么?”而且,汤姆的岳母又会对自己产生何种疑问?汤姆的儿子也要模仿父亲扯谎吗?他会怎样看待父亲的人格?他今后会再相信自己父亲所说的话的吗?

一位小说家曾写过这么一句话:“当我们第一次尝试扯谎时,我们就陷入了自己编织的紊乱之网。”

我方认为反方在一些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上存在根本性的错误,诚信是建立在彼此的坦诚以待的基础之上,任何的欺骗即使是所谓的"善意"的谎言可以说是与"诚信"完全悲道而弛的.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概念我想在此就不需要再论证了,已经分析的很明白了. (作者:吴蕴惠 09月25日10:56)

[正方]:

讲求诚信,古已崇尚。历史回溯到公元前359年,秦朝商鞅立法欲以诚信富国强兵。“南门立木”的典故就此上演。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时至我国加入WT0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倘若让假冒横行,信誉丧失,则将对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给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失信浊流必将像瘟疫一样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回眸切肤之痛,切实倡导诚信、惩治背信,健全信用道德规范和信用法律体系,已是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请问正方对友,谎言何来善意,既是谎言就有碍诚信,请问对方辩友,诚信是什么?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什么? (作者:徐劲艳 09月25日10:59)

[主持人]:

对方回帖呀 (作者:张璇 09月25日10:59)

[反方]:

对方辩友所例举,热恋中的情人彼此承诺永不变心,但后来又分手,这不是善意的谎言,而是恶意的谎言。是对对方情感的欺骗,不能佐证恶意的谎言具有欺骗性。 (作者:于露 09月25日11:00)

[正方]:

我们要拒绝谎言,坚持诚信。如何才能避免反方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尴尬?我方以为:

一开始拒绝,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尴尬局面。我们现在生活在坦诚不受欢迎的时代里。

“你可不要说隔壁大妈戴的帽子难看,听见没有?”

“你要跟新班主任说‘非常高兴您成为我们的班主任’!”

我们说类似的话并不是自己由衷的想法,而是挑一些不让人伤心的好话说给对方听。这是因为我们认为,生活中不能缺少善意的谎言。

我们从相反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好吗?某个人戴了一顶很难看的帽子,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人家确实不太好。这是因为,总说善意的谎言也会给你带来麻烦。因此,要学会何时说真话,何时说善意的谎言,要不就会导致无法辨别真假的结果。

举一个例子,假设你周末接到一个不太亲密的朋友的生日邀请,你并不想去,但拒绝了又怕对方生气,答应得模棱两可。时间过得很快,眼看快到朋友的生日了,你还是不想去,现找了个理由告诉对方你不能去了。你想一想,这时对方会怎么看你?对方肯定看得出来你不情愿去,一定会很生气。

当初你没有拒绝,结果还是让朋友生气了。假如接到邀请时就表明态度会是什么样呢?

“受到邀请我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我不能去,因为那天我在城里有事。”

假如一开始拒绝,就不会有后来的尴尬。

(作者:姜文兵 09月25日11:01)

[反方]:

欺骗肯定是谎言,而谎言不一定就是欺骗。

谎言有恶意与善意的两种。说谎是人的一种本能,至于是否诚信,关键在与哪种谎言。那么恶意的谎言当然可以说是欺骗,恶意的谎言是为说谎者谋取利益,以强烈的利欲,薄弱的理性,把他人当作靶子,不惜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一种损人利已的行为表现。心术不正的人,不管如何伪装,如何花言巧语,如何绞尽脑汁为自己恶意的谎言冠上善意的高帽,其所说的谎言都带有恶意目的性。可善意的谎言则不然,它是出于善良的动机,以维护他人利益为目的和出发点的。善意的谎言本身的性质决定它并非恶意,而是建立在内心之诚,之善的基础上,本身善良的人在某种状态下“被逼”说出的谎言是善意的,这种谎言对主体来说是一种友善,一种关心。这种谎言也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显然,善意的谎言无碍诚信。没有谎言的世界如同没有灰尘的地球,是不存在的,关键是我们怎样去利用它。善意的谎言不妨碍诚信。

电脑

5

急!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悬赏100!!

说谎是什么?谎言,也假话,它,一种是恶意的,就是我们说的善意的谎言,这两种所带来的后果是截然不同的。而善意的谎言也就是好心而说的假话,虽然是假话,但是前提是“好心的”,所以它已经没有危险性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定义为:不实事求是,说假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那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谎言,从煽动性极强的广告到情人间的甜言蜜语,无一不充斥着夸张的言辞,就连文学作品本身也成了谎言。

谎言要看它的本身带来的利害关系,我们说这是善意的谎言,就排除了会害人,所以我们说它是好的。谎言...那要看是出于什么样的环境、场合;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如果为了一己私欲而说谎,在谎言被拆穿时就不可容忍!如果为了帮助他人而说谎,即使日后被拆穿,我相信他人一定会感激、感谢你!

谎言,顾名思义是不好的,说谎就意味着欺骗,从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但我们扪心自问,又有谁没有说过谎言呢?但是谎言也有善意的一面,无论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不相识的人,目的也有很多。

善意的谎言是一种处世的方式,是一种替人着想的品质的体现。

比如,生病不愿让远在家乡的父母担心时。

比如,品尝厨艺不佳的女友为你做的饭时,

比如,男友送来你并不喜欢的礼物时,

比如,病人得了癌症,医生检验出来以后,不直接告诉病人,而只是淡淡地对病人说:没有什么事情,回去吃点药养一养就好了。同时,悄悄地告诉他的家人,要怎样进行治疗。

比如,客人来到饭店吃饭,点完菜以后往往就着急,常常催促服务员快一点。有经验的服务员总是说“马上马上”。其实上菜的速度一点儿也没有改变,但是这种善意的谎言却让人心理上感到好受。

曾记得某医生说:“说谎是人的一种本能,至于是否诚信,关键在与哪种谎言。”

一句在不直接伤害追求者基础上表达拒绝爱意的谎言;一个在盛情男却下而又不愿意使邀请者失望的表达力不从心的谎言在人际交往中是不可或缺的。它使我们更游刃有余的处世不惊,而不象一颗多棱的坚石,划的别人头破血流,自己也遍体鳞伤。

说谎是什么?谎言,也就是假话,它分成两种,一种是恶意的,还有就是我们说的善意的谎言,这两种所带来的后果是截然不同的。而善意的谎言也就是好心而说的假话,虽然是假话,但是前提是“好心的”,所以它已经没有危险性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定义为:不实事求是,说假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那我们的生活就充满了大大小小的谎言,从煽动性极强的广告到情人间的甜言蜜语,无一不充斥着夸张的言辞,就连文学作品本身也成了谎言。

谎言要看它的本身带来的利害关系,我们说这是善意的谎言,就排除了会害人,所以我们说它是好的。谎言...那要看是出于什么样的环境、场合;出于什么样的心态。如果为了一己私欲而说谎,在谎言被拆穿时就不可容忍!如果为了帮助他人而说谎,即使日后被拆穿,我相信他人一定会感激、感谢你!

6

关于孔子的资料,急急急!!!

孔子(前551--前479)末期思想家、家、家,儒学学派的创。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英文译名:Confucius.

【孔子经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孔子3岁丧父,随母亲颜征在移居阙里,并受其教。孔子幼年,“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少时家境贫寒,15岁立志于学。及长,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他虚心好学,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30岁时,已博学多才,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一位学者,并在阙里收徒授业,开创私人办学之先河。其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进而实现他一心向往的“大同”理想。

kong zi

7

辩论会资料:讲诚信和善意的谎言!急啊!~

正:善意言本身即是谎这一无庸质疑的。谎言,说谎是欺骗骗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事不得人心,这些都是打小师长们就谆谆教诲过。但我们扪心自问,又有谁没有说过谎言呢?无论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不相识的人,目的也有很多种,但当我们给谎言加上一个“善意”时,仿佛大家都可能接受了,这正是人性的弱点的集中表现。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就说实话。它将令你的对手感到窘困,令你的朋友感到释然。”因此,心理学专家们的观点是:不要轻易扯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

我们认为区分事物首先应先从定义入手进行阐述,综合康熙词典的释义,善意的谎言就是不事实求是,说假话、虚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从善意的谎言词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其属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谎言,因而善意的谎言本质上就是谎言。善意的谎言其动机虽然为善意,但因为善意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屡屡被一些“职业骗子”所利用――这是不争的事实。“谎言”的本身是阴暗的,事物的好恶不由事物的目的去衡量,善意的谎言本身即是假话。尽管其褪去了丐服穿上了旗袍,可是依然摆脱不了其谎言的本质,而谎言就意味着欺骗,因而就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往往这种谎言一旦戳穿,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

