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爱问
马戛尔尼访华,中英之间的“跪拜之争”,只是礼仪之争吗,如何看?
2021-04-17 21:13爱问
简介中英建交,马戛尔尼访华,中英之间的“跪拜之争”,只是礼仪之争吗,如何看?: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的故事,揭示出古代中国陷入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以下内容观点参考自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礼仪之争,马戛尔尼,跪拜,访华...
乾隆年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失败的故事,揭示出古代中国陷入发展停滞的根本原因。
以下内容观点参考自法国作家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
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并纵火焚烧了圆明园。在那里,他们意外地发现了许多没使用过的英国大炮、炮弹和其他各式武器。这些西式武器怎么会出现这里呢?这要从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说起。
那时距离1840年的鸦片战争还有将近半个世纪,英国使团抱着与中国谈判互相通商的目的来华,他们带着当时最先进的武器、最精巧的科技成果。但是,这次和平访问彻底失败了。因为清朝政府要求马戛尔尼等人对皇帝行三拜九叩的大礼,而马戛尔尼却要求施平等的礼节。双方争执不下,最后不欢而散。然而这次访问失败的背后真的只是礼仪问题,还是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呢?
磕头之争背后的深层碰撞,这是新旧世界两个最强大的帝国的第一次正面撞击。他们拥有的是完全不同的国际秩序和南辕北辙的思想观念。因为这些根本性的差异,这次访问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访问的失败让英国萌生了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想法,为中国近代所遭受的殖民侵略埋下了伏笔。
不仅仅是礼仪问题,是国家尊严地位的问题。
这是中国传统的天朝上邦的朝贡外交和英国期待的平等外交之争。马戛尔尼访华时,英国国力蒸蒸日上,他在进京然后到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的途中,已经对中国的国情有所了解。觐见之后,他的外交使团从中国内陆南下广州,更是深入观察到了大清帝国的外强中干。可以说从马戛尔尼访华后,欧洲原来对中国的认识——来源于马可波罗游记里的遍地黄金和丝绸,开始破碎,开始客观地观察中国。本来这次出使,给了中国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好机会,英国使团带来的礼物中,有火枪,地球仪等当时算“高科技”的产品,可惜偌大中华,没有一个人去认真了解,这些礼物到半个多世纪后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抢劫时发现几乎原封未动。使团里有个11岁的小男孩,叫托马斯?斯当东,当时是副使的孩子,在航行途中学会了少量的中文,据说得到了乾隆——当时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喜爱,特别赐予了香包的小礼物。这个孩子后来入职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工作近20年,成了中国通。当时中国官员依然傲慢无知,英国商人在中国的经商,受到很多限制和无理的对待,这些,肯定斯当东都非常清楚。后来他第二次参加了英国出使中国的使团,这次皇帝是乾隆的儿子嘉庆,这次更惨,连觐见皇帝都没见到。到1839年,这个当年乾隆皇帝抱过的小孩,当时59岁的斯当东爵士,已经成了英国的议员,在英国的议会里,他力主对中国开战。他因为最了解中国,可以想见,他的发言,一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认为此时中英之间不是礼仪之争,而是思想之争,国力之争。
先来看马戛尔尼访华的时间,公元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这一段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呢?
英国此时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瓦特改良的蒸汽机正在得到广泛的应用,这是生产力正在进行大变革的时代。当然,此时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对思想上的影响并不大。
那这一时期欧洲思想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实质上是近世的英帝国和依然停留在中世纪的清王朝之间,在经济、文化、世界观等多方面的冲突。
礼仪是表象,实质上是近世的英帝国和依然停留在中世纪的清王朝之间,在经济、文化、世界观等多方面的冲突。
是国家的尊严之争。
Tags:中英建交礼仪之争,马戛尔尼,跪拜,访华
上一篇:如何快速了解中国历史?
相关文章
随机图文
-
孩子一哭闹家长就妥协?正确教育孩子很重要,不要盲目
在逛商场的时候,相信大家也会看到有许多不一样的小朋友,比如说有很多的小朋友都会不买玩具誓不罢休,甚至... -
单位打印机冒出条尾巴!女子瑟瑟发抖,蛇怎么进入到办
是很多人都会比较害怕,无论是出现在外面又或者是出现在家中,相信在此时大部分人的心中都会觉得有些恐慌。... -
荔枝2元/斤?真的可以实现荔枝自由吗?,尽情享受
喜欢吃荔枝的一些武汉市民建议,在选购的时候还是应该选择多对比,或许在不经意之间就可以直接捡到一个大便... -
雪莲的遭遇是谁在推动?5毛的冰块雪糕为何被人质疑
有人说应该怎么去看待雪莲雪糕的辟谣,有无数的人都会为雪莲鸣不平,也同样是想要为自己的口袋找一些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