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爱问

螳螂的特点

2021-04-16 11:35爱问

简介1 螳螂的特点 螳螂的特征与习性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

1

螳螂的特点


螳螂的特征与习性

螳螂,无脊椎动物,昆虫纲,螳螂目昆虫的总称。身体中型或较大,头部倒三角形,复眼大而明亮,触角细长;颈可自由转动。体呈黄褐色、灰褐色或绿色。胸部具有翅2对、足3对;前胸细长,前足为1对粗大呈镰刀状的捕捉足,并在腿节和胫节上生有钩状刺,用以捕捉害虫,故为益虫。后足的基部具有听器。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雌性有时还能吃掉雄性。雌性的产卵方式特别,既不产在地下,也不产在植物茎中,而是将卵产在树枝表面。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头朝下,从腹部先排出泡沫状物质,然后在上面顺次产卵,泡沫状物质很快凝固,形成坚硬的卵鞘。卵鞘中药称“桑螵蛸”或“螵蛸”。次年初夏,从卵鞘中孵化出数百只若虫。若虫蜕皮数次,发育为成虫。为不完全变态。我国常见的有中华绿螳螂(Paraten-odera sinensis)俗称“大刀螂”,体长约8厘米,绿色或黄褐;斑小螳螂(Statilia maculata)体长5~6.5厘米,灰褐或暗褐色。

螳螂属于昆虫纲有翅亚纲螳螂科,是一种中至大型昆虫,头三角形且活动自如;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皮质,为覆翅,缺前缘域,后翅膜质,臀域发达,扇状,休息时叠于背上;腹部肥大。除极寒地带外,广布世界各地,尤以热带地区种类最为丰富。世界已知1585种左右。中国已知约51种。其中,南大刀螂、北大刀螂、广斧螂、中华大刀螂、欧洲螳螂、绿斑小螳螂等是中国农、林、果树和观赏植物害虫的重要天敌。螳螂体长形,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复眼突出,单眼3个。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适于步行。渐变态。卵产于卵鞘内,每1卵鞘有卵20~40个,排成2~4列。每个雌虫可产4~5个卵鞘,卵鞘是泡沫状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树枝、树皮、墙壁等物体上。初孵出的若虫为“预若虫”,脱皮3~12次始变为成虫。一般1年1代,有些种类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猎捕各类昆虫和小动物,在田间和林区能消灭不少害虫,因而是益虫。性残暴好斗,缺食时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现象。分布在南美洲的个别种类还能不时攻击小鸟、蜥蜴或蛙类等小动物。螳螂有保护色,有的并有拟态,与其所处环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种害虫。因为螳螂的身体外表颜色有绿、褐等之分,所以生长环境也不相同,绿色的螳螂大多生活在绿色树木植物上,捕食一些小昆虫之类的,但都是以保护色而生存。

百度

2

螳螂的特点是什么


特点: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

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

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发育呈变态发育。

扩展资料: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早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室外大笼罩饲养:5月下旬将待孵的螳螂卵移放到笼罩内,孵化后按每平方米50头投放。笼罩内栽各种矮小的树木和棉花等隔离物,建立与自然界相仿的环境,减少残杀,晴雨天遮盖芦席。

将在室外笼罩内喂养到2龄的若虫,于释放前停食1~2天,以增加若虫在田间的稳定性。释放前一天晚上,放置白纱布,将若虫诱集在纱布上。次日清晨,每亩按10一15个点投放100头左右,并根据害虫发展情况,随时往意补充投放。

在释放前田边要挖深沟,防止蝗螂扩散外逃。要实行分期催孵,分批释放。在6月上中旬分三次释放,每次间隔10天,使田间虫态龄期相差3一4龄,错开脱皮时间,始终保持蝗螂对害虫的控制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3

螳螂具有什么特点


特点:

螳螂是昆虫中体型偏大的,体长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也具有花斑的种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

头部呈扇形,较小;复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黄绿色为主,晚上在灯光下呈现黑色,单眼,在两眼之间有3个小点即单眼;触角细长;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上颚强劲。

前足腿节和胫节有利刺,胫节镰刀状,常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前翅轻柔,遮住身体全部为覆翅,后翅比前翅要薄,边缘透明色,中间成放射状的紫红色、伸展开呈现扇状,休息时收敛和前翅相合;腹部肥大。

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中、后足适于步行,但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发育呈变态发育。

扩展资料:

蝗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内完成,一生中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发育阶段,故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渐进变态。若虫期脱皮7~11次,经8~12龄后到达成虫期。龄的增减受环境和食物多少的影响。

螳螂为陆栖捕食昆虫(肉食性),凡是昆虫中的小型种类都可被螳螂捕食,尤以蝇、蚊蝗、蛾蝶类的卵、幼虫、裸露的蛹、成虫都是其适宜的猎捕物。甚至蝉、飞蝗等大型昆虫,也是它们的捕食对象。

热带沙漠地区有一种螳螂,身体绿色,头部有一个扁平突起,光滑明亮,伏在草丛中,在阳光下头上突起物如一滴晶莹的露珠,引来干早地区小虫前来取水而被捕。

室外大笼罩饲养:5月下旬将待孵的螳螂卵移放到笼罩内,孵化后按每平方米50头投放。笼罩内栽各种矮小的树木和棉花等隔离物,建立与自然界相仿的环境,减少残杀,晴雨天遮盖芦席。

将在室外笼罩内喂养到2龄的若虫,于释放前停食1~2天,以增加若虫在田间的稳定性。释放前一天晚上,放置白纱布,将若虫诱集在纱布上。次日清晨,每亩按10一15个点投放100头左右,并根据害虫发展情况,随时往意补充投放。

在释放前田边要挖深沟,防止蝗螂扩散外逃。要实行分期催孵,分批释放。在6月上中旬分三次释放,每次间隔10天,使田间虫态龄期相差3一4龄,错开脱皮时间,始终保持蝗螂对害虫的控制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螳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4

螳螂的外形特点


5

螳螂有什么特点?


6

-

以上是关于螳螂的特点的问答

Tags:螳螂的特点,螳螂的特点,螳螂的特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