在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道德规范中,"诚信" 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诚信就是求"真",就是追求正义。古人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说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无论谎言是否处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必然会有碍于诚信。

反:诚信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人处事的根本原则是实事求是,与人为善。善意谎言也是手段,与诚信有异曲同工之妙。考虑到病人的承受能力,为了不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暂时隐瞒病情,编造善意谎言,与诚信的目的是一致的。恶意谎言是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捏造事实,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造谣生。与善意谎言有根本区别。

(算根本论点吧)

善意的谎言无碍于诚信

“谎言”之所以称为“谎言”,是因为它是虚假的、不真实的、骗人的话语。一个人如果经常有谎言流与口中,从而去哄骗他人,久而久之,他便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就如同《撒谎的孩子》文中的那个孩子一样,每天都喊“狼来了”以寻求刺激、开心,而当狼真的来时,他只有一个人独立去面对,自己去承受,再怎么喊叫也无济于事,也不会有人再来帮助他。因为,可能来帮助他的人已经习惯了他的喊叫,以为又是他在“逗你玩”呢,可见,谎言有碍于诚信。

但是今天,我们谈到的“谎言”,还有个定语——善意的,加上了这个限定词后,谎言的本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善意的谎言”是人们对事物寄托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善良心灵的对白,是人们彼此之间相互安慰的一丝暖意,是人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一种柔情……谁也不会去追究它的可信程度,即使听到善意谎言的人明知道是谎话,也一样会去努力相信,不会觉得说谎者的虚伪,有时还要从心里感激呢。

当一位身患绝症的病人,被医生判了死刑时,他的父母、爱人、子女以及所有的亲人,都不会直接地告诉他:“生命已无法挽救”,“最多还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多久”之类的话。虽然这些都是实话,但是谁会那样残忍地如同法官宣判犯人死刑一样,向已经在病痛中的亲人以实情相告呢。这时,大家就会形成一个统一的战线,闭口不谈实情,而以善意的谎言来使病人对治疗充满希望,让病人在一个平和的心态中度过那残年余日。难道这会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不韵世事的孩子,突然遭遇不幸,失去了自己的亲人,该怎样向他说明自己的亲人到哪里去了呢。我们觉得最好的办法还是:暂时不要告诉他真实情况,只是说到很远的地方出差去了,或者是在国外学习工作之类的。待孩子懂事了,有了一定的承受能力的时候,再以实情相告,孩子也会理解亲人的做法,不会因为没有早知真情而生气的。难道这样的话也有碍于诚信吗!

当一个正在外地执行任务的军人的母亲病入膏肓,炎炎一息的时候,多么希望能见上儿子最后一面啊,但是,儿子是不能回来的,不能为老母亲尽一点孝心,照顾一下曾经为儿子操碎了心的母亲,他非常歉疚,也很是惦念。而老母亲非常理解儿子,告诉身边的亲人,自己走了以后不要告诉远方的儿子,不能让他分心,要说病情已经稳定,让他安心为国尽忠。难道这样善意的谎言有碍于诚信吗!

所以,我坚持认为:善意的谎言不仅无碍于诚信,而且还会极大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对社会稳定亦有不可磨灭的作用。建议大家:善意的谎言该用则用,跟诚信与否没有太大的厉害冲突。

我们知道,人们身处在这个社会,背负着许许多多的义务,而义务与义务之间有时候是会存在矛盾的,当一个义务凌驾于另一个义务之上时,就要缓解另一个义务。因此,善意的谎言的本质是一种更紧迫更重要的义务,而这种义务是要以缓解诚信义务为代价。

很久以前,西方有位哲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内心深深地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一个就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诚信。显而易见,没有什么比心灵美更美丽无邪的,而诚信恰恰是内心美的表现之一。我想对方同学从中不难看出,既然是谎言就有碍于诚信,其获得的效用和好处,终究还是要以牺牲诚信为代价的。

在此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当一个人在失去了诚信之后,他的出发点还是善意的吗?

对方辩手请注意,今天我们辩论的题目是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而不是谎言是否有碍诚信。

首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谎言”为不真实的话,在感情色彩上显然是中性的。出于不同的目的说谎,将导致迥然相异的结果:一种出于损人利己的目的用狡猾奸诈的手段骗人,它是恶意的欺诈,必然会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和秩序的混乱。另一种出于有利他人的目的把真实情况隐藏起来,它是善意的隐瞒,将会让感情更融洽,社会更和谐。因此,善意的隐瞒和恶意的欺诈从动机到结果都有着天渊之别,不可混为一谈。当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您还要指责善良崇高的母爱“不诚信”吗?

第二,何为“诚信”?诚实守信也。古人早就倡导“诚”和“信”,强调言行一致、知行合一;诚信原则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却没有一个是简单化地要求人们100%地说大实话。不分情形地说大实话是极其可怕的:战争中你能把我方的军事情报向敌人俱实以告吗?商场上你能把你的商业机密向对手和盘托出吗?因此,既然诚信原则并不意味着简单化的100%真实,那么在必要时候的善意隐瞒就不会与诚信原则发生矛盾。

第三,善意的谎言作为一种正确而友善的处世方式,其动机、目的和结果无一不与“诚信”相一致。社会弘扬诚信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建立起人际间互信、互利了良性互动,而那些充满仁慈和恻隐之心的善意的谎言用样是为了使感情更融洽、生活更温馨、社会更和谐。“大学之道,止于至善”,出于同样的善意,二者之间便是密切统一的。综上,重申我方观点:

第一,谎言视其本质差异分恶意欺诈和善意隐瞒,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第二,“诚信”并不意味着不作具体分析的100%真实,特定情况下,善意的隐瞒是并不可少的。

第三,善意的谎言与诚信原则从目的到结果都相一致。

因此,我方认为:善意的谎言不妨碍诚信。

[正方]:

主持人、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在此就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的论点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下就是我方的看法:

善意的谎言本身即是谎言,这一点是无庸质疑的。谎言,说谎是欺骗,欺骗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事不得人心,这些都是打小师长们就谆谆教诲过。但我们扪心自问,又有谁没有说过谎言呢?无论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还是不相识的人,目的也有很多种,但当我们给谎言加上一个“善意”时,仿佛大家都可能接受了,这正是人性的弱点的集中表现。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就说实话。它将令你的对手感到窘困,令你的朋友感到释然。”因此,心理学专家们的观点是:不要轻易扯谎,哪怕是善意的谎言。

[反方]:

当贫穷的母亲把仅有的饭菜留给儿女,同时隐瞒了自己还饿着肚子的事实,难道您还要指责善良崇高的母爱“不诚信”吗?其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善意的谎言的影子,从病榻前含泪的安慰到委婉拒绝时的客套,从爱人间的海枯石烂到诗人笔下的绮丽夸张,但它们都没有那么可怕,让对方辩友谈“谎”而色变。

[正方]:

主持人、各位评委,大家好!

对方二辩请注意,即使是善意的谎言,但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所以,无论谎言是否处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本身必然会有碍于诚信。所以,在此我要大声疾呼,让我们拒绝善意的谎言,共同打造诚信社会。

[反方]:

对方一辨论述中,指出当一个人面对两种义务时,当彼此矛盾时,要缓解另一方义务。但正方一辩并没有论述善意的谎言与诚信是矛盾的啊。怎么能直接下结论,善意的谎言一定会缓解诚信义务呢?

