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扬州的有丧俗、暖房酒、爬门头、清明节风俗。

1、丧俗

病者将咽气,儿次跪倒磕头送终,同时点亮头灯和脚灯,煮一小碗半生不熟的米饭供于脚边(称为”倒头碗”),然后买布破孝,死者晚辈一律戴孝。

2、暖房酒

在结婚正日的前一天晚上是要办暖房酒,请上关系很近的亲戚如兄弟姐妹和前后左右的好庄邻,在家里摆上几桌,先热闹起来。

3、要糖

大年初一早上,扬州民间有大人小孩出门到周围邻居家里给长辈拜年的风俗,这时候 最忙的是小孩,他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去要糖,也就是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

他们捧出事先准备好的果盒给前来拜年的小孩散发各色糖果、云片糕、橘子、苹果等,也顺 祝孩子们“上大学”“发财兴旺”“早点娶马马”等。要糖这一风俗传承的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4、爬门头

大年三十晚上,吃过晚饭后,老扬州要点上香炉蜡烛守岁,大人小孩穿上新衣服,长辈们开始给晚辈发压岁钱。这时候大人会关上大门,让家中个子小的孩子抓着门后的门闩往上爬,因为老式的大门是木制的,门后面从上到下有几根横木,中间还有门闩开关,这一风俗就是爬门头。

5、清明节

清明,老扬州有个习俗—一天不洗晒,然而一些讲究的人家,在清明前一天就不洗晒了,清明的前一天叫做清萌,基本上就不洗晒了。清明这一天是要专门留给亡人的魂魄晒衣服的,活人不要和他们抢太阳。

-

下面是更多关于扬州老年寿庆礼仪公司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扬州有什么风俗

扬民间风俗习惯--丧俗  

病者将咽儿子依次跪倒磕头送终,点亮和脚灯,煮一小碗半生不熟的米饭供于脚边(称为”倒头碗”)。然后买布破孝。死者晚辈一律戴孝:孝子头戴两边系棉球的白布帽,腰缠白布并系草绳(有的还背一双草鞋),鞋蒙一块白布块;孙辈头戴正面钉有一块红布的白布帽,腰系白布,鞋钉红布块;重孙辈头戴红帽,鞋钉红布。现在丧仪从简,改为臂戴黑纱,在黑纱上分别钉白、红白、红布区别辈份。接着,孝子(一般是长子)披麻戴孝、手持哭丧棒或伞,首先到丧主(死者的兄或弟)家,然后再到别的亲友家去,在门口下跪(不得进门)报丧。丧主到来看过死者,便在死者脸上盖一张纸或一方白布,叫“蒙脸布”。亲友来吊丧,进门向死者磕头(现在有的改为鞠躬),孝子在下首陪礼,叫“孝子叩谢”。旧时用木葬,封棺时由孝子头顶装有棺材钉的筛子(钉子下放一撮孝子头发),跪请丧主封棺。出丧前,西乡一些地方全家人和抬棺脚夫、吹鼓手等带着供品到离家二里地的南方或东方大路口,向空祭拜,并掼碎一只碗,烧掉孝子身上背的草鞋,以驱邪气(此举谓之”盖大庙”),再回去出丧。出丧时(若死者配偶是中青年,以后还准再婚,此时便放鞭炮),长了手持哭丧棒、扛白幡、长孙打红幡走在前,其余孝子各持哭丧棒扶棺而行。遇有亲友路祭,便停棺受祭。祭完,供品由在场抢食。送丧人回来,在门前跨火,进门后吃糕、喝糖茶驱邪。晚上办酒。若死者是70岁以上的老人,晚饭后丧家向来客散“寿碗”。实行殡葬改革后,在农村中除木棺改为骨灰盒、哭丧棒改为花圈外,其余习俗基本保留。出葬后,传说在“头七”内死鬼要“探家”,这天全家人都住出去,俗称“让”。此俗今已基本不见,但“烧七”(每隔七日供祭一次)的习俗还有。

扬州人的寿庆礼仪习俗  

扬州人习惯从过周到百岁,年年都过生日。逢十叫“大生日”,不逢十叫“小生日”。在过大生日时,有“男不做三(十),女不做四(十)”之俗。逢到60岁以上的大生日叫做“做寿”,过生日的人称为“寿星”,热闹程度大胜于以前的大生。生日前一天晚上办酒暖寿。生日当天,女儿女婿要“挑”,即买上寿幛、香、烛、鞭炮、寿图、对联、鱼、肉、馒头、蛋糕、寿面、衣料等贺寿礼品,挑到做寿人家中去,晚上办酒吃饭。当晚餐席间上“碗头鱼”时,也是招呼后端走,不上桌。寿酒后,主家向亲友散发馒头和蛋糕,过70岁以上大生日时,还向亲友散发寿碗和筷子。过90岁以上大生日时,还有人自己买几只碗请寿星老摸一摸,以沾寿星光。过百岁生日时,地方政府主要官员还上门祝寿。

扬州确定婚姻关系的订婚习俗--“下茶”  

