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 朝是三省六

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检察审核等。尚书省负责执行。这里的这个省相当于总理或副总理吧。

所以,礼仪的事情,是礼部管的。

其实现在的国家机构,也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

-

下面是更多关于宋朝礼仪公司的问答

最佳贡献者
2

唐宋时期负责礼仪的机构是叫什么?

唐朝的外制中,交往各有等级,这个等级是由唐朝设定的,相应的接待工作,也按等行,即“凡四方夷狄君长朝见者,辨其等位,以宾待之”。唐朝设置有专门的外交部门,唐朝叫做鸿胪寺,鸿胪寺管辖的典客署,职责为招待外宾,“凡朝贡、宴享、送迎预焉,皆辨其等位而供其职事。凡酋渠首领朝见者,则馆而以礼供之。
3

古代怎么称呼各种机构??

古代封建社会有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制即三省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它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一)、三省

1、中书省

中书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设,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隋初称为“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

宋代中书省与门下省合并为一个机构“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长官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与掌管军事大权的枢密院合称“二府”。

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书省外派的“行中书省”即“行省”掌握。

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废丞相、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明永乐帝时设内阁,机要之任开始归“内阁”。负责起草诏令,明宣宗后拥有票拟奏章的“票拟权”。

3、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尚书省”的组织机构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为例:有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等六部,下辖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书都以所在“部”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为名。负责执行诏令。

3、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东汉时即设侍中,秩比二千石,属于少府,职掌为侍从皇帝左右、赞导众事、顾问应对,皇帝外出,则侍从参乘。

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

其长官称侍中,或称纳言、左相、黄门监,皆因时而异。其下有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

(二)六部

1、吏部

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

吏部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稽勋司和考功司。

文选清吏司掌考文职之品级及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

验封司掌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掌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

考功司掌文职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类似现在的组织部、纪委等部门。

吏部尚书还被称为天官。

2、兵部

明职掌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清职掌全国绿营兵籍及武职官员的机构。职掌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

兵部下设四司﹕武选清吏司,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诸事,并管理土司;车驾清吏司,掌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职方清吏司,掌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清吏司,掌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之事。

此外,清设稽俸厅,掌稽察武职官俸;会同馆,管理京师驿传事务;捷报处,掌递送文书。类似今天的国防部,中央军委及其各军事机关。

3、礼部

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廪饩牲牢事务。

四司之外,清设有铸印局,掌铸造皇帝宝印及内外官员印信。会同四译馆,掌接待各藩属、外国贡使及翻译等事。类似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部门。

4、户部

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明十三司﹕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四川、福建、云南、贵州。清增江南司,为十四司。

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它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除以上各司外,清还设有掌管八旗事务的八旗俸饷处及现审处。

隶于户部的机构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类似现在的民政部、财政部、国土局等部门。

5、工部

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职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明清工部下设四司﹕营缮清吏司,掌宫室官衙营造修缮;虞衡清吏司,掌制造、收发各种官用器物,主管度量衡及铸钱;都水清吏司,掌估销工程费用,主管制造诏册、官书等事;屯田清吏司,掌陵寝修缮及核销费用,支领物料及部分税收。

除四司外,清设有制造库,掌制造皇帝车驾、册箱、宝箱、仪仗、祭器等;节慎库,掌收发经费款项;料估所,掌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工程。类似现在的工信部、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6、刑部

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刑部的具体职掌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

刑部的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是按省设司,明为十三司,名称与户部诸司同。清增加直隶、奉天、江苏、安徽四司,为十七司。

清刑部各司除分核本省刑名外,职掌他省及衙门的部分文书收发和某些日常政务。

此外,清设督捕司,掌督捕旗人逃亡事;秋审处,掌核秋审、朝审各案;减等处,掌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提牢厅,掌管狱卒,稽察南北所监狱的罪犯,发放囚衣、囚粮及药物等;赃罚库,掌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对象,并保管本部现银及堂印;赎罚处,掌罚罪事;律例馆,掌修订法律。

类似现在的司法部和公检法部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省六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4

唐朝朝廷有几个部门,都是干什么的?