请对方辩友注意,我方一辩已清楚陈述,谎言本身应具有欺骗的功能,只有恶意谎言才是出于欺骗,请正方不要把“谎言”概念的外延缩小。

[正方]:

请对方辩手注意,您们的辩词存在很大的疏漏.我们认为区分事物首先应先从定义入手进行阐述,综合康熙词典的释义,善意的谎言就是不事实求是,说假话、虚话,夸大、掩盖、歪曲事实真相。从善意的谎言词组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其属偏正短语,中心词是谎言,因而善意的谎言本质上就是谎言。善意的谎言其动机虽然为善意,但因为善意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而屡屡被一些“职业骗子”所利用――这是不争的事实。“谎言”的本身是阴暗的,事物的好恶不由事物的目的去衡量,善意的谎言本身即是假话。尽管其褪去了丐服穿上了旗袍,可是依然摆脱不了其谎言的本质,而谎言就意味着欺骗,因而就有碍诚信。善意的谎言的出发点是善良的,但是往往这种谎言一旦戳穿,对对方的伤害会更深,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

在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的20字道德规范中,"诚信" 是一个很重要的规范,诚信就是求"真",就是追求正义。古人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说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分析,我们认为无论谎言是否处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必然会有碍于诚信。

[反方]:

善意的谎言与诚信是不同范畴的道德规范,不会发生矛盾,就象汽车不会撞上飞机一样。

诚信:信,中国文化中“信”与“义”构成“信义”,是一种人文精神,做人的准则。“信”与“诚”相连,形成“诚信”这一道德规范,是泊来品,近代西方法学先贤提出“契约社会”的概念,人与人各种的关系都是契约关系,在这样的社会中,诚信是社会道德的最底线,我国建立市场经济后,要建立规范的有序的市场,诚信也就成了最重要的准则。所以,现代意义的“诚信”是市场运行的道德准则。

善意的谎言,从出发点和结果看各种各样的善意的谎言,都是为了保护对方的情感,维护对方的心理健康和愉悦,是一种人文精神。由于善意的谎言的存在,世界变得更美好,更温馨,更和谐,世界才会充满爱,充满阳光,儿童健康成长,老人尽享晚年,病人充满希望。

所以,这是两个不同领域的道德准则,不会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善意的谎言不会妨碍诚信。

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恶意的谎言),就象大海里的鲸鱼不是鱼,鼠标不是鼠。

[正方]:

请对方一辩注意,既是谎言?何来善意?!即是善意!何必撒谎?!

谎言虽然为善意,但作为谎言本身,已是与诚信相悖的行为,所以,无论谎言是否处于好的目的,作为谎言必然会有碍于诚信。

与民族精神来一次暮然回首,原来那诚信竟在灯火阑珊处。隔着几千年的长河,依旧可以清晰地听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宛如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一个人如果丢失诚信留下的就是虚伪:一个企业如果丢失诚信将面临破产然机;而一个民族如果丢失诚信将会对堕落与死亡!

守信了诚信就守信了一方净土,守信了诚信就留信了成功,守信了诚信中华民族才能永恒。

在此我想请问对方同学,当一个人在失去了诚信之后,他的出发点还是善意的吗?

[反方]:

请对方辩手注意,我们今天我辩题是善意的谎言是否有碍诚信,而不是讨论不诚信的人是否还有善意。请搞清楚因果逻辑。对方辩友说既是谎言何来善意,是否对善意的谎言的存在表示怀疑,既然不存在善意的谎言我们今天的讨论还有意义吗? (作者:于露 09月25日10:03)

[正方]:

没有必要,我们坐在这里辩论干吗?

所谓善意的谎言也可能导致不可预见的后果。并举出实例:某人身患绝症,为了让他平静地度过余生,亲朋好友一致把他瞒过,这其中绝无恶意,也绝无私利,但往往未能尽如人意,欺骗无法持久,反而使病者失去了配合治疗的理性和处理个人事务的时机。女哲学家西塞拉•波克警告说,这种谎言会置人于人格大滑坡的边缘。她在《说谎,公共和私生活中的道德选择》一书中写道: “ 心理上的障碍荡然无存,辨别真伪的能力更加模糊,自认为谎话不会被识破的概念可能趋向偏执.”一些对说谎现象颇有研究的心理学家建议, 任何人如果想对朋友、亲人、同事说些“ 善意的谎话”之前,最好能好好考虑一个涉及心理反应的问题,即对方如果知道了真相后会感谢你的好意,还是会觉得对你的长期信任被你伤害了。

[反方]:

对方辩友已经承认了善意的谎言的存在。亲朋好友并不会影响治疗,实际上是为了更好的治疗,压力只会影响病情。一个母亲与丈夫离婚了,当时孩子还不懂事,这位母亲告诉孩子,你的爸爸是一位海员,现在在国外,过些日子就会回来的。孩子对生活充满期望,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家里缺少一个成员――爸爸而苦恼过,自卑过。后来,母亲梅开二度,又找了新的丈夫,建立了新的家庭,于是她又对孩子说:你爸爸从国外回来了。于是,孩子同爸爸之间没有任何隔阂,情同父子,父亲因为孩子没有见外,也对孩子视如己出。每日给孩子辅导,孩子健康成长,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等到有一天,孩子大学毕业了,她终于发现自己的爸爸不是亲爸爸,她虽然也哭了,也为自己受到欺骗而苦恼,但是,他终归会明白,母亲这样做是对的,否则她不会有快乐的童年,不会有健康的心理,不会有良好的学业成就,不会有美满的家庭,不会有……(太多太多)。

请问对方辩友自问,世上有哪一位会因为善意的谎言而怀疑对方的人格和诚信呢?

[正方]:

“善意的谎言更多的是借口” !

任何使用借口的人都想用它来保护自己或别人。帮助我们挽回面子,以便能忍受挫折。

盖斯梅尔说过:“认为自己比真正的自己好,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人想出来的借口有时出乎意料。为什么人要自欺欺人?美国幽默作家赖得乐指出:“大多数人不是生活在现实当中,而是生活在幻想里,尤其是对自己的幻想。”话又说回来,了解自己与朋友的真象有时非常残酷,最好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然而大多数借口都有破坏性。不自觉地使用借口,即使不会愚弄别人,也会愚弄自己。所以我请对方认识到,多点诚信,少点借口!同时我想问对方,如果大家都有这种观点,如何打造诚信社会,如何使我们的国家在诚信上有更大发展?

[反方]:

人们总是对谎言习惯性地给于贬义。这是因为当今社会诚信危机,其实谎言是中性的。即使当今社会提出诚信道德,也没有要求在各种环境下都要讲大实话,不允许谎言的存在,善意的谎言不是“谎言”(恶意的谎言),与诚信不相矛盾,是有其存在空间的,如果大家对“谎言”两字不喜欢,我们可以介意语言学家再造一个词,诸如“虚言”、“婉言”来确却表达善意谎言这一语意。

善意的谎言,抛开了丑陋,而来到美丽的世界!

善意的谎言,摒弃了自私,而来到诚信的人间!

请对方辩友举出实例,有谁因为善意的谎言而受到伤害?造成诚信的失损?

[正方]:

您没有正面回答正方三辩的问题,我认为即使谎言是善意的,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比比皆是.何须举例.这种负面影响对诚信的破坏往往是比较隐蔽,是一种慢性中毒.无视这种毒害,无疑是掩耳盗铃.我想请问对方辩手,您们口口声声说善意的谎言与诚信是两个范畴,请您们就善意的谎言准确下一个定义?

[反方]:

正方三辩所说“善意的谎言更多的是借口” ,这句话需要不需要论证?在没有论证的前提下,是否可以直接引用?正方三辩直接论证“借口”的危害,是有严重逻辑错误的。同时,我发现对方辩友在多处存在逻辑错误,在此,不一一列举。

我方要求对方列举实例,对方却说实例比比皆是,还是没有举出一例。

善意的谎言是人人尽知其意的,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何须再下定义呢?

正方三辩反复强调善意的谎言是慢性中毒,有隐蔽性,可是并没进行严密的论证,也没有举出一个实例,而是直接下了结论,我方不能苟同。

请问对方辩友,善意的谎言到底怎样破坏诚信的?

[正方]:

张辉学友,您好!

非常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一定不辜负全体师生的期望.

[正方]:

当两人正在执恋之中,双方承诺永不变心,但后来还是分手了,这个当时是善意的谎言,后来受害方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1+1=2是不是需要我们这一带人继续来论正,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就好比是善意的谎言是借口这个观点一样. 日本不顾史实、扭曲历史,得到的是大部分亚洲人民的强烈谴责。当德国总统虔诚地向二战受难者致忏悔时,他得到的不仅是诺贝尔和平奖,更有世界人民的理解与宽容。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能始终以一颗公正的心来对待和评价客观事物,那么一定会营造出一种诚实明净的氛围,而不是尔虞我诈的恶性循环。

朱?F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以诚立身,以信交友,是我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维护经济正常运行、推进体制创新、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举。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嬗变,一些领域和个人的信用匮乏,已日益成为令人切齿的社会公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正如对方一辩所述,谎言何来善意,既是谎言就有碍诚信,请问对方辩友,诚信是什么?我们这个社会缺少的是什么?

