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爱问

众所周知,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2021-04-16 19:17爱问

简介纸上谈兵是谁,众所周知,纸的出现是在东汉,为何在战国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答:道理其实很简单,“纸上谈兵”的典故说的是战国赵括惨败于长平之战的故事,但“纸上谈兵”这个词儿,却是产生于明清之交。不:-纸上谈兵,东汉,战国,典故...

1


答:道理其实很简单,“纸上谈兵”的典故说的是战国赵括惨败于长平之战的故事,但“纸上谈兵”这个词儿,却是产生于明清之交。

不信?请查明朝以前所有讲述长平之战事件的书籍,都不会有“纸上谈兵”这个词儿!

注意,必须是明朝以前的人著作的书喔。

2

“纸上谈兵”的典源来自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将领赵括,但当时没有纸,这个故事也就不可能有“纸上谈兵”之说。

东汉末年,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并非是他发明了纸。公认的说法是西汉时期,就有了纸的出现,甚至更早。但当时并没有纸的概念,当时的纸也并非是现在意义上的纸。

不管纸是啥时候出现的,但在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之后,有了纸也并没有把赵括的故事,概括为”纸上谈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法,其父也辩论不过他。后来接替廉颇为将,长平一战,被秦军打得大败。

3

您好,您的问题混淆了典故和成语的关系,导致关于纸张发明和应用时间的穿越问题。不过,您的问题,让我发现了一个战国时代的“键盘侠”,有点意思。

赵国时,赵奢之子赵括,幼学兵法,善于谈论军事,自以为天下无敌。但其父赵奢不以为然。赵母问原因,赵奢说,兵,死地也,牵涉多少生命的大事啊,赵括却夸夸其谈,可怕啊,赵国不拜赵括为将还好,假如让赵括行使将权,赵国因为他而遭受挫败!

后来赵王不顾赵母反对,拜赵括为将,派赵括取代廉颇,对垒秦国,长平之战为白起所败,赵军数十万人被活埋。蔺相如评价说:“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即批评赵括空谈理论,不切实际。

这个故事记载于《史记[表情]廉颇蔺相如列传》。《辞源》认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就是讲赵括的故事。不过,通读原文,我们是找不到“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赵括生活在战国时代,还没有纸张(除非去古埃及进口莎草纸。),没有纸供他谈兵。司马迁生活在西汉,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时间,用的还是竹简,对于纸张,恐怕是没有认知的。

司马迁写作《史记》过后约一百年,纸张开始被组织生产了。《汉语大字典》根据《说文解字》认为,“纸”字本指漂洗蚕茧时附着于筐上的絮渣,呈方形,后指以丝为原料的绵帛。不列颠百科全书的将中国造纸时间“可追溯到公元105年”,根据的是《后汉书》的记载。那一年即东汉元兴元年,蔡伦上奏汉和帝,报告已经试验成功一种可以作坊生产的、适用的造纸法:“蔡伦造意,用树皮、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自是莫不从用焉,天下咸称蔡候纸。” 不过,大家能够认可的说法是:蔡伦应该是造纸方法的改良者而不是发明者。大约在西汉初期,人们是用大麻和苎麻造出了纸,不过这种早期的纸比较粗糙,不太适合写字,司马迁不一定见过。

4

我是日航君,为您解答。

确实,一直以来我们都在用“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以至于成为了一个习以为常的说法。但是我们从没想到的是,此事说的是赵括,然而在赵括所处的年代,并没有纸的发明。那么纸上谈兵是怎么来的呢?

一、纸上谈兵的原文

纸上谈兵,我们都知道说得是赵国大将赵括因为只知道看着兵书打仗而不会灵活变通,导致自己大败,葬送了赵国大军。也就是: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关于赵括领兵一事,来自于司马迁的《史记》,里面写道: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这个就是说,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一说到领军打仗的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人能打过他。赵括曾经和父亲赵奢讨论打仗的事,赵奢难不倒赵括,但是赵奢认为赵括的打仗水平不能说是好的。

5

首先要纠正一下,最早的纸并不是出自东汉。

1933年夏,考古学家黄文弼率一个科考团在新疆考察时,在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掘出一片西汉时期的纸,后被命名为“罗布淖尔纸”。

罗布淖尔纸是一片麻纸,宽40厘米,长100厘米,是汉元帝时期(公元48年前后)的产物,比东汉蔡伦的“蔡候纸”早了一百五十多年。

黄文弼在发掘报告中写道:“质甚粗糙,不均净,纸面尚存麻筋,盖为初造纸时所作,故不精细也”。

“罗布淖尔纸”为蔡伦之前纸的存在提供了实物,可惜这个珍贵的文物在抗战时毁于日军轰炸,国宝被毁,甚是憾事。

6

谢谢小秘书。

我们先看看“纸”字怎么写,这是一个形声字,左边“糹”旁,表示“纸”这东东的性质,右边“氏”表示“纸”字的读音。从“纸”的字形,我们大体上能了解到,纸最初应该来源于丝绸,是丝织品的产物。

