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爱问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里﹖

2021-05-25 19:35爱问

简介1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里﹖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2 德不孤,必有邻的素材 苏轼,他一生光明磊落,在他门下弟子众多,他在乌台诗案后,他的弟子和朋友不离不弃 陈寅恪先生...

1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里﹖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里仁》。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2

"德不孤,必有邻"的素材


苏轼,他一生光明磊落,在他门下弟子众多,他在"乌台诗案"后,他的弟子和朋友不离不弃

陈寅恪先生,在文革中被打倒时候,有人劝其弟子季羡林加入打倒他的队伍里,却遭到季先生的拒绝

孟母三迁也可以算进去
3

德不孤,必有邻。出自论语的哪一篇


《论语·里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4

德不孤,必有邻 的解释


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虽然“德不孤”强调的重点是个人的努力,是我们应该如何着手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然而,从我们今天来理解,“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不仅仅只讲述了一个提高道德修养的问题。

我们做任何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都希望有人理解,有人支持,不过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也许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

但是,“德不孤,必有邻”,只要自己不懈地追求,身边的人可以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而远方的志同道合的人们,在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了我们的所作所为之后,一定会给我们送来遥远的帮助和祝福。

扩展资料: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从这个角度来说,“邻”就可以引申成为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所以古人常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在他们看来,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有一种朝着与自己相近的事物移动的倾向,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总会走到一起的,所以我们也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里的类和群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的。

志同道合的人们之间,或许时空距离很近,或许很远,但是不管是近是远,最终他们都会产生共鸣,这就是“德不孤,必有邻”。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自己是否努力,而不是旁边的人刚开始的时候会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我们。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古人看来,只要真是道德君子,那么即便在短时间内或许没有互相呼应的伙伴,但是时间长了就总会有同样性情和抱负的人过来与他亲近。“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在这里讲的,不仅仅是一种人生经验,更是一种社会生活的规律。

5

德不孤,必有邻什么意思


德不孤,必有邻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南朝.宋.谢灵运《鞠歌行》:“德不孤兮必有邻,唱和之契冥相因。”

南朝.梁元帝《金楼子.后妃》:“吾垂白之年,虽亲所闻见,然而德不孤,必有邻。且妒妇不惮破家,况复甚于此者也?”

唐.刘知几《史通.自叙》:“每云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知我者不过数子而已矣。”

扩展资料:

德不孤,必有邻——管宁的故事

管宁是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后代。汉末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在海外推行政令,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

公孙度空出馆舍等候他们。管宁拜见公孙度,只谈儒家经典而不语世事, 管宁拒绝住在公孙度为他准备的大宅第中,执意来到荒凉的北部山区,以山为室,伐荆筑篱,隐居下来。

越海来辽避难的人,仰慕他的道德学问,纷纷搬到他的附近居住,几个月的时间,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竟然形成一个有百十户人家的大村庄。

当时渡海避难的人大多住在郡的南部,而管宁却住在郡的北部,没有迁徙的意思,后来的人渐渐都来跟从他,一月之间就形成了村落。

管宁就开始做讲解《诗经》、《书经》,谈祭礼、整治威仪、陈明礼让等教化工作,人们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因此颇受人们爱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管宁

6

-

以上是关于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本书的问答

Tags: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本书,“德不孤,必有邻”出自哪里﹖,“德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