六个部门。

1、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下设四司:明清为文选清吏司、验封司勋司和考功司。

2、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 、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

3、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

4、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源于三国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骑、别、都)尚书,另有有关军事的驾部、车部、库部等曹。

5、刑部,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

6、工部,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扩展资料

唐朝体制

军力强大是唐代的一个鲜明的军事特点。唐朝统一了隋朝末年军阀割据的中国,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时攻灭东西突厥、薛延陀、高昌、高句丽、百济等国收其地为州县,并在白村江战役打败日本援军,又征调靺鞨、铁勒、室韦、契丹等民族为李唐征战。

当时唐朝在亚洲军事制度,经济和科技的优势都是这些战绩的基础。

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逊尼派的黑衣大食的势力在包含昭武九姓、大小勃律、吐火罗在内的中亚诸国相遇,结果后来唐朝因安史之乱在军事上全面收缩,中国的势力从此退出中亚。接踵而至的藩镇割据导致华北地区经济萧条。

唐朝的众多著名将领中,除了天策府的李世民、神将薛仁贵、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将领、郭子仪、李晟及其子李愬、高骈等汉族统帅外,异族将领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比较重要的有胡人安禄山、史思明、百济人黑齿常之、高句丽人高仙芝、契丹人李光弼、靺鞨人李怀光、突厥突骑施部人哥舒翰、铁勒部的仆固怀恩、浑瑊和阿跌光进等。

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导致府兵制改为征兵制和募兵制。安史之乱中,临时代府兵制而起的扩骑并不能抵御与节度使的兵力。

唐朝在军事上失势:内有藩镇割据,外有回纥、吐蕃、南诏犯边。但在晚唐会昌二年唐军击破回鹘那颉啜部,全收七千帐,杀戮收擒老小近九万人。那颉中箭,透驼群潜脱,乌介获而杀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省六部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5

古代宫廷负责食源的机构叫什么?

不是所有朝代皇帝饮食构都叫“御膳房”的。御膳房是的叫法,秦汉时期统由少府下属官太府令管皇宫的饮食事宜,隋唐时期统叫“尚食局”,其他还有“尚膳监”、“司膳署”等不同名称,大体有这些称谓,但具体到哪一个朝代叫什么不是很清楚。
6

唐朝唐太宗时期的管理机构

沿用隋朝制订的六部制,主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书省。

唐代的三省为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颁发皇帝的诏令,其长官为中书令。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正违失,其长官为侍中。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负责贯彻执行重要政令,其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掌管官吏的考核任免、户口和赋税、礼仪制度、军政、法律、刑狱、水陆工程等。各部长官为尚书。三省分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中央官制

 

中央官制

三师 / 三公

三师

太师、太傅、太保

三公

太尉、司徒、司空

宰相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尚书仆射

三省/ 六省

三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省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殿中省、秘书省、内侍省

六部

部门 官职

吏部

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

户部

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

礼部

礼部司、祠部司、膳部司、主客司

兵部

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

刑部

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

工部

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

其他机构

部门 官职

御史台

台院、殿院、察院

五监

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

九寺

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

朝廷中央禁军

部门 官职

南衙十六卫 左右卫 、 左右骁卫 、 左右武卫、 左右威卫、 左右领军卫 、  左右金吾卫 、 左右监门卫、 左右千牛卫

北衙十军 左右羽林军 、 左右龙武军、 左右神武军 、  、左右神策军 、左右神威军

地方官制

道置观察使

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

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

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

乡:耆老;五里一乡

里:里正;五保一里

村:村正;一自然村为一村

保:保长;五邻一保

邻:邻长;四家一邻

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7

唐朝的礼仪是什么

首先是纳采。男方欲与女方结亲,必妁往女方提亲,应允后,再正式家纳“采择之礼”。也就是俗话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自然,还有另一种比较特殊形态的婚姻,比如涉外婚姻。大体来说汉唐时代的和亲,不管皇室还是民间,相对是比较宽松的。唐朝中后期,控制的相对严格一些,比如规定,非常驻户口的番人原则上是不能在当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绿卡的胡人娶了汉女,也不能带回番地。边境就更严,自从无忧城之变后(吐蕃嫁了个女子到唐朝的维州,生了两个儿子,长大之后开关献城与吐蕃,然后吐蕃改维州为无忧城。

过了纳采,接下来就是问名。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询问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贴后,卜吉合八字。卜吉凶。