蔡伦在改进发明纸张以前,是东汉宫廷中专管缫丝生产的宦官。在缫丝槽中,由于断丝沉淀,会在槽底结成“纸张”,这在蔡伦发明新纸之前早就有了,被称为“丝纸”。由于丝纸也很难得,当然不可能被大量作书写之用,正是受丝纸形成过程的启发,蔡伦使用麻布头、破渔网等便宜材料,生产出了跟丝纸形成过程差不多的“蔡侯纸”,是我们现在书写用纸的鼻祖。

缫丝生产据说始于黄帝时代,战国时期有没有“丝纸”?这就很难说了。

“纸上谈兵”这一成语说的是战国赵括旧事,但这一成语却是后世谈论赵括的总结,跟当时有没有“纸”毫无关系。司马迁在史记中谈论赵括时也没有“纸上谈兵”这几个字,纸上谈兵成语到底出现在何时无法考证,也全无必要。

7

指出几个错误点先吧,第一、“纸”在西汉就已经被发明了,东汉的蔡伦之时把造纸术给做了改良,并非东汉才有了纸;第二、“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是在清朝时期才出现的

据《史记》记载:“蔺相如劝赵王: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长平之战后,人们对赵括的评价可以说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只“死读书”,只会读其父的书传,并不会做任何的变通,这应该史上第一个“读死书”的案例吧。只不过那个时候还没有纸,便没有纸上谈兵这一说法。

因为在接下来的几个朝代里,都是引用蔺相如的说法来评论,也就是“读死书”

至于第一次出现“纸上谈兵”是在明朝

明朝刘三吾《湘南杂咏》中的一句“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这应该是最早出现纸上谈兵这一说法。

  • 但在这里的“纸上兵”并没有指明是赵括。

到了清朝以后才“纸上谈兵”才成为了一个成语,但一开始主要指的是那些书生用兵,只会说理论,属于百无一用。在清朝也只是会偶尔把赵括和他们联系在一起,但没有像现在一样“纸上谈兵”就直接和赵括挂钩。

8

对于您这样较真的问题,我也较真的。

赵括的时代的确没有纸,但是竹简已经很普遍,丝绸也可以书写。那么我们把“纸上谈兵”改成“简上谈兵”可好?若果您不满意,那么就改成“丝上谈兵”可好,或者“石板上谈兵”“龟背上谈兵”都可以,总之让您满意为止!


9

说赵括是战国时期最悲催的将领,应该没有几个人会反对,赵括的父亲赵奢一战成名,接下廉颇都不愿意打的阏与之战大败秦军,赵括同样也是一战成名,不过他的成名却与赵奢截然相反,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接替廉颇,与秦国白起正面对决,结果赵国四十万大军被坑杀。由此,诞生了一个成语,即纸上谈兵。

那么问题就来了,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秦始皇灭六国之前,而纸的发明是在汉朝时期,这个“纸上谈兵”放在赵括身上是不是不合适呢?战国时期连纸都没有,何来纸上谈兵呢?现有的很多资料将“纸上谈兵”的出处设定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单纯看这个成语的话,是不可能出自《史记》的。

《史记》为西汉司马迁所作,而蔡伦造纸是在东汉时期,当然在蔡伦之前,甚至是西汉时期,就已经有了纸的出现,只是西汉时期刚刚出现纸,还没有进行优化,而东汉时期的蔡伦就是在原有纸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创造出来的蔡侯纸。但不管是西汉还是东汉,即便有了纸的出现,承载文字的多还是简牍以及帛书。与贵族化的帛书相比,简牍才是最普遍的一种文字载体,所以说即便汉朝就有了纸,但是简牍和帛书还是记载文字的主流载体,而纸的大规模使用还要靠后,到了隋唐时期,才真正取代简牍和帛书,成为文字的最主要载体。

况且《史记》中有关赵括的记载,通篇读下来,是完全看不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其实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现还要晚的多,即便出现也不是因着赵括,这个成语很可能是近代的产物,是人为的加在赵括身上的。

其实我们通常接触到的一些成语和典故,很多都是成型于明清时期,而和成语、典故本身发生的时代无关,比如结草衔环这个成语,它出自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但是典故发生的时间点却一个在先秦时期,一个汉朝时期,是分开的,结草在先秦,衔环在汉朝,只是因为冯梦龙将两件事结合在一起,组成了这个成语。

10

这句话有两个错误:

首先,纸张并不是东汉出现的。

其次,纸上谈兵这个成语并不是战国时期出现的,当时形容赵括的成语是“胶柱鼓瑟”。


纸张出现于何时?

纸张并不是由东汉的蔡伦造出的,他只是改良了传统的造纸术,使得成功率提升。

Tags:纸上谈兵是谁纸上谈兵,东汉,战国,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