确定婚姻关系的订婚,俗称“下茶”,比喻此婚姻关系确定之后不能再动了。订婚又叫“定婚”。有大定、小定之分。小定又称“稳亲”,是在男女尚年幼情况下的定婚形式。大定就是正式定婚。现在自由恋爱,只要双方谈定了,男方请女方父母上门聚宴,便算是定婚。结婚择吉日,旧时选黄道吉日,现在选在农历逢双(尤喜逢六,不选十四)的日子,或“五一”、国庆、元旦这些法定节日。迎亲前一天,新郎的弟弟等人到女家去发铺盖(嫁妆)。到了女家先吃三道茶(甜茶、清茶、点心),然后发铺盖。铺盖中马桶和脚盆由新郎弟弟挑。马桶(现改为痰盂)内放五子:子孙蛋(红鸡蛋)、红枣、染成红绿色的白果、莲子、花生、象征“五子登科”。箱子里除衣物外,还放有:为公婆做的孝顺鞋,为丈夫和小叔子做的新鞋,给姑子的手帕和给未来孩子做的“小狗鞋”。晚亲人退出,由舅父或弟兄背新娘上轿。花桥抬起后在门前转三转,女家向轿子泼水(示意新娘不要再留恋娘家)、撒筷子(预祝新娘快生贵子)。轿子回转,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跟着送亲。送亲人进门和新娘下轿后,皆坐下吃三道茶。现在迎亲改用轿车、面包车或拖拉机,新郎在宾朋的陪同下亲自去迎亲,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乘车出嫁。晚上办喜酒,席间上了头菜为高潮。但头菜上后客人不好马上动筷,要待一对新人谢席后方可搛食。随后所上的“碗头鱼”并不端上桌,而是在向客人招呼一声“鱼来了”之后,便又”余”了起来。晚饭后,一对新人在赞礼及一片喜话和叫“好”声中,进入新房。

扬州的民间生养风俗习惯  

孕妇足月之前,娘家要带着婴儿衣裤、副食品、手纸去看望孕妇,叫做“催生”。家中反复炖蒸桂圆肉,供产妇来“阵子”时食用。产后,将衣包(胎盘)用衣包罐装封,放在家中。新生儿出生三天,家中为他洗澡、穿小衣服,母亲开始喂奶,叫做“洗三”。产妇生养一个月内,不能到任何人家去,人们把产妇视“红人”,到人家去不吉利。亲戚们都买些食品来“送月子”,又叫“送汤”。满月后,母子到外婆家小住,叫做“出窝”。满月后,母亲方可到别人家走动。小儿出生一百天,家中为其做“百露子”、“开荤”。