双方合过八字,觉得可以,那就进入下一个环节:纳吉。

然后是第四步,纳征 。也叫纳币。通俗一点,就是送聘礼。

送过财礼,下来就是请期 。算好良辰吉日,就准备娶新媳妇过门。然后即是最重要的一步。

亲迎。简而言之就是新郎亲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礼仪。

8

唐朝的礼仪

唐朝是中国封建中政治、经济高度,文化、艺荣昌盛的时代,中国传统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唐朝时期男子普通穿着的是圆领袍衫,圆领袍衫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衣襟处都有拼接边缘。文官的袍衫衣长至足裸,武官袍衫衣长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袍衫穿着很广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礼仪宴会均可穿着。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国社会的女子一直深受礼教的束缚,唐朝女子服装的改革,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唐朝女子当时最时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头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长到腰节的超短上衣与长裙连接的一种服装,所以又称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领口的变化是唐朝女子服装最大的改革和创新,除了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外,还有袒领。最初多为宫廷宾妃、歌舞伎者穿着,出现之后,仕宦贵妇民间女子也纷纷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长并单独作为一件上衣的称为衫,一般多用质地轻软的丝帛。上穿衫衣下配长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欢的服饰,衣闪内可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在晚唐时十分流行。

大体来说汉唐时代的和亲,不管皇室还是民间,相对是比较宽松的。唐朝中后期,控制的相对严格一些,比如规定,非常驻户口的番人原则上是不能在当地娶妻的,即便是有唐朝绿卡的胡人娶了汉女,也不能带回番地。边境就更严,自从无忧城之变后(吐蕃嫁了个女子到唐朝的维州,生了两个儿子,长大之后开关献城与吐蕃,然后吐蕃改维州为无忧城。古龙的《陆小凤》里凤舞九天一节大概就是影射这段故事),就开始严管了。

唐王朝对元日、冬至大朝会的礼仪极为重视,如会昌二年四月,中书省还就元日大朝会时宰相及两省官员不合礼仪之事上奏武宗,得到了武宗的首肯。原文如下:中书奏:“元日御含元殿,百官就列,唯宰相及两省官皆未开扇前立于栏槛之内,及扇开,便侍立于御前。三朝大庆,万邦称贺,唯宰相侍臣同介胄武夫,竟不拜至尊而退,酌于礼意,事未得中。臣等请御殿日昧爽,宰相、两省官鬬班于香案前,俟扇开,通事赞,两省官再拜,拜讫,升殿侍立。”从之。

唐朝后宫制度,是皇后之下有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四夫人之下有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九嫔之下又有九位婕妤、九位美人、九位才人,称为二十七世妇,二十七世妇之下又有二十七位宝林、二十七位御女、、二十七位采女,合称「八十一御妻」。

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小说中,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皇太后自称为“朕”,这个可见《旧唐书·武则天传》中则天登基之前的谈话记录;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而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这个一可见于顺宗为太子时同王叔文的对话,一可见于《旧唐书·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没有“老爷”之称,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的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的自称。当时的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的,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的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的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的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的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的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的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的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此外,还有我不能十分确定的一点,就是唐代诸王的世子,如果没有另外封号的如何称呼,我疑心是也称为“某太子”的。在《全唐文》中,有“汲太子妃”的文章;而在《旧唐书·肃宗本纪》中,述说肃宗改名字的原因时,讲到肃宗名字从“绍”改为“亨”是因为:“绍”字与宋太子同名。

后妃自称

贵仪以上(包括贵仪):本宫

贵仪以下:我,臣妾,自己的名字

注意:所有妃子给上级请安时均自称臣妾或自己的名字.

皇子对别人的称呼与自称

太后:皇祖母

皇上:父皇

皇后:所有的子嗣均称其为母后

自己的母亲:母妃(如果是皇后称为母后)

其他妃子:*母妃(如德妃,称为德母妃)

请安时自称儿臣或名字,给太后请安时自称孙儿或名字.

在和自己的下级说话时可自称本皇子,如已经封王可自称本王.

公主对别人的称呼与自称

太后:皇祖母

皇上:父皇

皇后:所有的子嗣均称其为母后

自己的母亲:母妃(如果是皇后称为母后)

其他妃子:*母妃(如德妃,称为德母妃)

请安时自称儿臣或名字,给太后请安时自称孙女儿或名字.

在和自己的下级说话时可自称本公主.