[正方]:

我方认为所谓善良的谎言是有碍诚信的,当然这里的谎言并非人们通常说的令人震惊的骗局,而只是对配偶、亲戚和朋友的做法、意见或观点假装表示肯定或支持(其实并不赞成)的谎言。

这里以南加州的一个名叫汤姆的公司经理为例。汤姆每年与太太以及儿子到岳母家度感恩节。他其实很不喜欢吃岳母做的一种“有特色的”南瓜馅饼,但却对岳母说她的馅饼做得多么可口,以避免伤害她的情感。“这样做有错吗?”汤姆在向心理医生咨询时问道。这是一个不少人都会提出的问题。这名心理学家让他从岳母的角度来看待这种谎话。假设有一天,汤姆的儿子在外婆面前吐露了实情,岳母发现了汤姆的真实感受,她是会告诉汤姆“谢谢你的好意?”还是会感到情感上受到伤害,说:“这些年你怎么能这样一直误导我?你还向我隐瞒了什么?”而且,汤姆的岳母又会对自己产生何种疑问?汤姆的儿子也要模仿父亲扯谎吗?他会怎样看待父亲的人格?他今后会再相信自己父亲所说的话的吗?

一位小说家曾写过这么一句话:“当我们第一次尝试扯谎时,我们就陷入了自己编织的紊乱之网。”

我方认为反方在一些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上存在根本性的错误,诚信是建立在彼此的坦诚以待的基础之上,任何的欺骗即使是所谓的"善意"的谎言可以说是与"诚信"完全悲道而弛的.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概念我想在此就不需要再论证了,已经分析的很明白了.

[正方]:

讲求诚信,古已崇尚。历史回溯到公元前359年,秦朝商鞅立法欲以诚信富国强兵。“南门立木”的典故就此上演。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时至我国加入WT0和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倘若让假冒横行,信誉丧失,则将对经济生活造成巨大的危害,给社会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失信浊流必将像瘟疫一样侵蚀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回眸切肤之痛,切实倡导诚信、惩治背信,健全信用道德规范和信用法律体系,已是刻不容缓,时不我待

请问正方对友,谎言何来善意,既是谎言就有碍诚信,请问对方辩友,诚信是什么?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什么? (作者:徐劲艳 09月25日10:59)

[反方]:

对方辩友所例举,热恋中的情人彼此承诺永不变心,但后来又分手,这不是善意的谎言,而是恶意的谎言。是对对方情感的欺骗,不能佐证恶意的谎言具有欺骗性。 (作者:于露 09月25日11:00)

[正方]:

我们要拒绝谎言,坚持诚信。如何才能避免反方在工作生活中所遇到的尴尬?我方以为:

一开始拒绝,就不会出现后来的尴尬局面。我们现在生活在坦诚不受欢迎的时代里。

“你可不要说隔壁大妈戴的帽子难看,听见没有?”

“你要跟新班主任说‘非常高兴您成为我们的班主任’!”

我们说类似的话并不是自己由衷的想法,而是挑一些不让人伤心的好话说给对方听。这是因为我们认为,生活中不能缺少善意的谎言。

我们从相反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好吗?某个人戴了一顶很难看的帽子,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人家确实不太好。这是因为,总说善意的谎言也会给你带来麻烦。因此,要学会何时说真话,何时说善意的谎言,要不就会导致无法辨别真假的结果。

举一个例子,假设你周末接到一个不太亲密的朋友的生日邀请,你并不想去,但拒绝了又怕对方生气,答应得模棱两可。时间过得很快,眼看快到朋友的生日了,你还是不想去,现找了个理由告诉对方你不能去了。你想一想,这时对方会怎么看你?对方肯定看得出来你不情愿去,一定会很生气。

当初你没有拒绝,结果还是让朋友生气了。假如接到邀请时就表明态度会是什么样呢?

“受到邀请我感到非常高兴,但是我不能去,因为那天我在城里有事。”

假如一开始拒绝,就不会有后来的尴尬

8

需礼仪论文若干篇,越多越好,最好有十篇以上,谢谢!

公关礼仪论文 一名大学生,许都经历过交往、交际中尬,如着装不当止失礼、不会说话 ……,事情虽小,但常常挫伤我们的自信,影响我们的形象。如果在未来的求职、工作、业务沟通中这些尴尬依然与我们行影相随,我们的命运会否因此改变?

如何使自己的气质更高雅、形象更出众;如何使自己充满自信地出现在同学老师、上级下属和客户面前;如何使自己得体而又自如的参加会议、出席社交活动? 通过老师在课堂上对仪表、仪容、仪态、服饰、语言、相识、交往、校园、求职应聘等专业礼仪的介绍,帮助了我们提升整体形象,做到举止优雅大方,更好地展现个人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让我们更多自信、更好形象、相信在未来能让我们赢得更多求职、升迁、交友、合作的机会! 因为我们深深地懂得,大学生掌握了公关礼仪与形象塑造,就等于手中握有一吧人生成功的钥匙 现在,我想对这一个学期来得到的收获和感想,细细地和老师谈谈. 首先,我觉的谈话在公关方面很重要。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过近,不要拉拉扯扯,拍拍打打。谈话时不要唾沫四溅。

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应乐于交谈。第三者参与说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需要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谈话现场超过三人时,应不时地与在场的所有人攀谈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个别人只谈两个人知道的事而冷落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别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别人说话,也应适时发表个人看法。要善于聆听对方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不对此轻易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时,应目光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时,不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注视别处,显出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老看手表,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谈话的内容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不愉快的事情,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否,不径直询问对方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衣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妇女谈话不说妇女长的胖、身体壮、保养的好等语。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一般谈话不批评长辈、身份高的人员,不讥笑、讽刺他人。

男子一般不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妇女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与妇女谈话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玩笑,争论问题要有节制。 谈话中要使用礼貌语言,如:你好、请、谢谢、对不起、打搅了、再见……好吗?等等。在我国人们相见习惯说“你吃饭了吗?”“你到哪里去?”等,有些国家不用这些话,甚至习惯上认为这样说不礼貌。在西方,一般见面时先说“早安”、“晚安”、“你好”、“身体好吗?”“最近如何?”“一切都顺利吗?”“好久不见了,你好吗?”“夫人(丈夫)好吗?”“孩子们都好吗?”“最近休假去了吗?”对新结识的人常问:“你这是第一次来我国吗?”“到我国来多久了?”“这是你在国外第一次任职吗?”“你喜欢这里的气候吗?”“你喜欢我们的城市吗?”分别时常说:“很高兴与你相识,希望再有见面的机会。”“再见,祝你周末愉快!”“晚安,请向朋友们致意。”“请代问全家好!”等。 在社交场合,还可谈论涉及天气、新闻、工作、业务等事情。

在社交场合中谈话,一般不过多纠缠,不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不讥讽辱骂,最后还要握手而别。 其次,我感觉公关礼仪对白领一族更为重要。 从事办公室工作的白领小姐,学会在各种场合扮好自己的形象,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美丽,也是为了维护公司的整体形象。有关白领小姐仪态有一些不成文的规范,还是注意为好。

先说发型。要想扮靓,从头做起。作为一位干练的白领小姐,发型上应力求流畅、简洁。那些赶时髦的或浪漫或花俏的发型,还是“忍痛割爱”适可而止好。奇异,花样百出的罕见发型和黑色之外的染发更是不可轻易尝试。不过,为了调剂单调、沉闷的工作气氛,发型或绾或扎或放,倒是可以交替变化使用,不妨使用一些发带、发夹、发箍之类的花饰品。同时,一些保湿液,发雕油,顺发露,摩丝之类,就可成为你梳理时的得力助手,让你有效率的做出各种发型。 再说化妆。应以轻柔、优雅的淡妆为主,切忌浓妆艳抹。画眼线、涂口红也是可以作到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的,不过,不宜涂过多彩色眼影,口红不可以涂得太鲜太亮。

第三说服装。最好以大方、舒适,便于行动为要。当然,简朴、利落感并不是每日套装、窄裙的硬梆梆形象,也不单是千篇一律的制服。身为白领小姐的你,可以让柔和的线条与干练的敏锐感同时出现在你身上。款式上的选择可以不必过于拘泥,颜色方面则不妨避开死灰、黑色之类,而改选较为鲜明一点的宝蓝、翠绿、亮橘、鹅黄......等色系,为无色的办公室增添“色”彩。如果不是下班后有特别的应酬,需要做华丽摩登的打扮,办公时间则应以套装或衬衫、裙子的搭配为宜。值得注意的是,你穿着服装的色彩虽然可以跳眼一点,但不可以把所有的颜色往自己身上堆,打扮得像个调色板,丰盛得像棵圣诞树,丑化了形象,降低了品味。

