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 合肥老人去世习俗 谁知道合肥殡葬习俗?

合肥老人去世习俗 谁知道合肥殡葬习俗?

2020-07-07 16:45阅读()

时合肥称父母去世曰“老了”,全家必须举哀、戴“孝”,叫做“白喜。80岁以上去世则叫“喜事”,门楣上持红白布,丧仪虽依样进行,但吹打乐队可奏喜庆之曲。 那

1
 时合肥称父母去世曰“老了”,全家必须举哀、戴“孝”,叫做“白喜。80岁以上去世则叫“喜事”,门楣上持红白布,丧仪虽依样进行,但吹打乐队可奏喜庆之曲。 

  那时,通常的丧俗是:在老人咽气前,家人要为其换上古代装束的新衣,名叫“穿老衣”;咽气后,要将老人尸体移至稻草铺成的地铺,叫做“睡铺草”。尸体要在铺草上停放一个对时,始能入棺。抬尸入棺,由长子扶头,次子扶脚,至亲男子帮抬,女儿、媳姨均不得近前相帮。棺前挂孝帐,设灵堂,孝子披麻戴孝,日夜守灵,并接待亲友吊孝。来人吊孝时,家属妇女必须号啕大哭,叫做“哭丧”。如果吊孝时无人哭丧,会被人视为“绝户”,吊客也认为是个晦气。灵柩在家中停放七日以上,方可出殡,叫做送葬,通称送老人上山。这时,富贵人家大搞排场,出殡前夕要请和尚“放焰口”,超度亡灵。出殡时前有纸扎的“开路神”、“接引佛”和金童、玉女、“灵幡”先导,接着是写有死者姓氏、官衔的“铭旌”和放置死者遗像的影亭、“主轿”和送葬宾客,灵柩两边是孝子、亲属,以及和尚、道士等组成的队伍。此即俗称“大出丧”“借死人来显活人的威风”。之后,还要设灵堂守孝四十九天,谓之“守土”。每逢单七日,还要上坟祭吊。 

  老人做寿是合肥旧俗的大喜。当时,60岁才有资格做寿,而且习惯是“做九不做十”,即59岁做六十大寿,以后,岁数也就浮动上去。所以过去有些百岁老人,实际上只有95岁。另外5岁都是“逢九进十”加上去的。 在老人做寿那天,晚辈和至亲好友都要馈赠寿礼,多为老人爱吃、喜用之物。寿宴之上,一定要有寿面、寿桃(面制),因寿面细长,象征福寿绵长;寿桃则代表瑶池仙桃,吃了能长生不老。散席之后,与宴者都纷纷将寿桃、寿碗、寿筷“偷”走,谓之“偷寿”。这些带“寿”字的食物和碗筷,给孩子使用,可以增福添寿。-

下面是更多关于安庆老人去世习俗的问答

2

合肥老人去世习俗

你爸妈就不用去,礼金比其他人多点呗

3

合肥的殡葬习俗有哪些?

置寿材

  旧时,合间土葬,故人死后必备棺材装棺材,又称寿材,喻老人寿寝、享福尽寿之意。尤其是70岁以上的古稀老人去世,不仅被视为寿享天年,而且被视为人生一大喜事,故民间又有将棺材戏称为“嫁妆”的,将古稀老人去世,比作婚嫁,化悲为喜,视为是同样值得庆贺的“白喜事”。因此故,合肥民间有许多家庭,常在老人进入暮年之后,即提前做寿材,此俗一是表达对老人的孝心,让老人对后事放心,二是言此可“冲喜”,得保老人安然无恙,免灾长寿。

  棺材的品质,视家庭经济状况而有很大区别。富裕人家,为老者置办的棺材,常取上等质地整木加工,称作“十圆”、“十二圆”等,不仅质优料整材厚,且经油漆加工,外观光泽呈亮,内有细纱布护衬,不渗水不透气。普通家庭往往只能是尽力而为,以有木棺行葬为可,无法豪费。然置办棺材,无论是请木工上门加工,或是于店家订制订购,均不兴讨价还价。因传统道德认为,为老人做寿材敬孝心,不能吝啬,而店家或木作匠人亦通常不随意乱要价,认为不能赚“黑心钱”。

  棺材,即寿材置办好后,若老人健在,常内作防腐防蛀处理,外覆红绸或红细布,于内屋存放。

  做寿衣

  合肥民间为老人备办后事的另一件大事是做寿衣,亦称“老衣”,即老人死后所穿之衣。寿衣面料为棉布,称作“生布”。颜色多为黑色,衬里为白色或红色。款式,男为长袍和棉裤,女为斜开襟棉袄和棉裤,用粗针大钱制作,不钉扭扣。件数成单。鞋子为毛口、不滚边。冠戴为瓦楞道士帽,黑面红里,另加飘带。此俗已久废。

  送终

  送终,又称作“送老”。即在老人临死前,家人应赶至与老人见最后一面,曰“送终”。在老人即将咽气时,应将其由床上移至地铺,曰“睡铺草”,头朝内墙,脚朝门外。然后卷起床铺,撤掉蚊帐。待老人咽气后,即将死者所睡之床褥、所用之蚊帐等,尽于屋外焚烧。同时给死者作象征性修剪指甲、洁面净身,穿上老衣,并给尸体头枕一砖,脚垫一土坯,曰“顶天立地”。身盖一白布,与铺草相连,曰“铺金盖银”。另与其脸上蒙一张黄表纸,免其羞见天皇。在其脚前还要置一盏米饭,上加一煮鸡蛋,插上竹筷一双,曰“倒头饭”。身边点油灯一盏,置瓦钵一只,不断于钵内焚烧纸钱,朝夕奠之,以供死者亡灵去途打发各路小鬼纠缠,得以黄泉之路畅行无阻。此俗今废。

