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爱问

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为什么英...问: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这三计都分别是啥?为什么英布...

2021-04-16 09:00爱问

简介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有上中下三计可选,为什么英布选择了下策?:英布,又称黥布。因为秦朝还未灭亡的时候,英布受到其他人的牵连,连坐,被秦的司法机构施以黥刑,就是在脸上刻字,看过《水浒传:-王英布,上中下三计,英布,下策...

1

英布,又称黥布。

因为秦朝还未灭亡的时候,英布受到其他人的牵连,连坐,被秦的司法机构施以黥刑,就是在脸上刻字,看过《水浒传》的读者一定对黥刑印象深刻,林冲、宋江、武松等梁山好汉都曾被施以黥刑。

英布被施以黥刑后,猛然想起自己少年时候被相面的结果,当时的相士跟他说,“当刑而王”,英布觉得,或许人生的命运就是这样,冥冥中自有天定,他今日被施以黥刑,他日必将南面称孤,于是,英布开始活动,在骊山劳改营中,英布结交了大量豪杰,后来带着一批人逃出骊山,到长江中当草寇。

及至陈胜起兵,英布找到吴芮,和吴芮一起举事,后来英布又先后追随项羽和刘邦,并为西楚和大汉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先后被项羽和刘邦立为九江王、淮南王。

刘邦晚年,体弱多病,阴狠的汉高后吕雉渐渐走向前台,大搞韩信、彭越、卢绾、英布等异姓王,英布害怕灭顶之灾,断然起兵。

2

刘邦在称帝后,共封了七个异姓王,他们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臧荼、赵王张敖、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和韩王信。

但在其后六年时间里,先是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又被灭三族;接着臧荼被斩首,彭越被剁成肉酱,韩王信被逼得亡命天涯,张敖被废,只剩下淮南王英布和长沙王吴芮。

在这种背景下,不管是谁处在英布的位置上,都会感觉到恐惧。因为,刘邦这就是在不动声色的削藩,而他的下一个目标,很有可能就是自己。在这种恐惧的支配下,英布自然做出一些保护自己的军事部署。从情理上来说,英布只是想自卫。但从法理上说,这就是要造反。

所以,刘邦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派使者面见英布,让他亲自到长安城来澄清这件事。如果放在几年前,英布很有可能会亲自到长安城来面见刘邦,但因为有韩信和彭越的前车之鉴,英布又哪里会往刘邦的套里钻呢?

所以,英布一咬牙一跺脚,直接就起兵造反。刘邦一看,英布竟然没有中计,所以只好亲自派军围剿他。

3

4

实际上不是英布选择了下策,而是形势使然,英布即便想选择其他两个策略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件事要从刘邦称帝开始。当时,刘邦册封了七个异姓王,分别是燕王臧荼、赵王张耳、韩王信、楚王[原为齐王]韩信、梁王彭越、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

分封完了之后,刘邦做了皇帝,所以开始强化皇权。此时,各地异姓王手中握有很大的兵权,成为了朝廷新的威胁,于是刘邦开始清除这些异姓王。

首先遭殃的是楚王韩信,刘邦借口巡游云梦泽,让韩信前往,于是韩信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被生擒,后被杀。之后,韩王信因遭到刘邦排挤而投靠匈奴。燕王臧荼因为害怕而起兵,最终被杀。赵王张耳之子张敖虽然是刘邦的女婿,但也被废。最惨的是梁王彭越,被夷三族后,自己也被刘邦剁成了肉酱。

5

在韩信、彭越被杀后,英布知道汉高帝刘邦下一个目标必是自己,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绝地反击,于是举兵造反。

在韩信、彭越死后,能称为当世名将的,只有英布了。刘邦对英布造反还是颇有忌惮,于是召集诸将商议对策。汝阴侯滕公向刘邦推荐一个人:原楚国令尹薛公。薛公向刘邦分析英布三种可能的选择:

其一,向东发展,夺取吴国,而后夺取楚国,吞并齐国,占领鲁国,号令燕、赵。如此一来,英布将夺取山东之地,与刘邦平分天下,分庭抗礼,这就是所谓的上策。

其二,向东攻占吴国,向西攻占楚国,吞并韩国占领魏国,控制敖仓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如此一来,胜负难以预料,这是所谓的中策。

其三,向东夺取吴国,向西夺取下蔡,把辎重财宝迁到越国,坐镇长沙。倘若如此,英布必败,这是下策。

6

英布起兵之时所谓的上中下三计,并不是出自于英布的手下,而是出自于刘邦手下原楚国令尹薛公的判断,然而事实上,薛公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他所谓的这上中下三策对于英布来说,除了下策还有一线生机,其他两策都是十成十的死路。


不过薛公有个事说得对,英布的反是必然的,汉初三大名将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设计弄死在长乐宫的钟室之中,而彭越更惨,本来已经被流放了,可偏巧碰上了吕后,结果落了个被剁成肉酱,分给各诸侯,而英布就得到了这么一份彭越牌肉酱,此情此景,英布不反就只能“挂印封金”,隐遁山林了。


再来说薛公三策

上策:把淮南国南边的荆国(吴地)、楚国先占了,回头向东北,把齐国、鲁国占了,就连成一片了。再把燕国、赵国鼓动反了,基本上关东局势就定了。

中策:也是先占荆楚,然后直插韩、魏,函谷关外粮仓一占,只要不腹背受敌,战局就很难说了。

7

英布之败,并非错选了计策,形势使然,根本怎么做都没胜算。刘邦铲除异姓王,吕后杀了韩信,刘邦又听她的话杀了流放中的彭越,并把彭越剁成了肉酱分赐给诸侯,肉酱送到淮南,淮南王英布看了很害怕。这是很明显的道理,三个功劳最大的异姓王已去其二,北地的韩王信和臧荼等也没有好下场,只有他的岳父吴芮死得早得以善终,此情此景,不反等死,造反最多是找死,于是英布开始筹谋叛汉。


正在计划中,事机不密,因爱妾而泄露,刘邦接到密报与众人商量怎么办,正在查验时,英布已经起兵造反,骑将汝阴侯夏侯婴召原楚国令尹薛公问对这件事的看法,见薛公说得头头是道,便把他引荐给刘邦。(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薛公说,如果英布东攻吴,西吞楚,上并齐鲁,传檄各国,则是上策;东攻吴,西吞楚,吞并韩国占领魏国,占据敖庾的粮食,封锁成皋的要道是中策;东攻吴,西取下蔡,依东南而守,是下策。刘邦饶有兴趣的问英布会选择哪一条路?薛公认为以英布的目光会选下策。


以英布的才能,在楚汉至汉初,行兵布阵水平很难超过彭越,更不用说跟韩信比,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型版的项羽,而项羽还在汉军夹攻下走投无路,以一个诸侯对天下基本一统的汉朝,本身就没有胜算,不管怎么选,败局已定。除非韩信等异姓王还在,或北方燕王韩王等人还在生事造反,南北呼应才有点胜算,连白登之围都已过去四五年,大敌匈奴已和汉朝和亲,凭英布孤军,周围又是刘邦杀边换成自己人的诸侯国,怎么可能成功呢?薛公的说法并不能说明什么。(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刘邦自感连年征战,病体沉重,又想到太子未有战阵之功,打算让刘盈挂帅讨伐。吕后得知大惊,认为太子有功也不过继皇位,要是无功或失败可就给戚夫人母子找到替换的借口了,于是亲自向刘邦哭诉请他收回成命,刘邦不胜其烦,骂道,早知道你们这些人没有用,还得老子亲自出马才行。(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于是御驾亲征英布。大军来到蕲县以西与英布大军相遇。

两军列阵,英布行兵布阵还是项羽时的老一套,刘邦见了恍如看到项羽,心中很厌恶,问他为什么好好的诸侯王不做要造反,英布说我想当皇帝。刘邦大怒,两军交战,英布军接战不利,退回淮河,几次要阻往败势都不成功,只得向南边逃窜,此役淮南兵虽败,但刘邦也在前线中箭重伤。吴芮的孙子吴回欲与英布划清界限,派人诱捕他,英布在番阳被杀。

8

谢邀!

