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爱问
关于“仁”的故事
2021-05-08 10:35爱问
简介1 关于“仁”的故事 《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
关于“仁”的故事
《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帐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谖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谖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冯谖赶着马车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百姓都来核对借约。借约核对完了,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百姓,烧掉借约,百姓齐声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的赶回齐国都城,一清早就要求进见孟尝君。孟尝君奇怪他回来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见他,问道:“债款全收齐了吗?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冯谖回答说:“收齐了。”孟尝君又问:“用它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谖说:“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您府里已经堆满了珍宝,好狗好马挤满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满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东西要算‘义’了,因此我替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怎么个买法?”冯谖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百姓,反用商贾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借约烧了,百姓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罢!” 过了一年,齐泯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为自己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离薛城还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携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尝君,整整有一天。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田文买的义,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义不象钱或物那样实在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孟尝君对冯谖买仁义非常不高兴。当孟尝君被齐王贬出回到薛城时才认识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报。真是‘仁义重于利’啊! 很久以前,现在的仁义胡同是两家相邻的地方,但因地界发生了争执,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权势,家人给他写信说明与邻居发生了争地界的事,想借助他的权势解决此事。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开明,更不会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势欺人,他给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诗,表明了他的态度: 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访?万里长城功千古,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诗,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见,并照此办理。不仅不与对方争执了,还主动让出了三尺地界。俗语说:争者不足,让者有余。这家一让,另一家也受到感动,家人一商议,应以谦让和善为重,也主动让出三尺宽的地方。这样两家就让出了六尺宽的地方,怎么办呢?这里正缺一条南北通道,就修建了一条胡同,不知是谁建议用“仁义”二字给胡同命名,几百年来人们就这样叫开了,一直到今天。
有关于仁的小故事
1、孔子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
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 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
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 弟子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表示敬服。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 先生说:“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
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2、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
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3、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
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4、宋仁宗仁爱治国
宋仁宗赵祯对下人很仁慈。有一次用餐,他正吃着,突然吃到了一粒沙子,牙齿一阵剧痛,他赶紧吐出来,还不忘对陪侍的宫女说:“千万别声张我曾吃到沙子,这可是死罪啊。”
对待下人的过失,赵祯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的不适与难受,而是下人因此而可能带来的罪责,可见他的确很仁慈。
赵祯对读书人也比较宽容。嘉祐年间,苏辙参加进士考试,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
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