3

扬州有哪些民风民俗

--吃汤圆 大年初一的早餐,扬州人十分看重。尽管扬州人茶馆吃早茶的习但初一早上却是例外,人们一般都不外出,要在家中和全家人一起,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 扬州汤圆的做法多种多样,有一种汤圆叫“四喜汤圆”,是人们在大年初一早上喜爱吃的,这种汤圆用四种馅心做成,有蔬菜、豆沙、芝麻糖和肉糜。味道固然不错,但人们更看重汤圆的名称,因为这种“四喜汤圆”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合家团圆”。 与“四喜汤圆”类似的,旧时的扬州人还有初一早上吃“吉祥如意蛋”的习俗。扬州评话《皮五辣子》第二十七章中有这样一段记叙: 到了四更天,寒气更重。这时远远地有人喊:“卖-----吉祥如意蛋!”何谓吉祥如意蛋?就是鸡蛋煮熟,蛋壳上画起人物山水来,配上红绿颜色;或者写些字,什么“吉祥如意”、“年年如意”……这蛋就叫吉祥如意蛋。从前过年的时候,到处有卖吉祥如意蛋的,家家户户都要买。买家来,代当家人发吉利。一家之主,脸朝天躺在床上,女人用吉祥如意蛋放在男人的心门口,说些吉祥如意啊!发财称心呀!万事如意呀!……之类的顺遂话,然后叫男人把蛋吃下去,就年年如意了。…… 卖“吉祥如意蛋”的小贩早就看不见了,所以现今的扬州人大多数不知道“吉祥如意蛋”是怎么一回事,真是十分遗憾。照扬州评话中的描述,这蛋壳上还画有人物山水,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失传了的时节食品,不如说它是一件已经失传了的民间工艺品。 --上灯圆子落灯面 正月十五元宵节,扬州一带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一说,此说是指正月十三这天晚上是上灯,上灯时要吃汤圆,正月十八晚上是落灯,落灯时要吃面条。为什么要有这一食俗呢?民众的解释是,吃汤圆象征“圆圆满满”,吃面条象征“顺顺畅畅”。 这里的“汤圆”,也就是“元宵”。现今的扬州人把实心的糯米圆子叫“元宵”,把有馅心的糯米圆子叫“汤圆”。旧时并不是这样,有馅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词引》中说:“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卤于中而为团,所以象月圆也。”看来,是因为“象月圆也”,扬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汤圆”。吃汤圆“圆圆满满”的含义也由此而来。 吃面条是在正月十八落灯的晚上,《真州竹枝词引》也云:“十八日落灯,人家啖面,俗谓上灯圆子落灯面。亦家自为宴,以志庆。十九日拜藏影像,洗除欢乐,欢乐俗名挂乐,谚曰:家家撕挂乐,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而年事以毕。” 这一段话并没有直接解释为什么正月十八落灯要吃面条,但答案已经隐含其中:正月十八“年事以毕”,从今以后要“人人寻下落”,“士人则攻书,工人则返肆”,吃上一碗面条,是预祝人们在即将开始的生涯中,诸事都能像吃面条一样 “顺顺畅畅”。 吃汤圆也好,吃面条也罢,都是扬州人对日常生活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安排。能从简单的食品形象上寻找出吉庆和祥瑞的含义,这也是扬州人的独到之处。 --年节酒 正月里扬州人还有“请春卮”、“做财神会”一俗。《邗江三百呤》卷五中有“请春卮酒”一诗,诗云:“春风一到便繁华,忙整春盘异味夸。博得酡颜春色透,今年春兴在侬家。”这首诗的诗引说得更为清楚:“扬城宴会盛矣,新年灯节前后宴会亲友,名曰:春厄。”《真州竹枝词引》中也记述:“绅士宴客,曰‘请春卮’;铺家宴客,曰‘做财神会’。”卮,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请春卮酒”用现代语讲,就是新春时节请客聚宴。只不过《真州竹枝词引》里把聚宴的人分成两类,一类是绅士,一类是店家,聚宴的目的不同,形式都是一样。现今,人们不会分得这么细,“请春卮”、和“做财神会”,统统都叫做“请年节酒”。 其实,“请年节酒”是一项唐代就有的古老风俗。宋代僧人道世在《法苑珠林》中云:“唐长安风俗,每至元旦以后,递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 清嘉录》卷一)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请年节酒”的风习依然盛行,特别是在乡村,人们在正月初二便开始了亲朋好友和亲戚邻居之间的互请,你请我,我再回请你,一直要互请到正月十八。 “请年节酒”是新春时节的一种礼仪,同时也是民众实际生活的需要。其含义有三,一是过年期间请客,正值岁首佳期,对客人是一种特殊的尊重。二是春节期间家中备有较多的菜肴,此时请客也倍加丰盛。三是扬州自古就是商业发达的城市,扬州人与外地交往的多,在外地工作的也多,乡亲们平时难得见面,请“年节酒”是便于大家聚会。当然,现今的人家更多是借请酒之机,互通商业信息,商议生财之道,从这一意义上说,《真州竹枝词引》中把请“年节酒”说成是做“财神会”,还是很有道理的。 --踏青挑荠 有一句谣谚,叫:“三月三,荠菜花儿赛牡丹。”是说荠菜花像牡丹花一样美丽好看。旧时,有的妇女特别喜爱把荠菜花插在发际,作为一种时新的头饰。当然,扬州人在初春时节挑挖荠菜,还不单纯是为了花儿好看,这荠菜还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荠菜的嫩株可以食用,用荠菜做的春卷,春饼等都是应时的美食。 荠菜是田地里野生的,多生于田埂、河岸、墙角、路旁,扬州郊外的野地里几乎到处都有。春天到了,荠菜开出小小的白花,在野地里十分醒目。新春时节扬州人又有郊野踏青的习俗,踏青时,许多妇女儿童一边观赏新春风光,一边挑挖荠菜,既赏心悦目,又可得实惠。农家当然也要挑挖荠菜,他们除了自己尝鲜,更多的是挑上街去售卖。同时上街售卖的还有马兰头、枸杞芽和香椿芽等,这些都是早春时节的野菜。 如今,人们吃野菜,是调换口味,但旧时的野菜却是人们度春荒的主食。明代有位散曲大家叫王磐,是高邮人,他的名曲〔朝天子〕《咏喇叭》:“……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一直为人们所熟知。在他那个年代,闹春荒是常事,他为了方便穷人采摘野菜度荒,便有意留心各种可以食用的草木,就像李时珍尝遍百草,编写《本草纲目》那样,王磐也是将百草逐一地目验、亲尝,终于编成了一本《野菜谱》。