最后说举止。一个白领小姐的仪容服饰,无论多么亮丽可人,她的举止投足稍有闪失,就可使其整体形象“全军覆没”,所以必须对行为举止有所规范。

注意你的化妆风范对白领小姐而言,时常为其他同事所指责的是化妆公开化。有的当众拿自己的芳容“开涮”,涂脂抹粉(这些都是应该在洗手间里完成的),有的上洗手间的时间过长,无论是早上刚到办公室,还是下班前,为了化妆在洗手间花上大半个小时也无所顾忌,这种作法是不合适的。 注意护理头发衣领及头上的头皮屑有碍观瞻,应保持勤奋护理头发的好习惯,并选择合适的洗发精。

注意你的姿态。

在办公室脱鞋是仪态的大忌,如果穿着暴露足趾的鞋,就要小心注意足趾间的整洁。 坐下来不要跷二郎腿,正确的坐姿应该两腿并拢,双脚并立或作相互交错的倾斜。

保持微笑这是最最重要的仪态。行走时不可以额首凹胸,显得无精打采,最可贵的是昂首阔步,收腹挺胸,以显示你的自信。

注意打电话的姿势

最好养成用左手拿话筒的习惯,右手空出来后随时都可将对方所讲的话或重要事项记下来,尽量站着 听电话,即使采取坐姿,也要伸直上身,如此有助于语调的提高,精神集中,更能展现你高雅的神韵。 总之,公关礼仪是一种学问,我们都应该重视它,并让它在我们的成长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最后,想对老师说一句,您辛苦了!感谢您,让我收益匪浅

感悟:大学应做到的基本社交礼仪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现代社交礼仪课堂笔记、课本的整理归纳与思考,结合自身大学生活实际,从个人、社会等多方面着手,感悟出一套大学生应做到的基本的社交礼仪,并归纳成具体的礼仪原则。

[关键词]大学 社会 礼仪

有人说,大学是象牙塔,可是走出这片浮华,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有人说大学是智慧城,可是离开这个堡垒,直面着我们的是什么?天之骄子,不过是70年代留下的童话,80后的我们如果还以此自满,迟早会被社会淘汰。时代变了,大学不再是那个与世隔绝的梦幻境地,大学已成为了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怎样做人。

也许你会否定我的观点:都是二十左右的人啦,难道还不会做人吗?不错,我不否认有人早就领悟这个道理,但是大多数80后的大学生,都是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心理年龄的成长往往不及生理年龄。虽然说提倡保持一颗童心,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如果总是不想长大,那你那科童心注定因伤痕累累而窒息。也许因为我是一个文科生,是一个理工科学校的文科生,是一个理工科学校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文科生,在专业就业面广而不精的情况下,是否掌握一些必要的社交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80后的大学生,应该是更专业、更全面的新一代大学生。这篇文章,我就结合《现代社交礼仪》课上所学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谈谈大学生应做到的一些最基本礼仪,这些基本礼仪不需要有多少渊博的理论知识,也不需要多么客意追求,只要平时稍微注意就能做到。

一、 微笑,把快乐带给别人

“笑一笑,十年少”,看来多笑不仅有益于社交,还有益于健康。

我认为微笑应该是最基本也最简单的一点。但是偏偏就还是有人天天都马着张脸,吝啬微笑。“脸反映出了人们的心理状态”(1),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我们都要与他人接触、沟通。如果你在和别人说话时,总是摆出一副苦瓜脸,好象谁都欠你钱似的,相信没有人会喜欢和你做朋友。也许你并非有意,你委屈地说这只不过是一种习惯,那你又为什么不有意地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呢?

想想你自己是一个吝啬微笑的人吗?如果自己不知道就去问问密友。曾经有一个朋友对我说过:怎么每天见到你都神经兮兮的呢?朋友的好心提醒使我自己对“笑”这一问题进行了较深刻的分析。其实这是朋友在提醒我表情的不得当。不当苦瓜脸并不是说要随时随地笑、大笑、狂笑……有些不适应场合的笑反而会让人家觉得你缺乏素质。比如在自习室、公交车等公共场合,一些女生肆无忌惮地说笑声总会引起其他人的反感;有同学被老师责怪,其他人幸灾乐祸地轻笑会让当事者和稍有素养的人反感;朋友被捉弄伤心你却像看笑话一样含笑,别说不能控制,再怎么也得控制住,这样也许她永远都不会理你啦……

金教授曾说过:在人际交往中,微笑适用范围最广。所以,在一般的社交过程中,我们只要做到多微笑并试具体情况控制自己的表情就足够使你的愉悦感染他人。

二、聆听,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上帝赋予我们耳朵,是让我们能够通过声音来感知这个世界,而不仅仅是接受声音的器官。学会聆听,对一些过度外向的人来说是一门艰难的课程。

我们通常都会发现,许多外向的人有很多朋友,但是贴心的却不多。外向,可以拓宽一个人的交际范围,给人留下深刻的映象,但是外向也应该有度的限制,当别人需要一个善解人意的聆听者指点时,我们必须学会聆听,并将他述说的内容加以整理思考,适当的时候简洁地表达出你的意见,真正的朋友是善解人意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滔滔不决的演讲者。只有你理解别人,别人才会理解你,这是相互的。

三、严以待己,宽以待人

这句话说着简单,但是做起却很难。特别是对于80后的我们,在长辈的溺爱下形成了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既什么事情都以自我为中心,总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正确的,一切错误都是别人的。也就是严重的宽以待己,严以待人。

一方面,严以待己,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怎样做得更加完备。相信大家对唐太宗以史为镜、以民为镜,广纳谏言的故事并不陌生,那我们为什么不向他学习,约束一些不好的言行习惯,力求做得更好,要相信前进的道路上是永远没有终点的。

另一方面,要做到宽以待人。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就是表达的这个意思,指身份高的人要有肚(度)量,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要成为有所作为的人,首先做到的就应该就是大度。如果一点鸡毛蒜皮的事也让你耿耿与怀,那么你就注定只能做“小人”(2)。凡事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纳,不仅自己身心愉悦,也使别人愿意与你做朋友。

四、多做实事少说闲话

多做事少说话,这里的做事不仅包括学习、工作,还包括思考。还清楚的记得小时侯看长篇电视连续剧《官场现形记》中一句经典的台词:为官之道就是多磕头少说话。清朝官员见了上级都要俯首磕头,这句台词点用幽默的手法点破了官场升迁的法则。其实并不是为官之道,做人也是如此。现代社会,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有时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说话要谨慎,多想少说。说话要令人高兴,循循善诱,“怎么说”比“说什么”更重要。如果是像我一样说话重来不经大脑的人,最好还是坚持“沉默是金”,谨慎言语。

我自己最讨厌背后挑拨离间的人,所以自己从不议论他人,但是在大学校园这个小社会里,总是有那么些人喜欢说三道四,唯恐天下不乱。以前我遇到这种情况,总是无赖,在课堂上我学到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当有人在你面前说其他人坏话时,以微笑还之,不参与任何评论,当然更不要去做那种人。因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你自己。恩,的确很有道理。

五、守信,履行你的承诺

做一个守信用的人,不要轻易许诺,如果答应了就一定要做。

事实变化无偿,没有绝对把握的事情不要给别人许下任何承诺,哪怕你有99%的把握,也应该说尽量,要是出现了什么意外也可以跟自己台阶下。否则你就成为别人眼中失信之辈。想想你没有义务为别人做什么,如果因为帮了别人还被责怪,岂不是费力不讨好。但是如果你答应了别人,那就请你投入百分之两百的心血到这件事上,尽全力做好,千万不要言而无信。

六、做一个独立的人

我说的独立并不是独行孤僻,而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要有自己思想和认识,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依赖别人,不要把别人的承诺放在心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独立的人往往能从精神上征服其他人,成为人群中佼佼者,具有一种不可言表的魅力和威性。大学和社会,都是我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你是要当无足轻重的群众演员(人云亦云者)、衬托他人的配角(附和者)还是最耀眼的主角(独立者),全由你自己决定。

七、学习,一生的必修课

也许你认为我之前所说的都是无稽之谈,但是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无论你是硕士还是博士,学习都是无止尽的,不仅包括专业领域内的学习,还包括专业领域外的。广泛渊博的知识能使一个人一生都受益,探索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

未完待续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做到的基本社交礼仪远远不止上述内容,但是由于在下才疏学浅且涉世不深故仅仅根据自己所学以及所阅归纳成以上几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定会不断学习思考,用自己不断扩申的知识以及不断累加的阅历来完成这篇文章。

注 释:(1)法国生理学家科瑞尔

(2)这里的“小人”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人,而是指地位不高、没有作为的人。

参考文献:(1)金正昆《社交礼仪教程》

(2)《现代社交礼仪》课堂笔记

(3)我的大学日记

9

朱熹哪个朝代的?他是谁?哪位仁兄帮帮忙!谢谢了!