赵祯却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
5、淳于恭
东汉末年的淳于恭就是一个仁爱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树。当时闹饥荒,经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树和偷割稻禾。
对于这些偷盗之人,淳于恭反而采取宽善待的态度。当看到有人偷采果实时,他就去安慰、帮助他们采摘,并让偷果实的人把果子带走;
当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里割庄稼,担心小偷遇见他会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丛中,等到割庄稼的人从容离去再站起来。
由于淳于恭的高尚行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后来,偷盗的事情也就很少见了。同时,在他的引导下,村民们也抛弃了在战乱中,生命难保,不愿意耕种的情绪。
因为当时村民认为战乱不止,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弃了耕种。淳于恭对乡人说:“纵我不得,它人何伤!”
意思是:就是到时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给别人享用,又有什么关系呢!淳于恭病逝后,朝廷在他的家乡刻碑,以表彰他的作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关于仁爱的故事
子路背米闵子骞以德报母齐桓公礼待乡农晏子巧谏景公爱民赵盾救人结草报恩晋文公释恨免大难颜回待师如父介子推有功拒赏食马人恩报秦穆公梁亭人以德报怨墨子破云梯孟尝君宽容待人中山君与羊肉羹韩信知恩必报朱家义救季布花木兰替父从军缇萦上书救父休妻与伐树汉武帝微服被辱丙吉宽仁感车夫刘秀胸怀宽阔待部下班超大度待李邑羹污朝衣试刘宽黄香温席扇枕江革背母逃难茅容以孝待母孔融让梨孔奋节剑孝母邴原爱心助友王烈为善乡里曹冲巧救马夫诸葛亮爱民创馒头陆逊忍辱负重钟离牧让稻蒋琬气度恢宏庚衮惠亲爱邻王祥兄弟情王僧孺五岁知《孝经》丁氏恩及邻里高允敢作敢当得理且饶人宽容的牛弦唐太宗大度容人吴章不计前嫌杜甫礼让待邻杜怀敬养他人杨行密宽仁待下司马光见义勇为苏轼和他的家庭
关于仁的小故事30字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关于仁的故事
春秋时期,诸侯各国战事连连,其中吴国和越国毗邻而居,因相互交战而结下世代冤仇。当越国的王位传到句践时,吴国的国君是阖庐。句践即位这一年,吴越两国交战,越兵将吴王射成重伤,吴王临死之前,嘱咐儿子夫差一定要为自己报仇雪恨。他抓住夫差的手说:“你可一定不能忘记雪耻啊!” 夫差当了吴王,任命伯嚭为太宰,伍子胥为谋臣,管理国家大事。为了让自己牢牢记住父亲的嘱咐,就派了十个人每天站在他必经之路上,在他进进出出时,就高声叫道:“夫差,你忘记国耻父仇了吗?”夫差则含泪高声回答:“国耻父仇绝不敢忘!”经过三年的努力,吴国的力量大增,伍子胥认为时机已成熟,就劝说吴王攻打越国。 吴越再次交战,这一次,越军大败于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围住。句践心情十分沮丧,长叹道:“难道我就死在这里了吗?”他本欲杀掉妻子儿女,将珠宝付之一炬,与吴军决一死战,但被两位大臣———范蠡和文种劝止。 文种说道:“昔日汤王被囚禁在夏台,忍辱负重,开辟了商朝的天下;周文王也曾被囚禁在羑里,隐忍默守,而成就周朝八百年基业。从这些历史事例可以看出,祸兮,福之所伏啊!国君何不将这一次的战败作为重新崛起的转机呢?”于是他们用重礼买通了吴国的太宰伯嚭,在他的协助之下,吴王夫差没有杀句践,而把他和夫人放在宫廷里当奴仆使唤。 在吴国,句践的身份是亡国之君,吴王让他们夫妻白天放养马匹,晚上为吴国的先王守墓。夫差出行时,让句践在车前牵马,吴国的众位大臣则在一旁嬉笑谩骂,对他们夫妇极尽羞辱。句践忍辱含垢,不辞劳苦,夫差逐渐对他失去戒心,三年之后,将他放回越国。范蠡推荐文种在国内辅佐国政,自己则和大夫柘稽作为人质继续留在吴国,以使吴国君臣放心,过了两年吴国将范蠡也放了回来。 句践返回越国之后,回想自己含着血泪度过的屈辱日子,心中郁塞满腔,悲愤不能自已。他决心励精图治,有朝一日定要雪洗奇耻大辱。晚上睡觉睡在柴堆上,借以磨练自己的意志;把一颗很苦的胆挂在自己的案前,无论坐卧都仰望着它,每次吃饭之前也亲自尝一下这个苦胆,并对自己说:“你难道忘记了会稽之耻吗?” 作为一国之君,他亲自下田耕作劳动,夫人也亲自纺织布匹。三餐仅吃简单的素食,从不多加一块肉,穿的都是粗布衣服,与平民百姓无别。句践广纳国内贤能人才,以上宾之礼厚待他们,一时国力大增。对待穷人,经常予以救济,对待邻里丧家,更是亲自参与吊唁,或资助丧葬的费用,他这种勤政爱民的精神深得人民的拥戴。 而吴王因国家强大而恣意兴兵攻打齐国,吴国大臣伍子胥屡次劝谏吴王注意越国的动向,以免留下后患,但夫差却完全不以为然,再加上太宰伯嚭的挑拨离间,夫差竟赐伍子胥自尽,失去了贤臣良相,终于让吴国走向灭亡之途。 经过二十二年的时间,历史上称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这就是说,费了十年工夫,生养着百姓,让百姓生活富裕;又费了十年工夫,教训百姓,让他们不忘家仇国耻。越国各方面的准备都已经做好了。于是越国发兵进攻吴国,大破吴军,并将吴军围困整整三年,吴军被彻底打败了,吴王夫差被困在姑苏山上。夫差恳求越王句践,能像自己当初放过他一样放过自己,但越国大臣范蠡坚决不同意。句践私下里答应让夫差居住在甬东之地,夫差羞愧难当,就自杀了。临死之前,夫差掩面而泣,说道:“我实在没有脸面去见伍子胥啊!”吴王死后,越王按照安葬诸侯的礼仪把他埋在姑苏山。越王进入吴都城,住在吴王宫中,百官都来朝贺。伯嚭自以为对越王有恩,也喜气洋洋地前来祝贺越王的胜利。句践说:“先生是吴国的太宰,寡人怎敢委屈你为我做事?你的大王在姑苏山,为什么不追随他?”伯嚭面红耳赤,狼狈退下。句践命令军士抓住伯嚭斩首,说:“这是为了酬报伍子胥的忠诚。做臣子不忠的人,就应当像伯嚭一样受到惩罚。”句践终于灭了吴国,洗刷了会稽山降吴的耻辱。 后人诗曰: 越王句践, 焦思苦身, 不忘国耻, 尝胆卧薪。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以上是关于仁的故事的问答
Tags:仁的故事,关于“仁”的故事,关于仁的小故事30字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妥协?正确教育孩子很重要,不要盲目
在逛商场的时候,相信大家也会看到有许多不一样的小朋友,比如说有很多的小朋友都会不买玩具誓不罢休,甚至... -
单位打印机冒出条尾巴!女子瑟瑟发抖,蛇怎么进入到办
是很多人都会比较害怕,无论是出现在外面又或者是出现在家中,相信在此时大部分人的心中都会觉得有些恐慌。... -
荔枝2元/斤?真的可以实现荔枝自由吗?,尽情享受
喜欢吃荔枝的一些武汉市民建议,在选购的时候还是应该选择多对比,或许在不经意之间就可以直接捡到一个大便... -
雪莲的遭遇是谁在推动?5毛的冰块雪糕为何被人质疑
有人说应该怎么去看待雪莲雪糕的辟谣,有无数的人都会为雪莲鸣不平,也同样是想要为自己的口袋找一些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