这本《野菜谱》总共收录了野菜五十二种,除了荠菜、马兰头、枸杞头外,还有蒌蒿、马齿菜、灰灰条、蒲公英等。全书采用了随文附图的编排方式,详细介绍了野菜的采食时间和食用方法,稍有文化的人一看就能明白。如: --白鼓钉 名蒲公英,四时皆有,唯极寒天,小而可用,采之熟食。 文后,还附有短诗一首,以野菜的名称起兴,嗟叹民众的疾苦,如: --抱娘蒿 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 同是野菜,今人是尝鲜,古人是度荒。口中的滋味,天壤之别。 --端午粽子和十二红 粽子是端午时节的食品,最初是端午节时在龙舟上当做祭品抛撒到江河里。为啥要将粽子撒入江河呢?民间有多种解释,有说是为了祭祀屈原;也有说是为了驱逐蛟龙,说法不一。作为一种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民俗事象,多种解释并存是正常的现象。 扬州人一直把粽子作为时令食品,到了端午节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邗江三百呤》卷九中介绍了火腿粽子的包裹方法: 粽用糯米外加青箬包裹,北省以果栗和米煮熟,冷食之。扬州则以火腿切碎和米裹之,一经煮化,沈浸秾郁矣。 其后还附有一诗: 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 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 细箬青青裹,浓香粒粒融。 兰江腌脯贵,知味易牙同。 如今扬州人包裹粽子的方法更多,糯米里除掺进火腿外,依据各人的口味,喜荤食的可以掺进咸肉、鲜肉等,用虾子酱油拌和。喜素食的可以掺进红豆、蚕豆、蜜枣等,食时还可以蘸糖。外形也是多种多样,都是用竹箬,但能包裹出斧头形、小脚形、圆筒形、三角形,而且讲究包得紧、裹得实,越是紧实滋味越佳。扬州人家包粽子多是妇女动手,包好后人们常把粽子作为节礼相互馈送。人们品尝的是粽子的滋味,欣赏的是妇女的手艺。 端午节这一天,扬州人家的午饭桌上,会端上叫做“十二红”的菜肴,所谓“十二红”是用酱油烧红、拌红或是自然红的菜肴,有四碗八碟之说,四碗者:红烧黄鱼、红烧牛肉、红烧蹄膀、红烧鸡块。八碟者,四冷四热。四冷:咸蛋、香肠、莴笋、洋花萝卜。四热:炒苋菜、炒河虾、炒大粉、炒鳝丝。这里仅是列举,生活中并无定式,惟有粗细之分。 说到“烧黄鱼”,扬州人似乎特别偏爱,甚至有“当裤子、买黄鱼”的民谚。《真州竹枝词》中有“买黄鱼”一首词,云:“归来低与细君言,新到黄鱼市口喧。只恐过时无处买,拼教当却阮郎裈。”当掉身上的裤子去买黄鱼,仅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烧黄鱼的确是一道美味的时令菜肴,深受扬州人的喜爱。 --中秋月饼 中秋时节的月饼,如今是各大商场和食品店的时令商品,花色品种很多,近年有的星级宾馆也加入了月饼竞销的行列,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月饼。扬州一带的民众又多喜甜食,香甜的月饼便成了扬州人中秋时节的节礼,走亲访友总要携上几盒。 扬州的月饼旧时都是茶食店生产制作,历史很悠久。清人臧谷在《续扬州竹枝词》中云:“几家月饼最驰名,盼到中秋卖不清。火腿香酥干菜美,每斤价目注分明。”就是指的这种茶食店生产的月饼。扬州传统的月饼是苏式,苏式月饼有椒盐、五仁、火腿、豆沙、上素等好多品种,其特点是外皮酥脆,内馅绵软,甜香油润。如今扬州的月饼品种更多,除苏式月饼外,还有广式月饼、京式月饼等,品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扬州老百姓另有自家包糖饼、萝卜丝饼和烂面烧饼的习俗,其中必有一块特大的,叫做“宫饼”,又叫“团圆饼”,这块饼是在妇女拜月后全家分食的。 扬州民众家中的糖饼和馅饼,很可能是古代“月饼”的一种遗制。宋代苏东坡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代黄鼎铭《望江南百调》:“扬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塔灯星焰吐,团栾宫饼月痕留,歌吹竹西幽。” 大概都是指扬州百姓家的这种加糖加酥的小圆饼。 关于月饼,扬州还有几则民间传说。一则是说元代末年朱元璋号召百姓起义,将义旗藏在月饼下面相互传送,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都挂出了大明的旗帜,元兵不战自溃。还有一则是与张士诚有关。张士诚是在扬州东面的盐场组织农民起义的,曾占领扬州的高邮,并在高邮立国号为“周”。张士诚起义就是利用中秋节互赠月饼的习俗,在月饼下面放一方小纸,上书“中秋杀鞑子”,百姓收到了月饼,看到了纸条,便在中秋之夜揭竿而起。所以至今扬州的月饼下面,都衬有一方小纸。 时至今日,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好多,食品讲究口味,讲究营养,扬州的传统月饼是高油重糖,已不适合高质量生活的需要。但每到中秋时节,扬州的传统月饼依然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这表明民间风俗具有相对稳固的传承性。 --重阳糕 六七十年代,“文革”破四旧,连重阳糕也少见了,糕上插重阳旗更是绝迹了,许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重阳旗是怎么一回事。八十年代以来,街上重新有了重阳糕的叫卖声,近年来,重阳旗又高高地飘扬起来。 重阳糕是扬州重阳节前后特有的时令食品,如同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糕是米粉做成,蒸熟即食,微甜、松软、爽口,老人和孩童尤为喜欢。糕形也很有趣,正方形,小小巧巧的,上染红点。卖糕人把若干块小糕迭成一摞,最上面插着一面纸质小旗。小旗有红有绿,三角形,还戳有许多小孔,戳了孔,板硬的小纸便柔软多了,迎风还能飘动,这就是所谓的“重阳旗”。 其实,这里叙述的重阳糕已经逊色多了,旧时扬州的重阳糕比现今的更精致。《真州竹枝词引》中记叙:“九月九日重阳,俗尚糕,昔年萧美人糕,名重一时,后人犹有世其业者。”这里的“萧美人”看来是一位做重阳糕的店家,如何“名重一时”呢,作者没有说,但他在后面说到:“河西街蒸作店,小菊花糕,其遗制也。糕上插红绿纸旗,谓之重阳旗,像生店制小亭,有数(只)面捏小羊,臣(站)立其间,谓之重阳台。”