  报丧

  老人断气后,家人要立即通知至亲好友,俗称“报丧”。形式有口头告诉和发讣文告诉。大户或上流社会人家,多张贴讣告或在报上登发讣告,广为告知。欲通告远离他乡的亲人,则借助电话和电报等手段。此俗今仍沿习,做法上大同小异。公职人员去世后,通常由其生前所在单位成立治丧委员会,协办丧葬有关事宜。

  吊唁

  接丧家报丧后,至亲好友,四邻八舍,纷往吊唁,一是表达对死者的哀悼,二是向死者亲属表示慰籍。旧俗,吊唁者多向死者行跪拜或鞠躬、作揖礼。若为父母殁,其孝子则以三磕跪拜礼答谢,媳妇、女儿等人则号啕恸哭。今实行火葬,死者尸体多停放火葬场,丧家多在正屋客厅设灵堂祭悼,前往吊唁者多向死者遗像行鞠躬礼,然后劝慰其家人节哀。若有情礼相送,如挽联、挽幛、纸、香、爆竹、花圈等,应在3日内,即死者出葬或火化前送达。

  出葬

  旧时,因俗尚土葬,故死者尸体通常在家中停放3日即封棺出葬。若死者上辈老人尚健在,则停放2日即出葬。死者尸体入棺称“入殓”。内以干石灰铺底,上铺棉被,棉被上放七枚“垫背钱”。尸体周围以死者衣服等物塞牢,另置放若干石灰包,用以干燥。封棺前,死者亲属要围棺与死者作永诀。封棺后,棺材由室内移至门外两条长板凳上,捆扎好抬杠,然后由八名抬棺人(俗称“抬重”、“八大仙”等)抬运。启棺时,死者的孝子贤孙等要跪拜,并随及踢倒垫棺的板凳等物,摔碎烧纸的瓦钵,鸣放鞭炮,焚烧铺草等。棺材上路,若为父母殁,其子麻衣跣足,余子女贤媳皆“披麻戴孝”,扶棺啼哭护送死者“上山”。沿途,死者的贤婿则每经一叉路口放一串炮竹,并抛撒纸钱,以打发孤魂野鬼,余子孙众则手持用红、黄、白、绿色纸扎制成的引魂幡、丧棒随后。引魂幡、丧棒以多多益善,喻死者子孙多、家丁旺。富豪权贵人家,常以火把、鼓乐吹奏前导。棺材抬至坟地,落坑后,首先由死者长子向棺上覆第一杯土,余亲属每人再向棺捧覆一杯土,然后堆土成坟,再烧纸放炮举祭。临返回时,要将引魂幡、丧棒等丧葬物弃于坟墓。返回进家门前,要从燃烧的草火堆上跨过,以免将秽气带进屋内。其间俗尚之繁杂,不胜详记。今合肥城乡实行火葬,昔出葬之俗已废。

  做七

  做七,又称“七日祭”。即从死者亡后第一个七日起,至第七个七日,其亲属在每个七日为死者举行一次祭悼。其中“五七”为大七,除要给死者亡灵烧送纸钱外,尚要以酒饮菜肴、烧灵(焚烧纸扎的屋宇等,俗称“灵库”)祭悼死者。在七七四十九天内,死者的儿女孙众等亲属,不得理发修面,不得穿红戴绿,不得饮酒沾荤,不得外出作客,不得歌舞举庆,要恭谨地闭门守孝。直到“完七”后,即是过了重孝期,方可除孝,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今民间此俗渐淡。

  谢孝

  旧时,合肥民间遭遇丧事人家,通常在亡者“五七”之后,由其孝子对前来吊唁的人逐家登门叩拜致谢,俗称“谢孝”。并置办酒席酬谢为丧事出情出力的人,称“献馔”。亡者若在60岁以上,其酒席称作“寿酒”。席间俗尚“偷寿”,即将食用之饭碗“偷回”,主人视而不见。因民间习尚此俗,故有的家庭往往特意备办许多碗盏供“偷”。宴毕,主人还要送每个客人一条白土布大手巾,曰“孝巾”。今合肥民间仍兴谢孝俗。谢孝的做法通常是以信函或在报上登文告等形式鸣谢。

  守孝

  旧时,合肥民间因崇尚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故家中老人去世后,其孝子贤孙等人,通常要守孝3年,配偶亦同。在此期间,不得穿红戴绿,不得涂脂抹粉戴花,不得举办婚事,春节期间不贴红对联,不外出拜年,读书人则于家中守护庐舍,不外出赶考应试和做官。然在实际做法上,常难免例外,如清末李鸿章,在其父病死家乡之时,先初被清廷以“丁忧”为名排挤回家,后因太平军势大,清军难抵,便又被招回启用,谓之“忠孝难能两全”。此所谓俗尚在人,变通之法也在人也。

来源:省志办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4

谁知道合肥殡葬习俗?

看看这张图片有没有用吧

5

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习惯??

每七天祭祀一次。念地藏经或念佛。七个七天为一次。两个七个七天为百日。七个七个七为周年。祭三年。弟子规:丧三年,常悲咽。

6

合肥风俗死人几天下葬

一般是七天下葬 有些地方是三天或者十天进行下葬

7

老人去世后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那茂名的习惯是怎样呢?

8

我老家安徽,老人去世有请朋友亲戚吃饭的习俗。要请几天

入乡随俗吧!请教一下邻居或者过来人老者

9

合肥有哪些习俗,风俗习惯

婚姻习俗。

10

老人去世一七烧纸习俗

老迷信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