(1130—1200)

朱熹是先秦以来儒家系统中的著名代表之一,也是我期封建社会在文

化思想领域中较大的一位思想家。从学术成就上看,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也是宋明理学最突出的代表。从他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上看,朱熹在中国古代学

者之中,可算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伟人之一。

一、自幼勤奋好学 立志要做圣人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别号晦庵,60岁以后自称晦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属

江西婺源县),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出生于福建南剑(今福建南坪)龙溪县,

卒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卒后葬于建阳塘石里之大林谷。

从朱熹的家世来看,其祖辈世代做官,为“婺源著姓,以儒传家”,其家族在

地方上很有名望。据江永编著的《近思录集注·考订朱子世家》记载:“唐末,有

朱古寮者,世为婺源镇将,因家焉。”自朱古寮传至朱森为第七代,是朱熹之祖父,

“以子赠承事郎,森生松,为朱熹之父。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官吏部”,不到20

岁就中进士,授建州政和尉,后来“因召对,称善,改左宣教郎,除秘书省校书郎”。

嗣后在吏部做官,他曾上疏极力反对秦桧与金人议和,最后受任出知饶州(今江西

波阳)。未赴任,“得主管台州崇道观。”喜欢研究历史,“取经子史传,考其兴

衰治乱,应时合变”。他也是一位理学家,是罗从彦的学生,学习过杨龟山(时)

所传的河洛之学,其著作有《韦斋集》12卷,外集10卷。但朱松在朱熹出生的那年

就失去官职,只好以教学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更为不幸的是,当朱熹14岁时,其

父就去世了。年少的朱熹,只好遵照遗嘱的安排,依靠父亲生前好友刘子羽过日子。

从朱熹的生平事迹来看,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读书、讲学和注释儒家

经籍。因此,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比其他方面更为卓著。虽然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

每次的时间都不长。他自24岁开始做官,到71岁去世,共被授官20余次,而由于权

臣当道,多次遭受排挤,或辞而不就,真正在地方上做官总计不过10年,在朝做官

40天。可见,其仕途坎坷,很不顺意。

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他的父亲朱松对朱熹的教育十分认真。《宋史》本传说:

“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嘉问曰:‘天上何物’?”这个

传说,说明朱熹自幼就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由于朱松是在二程理学思想

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儒生,他对儿子的要求自然是按照儒家学做圣贤的目标去实行。

据《朱子年谱》中记载,朱熹在10岁时就“厉志圣贤之学”,每天如痴如迷地攻读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自己回忆说:“某十岁时,读《孟