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扬州仪征人更有创意,有小旗,有小亭,还有小羊,且形态各异,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了。 从民俗学的角度来分析,“糕”谐音“高”,“小旗”和“小亭”意为野外登高,而数只“小羊”,则又谐音“重阳”。所有这些都与重阳的诸多习俗协同,既饱含着人们祈求升腾兴旺的吉祥愿望,也表现出人们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乐观心态。 --冬腊风腌 《真州竹枝词引》中有这样一则记载:“小雪后,人家腌菜,曰‘寒菜’,……蓄以御冬。”扬州人家入冬后,几乎家家都要腌制各种蔬菜和鱼肉,最常见的是腌大菜、腌萝卜、腌咸肉、腌咸鱼。除了“腌”,还有“风”。可以风蔬菜,还可以风鸡、风肉等,所有这些,扬州人统称为“冬腊风腌”。旧时,人们冬腊风腌是为了“蓄以御冬”,现今食品供应丰富,没有必要“蓄以御冬”了。如今的冬腊风腌是食品加工的一种方法,因为冬腊风腌后的食品有一种特殊的“腊香”,这是深受扬州人喜爱的。冬腊风腌鱼肉 “寒菜”又叫做“咸菜”,近郊菜农种植的这种菜似乎是专门用来腌制的,菜头肥硕,菜茎细长,菜叶阔大,茎儿白嫩嫩的,叶儿青绿绿的,有一二尺高,二三斤重,故又叫做“大菜”。这种菜取其嫩者烧了吃,也很鲜美,因其嫩,一烧就汤汁四溢,故又称之为“汤菜”。 汪曾祺是作家,但他也会腌菜,他在一篇散文《故乡的食物》里以“咸菜茨菇汤”为题,专门介绍了咸菜的腌法和吃法,读来颇有情趣: 一到下雪天,我们家就喝咸菜汤,不知是什么道理。是因为雪天买不到青菜?那也不见得,卖菜的出不了门,否则他们总还会上市卖菜的。这大概只是一种习惯。一早起来,看见飘雪花了,我就知道:今天中午是咸菜汤! 咸菜是青菜腌的。……青菜似油菜,但高大得多。入冬,腌菜,这时青菜正肥。把青菜成担的买来,洗净,晾去水气,下缸。一层菜,一层盐,码实,即成。随吃随取,可以一直吃到第二年的春天。 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细、嫩、脆、甜,难可比拟。 汪老在另一篇散文《我的祖父祖母》里还谈到腌芥菜: 入冬,……腌芥菜。腌“辣菜”------小白菜晾去水分,入芥末同腌,过年时开坛,色如淡金,辣味冲鼻,极香美。自离家乡,我从来没有吃过这幺好吃的咸菜。 汪老除了会腌菜,大概还会风鸡,在《我的祖父祖母》里他还说到如何风公鸡: 风鸡------大公鸡不去毛,揉入粗盐,外包荷叶,悬于通风处,约二十日即得,久则愈佳。 汪老是扬州高邮人,在他的小说、散文里多处写到家乡高邮的家常菜肴,汪老不仅会吃,还懂得如何吃,所以把汪老称为美食家也是可以的。近年来,有人根据汪老文章中提到的各种菜肴和食品,编出了高邮的“汪氏菜谱”。这真是奇思妙想,很有创见,据说这道“汪氏菜谱”在高邮还是很有影响的。 在清人林溥的《扬州西山小志》中有一首诗,也谈到扬州的腌菜,诗云: 盈肩青菜饱经霜,更比秋菘味更长。 列甏家家夸旨蓄,算来都是粪渣香。 诗后有注,云:“大雪前后,家家腌菜,皆园户挑送。平日至人家收粪灌园,至是以菜偿之。”这首诗记录了扬州冬腊风腌时的另一习俗――马子菜。 马子,是扬州的方言,又叫“马桶”。旧时,扬州每天早晨都可以看见农户推着粪车,到各家各户收集马桶里的粪便,运到农田里作肥料,这在扬州叫做“倒马桶”。农户进城“倒马桶”是有固定区域的,不准乱抢,这固定的区域就叫“粪窝子”。谚云:肥是农家宝,种田少不了。所以农户都很重视这“粪窝子”。少有放弃的,即使转让他人,也是有偿的。农户在“粪窝子”里得到肥料,便想到要回报,回报什么哩?自然是自己种的菜。于是每到腌菜时节,便挑上一担“大菜”送给主家,这就是所谓的“马子菜”。 扬州送“马子菜”起源于何时,由于缺少记载,尚难言定,但至少清代即有此俗。近来看到外地的一些民俗资料,外地也有农户进城“倒马子”一俗,但外地“倒马子”不是农户给主家回赠“马子菜”,而是要向主家按月收清洁费,名为“月钱”。如北京在清末民初年间,每户要收一角至五角,端午、中秋和春节还要加收“节钱”,寒暑天和阴雨天还有勒索“酒钱”的。每户人家都有马子,每天都要大小便,不倒怎么行哩?受点勒索也只好忍受。相比之下,扬州的“马子菜”就极富人情味,“算来都是粪渣香”的含义也就能够理解了。 --年蒸和年菜 扬州人家在春节到来之前,要忙碌的事情很多,但都冠以“年”字。《真州竹枝词引》就指出了扬州人的这个特点,其中曰: 冬至前后所腌咸货,至时煮之,曰“煮年肴”。庖人请伙来帮忙,曰“帮年”。祀灶后开发年事,曰“年帐”。族戚寒素者,送以炭赀,曰“年敬”,往来馈遗者,曰“年礼”。……虽柴米,亦曰“年柴”、“年米”,莫不冠一“年”字,以寓傍节之意。 扬州的各种“年事”里,最重要的是“年蒸”。“年蒸”是蒸点心,节前蒸好,存放在家中,预备节日期间享用。扬州年蒸的点心以包子为主,这与北方包饺子类似。 有学者研究过北方的饺子,指出饺子古称馄饨,并说“馄饨”又通“混沌”,寓意世界生成之初是混沌状态,由于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人世间的天地四方,故新年吃馄饨具有新岁开初之意。若以此理类推,扬州人的包子似乎比饺子更具有形象上的类比性,包子的外皮象征天空,内馅象征地球,不是更有开天辟地的寓意吗?其实,扬州人家的另一种做法倒是更具有现实意义,有的人家把年蒸好的包子、馒头和糕点,稍稍晾干,便整整齐齐地像垒金字塔一样,放置在家中醒目的地方,而且一定要等到过年时才吃。民众解释说,这叫“堆元宝”,象征着新岁新春招财进宝。 扬州人家过年无论是丰盛,还是简朴,有几样素菜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是豌豆苗,豌豆,扬州又叫做安豆,炒上一碟安豆苗,取意“平平安安”。其二要有水芹菜,水芹的茎是管状的,来年的生涯能“路路通”。其三是豆腐,有了豆腐,来年能够“陡富”。这些都是源于方言上的谐音和形象上的会意,经过老百姓的合理想象,便寄附上了美好的愿望。 年菜里也有不是虚拟愿望的,有的菜别具实用意义和地方特色,这就是“十香菜”和“安乐菜”。 “十香菜”是以咸菜为主,杂以胡萝卜丝、笋丝、豆干丝、花生、黄豆等,是一种简便易制的家常小菜,家家户户都要炒。新年里人们的荤菜吃得多,太油腻,吃吃这种杂炒的素菜,倍感清香可口,故名“十香菜”。 “安乐菜”的原料是马齿菜,又叫马齿苋。汪曾祺对此菜还作过研究,他说:“苋分人苋、马苋。人苋即今苋菜,马苋即马齿苋。我祖母每于夏天摘肥嫩的马齿苋晾干,过年时作馅包包子。”《扬州西山小志》也印证了汪老的说法,云:“预于四五月间,取马齿菜腌贮,名:安乐菜,岁暮作馅制馒。”马齿菜是一年生的肉质草本,能以全草入药,主治痢疾。新年里菜肴杂陈,难免会有疏忽。
4