男子袍衫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也是中国传统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唐朝时期男子普通穿着的是圆领袍衫,圆领袍衫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衣襟处都有拼接边缘。文官的袍衫衣长至足裸,武官袍衫衣长略短至膝下,袖有宽窄之分。袍衫穿着很广泛,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居家外出礼仪宴会均可穿着。

女子褥裙服 唐朝以前中国社会的女子一直深受礼教的束缚,唐朝女子服装的改革,主要得益于当时的社会风尚改革。唐朝女子当时最时髦的打扮是:身穿襦裙服,加半臂,足登凤头丝履,头代花髻。褥裙服是衣长到腰节的超短上衣与长裙连接的一种服装,所以又称短褥裙。短褥裙上衣领口的变化是唐朝女子服装最大的改革和创新,除了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外,还有袒领。最初多为宫廷宾妃、歌舞伎者穿着,出现之后,仕宦贵妇民间女子也纷纷效仿垂青。比短褥裙上衣部分稍长并单独作为一件上衣的称为衫,一般多用质地轻软的丝帛。上穿衫衣下配长裙,也是唐朝女子十分喜欢的服饰,衣闪内可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在晚唐时十分流行。唐朝女子对下裳既裙的款式造型、面料选择和制作工艺也十分讲究。唐朝流行的长裙腰节提得很高,上提高度可以掩胸,并在腋下绸带系扎,类似于现代西方女子结婚礼服。