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叛。

此前,本年正月,淮阴侯韩信被夷三族,英布已感到心惊。三月,彭越也被夷三族,刘邦把彭越的肉制成肉酱分赐各地诸侯。使者到了淮南(首府六县,六读如路),淮南王英布正在打猎,见了肉酱,魂飞魄散,便暗中派人部署军队,准备其他郡县有什么紧急情况时,即行发动。英布的一个宠姬,因病去就医,医生与中大夫(高级国务官)贲赫(贲读如奔)住对门。贲赫便备下厚礼,陪同宠姬在医生家饮酒。英布却怀疑贲赫与宠姬私通,想抓贲赫治罪。贲赫觉察,仓促逃走,乘坐政府驿车,直奔长安,检举英布反形已露,请求在他还没起兵这前,把他诛杀。

衣赐履说:原文为“赫乃厚馈遗,从姬饮医家”。我们不知道贲赫备厚礼是送给医生,还是送给宠姬,古文精炼,但也常常精炼得让人摸不着头脑。淮南王的宠姬要治病,不是召医生入宫医治,而是自己跑到医生家去,然后拖着病体与中大夫饮酒,这样狗血的剧情,似乎只在脑残戏说剧里见过诶,呵呵。

刘邦读了他的举报信,和萧何商量,萧何说,英布不至于做这种事,恐怕是仇人诬告,可以先把贲赫抓起来,暗中派人调查英布。英布发现贲赫逃走,怀疑揭发他的叛变秘密。不久,朝廷使节前来查询,又查出一堆问题,于是,一不作,二不休,杀光贲赫全家,起兵造反。

刘邦接到英布造反的报告,赦免贲赫,任命为将军。刘邦召集众将询问对策,大家都说,出兵讨伐,把那小子坑杀了,他有什么能耐!汝阴侯夏侯婴召请故楚国的令尹(宰相)薛公,向他征求意见。薛公说,英布当然要反。

9

唯利是图,目光短浅

人的选择取决于认知,对于英布而言,用唯利是图和目关短浅来评价并不为过。由于起兵仓促准备不足,因此在选择时只能选择眼前利益。

唯利是图者最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短视,目关短浅的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自然不会选择上策和中策,因为他根本想不到。

薛公之谋,远见卓识

上中下三条计策并不是英布想出来的,而是刘邦手下夏侯婴粉门客薛公的计谋。英布造反天下振动,刘邦问夏侯婴怎么办?夏侯婴就推荐了门客薛公为刘邦出谋划策。

薛公提出了英布可能采取的三天策略。所谓的上策是东攻吴,西取楚,占领齐国和鲁国,让燕国和赵国按兵不动,山东地区就归英布,可以确立战略优势;中策是东攻吴,西取楚,占领韩国和魏国,占有粮仓和要道,胜负就很难预料了;下策是东取吴,西取下蔡,把珍宝和辎重放在越国,自己跑到长沙,则天下可安,英布可灭。

对比后我们会发现,三个计策的区别在于:上策属于抢占先机、确立优势之策;中策属于稳中求胜、谋求平衡之策;下策则属于目光短浅、眼前之谋。

英布之识,穷途末路

英布出身为骊山一囚徒,靠着武勇成为了王者之尊,其本身并没有远大的抱负和见识,因此他才能背叛你选择造反,这样的人遇事只求速成而没有长远的打算,因此他必然选择下策。

英布不仅选择了下策,还认定刘邦年事已高,必然不会亲自出征。结果刘邦反其道而行之,亲自统兵平叛让英布措手不及,结果一败涂地。英布最终因为轻信长沙王的谎言,被杀死于民宅之内。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10