关于扬州风俗

朱自清在谈各类时也写出了特色,一说到包子倒也给我带来了美味近。那菜包子的馅软、甜、滑、热,没牙的老奶奶爱吃,掉牙的孩子们爱吃,健壮的小伙子爱吃。如此美味,就连化去,也会留下一丝儿余味,可谓是回味无穷年。干菜包子也一样,燥湿恰到好处,轻轻、细细、耐心地咬嚼,还可以嚼出一点橄榄的香味来。这滋味,让我不禁一震,干菜包子真是太棒了,咬出的不仅是可口的味道,还可以嚼出橄榄的余味,真是十分香甜可口。
5

扬州的民风民俗

扬州的民风民俗--粽子和十

  粽子是端午的食品,最初是端午在龙舟上当做祭品抛撒到江河里。为啥要将粽子撒入江河呢?民间有多种解释,有说是为了祭祀屈原;也有说是为了驱逐蛟龙,说法不一。作为一种流传较广,历史悠久的民俗事象,多种解释并存是正常的现象。

  扬州人一直把粽子作为时令食品,到了端午节前后,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邗江三百呤》卷九中介绍了火腿粽子的包裹方法:

  粽用糯米外加青箬包裹,北省以果栗和米煮熟,冷食之。扬州则以火腿切碎和米裹之,一经煮化,沈浸秾郁矣。

  其后还附有一诗:

  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

  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

  细箬青青裹,浓香粒粒融。

  兰江腌脯贵,知味易牙同。

  如今扬州人包裹粽子的方法更多,糯米里除掺进火腿外,依据各人的口味,喜荤食的可以掺进咸肉、鲜肉等,用虾子酱油拌和。喜素食的可以掺进红豆、蚕豆、蜜枣等,食时还可以蘸糖。外形也是多种多样,都是用竹箬,但能包裹出斧头形、小脚形、圆筒形、三角形,而且讲究包得紧、裹得实,越是紧实滋味越佳。扬州人家包粽子多是妇女动手,包好后人们常把粽子作为节礼相互馈送。人们品尝的是粽子的滋味,欣赏的是妇女的手艺。