关于长公主·称谓

长公主间互称封号。正三品(含)以上长公主方可自称本宫。

正三品(含)以上长公主可对所有宫妃称位份,其余长公主对四夫人称封号,对其下称位份。 所有人对先妃称封号。长公主称皇太后为母后,称生母为母妃。

礼仪 正一品长公主只需对皇帝、皇后、太妃(含)以上行万福礼,对其他行颔首。 正三品(含)以上长公主对四夫人(含)以上行万福,其下颔首。

其余长公主对嫔位(含)以上行万福, 其下行颔首。

长公主间低位向高位行万福礼,对平位和低位行颔首礼。

宫中长公主需每日向皇太后、太后、皇帝、皇后请安。

唐朝长公主可自由出入宫,但不应频繁,出入宫须在宫门处登记。宫内外不可分身演戏。已婚长公主入宫后需先向皇太后、太后、皇帝、皇后请安。

嫔妃侍寝 翻牌 嫔妃进御之事,是内廷的一件要务,如在外廷皇帝上朝一样重要。对于 皇帝来说,后者可以免去,而前者一日不可或缺。后宫有专人负责办理、记 录寝妃进御之事。 明代,文书房宦官负责记录皇帝每晚寝宿所在及所幸宫嫔名字。女官彤 史,负责记录后妃宫女被幸於皇帝的寝所。看来,明代是双重记录,宦官与 女官,各根据皇帝、后妃宫女的形迹,分别记录。 唐代后宫,每日天渐黑时,嫔妃所住的宫门前,都挂起两只红纱笼灯。 皇帝临幸某宫,则该宫门上的灯卸下来,表示皇帝已选定寝宿的地方。于是, 负责巡街的宦官,传令其他各宫均卸灯寝息。失意的嫔妃们只得灭掉希求宠 幸的红纱笼,明晚再重新挂上。 唐代皇帝第一次临幸嫔妃的住所,要铺宫,由宦官将房间装饰一新,该 承幸的妃子也要有相应的装饰。 皇帝临幸之所照例焚香,香气异常,其用意有宫词道出“参于鼻观气非清,脉脉遗芳媚寝情。雨迹云踪易牵引,莫容轻露上空明。”一、已称 贵妃及以上品阶: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皆自称本宫;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则谦称臣妾或本名,切不可称我。 贵妃以下贵人及以上品阶: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皆自称本妃;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谦称臣妾或本名,切不可称我。 贵人以下品阶: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皆自称我;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谦称妾身或本名为名,切不可称我。 宫女、女官、侍女:奴婢/为名;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自称我 小主:在任何人面前皆自称为名/奴婢 二、 互称 遇到品级高比自己高的妃嫔:XX娘娘;嫔及以下则直称职位 遇到太后/太皇太后:太后/太皇太后;皇后则敬称皇额娘/皇祖母 遇到皇帝:皇上 镇国长公主长公(郡)主:皇长公主 遇到其他人:在地位辈分高者面前需使用敬称;在平位平辈者面前可互称姐妹、兄妹、姐弟等;在地位辈分低者面前可直呼其名字 三、 礼节 请安: 首先需到请安对象的寝宫。请安时辰需为早晚各一次(因考虑到各位上线时间不同,所以以上线时间为准,上线便去请安)。到地位辈分皆高的人的寝宫里去,切不可直说“XX好”、“XX前来拜访”否则视为不敬。在与高辈高位者谈话时,需随时使用敬称,不可出现譬如:你、我、哦、恩等不敬之词。在其言语有错时,也不可随意指出,需诚心提醒,不可使用冲撞或讽刺口气。在与平辈平位者谈话时,需心平气和——心中实有不顺,尽量避客不迎,更不可擅分高低贵贱,口出秽语。在与晚辈低位者谈话时,则需温和待人,保持应有的素质与风范。 请安情况列举: 皇太后 皇帝:儿臣给皇额娘请安,皇额娘金安/吉祥 皇后:臣妾给皇额娘/太后请安,皇额娘/太后金安/吉祥 贵人以上嫔妃:臣妾给太后(有特准的叫皇额娘)请安,太后金安/吉祥 贵人以下嫔妃:奴婢/名字给太后请安,皇额娘/太后金安/吉祥 皇帝 皇后:臣妾给皇上/万岁爷请安,皇上/万岁爷万福/吉祥 贵人以上嫔妃:臣妾给皇上/万岁爷请安,皇上/万岁爷万福/吉祥 贵人以下嫔妃:奴婢给皇上/万岁爷请安,皇上/万岁爷万福/吉祥 皇后 贵人以上嫔妃:臣妾给皇后娘娘/(关系好可以称姐姐)请安,皇后娘娘圣安/吉祥 贵人以下嫔妃:奴婢给皇后娘娘请安,皇后娘娘圣安/吉祥 见过礼: 在外面(除寝宫外的所有地方)遇到地位辈分高者,则需行见过礼(如:XX见过太皇太后/太后/皇上/镇国长公主(郡)主,太皇太后/太后/皇上吉祥/长公(郡)主/…[万福]),切不可行“请安”礼 注:个人可以在{}中描写自己的动作,表情,心理等。 如:{甩帕,福身}臣妾给皇上请安,皇上吉祥。 四、晋级 1:在后宫你能做到恪守本份,对上敬之,对下温之 2:做为后妃你能做到为皇帝太后分忧的,也可以晋升(这里也就是多宣传,多为本吧出谋划策了) 3:你的谈吐,风范,行为符合后妃的言行举止 4:母以子贵,你生下龙裔那就是你的福德(这里不支持那些自己开号用马甲当自己儿子的人,一经发现,处死) 5:你的文采也是你晋升的筹码,你可以写写文章,写写回忆录(但要有实质内容,不要流水帐,符合古代的人文) 五、降级 1:不得做出有违妇德之事(不可用网络语言骂人,攻击人) 2:不得做出有违皇妃风范之事(不可在吧内发小广告拉人,不可背里搞鬼) 3:不得侍宠骄,做出目无法纪之事 六、处罚 一曰静思:一般为数日,静思期限未到,不得踏出寝宫之槛。 二曰降级:贬降等级。 三曰传仗:以木仗策臀之,数限视况而定。 四曰贬为宫婢:废原身份之,贬降为宫女。 五曰打入冷宫:搬至冷宫内,终生不得出冷宫,除上殿摄令外。 七曰赐死:由上殿赐与三尺白绫悬于横梁自尽。

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9

看电视学管理:唐朝的组织机构是什么?