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从此,便立志要做圣人。以后他又教育学

生说:“凡人须以圣人为己任”。

朱熹在学习上的勤奋用功,可以从《年谱》的记载中得知一二。据记载,当他

十五六岁时,读《中庸》“人一己百,人十己千”一章,“悚然警厉自发”,决心

“以铢累寸积而得之”。“人一己百,人十己千”是《中庸》第二十章中的话。其

原文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

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

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

强”。这段话是指导人们做学问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所谓“博学之”就是要广泛地

汲取各种知识;所谓“审问之”就是学习过程中须详审察问,把不明白的问题弄清

楚;所谓“慎思之”就是指思考问题须在慎字上下功夫;所谓“笃行之”,就是要

把所学的东西认真付诸实行。《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它讲的学、问、思、辨、

行本来是学习和实行圣贤们的学说和道德规范。但作为一般的为学方法来看,上述

要求对我们是具有借鉴作用的。朱蕉在学术上之所以能够取得那么巨大的成就,就

是因为他能够按照这个途径和方法去实行。他后来深有体会地说:“某自十六七时,

下功夫读书,彼时四旁皆无津涯,只自凭地硬著力去做,自今虽不足道,但当时也

是吮了多少年苦读书。”(《年谱》卷1)、由于学习上进步很快,他在18岁时就考

上建州乡贡,19岁又考中进士。取得进士资格以后,朱熹继续勤奋读书。24岁时,

朱熹竞徒步数百里,求学于当时著名理学家、他父亲的同学李侗。公元1160年,正

式拜李侗为师。

李侗是程颐再传弟子罗从彦的高足弟子,而罗从彦则是二程著名弟子杨时的学

生。朱熹受学于李侗之后,便潜心于理学的研读,很快就成为李侗的得意门生。李

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

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

《年谱》卷1)这样,朱熹终于全面继承了二程理学,并且进而集理学之大成,成了

宋明理学家中的最高代表。

朱熹年轻时,读书的范围十分广博,除四书、五经外,对先儒的书乃至诸子百

家、禅、道《楚辞》、兵书、史书无不涉猎,并且还吸取了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他

是一位知识非常广博的大学问家。

二、仕途生涯多艰 做官清正有为

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朱熹 22岁,官授左边功郎,被派往泉州同安县

为主簿。他在任职期间,主要是认真为封建国家催收赋税,按照儒家礼教整饬民风。

他纠正了当地贫民因“贫不能聘”而行的“引伴为妻”的陋习。他还积极搜集藏书,

在同安建立了“经史阁”和“学宫”,招收生徒进行讲学,并以《周礼》、《仪礼》

和唐、宋礼制为蓝本,绘制了礼仪、器用、衣眼等图,教授学生习用。此外,也协

助当局镇压过一次饥民暴动。

朱熹为官正直,能体察民情。公元1167年秋天,福建崇安发生大水灾,朝廷派

他前往视察灾情,他曾遍访于崇安各山谷之间。在视察中,朱熹发现“肉食者漠然

无意于民,直难与图事”(《文集》卷10)。他说:“若此学不明,天下事决无可

为之理”(同上)。由于灾情严重,粮食无收,地方官不认真救济,到次年青黄不

接之时,就在崇安发生了饥民暴动。这时,朱熹与知县诸葛廷瑞共同发起,要求地

方豪富,用藏粟赈救饥民,他又请求朝廷以“六百斛赈济”,这才平息了饥民的暴

动。由此,朱熹便想出了建立“社仓”的办法,并建议朝廷广为推行,作为解决农

民在青黄不接之时的口粮问题的机构。他规定“社仓”的任务,是在青黄不接之时

贷谷给农民,一般取息20%,这就可以不向豪民高利贷粮,若发生小饥,息利可以

减半,若发生大饥、则可免除利息。当然设立社仓的最大好处可以防止农民暴动。

为此,朱熹于公元1171年在其家乡首创“五夫社仓”,作为试点,并上疏朝廷,建

议按其办法在全国范围推行。由于此法对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不利,因而未能广为

推行,只有极少地方,如福建建阳和浙江金华等地实行了这个措施。

朱蕉在做官期间,由于能够体察民情,对于民间疾苦有所了解,他的任务虽然

是维护封建剥削制度,但又竭力反对那种“竭泽而渔”的政策。公元1178年,他知

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就在上任的那年,南康发生灾荒,朱熹发布了

《劝谕救荒文》,劝导富裕之家要同情和救济他们的佃客,“务令民食”,应将余

粮以公平的价格和足够的斤两开卖给农民,不使有“流移饥饿之患”。同时要求农

民“各依本分,凡事循理”,不要离乡流亡。若有不轨,“定当追捉”。他又竭诚

上奏,恳求朝廷免征星子县的税钱,并要求上级拨支钱粮修复该地长江沿岸堤防,

用以工救饥的办法缓解口粮问题。自此以后,朱熹得出经验,认为要安抚百姓,使

他们不犯上作乱,就必须恤民。公元1180年,他又上《封事》,请朝廷“恤民”,

“省赋”。

公元1181年8月,浙东发生饥荒,朱熹受命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到浙东

后,他不带随从人员,单车微服,去四方察访民情,“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

其风采”(《宋史》本传)。经过察访,朱熹亲眼看到许多农民因受残酷剥削和灾

荒而挣扎于死亡线上的凄惨现象,同时得知一些地方官的贪赃枉法行为。为此,他

大胆奏劾了绍兴府一个官员偷盗赈救饥民官米4160石的犯罪事实,又弹劾了衢州守

臣李峰隐瞒灾情和谎报政绩的事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当朱熹发现当朝宰相王淮的

亲戚,吏部尚书郑丙和和侍御史张大经的密友台州太守唐仲友“违法扰民,贪污淫

虐,蓄养亡命,偷盗钱粮,伪造官会”等诸种罪行之时,能够不顾自身安危,连续

六次上疏弹劾,终于逼迫王淮撤去了唐仲友的官职。与此同时,他又雷厉风行地下

令惩办了一些贪官污吏,还惩罚了一些暴虐乡民的恶棍土豪。在浙东任上,朱熹也

上疏要求孝宗“尽出内库之钱,以供大礼之费为收粢之本”,诏谕户部减免欠税,

撤去那些不负责任的官吏,“遴选贤能,责以荒政。”(《宋史》本传》)以期达

到“下结民心,消其乘时作乱之意”的目的。

公元1189年,朱熹出知福建漳州。到任以后,便“奏除属县无名之赋七百万,

减轻总制钱四百万”(同上),在漳州任期内,他又提出了“行经界”的主张,要

求核实田亩,绘图造册,为什么要行经界?这是因为一些贫苦农民的田产早被官僚

地主兼并,造成了“产去税存”的不合理现象。田产被人夺走,税额仍在失去土地

的农民头上,使“贫者无业而有税”,“富者有业而无税,则公家有隐瞒失陷,税

计不足之患”(《文集》卷21,(经界申请司状》)。这种情况,不仅贫苦农民深

受其害,而且给国家造成坐失常赋,出现“岁计不足”的财政困难。故朱熹认为,

若能“正板籍”,核实业户田亩,实行“随亩均产”,则既可减少佃民的痛苦,又

可增加政府的收入。然而,由于这种办法有损于豪民利益,因而遭到了大官僚地主

的反对,未能实行。

上述事迹,说明朱熹在各地作官期间,表现了他的卓识远见,能够不畏强暴,

以一定的魄力去反对邪恶势力,也提出了一些补救时弊的正确主张,同时还做了一

些救民于水火的好事。这虽然是为了从根本利益上巩固赵家王朝的统治,但比起那

些昏庸腐败的官员来说,却显示了朱熹的正直和远见卓识。但也应指出,朱熹作为

一个笃行道学的封建卫道者和统治阶级的上层分子,其根本立场,还是与农民相对

立的,因为他最恨人民“犯上作乱”,所以每当“饥民”或“流民”聚众闹争时,

他就毫不犹豫地进行镇压。

三、力主推行理学 竟遭落职罢祠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加

之他在政治道路上举步艰难,所以其结局十分不妙。然而他为了实现自己的学说,

却表现了孔子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公元1162年,他向孝宗上封事说:

“帝王之举,必先格物、致知,以及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细必照,则自然

诚意、正心,而后可以应天下之务”。劝说孝宗以身作则,遵照儒家经典中的义理

办事,“任贤使能,立纲纪,正风俗”,以期达到国官兵强,抗金雪耻的目的。至

次年,朱熹又乘孝宗召见之机,重申前议说:“大学之道,在于格物以致其知。陛

下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上述建议的基本内容是

要求用“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即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指导。先从皇帝本身做起,再施行于

臣民。这些意见虽受到孝宗的赞许,但因阻力太大,未能得以施行。

在知南康军任上,朱熹又应诏上疏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

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年谱》卷2)在这次上疏中,由于他力陈时弊,指斥

朝中谏官失职,使皇帝言路闭塞,“所与亲密谋议,不过一二近习之臣。上以蛊惑

陛下之心者,使陛下不信先王之道,而悦于功利之卑说,不乐庄士之谠言,而安于

私督之鄙态。下则招集天下之士大夫之嗜利无耻者,文武汇分,各入其门。交通贿

赂,所盗者皆陛下之财;命卿置将,所窃者皆陛下之柄。”(同上)这次上疏,虽

是耿直之言,但却触怒了皇帝,幸好有人帮他说情,这才免于治罪。此后不久,朱

熹便感到其理想难于实行而辞去官职,专心研究经学,讲论义理。不过,他并未就

此罢休,还是继续向孝宗进言国事。有人劝他:“正心诚意之论,上所厌闻,戒勿

以为言。”朱熹讲:“吾平生所学,惟此四字,岂可隐默以欺吾君乎?”(《宋史》

本传)公元1188年,朱熹又借孝宗召他入对之机,大讲“正心诚意”,共上《奏札》

5篇,其中以《戊申封事》著称于时。《封事》说:“今天下大势,如人有病,内自

心腹,外达四肢,无一毛一发不受病者,且以天下之大本与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

大本者,陛下之心;急务则辅翼太子,选任大臣,振纲纪,变化风俗,爱养民力,

修明军政六者是也。……今日官省之间,禁密之地,而天下不公之道,不正之人,

顾乃得以窟穴盘踞于其间。是以纲纪不正于上,风俗颓弊于下。”此《封事》达于

宫中,孝宗已就寝,又立即起床,秉烛披阅,并于次日下诏,授朱熹主管太一宫,

兼崇政殿说书。朱熹虽力辞未就,但说明这次上奏得到了重视。

宁宗即位之后,朱熹得到提倡理学的宰相赵汝愚推荐,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

这是朱熹一生唯一的一次在朝中作官,他抓住为皇帝讲书的机会,多次向宁宗大谈

“正心诚意”的意义,要求皇帝身体力行。他在进言中,指出朝廷不应在京畿百姓

遭灾之年大兴上木,“以慰斯民饥饿流离之难”;二是要求宁宗“下诏自责,减省

舆卫”;三是要求整肃纪纲,以维护朝廷的尊严,令“近习不得干预朝权,大臣不

得专任己私”。(《文集》卷14,《经筵留身而陈四事札)这些言论,引起了宁宗

的反感,而朱熹仍多次进言,“斥言左右窃柄之失”(《宋史》本传)。这更使宁

宗对他产生了厌恶之心,仅在朝40日,就被撤去职务。此后,他只好回到家乡,专

心从事讲学著书。不久,赵汝愚也受到实权人物韩囗胄等人的排挤而失去相位。接

踵而来,便发生了一场反理学的斗争。公元1195年,由监察御史沈继祖出面。指控

朱熹犯有十大罪,又说他是一个伪君子。甚至有人上书请斩杀朱熹,使他终于受到

“落职罢祠”(取消做官资格)的处分。公元1196年,又“更道学为伪学”,列

《六经》、《语》、《孟》、《中庸》、《大学》为禁书。公元1198年再下诏,令

道学伪邪之徒“改视回听”,若“进非不悔”,则“必罚无赦”。同时又制定了

《伪学逆党籍》,列为“道党”者共59人,其中包括宰执4人,待制以上13人,其他

官员31人,武臣3人,士8人。这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朱熹受到

了沉重打击,以至门人故交常过其门而不敢入。但朱熹却能镇静自若,照常“讲学

不休”,直至老死。

四、朱陆鹅湖论学 理学殊途同归

在南宋的理学家之中,陆九渊也是名气很大的人物。陆九渊与朱熹同时,小于

朱熹9岁。二人在治学目标上基本一致,而其思想方法和认识途径却大不相同。朱熹

的理一元论把自然界和封建社会中的一切社会关系以及一切思想、行为准则都归结

为“理”的体现。在治学方法上,他主张通过多读书,“泛观博览”去达到对“理”

的认识。由于这种方法十分复杂繁难,必须下最大功夫才能达到目的,因此陆九渊

觉得它大支离烦琐,按照他的“心即理”观点,他主张求理不必向外用功,只须

“自存本心”,“保吾心之良”,就可以达到对“理”的把握。

从哲学观点上讲,朱、陆两家是南宋时期唯心主义理学内部的两个不同学派,

由于观点不同,两家在学术问题上进行了长期的争辩。朱陆二人的辩论方式,主要

是通过书信的往来进行交锋,然而鹅湖之会却是一次例外。

宋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为了调和朱陆之分歧,由另一位著名学者吕祖谦

发起,邀请了朱熹和陆九渊、陆九龄兄弟共四五人在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县境

内)集会,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为学之方”。这便是我国学术史上有名的“鹅湖之

会”。

会议开始,陆九龄首先发难,作诗表明观点:

孩提知爱长知亲,古圣相传只是心。

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留情传注翻蓁塞,著意精微转陆沉。

珍重朋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

朱熹听了一半,就对吕祖谦说:“子寿(陆九龄字)早已上子静(陆九渊字)

船了也。”辩论开始,陆九渊再用一诗和陆九龄以表白自己的观点:

墟墓兴衰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

涓流滴到沧溟水,拳石崇成大华岑。

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沉浮。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辩只今。