  端午节这一天,扬州人家的午饭桌上,会端上叫做“十二红”的菜肴,所谓“十二红”是用酱油烧红、拌红或是自然红的菜肴,有四碗八碟之说,四碗者:红烧黄鱼、红烧牛肉、红烧蹄膀、红烧鸡块。八碟者,四冷四热。四冷:咸蛋、香肠、莴笋、洋花萝卜。四热:炒苋菜、炒河虾、炒大粉、炒鳝丝。这里仅是列举,生活中并无定式,惟有粗细之分。

  说到“烧黄鱼”,扬州人似乎特别偏爱,甚至有“当裤子、买黄鱼”的民谚。《真州竹枝词》中有“买黄鱼”一首词,云:“归来低与细君言,新到黄鱼市口喧。只恐过时无处买,拼教当却阮郎裈。”当掉身上的裤子去买黄鱼,仅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烧黄鱼的确是一道美味的时令菜肴,深受扬州人的喜爱。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6

扬州的风俗是什么?

中州烟花旅游节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春天是扬州最季节,你可踏着昔日乾隆皇帝着迷的"乾隆水上游览线",去寻访名闻遐迩的二十四桥,观赏“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的美景,品尝四大菜系中的淮扬美食,欣赏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时间:每年4月至5月

  地点:扬州市
7

杨州有什么风俗、特产、传说

一、风俗

1、观香会

观音会起源于明代,兴旺于。据农历六月十九日是观萨得道之日,这天观音山香火最为旺。亦为扬州最盛的庙香会。

2、春节

旧时新年初一子时一过,便有人带上猪头三牲、香烛、鞭炮,赶到土地庙去烧头香。烧完香回家不再睡觉,等待天亮。天刚一放亮便天”财门”(大门),点燃香烛、鸣放鞭炮”接年”。接着晚辈起床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吃桔子和云片糕,叫”走大局”、”步步高”。然后吃早饭”汤圆和面条。早饭后,中青年人出门向街坊邻居拜年,家中备有香烟、瓜子、糖果、糕点等食物,由老年人接待来拜年的客人。中午不做新饭菜,吃除夕晚餐余下的饭菜,叫”隔年陈”(”隔年陈”有的一直吃到正月初四)。新中国成立后,烧香敬神之俗在不少家庭中已经不见,初一这天,有些单位举行团拜,人民群众还开展向烈军属拜年及各种文化活动。

3、清明节

这天早晨,不少人家吃自制的烧饼,有的烧饼还和嫩柳叶和面做,说是吃了不生灾,此俗现今仍然可见。不少家庭还有清明上坟祭扫和踏青(野外郊游)的习惯。

4、重阳节

扬州人爱在重阳节登高祛邪。这天,不少人爬上平山堂、观音堂或文峰塔等高处,欣赏秋景,不出门登高的便在家以吃重阳糕象征登高。旧时每逢重阳节,作坊老板都要办酒请工人,席间每人最少两只螃蟹。工人们吃了重阳酒,更加劲地做工。旧有”吃了重阳酒,日夜不停手”之说。[21]

5、扬州婚俗

订婚:扬州习俗称订婚为“下茶”。订婚又叫“定婚”。有大定、小定之分。小定又称”稳亲”,是在男女尚年幼情况下的定婚形式。大定就是正式定婚。现在自由恋爱,只要双方谈定了,男方请女方父母上门聚宴,便算是定婚。

结婚:结婚选择“吉日”,旧时选黄道吉日,现在选在农历逢双(尤喜逢六,不选十四)的日子,或“五一”、国庆、元旦这些法定节日。迎亲前一天,新郎的兄弟等人到女家去发铺盖(嫁妆)。到了女家后,要先吃三道茶(甜茶、清茶、点心),然后发铺盖。铺盖中的马桶、脚盆由新郎弟弟挑。马桶(现改为痰盂)内放五子:子孙蛋(红鸡蛋)、红枣、染成红绿色的白果、莲子、花生、象征“五子登科”。箱子里除衣物外,还放有:为公婆做的孝顺鞋,为丈夫和小叔子做的新鞋,给姑子的手帕和给未来孩子做的“小狗鞋”。由新娘的舅父或弟兄背新娘上轿。花桥抬起后在门前转三转,女家向轿子泼水(示意新娘不要再留恋娘家)、撒筷子(预祝新娘快生贵子)。轿子回转,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跟着送亲。送亲人进门和新娘下轿后,要坐下吃三道茶。

6、奶奶经

新正月,打的春,过了初五才下生。早就想到婆婆家拜年去,左捱右捱捱到落了灯。

习惯在旧历新年元旦至初五,每天都吃宿菜,过了初五才有新烹调。第一次烹新味,名叫“下生”。女子离开娘家,路程远的,正月不许空房,于是必须捱到正月十八落灯以后,才能回去拜年。