近来<长歌>热热闹闹地没完没了地在着,人们被的李世民的雄略、安康公主的机智聪明、那一帮老臣的沉稳干炼所折服,时不时也会想国家的大事,也会时不时也会想想自己在公司里的小事,但是面对一会儿尚书、一会儿宰相,一会儿县令,一会儿县丞,也会不由想到到底唐朝那“官”是怎么设的? 笔者也是带着这样的疑问看电视剧的,但做为一个管理咨询人员,却是另一番思考的道理,唐朝的组织结构是什么样子的,岗位又是如何设置的?唐朝的职位序列和薪酬序列是怎样的?唐朝的监督机制是怎样的,有那么完善的监督机制,又怎么会出现后期的安史之乱?唐朝的治理机制是怎样的,怎么会出现后来的外戚当权、内宫主宰?从历史文献、互联网上传说、小说故事等多个渠道挖掘一下其中细节,再结合一些管理学知识进行分析,应该会很有意思。 今天首先来探讨唐朝的组织机构及岗位设置。 1、组织体制的概述 唐朝实行中央集权管理,由中央系统和地方系统组成。 中央系统:三省六部一台五监十寺。也曾设有秘书省和殿中省,但作用不大,故常被忽略。其决策方式由政事堂会议决策。政事堂:相当于决策委员会。 地方系统: 设州县两级制,下面还有乡、里两个基层组织,这样实际上即中央、(道)、州、县、乡、里这样的组织系统。其中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划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 2、中央系统组织机构简图 (可惜,画好之后显示不了) 用文字表示如下: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一台 五监 十寺 吏部、礼部、工部、刑部、兵部、户部 其中:六部归尚书省管理 3、三省六部一台五监十寺的构成及部门职责 三省中书省:决策机构;正职:中书令副职:中书侍郎 下辖:中书舍人、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右补阙、右拾遗、起居舍人、集贤殿和史馆(机构) 门下省:复核机构;正职:门下侍中;副职:门下侍郎 下辖:给事中、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左补阙、左拾遗、起居郎、城门郎、符宝郎、弘文馆(机构,掌管图书、礼仪、制度沿革等)。 尚书省:执行机构,下设六部。正职:尚书令副职:左仆射、右仆射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六部正职为尚书、副职为侍朗 吏部:相当于人力资源部; 下设:主事、令史、书令史、制书令史、甲库令史、亭长、掌固等。 礼部:类似于公关部,主管礼议,含与国外使节的礼仪; 刑部:类似于法院系统,主管案件的审理,大案及平反案归大理寺复核。 户部:类似于财政部,管户口、经济、财政; 下设:主事、令史、书令史、计史、掌固。工部:类似于建设部;兵部:类似于国防部。 一台:一台即御史台,掌监察中央和地方官吏,参预大狱的审讯御史台下分三院:1)台院侍御史,负责纠举、弹劾朝廷百官。2)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各种仪式。3)察院监察御史。 分为左右御史。其中左御史:监察中央政府官员,主要是尚书省六部官员,中书、门下省不在监察之列;右御史:检查各地方官员,全国分十道,每道一个,称“观察使”。 另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和补阙、拾遗也是专门的谏官。以“犯颜强谏”著称的魏徵,就做过谏议大夫。并形成了“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制度”。 五监:国子监:掌文教;少府监:掌皇家手工业生产;将作监:掌土木工程;军器监:掌制造军器;都水监:掌水利建设十寺太常寺:即掌礼仪祭祀的,光禄寺:掌皇室酒醴(lǐ李)膳羞;卫尉寺:掌兵器仪仗的宗正寺:掌皇族谱籍的太仆寺:掌皇帝车马和国家牧政的大理寺:掌刑法断狱的鸿胪寺:掌国宾、礼仪司农寺:掌国家仓廪储备太府寺:和掌财货,贸易。 4、地方系统 州1、一般地方州统管者:刺史下辖: 实职:判司(含司功\司仓\司户\司法\司兵) 虚职:别驾、长史、司马,主要是中央安排闲人所设2、京城的州叫做府统管者:牧 一般由亲王任职实际管理者:府尹下辖:少尹、司录参军等 县统管者:县令 下设: 县丞:类似于副职 县尉:催征租赋 主薄:掌管文书簿计 4、品阶及名称系列 唐代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于现在,她的职位\品阶\功勋彼此相关,但不重叠.许多时候,职务与品阶并不一致。文官品阶及其名称如下(仅查出了前十项):1、正一品:太尉、司徒、司空2、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3、正二品:特进4、从二品:光禄大夫5、正三品:金紫光禄大夫6、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7、正四上:正议大夫8、正四下:通议大夫9、从四上:太中大夫10、从四下:中大夫
10

古代大臣都有叫什么的

  古代官职况,涉及官署名、官名、的职掌等方面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未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官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刺使】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极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http://www.iqh.net.cn/bbs/ShowPost.asp?ThreadID=822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