用脑读历史,用心讲故事,欢迎关注【讲古场】

汉十一年,黥布叛乱,刘邦召集诸将商议对策。这时,刘邦的太仆夏侯婴向刘邦推荐了一个人——薛公。薛公之前做过项羽的令尹,比较了解黥布。薛公替刘邦分析黥布的战略部署,说黥布有上、中、下三个策略可选,而黥布必然会选择下策。这一条记载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印象,黥布是个无能之辈,选择了最错误的战略路线,导致了最终的失败。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吗?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如果真的是黥布选择了下策,那么刘邦的平叛应该很顺利,可实际上刘邦在此次平叛的过程中受了很重的箭伤,并且导致了刘邦的死亡。通过刘邦的受伤,我们就能看出,黥布的策略是没有问题的。对于上、中、下三策,以及黥布此次的叛乱,我们应该重新去审视一下。

一、薛公的上中下三策为取悦之言

薛公当初是项羽的令尹,项羽被杀后,薛公仅仅是夏侯婴的一个门客。如今有了机会,自然要抓住机会。既然很确定黥布会选择下策,那么上中两策就都是衬托而已。衬托什么呢?衬托黥布的愚蠢,表现出自己对平叛的胸有成竹。这样,既能够让刘邦高兴,也能够让刘邦重用自己。果然,刘邦被薛公忽悠住了。封薛公千户,对于薛公来说,可以说一步登天了。

其实,薛公的上策和中策都是不切实际的说法。首先说上策,北攻齐地。齐国是最强大的诸侯国,此时齐国的国相是曹参,曹参在刘邦封列侯的时候,军功第一。齐国既有良将,又有雄兵,而且仅仅是一个诸侯国,打下来的意义也不大,所以这条路是得不偿失;再说中策,中策的核心是攻占战略要地成皋和敖仓。敖仓有粮食,成皋有险可守,等于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听上去很有道理,实际上却是自欺欺人。成皋确实是险关,可是要想有险可守,你得占据险关的一侧啊!当初刘邦占据成皋,成皋以西都是刘邦的地盘,这才有险可守。如今黥布只占领成皋,西面是关中,东面是齐、梁,都是大汉的地盘,两面都是敌人,还有什么险可守啊?所以,所谓上策、中策,只是说客之言,不足为信。

二、黥布的叛乱是有备而发,黥布并非鲁莽之人

黥布的谋反就是被刘邦逼反的,当黥布得知韩信被杀,彭越被做成了肉酱之后,就开始准备谋反了。至于贲(féi)赫的举报,只是让黥布的叛乱提前了几天而已,但准备工作早已完成。黥布起兵叛汉,是在分析了局势之后做出的理智的选择,黥布的想法是这样的:

  1. 刘邦杀韩信、彭越,下一个目标一定是我,我坐以待毙不如反戈一击;
  2. 韩信、彭越已死,刘邦年老力衰,当世已经无人能胜得了我黥布了;
  3. 燕王臧荼叛乱、韩王信叛乱、匈奴入侵、陈豨叛乱,汉军连年征战,此时的主力又多在北方平叛,有可乘之机。
正是基于以上的分析,黥布起兵作乱。其实,黥布的分析基本都是正确的。刘邦也确实非常不愿意出征,原计划是让太子刘盈来对付黥布的。只是因为吕后担心刘盈出征会影响他太子的位置,又哭又闹的,刘邦没有办法才亲自出征的。

三、黥布并没有选择薛公的下策

黥布起兵后,史记中记载了一句话:“果如薛公筹之”,这就给人一种误解,黥布果然选择了薛公所说的下策。实际上并不是这么回事。而是黥布起兵,先是攻打吴地,也就是荆王刘贾的封地。攻打吴地这件事情“果如薛公筹之”,可是薛公的上、中、下三策,第一句话都是“东取吴”啊,薛公就是这三个字说对了,之后就没有对的了。而先攻打吴地,是谁都能看出来的必然选择。因为只有拿下吴地,才解决了后顾之忧,否则就会腹背受敌。

Tags:王英布,上中下三计,英布,下策