疼姑娘,害姑娘,大新正月不空房。明日叫姑娘写张押租贴,套房里代你们铺张床。

嫁出门的女儿,正月间女儿、女婿双双回来拜年,不能让他们分宿,叫女婿写张租贴,以四个铜板作租金,便令他们同居。

嫂子穷,无冬夏,姑子穷来有一嫁。将就些个吞婚做,怕的她要嫌姑爷岁数大。

前三句说媳妇是家里人,女儿总有嫁的时候。姑娘大了把婆家,乾宅有不合婚的,草纸庚贴烧灰吃下肚,名叫“吞婚做”,就算定局。但是旧式做亲,女八字满天飞,男八字不出门,往往两家已做亲,女儿还不晓得丈夫年岁,等到晓得年岁相差太多,总少不了要咕咕唧唧。

穿人新,穷断筋,不算身价算礼金。说明是个两头人,新剪做的天青衫子大红裙。

前两句是骂一味喜欢穿新不惜物的人,与后文不是一事。后文是说穷人嫁女,既要多得礼金,又不肯使女儿居妾位。有钱的男子可以重婚,年龄虽大,只要有加倍的聘金,便可娶得处女。女儿在做亲时,议定过门后不与元室同居,算做“两头人”,结亲时也要穿天青衫子大红裙子,就不是妾。 追答

  •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8

扬州的传统民风民俗

  市位于江苏省的中部,长江下游岸,就有“苏北门户”之称。早在公元前486年,扬州就已经建城,古代得时候作杨州,相当于现在的“省”。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淮海维扬州”。扬州作为我国较早开展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城市之一。早在唐代,扬州就享有“商贾如织”与“富甲天下”的美誉,当时居住在海外的扬州经商者就有5000多人,并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扬州自古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休闲城市,古人赞美扬州的诗句都成为经典传世,如“十年一觉扬州梦”、“春风十里扬州路”、“二十四桥明月夜”等。

  【传统建筑】

  扬州园林自古就闻名远播,《扬州画舫录》中有“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分轩轾”之句,因此早在乾隆嘉庆年间,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并不是苏州园林。在当时,由于扬州的盐商富甲天下,使他们有大量的财富来建造园林,非常奢华,仅扬州城内私家园林最盛时就达200多处。但是经过盐制改革、鸦片战争、天平天国战争后,大量的扬州园林或荒废,或焚毁,或拆卖,便开始由盛转衰。扬州园林不但具有皇家园林得金碧辉煌与高大壮丽,且具有大量江南园林中的建筑小品,风格自成一派。扬州园林中目前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是坐落在扬州古城北隅的“个园”,现在是扬州著名的旅游景点。

  【传统戏曲】

  扬州清曲作为中国江苏历史悠久并具有影响力的曲艺之一,其早在清代康、乾年间就曾鼎盛一时,并流传于全国的很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是由本地小调发展而来,且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和地域特性,曲词题材的选择极其广泛,曲目非常丰富。演唱者分为“阔口”以及“窄口”,都是“以字行腔”,注重腔韵和发声。每个曲目的演唱由一人到数人参加,现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坐唱形式,除演唱者本人以外,其他人均操一件乐器,同时还有人员不等的小型乐队伴奏,乐器以丝竹管弦和打击乐为主。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饮食文化】

  扬州菜肴闻名海内外,与鲁菜、川菜、粤菜被并称为中国的“四大菜系”。扬州菜也称为淮扬菜,到现在为止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淮扬菜非常讲究刀工,刀功向以精细著名,尤以瓜雕享誉四方。扬州菜的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并在烹饪上善用火候,讲究火功。非常有名的菜品有清炖蟹粉狮子头、大煮干丝、三套鸭、水晶肴肉、松鼠厥鱼、梁溪脆鳝等。扬州满汉全席是在康乾满汉席的基础上推出的,堪称中华第一满汉全席,其具有南北兼容的饮食文化底蕴。淮扬菜的发展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具有深厚的饮食文化,因此很早以前就确立了中华第一大风味菜系的地位。

  【传统工艺】

  雕版印刷的印刷形式最早出现在中国。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目前保存在大英博物馆的公元868年的《金刚经》,但是早在大约2000年以前雕版印刷就很可能已经出现了。在印刷史上,雕版印刷被称作为“活化石”,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在扬州,并成为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这种工艺也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雕版印刷的第一步是制作原稿,然后将原稿反转过来摊在平整的大木板上并固定好。最后在刻好的木板上刷上墨,在印刷机中加压形成原稿的复制品。

  【传统艺术】

  扬州作为中国剪纸流传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唐宋时代就有“剪纸报春”的传统。扬州人会在立春之日制作剪纸,剪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十分美观。此外也会剪制纸钱、纸马等,专门作为祭奠之用。发展到清朝时期,随着扬州商业的兴盛,剪纸艺人的数量大增,嘉、道年间的著名剪纸艺人以包钧为代表,其技艺超群,有“神剪”的美誉。扬州剪纸的线条清秀流畅,构图精巧雅致,形象夸张简洁,技法变中求新,形成了现在所特有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南方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