陆氏兄弟把他们的为学之方标榜为“易简功夫”,而讥笑朱熹的治学之道是

“支离事业”。陆学是从“心即理”的宗旨出发,认为朱熹的“泛观博览”和“即

物穷理”的认识途径是支离烦琐,不切实用,因而主张“切已自反”,“发明本心”,

这就是他们的“易简功夫”。实际是一种直觉主义认识方法。

朱熹听了陆氏兄弟的诗,很不高兴。会议进行了三天,双方各持己见,最后只

好不欢而散。事后,朱熹批评陆九渊说:“子静之学,只管说一个心……若认得一

个心了,方法流出,更都无许多事……所以不怕天,不怕地,一向胡叫胡喊……便

是‘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语类》)这个批评对陆学来说,真是击中要害

了。

鹅湖之会虽然只辩论“为学之方”,但也涉及两派在心物、心理关系上的分歧。

朱熹认为“理”在心外,所以要通过“泛观博览”和“格物致知”而达到对理的认

识;陆九渊则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也”,所以主张通过向内用功“发明本

心”去达到对“理”的体认。

鹅湖之会以后,两派继续进行辩论。主要是对无极太极和形上形下等问题的分

歧。朱熹讲“无极而太极”,强调“无形而有理”,其目的在于说明“理”是形而

上的,贯通万物的根本。陆九渊不同意朱熹的说法,他认为,没有必要去区分形上

形下。在陆九渊看来,太极就在心中,心就是理,就是宇宙万物之根本,不承认心

外有道。因此,陆九渊指责朱熹在“太极”之上加“无极”是“叠床上之床”、

“架屋下之屋”,全是多余。通过无极太极和形上形下的辩论,充分表明:在本体

论上,朱熹属于客观唯心论者,陆九渊是主观唯心论者。从哲学基本问题上讲,他

们都是唯心主义者;从治学目标上看,他们都是为封建主义的统治制度制造理论依

据。对这一点,后来黄宗羲做了正确结论,他说:“二先生同植纲常,同扶名教,

同宗孔孟,即使意见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

原无有背于圣人。”(《宋元学案·家山学案》)总之,朱、陆在学术上的分歧,

不属于世界观上的根本分歧,而是殊途同归。

鹅湖之会5年过后(1180年),陆九渊来到白鹿洞书院拜访朱熹,请为其兄陆九

龄撰写墓志铭,二人一见如故,十分友善,并且表现了互相仰慕之情。朱熹不仅接

受了陆的请求,同时还邀请陆九渊为书院师生讲学,陆也欣然同意,他的题目是讲

解《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章,听者深受感动,给师生们留下了良好

印象。这件事说明朱、陆的观点虽有分歧,但他们在学术交往和待人处事的态度上

都具有宽豁大度的君子之风。

五、倡办文化教育 重建书院学规

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

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

就。他倡办文化教育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宣扬维护封建制度的政治伦理思想,传播

儒家的道德文化,但也做出了许多有益于后世的贡献,起到了弘扬民族文化,推进

学术发展的作用。朱熹在世之时,曾经整顿了一些县学、州学,又亲手创办了同安

县学、武夷精含、考亭书院。特别应当提出的,是他重建了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

并且还亲自制定了学规,编撰了“小学”和“大学”的教材。为封建国家培养了一

大批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不少著名的学者,形成了自己的学派。下面主要介绍一下

朱熹重建江西白鹿洞书院和湖南岳麓书院的事迹,以窥见其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的

一斑。

公元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的时候,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

宋代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原址在江西星子县境内庐山五老峰东南。此处曾经是唐代

名士李渤隐居讲学之处,当年李渤喜养白鹿,因此得名。南唐开始在此建立学舍,

号为庐山国学,宋时又在此建立书院。淳熙六年(1179年)十月,朱熹知南康军时,

派人访查白鹿洞旧址,并拨款重建了书院,又遍搜江西诸郡书籍文字以充实藏书,

购置日产以供办学之用。书院得到朝廷的认可,教学活动由朱熹亲自主持。他特为

书院订立了学规,又经常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对他们诲诱不倦。

从朱熹的学规(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基本精神上看,主要是按照圣贤

的教导要求学生。第一条:以“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为“五教之目”;第二条:以《中庸》所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

明辨之,笃行之”为“为学之序”;第三条:以“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

善改过”为“修身之要”;第四条:以“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

“处事之要”;第五条: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为“接

物之要”。这些学规的内容,完全在于实行封建的纲常伦理,它总结了孔孟以来儒

家的礼教体系,体现了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际关系准则。因此,这个学规就成

了后来各书院订立学规的标准。

公元1194年,朱熹在知潭州荆湖南路安抚使任内,又在长沙重建了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旧址在长沙岳麓山,原为北宋初期潭州太守朱洞所创建,也是宋代四大著

名书院之一。然而这个书院在朱熹来潭州以前,已是名存实亡。那时潭州已是“师

道凌夷,讲论废息,士气不振”(《文集》卷100)。朱熹来此之后,虽然政务烦忙,

仍积极抽出时间着力恢复书院,又亲自参加讲学。他还在湖南各地延聘了一些教师,

并广招生徒,来此就学者曾达到千人。据《朱子年谱》记载:“先生穷日之力,治

郡事甚劳,夜则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多训以切己务实,毋厌卑近而

慕高远,恳恻至到,闻者感动。”这说明朱熹在岳麓书院讲学期间,对书院的建设

付出了很大的力气,同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所书院直到明清时代仍然是一处

著名的高等学府。

六、阐义理之奥秘 集理学之大成

理学又称道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体系,它是以研

究儒家经典的义理为宗旨的学说,即所谓义理之学。从研究方法上说,理学不同于

过去以注释儒家经典为主的“汉学”。故人们又称宋代开始的义理之学为“宋学”。

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来看,理学是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

种新的哲学思潮。在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中,有以“气”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如

张载、罗钦顺、戴震等人,也有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如二程、朱熹、陆

九渊和王守仁等人。人们一般所说的“理学”,主要是指程朱和陆王之学,因为无

论程朱或陆王,都把“理”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这是宋明理学的主流。

理学思潮的兴起,从政治上说,是为适应赵宋王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

鉴于唐宋藩镇割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三纲五常之道绝”(《五代

史》卷16)的历史教训,为防止再度发生“臣弑其君”和“以下犯上”的事件,经

过北宋建国以来几十年的艰苦营造,才建构了理学这样一种学术思潮,它萌发于晚

唐的韩愈“道统”说和李翱的“复性论”,奠基于周敦颐、邵雍、张载,初创于程

颢、程颐兄弟,朱熹则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其基本思想大致如此。

(一)健全理本体论,阐发义理之奥

朱熹深化和完善了理本体论思想,他在二程初创的唯心主义理学基础上,总结

了北宋以来唯心主义理学加唯物主义理学斗争的经验教训,建立了一个精致的、富

于理性思辨的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使之达到了唯心主义理学的最高水平。后人在习

惯上把朱熹和二程的学说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和二程一样,把“理”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他说:“宇宙之间,一理而

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

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以此理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文公文集》

卷70。下引此书简称《文集》)宇宙间的一切都充斥着一个普遍流行和无所适而不

在的“理”,理生天地,成万物之性,展现为“三纲五常”。无论自然、社会和伦

理道德领域,都体现了“理”的流行。理无所不在,这是对二程理一无论的继承和

概括。

在此基础上,朱熹又提出了“太极”这个概念,认为“太极”是“理”的总体。

他说:“总天下之理,便是太极”(《朱子语类》。下引此书,简称《语类》。)

10

写1篇有关于文明礼仪的作文

文明礼仪在我们的中不在,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虽然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简单的手势,一个体贴的眼神,都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可是却意义深远。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文明的行为。像这种讲文明,有礼貌的小故事在我们身边时常遇到。

  有一次我坐公交车时,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位老奶奶看上去六七十岁的样子,身边还领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儿,老奶奶上车时,公交车上已经非常拥挤,没有空位了,老奶奶只好领着小女孩在人群中站着。突然,一个银铃般的声音说道:“老奶奶您坐这吧!”我寻着声音望去,看到了一个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小姑娘站了起来。老奶奶感激的朝那个小姑娘点头说道:“谢谢你,小姑娘!”车上所有的人都向那个小姑娘投去赞许的目光。可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心里不停的批评自己:你为什么就不能把座位让给老奶奶呢?我真为自己刚才的行为而感到羞愧万分。

  文明礼仪,从我做起,从人人做起,从一件小事做起。让文明礼仪之花开遍每个人的心间,开遍世界每个角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